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真水无香
10175700000039

第39章 夜读颐和园

颐和园的夜静得真早。

应颐和园旅游公司的邀请,我们三五文友夜宿园中。晚饭后大家漫步在颐和园长廊之上,面对阔阔的昆明湖,无不盼望皓月悬空,介时颐和园之夜定然很美。然而盼月而月迟迟不出,大家边散步边议论起月来。

今天是八月十七,月亮每逢十七、十八都出来得晚,这是大自然的绝妙。”凤翔先生踱步言道。

“我看是月亮太累了,八月十五不知道有多少人你来我往地观呀、赏呀,今天一定还没起床呢。”赵金九先生一语幽默,逗得大家都笑了。

月儿,的确还没有起床,天际中只有黑云与夜幕,没有一丝的光亮。无月的夜晚,使得颐和园更加沉寂,更加凝重。那山水殿阁,楼岛桥堤,亭台石舫,古柏奇石,更增加了她的深沉。近千米的长廊我们已漫步尽头,本来长廊上的大大小小近万幅彩画大多是出自《三国演义》、《水浒》等小说里的英雄人物,可今夜,他们也一个个默默无语!画廊,你这在1990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编委委员确认为世界之最的画廊,怎么今天也如此一言不发?莫非此时无声胜有声——你这曾被人视为中国的骄傲、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北京最大也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因几许不懂历史、不尊重历史之人的胡编乱造而沉默了不成?

曾几何时,电视、电影和小说创作刮起一股专写满族皇帝之风,一个民族昌盛了,自有他的光荣;一个民族衰败了,也自有他的悲哀。然而,你戏说,他笑谈,却把一个民族和一个大有作为的皇帝歪曲得不成样子了。满族的衰败是人所共知的,满族的昌盛也是人所共闻的。历史,无论谁怎样戏说或是胡说,总会有人站出来还其本来面貌的。颐和园哟,你不必沉默,不必悲伤,你的辉煌,你的功绩,早已写进历史,镌刻在人民的心中。如万寿山之长寿,如昆明湖之长流,更如那头铜牛,永远睁其双目,倾听着人们诉说历史,讲述今天预言未来……

我抚摸着如五彩缤纷的彩带把前山一些单体建筑连接在一起的长廊,这千米画廊任我抚摸依旧沉默不语。那壮观的佛香阁是默默的,巨型的石舫是默默的,那块闻名的“败家石”也是默默的,整个颐和园都是默默的静无声息。没有鸟鸣,不闻乌啼,就连那十二座珍稀的太湖石虽代表了鸡、狗、猪、羊、虎——十二属相却也静静地凝视着昆明湖鸦雀无声。只有昆明湖在呼吸着,你可在诉说着历史?还是讲述着颐和园的生存价值?

昔日的颐和园是乾隆帝为其母祝寿而建造的,今日颐和园已为万民所用。据园内的同志说,颐和园每年上交国家的利润约1500万元以上,而每日的参观人数在万人以上。颐和园,你是北京的明珠、民族的骄傲。

颐和园呀,颐和园,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

你有过千人造园的轰轰烈烈,你有过火烧抢掠的不尽耻辱,你有过重新修建的辉煌举措,你有过写进吉尼斯大全的万般光荣,你有过、有过……颐和园,难道你真的认为沉默是金?

儿时,我被祖父领着走近过你,但不懂你;少年时我来看过你,但不理解你;成年后我浏览过你,但读不透你;而今,我才真正了解了你。颐和园,当你的喧闹过去,我更爱你的沉默与宽容——功过任尔评说;当游船泊岸,湖面荡荡,我则爱你的博大与仁爱——既让爱你的人进来,也让骂你的人观光;当太阳落山,夜晚来临,我更爱你的精深与坦诚——岁远零落,故迹可寻,历史可见,价值难估……颐和园,多少人把你作为一面镜子,不让屈辱的历史重演;多少人拥进你的怀抱,将你的音容笑貌镶进心田;多少人把你反复品味,那笔笔描绘,成为永远的纪念。

月儿,终于不忍看到颐和园的沉默不语,悄悄地把一身洁光洒在颐和园的每处角落。突然,一阵奇香弥漫了肺腑,什么花如此好闻、如此香烈?循着这香气我们来到排云殿前,原来这里的一棵桂树开满了小小的黄花,探头而闻,香气袭人。颐和园的山有名,水有名,她的树木更有名。春看紫玉兰,秋闻桂花香,雨赏松柏翠,雪观树上妆。

站在排云殿前,放眼昆明湖,亦有广博无边之感,在月光的照耀下,昆明湖波光粼粼,颇具诗意。没有游人,没有船只,没有喧闹,没有强烈的日照,这月夜中的昆明湖之静、之宁、之美、之神韵,令人浮想联翩……昔日的慈禧太后是否也有此同感呢。

夜,浓了,颐和园更静了。月儿的光也有些凉意,我们恋恋不舍地返回客房。

月儿也不甘寂寞跟随我踱进房来,见我凝窗而思,夜不求寐,便也坐在床头与我一同夜读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