书城文学《楚辞》文献研读
10179900000022

第22章 《楚辞》作品研究(上)(7)

张宏洪《一元与多元的完美相融——二论〈天问〉的艺术成就》:“对于《天问》的艺术结构来说,最值得称道的成就,是作者巧妙地将‘一元’化的形式与‘多元’化的内容融合到了一起,使‘一元’化形式的稳定性,对‘碎金’般的内容起到了凝聚与统摄作用。正是有了这种形式上的稳定性及其凝聚、统摄作用,《天问》内容的条理性、逻辑性才体现得更为清晰,而‘跳跃’、‘错综’的负效应才得以有效限制,从而使包罗万象、富于转换的多元内容,形成为一首变化动荡中见稳定,错杂回环中见完美的千古奇诗。”

6.有序与无序之间的双构式

杨义《〈天问〉:走出神话反思历史的千古奇文》:“屈原的《天问》就是‘天’在这里作为游离诸多责任纠缠的发问主体和屈原的代言人,以理性解构神话和重评历史,又以诗性智慧重组时空形式,《天问》的诗学机制和结构形态的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汲取了楚国祠庙壁画表现形式的养分,创造了一种处于有序与无序之间的双构性诗学结构形态。这是一个综合了时间顺序和寓义结构的与天人之道相通的宏观结构。……而应去深入探究《天问》本来的、也是诗歌史上独特的美学机制,从而为上古诗学史补上属于屈原《天问》的思维方式和诗学机制的一页。”

7.树状式

殷光熹《〈天问〉结构的独特性》(《楚辞论丛》,页189):“(《天问》)结构基本上是井然有序的,它在主题思想的统领下,将包罗万象的问题编织其中,有经纬,有交叉,有分合,有明暗,有表层也有深层,相辅相成,相形见义,可谓巧夺天工。……《天问》的结构,犹如‘树状结构’形态那样,由一株大树的主干不断生发出许多枝丫旁叉和茂密的绿叶,纷繁交错,将主干掩盖,使人难以看清其结构的本真,因而要理清其头绪的确需要费一番功夫。最难能可贵之处是,作者打破了单一而封闭的思维模式,而以开放型的、辐射型的诗学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以相应的各种手法表现之,使其‘形’散而‘神’不散,似‘无序’而实‘有序’,且能做到全诗的章法有序,有板有眼,不失当行本色。”

8.二元对立转化的立体结构

毛庆《论〈天问〉独特的立体结构与抒情方式》:“《天问》并非如以前学者所理解为的线性叙事结构,而是二元对立转化的立体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两两对立的双方相互结合、相互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如太极图的黑白转化、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全部架构贯穿着一个精神——对宇宙万物根本规律不懈的追寻探索。”

(二)结构层次

1.二段

林庚《天问论笺》(《林庚楚辞研究两种》,页251、261):“总以上三段共五十六句(开头至‘羿焉彃日乌焉解羽’)所问乃天地间大自然的原始历史传说,虽言及死生而尚未牵涉人事。总以上八段共一百三十二句(自‘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至“何诫上自予忠名弥章’),所问乃以夏、商、周三代兴亡史为中心,兼及五霸秦楚之事。”

聂恩彦《〈天问〉的主题和结构——《天问》研究之三》:“《天问》的结构,根据间题的性质不同,分为前后两大段:第一大段(开头至‘羿焉彃日乌焉解羽’),是关于宇宙自然的问题……第二大段(自‘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至“何诫上自予忠名弥章’),是关于人类社会的问题。”

龚维英《〈天问〉结构初探》:“《天问》这部作品由‘问人’和‘问天’两大部分组成,究其内涵,正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

张宏洪《一元与多元的完美相融——二论〈天问〉的艺术成就》:“开篇先问‘天文’之事:天地开辟、天体构造、日月星辰,次问‘地理’之事:鲧禹治水、大地山川、奇地异物,由此构成长诗的第一部分——问天地自然(问天);第二部分是问社会人事(问人),按照夏、商、周的朝代顺序分为三层,最后以楚国政治作结。”

殷光熹《〈天问〉结构的独特性》(《楚辞论丛》,页180—183):“第一大部分:从‘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至‘羿焉彃日?乌焉解羽?’共29章112句(其中有两章各为二句)。问宇宙的形成、天体的构成和地球上发生的事。……第二大部分:自‘禹之力献功’至‘忠名弥彰’,共66章264句。主要内容是神话传说故事和历史兴亡事件。”

2.三段

明黄文焕《楚辞听直》卷三:“首溯天地之开辟,一也;中胪夏商周之治乱,二也;末乃归于楚国之事……显言己罪,三也。”

清李陈玉《楚辞笺注》卷三:“自‘曰邃古之初’起至‘耀灵安藏’止为上段,是问天上事许多不可解处;自‘不任汩鸿’起至‘乌焉解羽’止为中一段,是问地上事许多不可解处;自‘禹之力献功’起至末‘忠名弥彰’止为最后一段,是问人间事许多不可解处。”

3.四段

明钱澄之《屈诂》在李陈玉三分基础上将“薄暮雷电,归何忧”至末尾的诗句独立出来,认为这是“篇终之余绪也,然其愤激感恨处,尽在此数语”,因此,首先将《天问》分天上事、地上事、人间事、篇终余绪四大段。

胡念贻《楚辞考证》(《楚辞选注及考证》,页107—149):开头至“曜灵安藏?”是第一节,“都是关于宇宙的问题。”“不任汩鸿”至“乌焉解羽?”是第二节,“是关于大地的问题。”“禹之力献功”至“而黎服大说?”是第三节,“问夏事”。“简狄在台喾何宜?”至结尾是第四节,“问殷周两代事,其中穿插了舜事,还穿插了春秋时齐、吴等国事,最后问到楚事,还写到自己”。

陈子展《楚辞直解》(页126—158):“以上(开头至‘角宿未旦,曜灵安藏?’)第一大段。统问关于天之事,宇宙之起源及其形成。……以上(‘不任汩鸿’至‘鸟焉解羽?’)第二大段。所问杂有属于上古洪水传说、自然现象之诸问题,而最多是关涉大地之事。……以上(‘禹之力献功’至‘易之以百两,卒无禄?’)第三段止。凡其所问,不甚诠次,类皆上古唐、虞三代之古史、神话、传说,属于人之事。……以上(‘伏匿穴处,爰何云?’至结尾)第四段。以此自述自叹作结。所问关于作者本身之觏闵与楚国之近忧,有无限悲愤之情而不能自已,犹未绝望也。”

4.五段

苏雪林《天问正简》(页14):“《天问》全文分五大段,天文、地理、神话每段各四十四句;历史部分,夏、商、周三代每代各七十二句;乱辞二十四句。章法整齐之极。”

5.六段

刘永济《楚辞音注详解》(页120—142):开始至“曜灵女藏”,“则问天上景象”;“不任汩鸿”至“乌焉解羽”,“此一段又问地之形成”;“禹劳献功”至“而亲以逢殆”,“所问皆夏代史事”;“汤谋易旅”至“夫谁挑之”,“问以商代事为主,其间涉及女娲、舜、象等事”;“甲朝请盟”至“载尸集战何所急?”“问以周代事为主,中间亦杂有他事”;“伯林雉经”至“忠名弥彰”,“问皆春秋时事”。

谨按:王逸于《天问》序文中提出了一个令后人争论了近两千年的命题——《天问》结构的“文义不次序”问题。其后,学者们每研究《天问》之际,大多会对此做出回答,而且,诸多学人还试图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深入到文本的内部,多角度研究其结构。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诸多学者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将对《天问》结构之研究提升到诗学理论的新高度,阐述了诸多匠心之见。

三、错简问题

汉王逸《楚辞章句》:“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何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论述,故其文义不次序云尔。……至于刘向、扬雄,援引传记以解说之,亦不能详悉。所阙者众,日无闻焉。既有解词,乃复多连蹇其文,濛其说。故厥意不昭,微指不晢,自游览者,靡不苦之,而不能照也。”

清夏大霖《屈骚心印·发凡》:“‘帝降夷羿,革孽下民’以下十二句,应挪于‘释舟陵行,何以迁之’后……愚按此十二句,应是错简。”

清屈复《天问校正》:“‘文义不序’原因在于错简,须重新整理才能使文义通顺。”

清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三:“按篇内事虽杂举,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终之以楚先——未尝无次序存焉。固原自所合缀以成章者。”

清林云铭《楚辞灯》卷三:“逐段中错综衬贴,反击旁敲,原不分其事迹之先后,点染呼应,步步曲尽其妙。看来只是一气到底,序次甚明,未尝重复,亦未尝倒置,无疑可阙,亦无谬可辟。世岂有题壁之文,能妥确不易者若此者乎?”

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余论》:“综其大指,条例秩然。若夫事迹相合而类序之,图次相近而连及之,意有所触而特发之,情有未尽而言之不足又重言之,殆未可以行墨计也。”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页109—110):“脱简窜乱的情形,在这篇诗中,更特别严重。……我很赞成整理的,进行这篇的翻译工作之前,我也大胆地整理了一遍。”

孙作云《〈天问〉的错简》(《孙作云文集》,页542、543、547):“错简就是篇章的次序错乱。这种情况。在任何古书里都有,而以《天问》尤甚。……主要是今本《天问》时代错乱,大时代有错乱,而且在一个朝代之中,又有小错乱。……今本《天问》章次错了全文的三分之一。”

杨义《楚辞诗学》(《杨义文存》,卷七,页277):“我不全然否认《天问》有若干错简、脱简之可能,这是古代典籍流传中难能避免的事情。但在没有可靠证据下一味地‘正简’,而不去深入探究《天问》本来的、也是人类诗歌史上独特的美学机制,便无异于买椟还珠。”

毛庆《析史解难:〈天问〉错简整理史的反思》:“笔者认为,《天问》基本无错简。万一哪一天地下出土文物证明有,也不会超过两三处。”

毛庆《论天问的独特立体结构与抒情方式》:“凡认为《天问》有错简的学者,对其内在结构和抒情方式必有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他们虽未明言,却通过对《天问》错简的整理而清晰地显现出来。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类判断基本是错误的,正是这错误的判断指导着他们对《天问》进行错简整理,从而形成了一个互为因果的错误循环。”

谨按:《天问》是否有错简,古今学界存在争议,今录之以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