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方法
10177300000029

第29章 红牌作战质量管理法(1)

任意决定物品的存放并不会让你的工作速度加快,只能使你的寻找时间加倍;你必须分析考虑怎样才能拿取物品更快捷,并让大家都能理解这套方案,遵照执行。

——迈金塔(企业管理顾问)

小事做起

5S活动最早起源于日本,并在日本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5S即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和Shitsuke(素养)这5个词的缩写。开展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为内容的活动,通常被称为红牌作战质量管理法,简称5S活动。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整理:清楚地区分要与不要的东西,找出需要改善的事、地、物。

——整顿:将不要的东西贴上“红牌”。将需要改善的事、地、物以“红牌”标示。

——清扫: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贴上“红牌”。藏污纳垢的办公室死角贴上“红牌”。办公室、生产现场不该出现的东西贴上“红牌”。

——清洁:减少“红牌”的数量。

——素养:有人继续增加“红牌”;有人努力减少“红牌”。

5S活动的对象是现场的“环境”,它对生产现场环境进行全局、综合的考虑,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

“5S管理”的思路非常简单、朴素,它主要针对企业中每位员工的日常行为提出相应要求,倡导从小事做起,力求使每位员工都养成事事“讲究”的习惯,从而达到提高整体工作质量的目的。

企业推行5S管理,主要是从各个方面进行整顿,并强化员工文明生产的观念,使企业中每个场所的环境、每位员工的行为都能符合5S精神的要求。

企业借助5S管理,可以让工作场所变得整齐清洁,工作环境变得舒适幽雅,企业成员都养成做事耐心细致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大家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

许多人认为,这样做太简单,芝麻小事,没什么意义,而且兴师动众,没有必要。但是,一个企业产品质量是否有保障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生产现场是否整洁。这是“破窗效应”在企业管理领域一个直观的体现。

破窗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完好无损,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结果怎样呢?

停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

后来,詹巴斗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仅仅几小时汽车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偷车试验”和“破窗效应”更多的是从犯罪心理去思考问题,但不管把“破窗效应”用在什么领域,角度不同,但道理相似: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推而广之,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个角度去看,我们周围的生活中所发生的许多事情,不正是环境暗示和诱导作用的结果吗?

比如,在窗明几净、环境幽雅的工作场所,没有人会大声喧哗或“噗”地吐出一口痰来;相反,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倒是时常可以看见吐痰、便溺、打闹、互骂等不文明的举止。

又比如,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

因此,环境好,不文明之举也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样,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在工作场所,如果能窗明几净、环境幽雅,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和舒适的氛围。千万不要由于我们个人对工作环境的视而不见、疏忽大意而形成“破窗效应”,进而给工作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

整理和整顿

一些没有推行5S的工厂,领导或员工能够明显地感觉到生产现场比较脏——地板上一层黑黑的垃圾、油渍、铁屑……零件、纸箱胡乱堆放在地板上;人员、车辆在拥挤狭窄的过道上穿插……员工在这样的工厂里,当然是越干越没劲,也只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么另栖他枝。这样的工厂只会生产问题和制造麻烦,即使引进很多优秀的管理方法也很难见到成效,所以要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还是要先从简单实用的5S着手!

首先把需要与不需要的人、事、物等区分开,再将不需要的人、事、物进行相应处理。其主要特点是对生产现场的现实摆放和各种物品进行分类,区分什么是现场需要的,什么是现场不需要的。

其次,对于现场不需要的物品,诸如剩下的原材料、半成品,切下的料头、切屑,以及垃圾、废品、工人的个人生活用品等,要坚决清理出生产现场,即坚决把现场不需要的东西清理掉。

对于车间里各个工位或设备的前后、通道左右、厂房上下、工具箱内外,以及车间的各个死角,都要彻底搜寻和清理。认真做好这一步,是树立良好工作作风的开始。

日本有的公司还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效率和安全始于整理!通过整理可以达到:

——改善和增加作业面积;

——工作现场无杂物,行道通畅,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磕碰的发生,保障安全;

——减少了操作中由于乱放、混料等引起的差错事故;——有利于减少库存量,节约资金;

——改变传统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整理之后是整顿,整顿时必须将物品与非必需品区分开,在工作岗位上不要放置不需要的物品。对每件物品都要确认是不是必要的,是不是非这样放置不可,同时要对马上用到的、暂时不用的、长期不用的加以区分,即把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定量、定位。之后,对工作现场需要留下来的物品进行科学合理的摆放,从而为工作需要带来方便。

必需物品一定要放在任何人都能立即取到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整顿其实也是研究提高效率方面的科学。它研究怎样才可以立即取得物品,以及如何能立即将其放回原位。

任意决定物品的存放并不会让你的工作速度加快,只能使你的寻找时间加倍;你必须分析考虑怎样才能拿取物品更快捷,并让大家都能理解这套方案,遵照执行。

整顿活动要特别注意如下要点:首先,物品摆放的位置要科学合理,以便于寻找的时间减为最少,消除因混放而造成的差错。例如,根据物品使用的频率,经常使用的应放得近些,偶尔使用或不常使用的则应放得远些。

其次,物品摆放最好要可视化,出现异常(如丢失、损坏)能马上发现,摆放不同物品的区域最好采用不同的色彩和标记加以区分。

清扫和清洁

5S活动法另外两个重要内容是清扫和清洁。清扫首先要求将岗位变得无垃圾、无灰尘,干净整洁,使客户满意,员工心情舒畅。这项工作需要公司所有人员共同来完成,最好能分配每个人应该负责清洁的区域,分配区域时应该清楚地划清界限,不要留下无人负责的死角。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区域认真负责,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灰尘、油污、铁屑、垃圾等,它们不但会使设备精度降低,影响产品质量,同时,肮脏的现场还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情绪,使人不能专注于工作。所以,必须通过清扫来清除那些脏物,创造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

清扫时要把握以下要点:首先,工作场所要保持干净、整洁、明亮,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马上修理,防止其在使用中出现“罢工”;任何异常,包括一颗螺钉掉在地上都可以被马上发现。其次,工作中使用的物品,如设备、工具等,要亲自清扫,不要有依赖心理,最好也不要增加专门的清扫工。再次,对设备清扫时要着眼于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即清扫设备时要做好设备的润滑工作,清扫也是一种保养。最后,清扫也是为了改善工作条件,如清扫地面发现有飞屑或油水泄漏时,要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要经常坚持做好整理、整顿、清扫工作,并使之成为一种制度和习惯,决不能半途而废。在经过整理、整顿、清扫三个环节之后,需要认真维护,使现场保持最佳状态。

清洁,是对前三项活动的坚持与深入,从而能持续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职工愉快地工作。

清洁活动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车间环境不仅要整齐有序,而且要做到清洁卫生,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人的劳动热情。

其次,不仅要做到物品清洁,而且工人本身也要保持清洁,如除工作服、仪表要保持整洁外,工人还要及时理发、刮须、修指甲、洗澡……做好个人卫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