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彘教子”比喻父母对子女一定要言出必行,以建立父母的信用。
此典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曾参是孔子许多弟子中最有名的几个之一,他宣扬孔子学说,述《大学》,作《孝经》,在当时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由于他本身受过严格的教育,所以对下一代也非常重视。一次,曾参的妻子因为有点事要去市场,被他的孩子知道了,于是孩子也要跟他母亲一起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骗她的孩子说:“你乖乖的在家吧!等我回来后把家里的那头猪杀给你吃。”孩子听了这话,便乖乖地留在家里。过了一会儿,曾参的妻子从市场回来了,一推开门,看见丈夫和孩子正在追捕那头还没有养肥的猪。他的妻子很生气,就把孩子推开一边,对她丈夫说:“我刚才的话不过是暂时骗骗孩子,你怎么信以为真了呢?”曾参却认真地说:“跟孩子开玩笑要看情况,不能随便胡说;孩子觉得大人的话都是真的,所以他才听父母的话;看了父母的举动,先是模仿,再运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现在你欺骗了他,其实就是教孩子下次学会欺骗你,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对的。”他的妻子听后哑口无言,就让曾参把小猪杀了。
伤仲永
“神童”方仲永的一生说明:如果不注重后天的学习,天赋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此典出自《临川先生文集》。
江西金溪县有个老百姓叫做方仲永,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方仲永长到五岁,从来没有看到过笔墨纸砚。有一天,他忽然哭着要笔墨纸砚。他父亲感到奇怪,从邻居家借了给他。拿到笔墨纸砚后,他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定了题目。那首诗用奉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主题。诗写出以后,一乡的读书人都传阅了。从此以后,指定任何事物要他作诗,他都能马上写出,那文采、立意都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同县的人都惊叹他的才能,逐渐把他父亲当作宾客接待,有人还拿钱财接济他。他父亲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轮流拜见同县的人,却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方仲永的事已经很长时间了。明道年间,我跟随父亲回乡,在舅父家见到了方仲永,当时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做,跟以前的名声不能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再到舅父家去问方仲永的情况,大家说:“方仲永的才智已经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我认为:方仲永领悟知识的才智,是从先天获得的。他从先天获得的东西,比那些有才能的人要多得多。但最终还是成了一个普通人,那是他从后天获得的东西不够。像他这种人先天禀赋这么好,由于忽视后天学习,尚且成了一个普通人;现在那些先天禀赋差,本来就是普通人的资质,而又不注重后天学习的人,又怎能够赶得上一般人的才能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形容培养人才是百年大计,极为重要。
此典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用之,唯王之门。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人叫管仲,名夷吾,字仲。他在齐桓公手下任相国,协助齐桓公富国强兵,统一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相传他写了《管子》一书,共二十四卷,八十六篇。”
《管子·权修》篇写道:“希望当年有所收获,就种谷物;希望十年有所收获,就栽树木;希望终身有所受益,就培养人才。因为播下种子,一年能够收获的是谷物;播下种子,十年能够收获的,是树木;播下种子,百年才能收到效益的,是人才。如果我培养了人才,他就会像神灵一样发挥作用,处理事情就像神明一般,这是君王称霸天下的必由之路。”
孙敬悬梁
“孙敬悬梁”比喻人的成材,不决定于天才或环境、条件,主要决定后天的勤奋、刻苦和坚持不懈。
此典出自《太平御览》:“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这段话意思是说:
孙敬,字文宝,非常喜欢学习,每天从早到晚一刻也不停地学习。等到困乏得要躺下睡觉的时候,他便用绳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让头悬起来。后来,孙敬终于成了当时有名的大学士。
孙康映雪
“孙康映雪”形容勤学苦读。
此典出自《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淡,交游不杂。”
这段话意思是说:
晋代人孙康,家境贫寒。他勤奋好学,但是没有油点灯,他便常常在晚上借着雪光读书。孙康清淡寡欲,从不随便与人交往。
孔席墨突
孔席:孔子的坐席。墨突:墨子的烟囱。人们用“孔席墨突”形容忙于世事,到处奔走。
此典出自《淮南子·修务训》:“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蒙耻辱以千世主,非以贪禄慕位,欲事起天下之利,而除万民之害。”
这段话意思是说:
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到处奔走游说,甚至有时连坐席也没有坐热,就又起身走了。墨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之道,也是不辞劳苦地四处奔波,周游列国,往往到了一个地方,烟囱还没有烧黑,就又动身走了。因此圣人不以山为高,不以河为宽,忍着耻辱求谒当时的国君,不是贪图俸禄,也不是羡慕爵位,而是想担起天下重任,为天下百姓兴利除害。
庭训
“庭训”指父教。
此典出自《论语·季氏》。
孔子的儿子叫孔鲤。一次,孔子的学生陈亢问伯鱼:“您在老师那里听到过特别的教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天,他一个人站在那里,我从他面前快步经过庭院。他问我:‘学过《诗》吗?’我回答:‘没有。’他便说:‘不学《诗》,在官场上就不会说话。’于是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那里,我从他面前快步经过庭院。他问我:‘学过《礼》吗?’我回答:‘没有。’他便说:‘不学《礼》,就无法自立为人。’于是我回去就学《礼》。我只听说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我只提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了解到学《诗》的道理,了解到学《礼》的道理,又了解到君子不偏向自己的儿子。”
问津
“问津”表示请求指点学问的门径。
此典出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春秋时期有两位隐士,一个叫长沮,一个叫桀溺。有一次,他们正一起在田里干活时,孔子经过那里,孔子叫学生子路去向他们打听渡口的位置。长沮问子路:“那位在车上手拿马缰绳的是什么人?”子路回答道:“是孔丘。”长沮又问道:“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道:“是的。”长沮说:“他自己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没必要问我。”子路又问桀溺。桀溺问:“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问:“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答道:“是的。”桀溺说:“如今礼崩乐坏,有如滔滔大水到处奔流,但是又有谁能改变这种趋势呢?你与其跟随躲避人的人,还不如跟随避开社会的人呢。”他一边说,一边不停地覆盖种子。子路回来把他们的话转告了孔子。孔子叹息说:“同鸟兽是无法合群的,我不跟那些贵族统治者在一起又能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合乎正道,我孔丘当然就不会和他们一起去改变它了。”
无怨无德
“无怨无德”说明既没有仇恨,也没恩德,大家平平而过,一般普通朋友的关系。
此典出自《左传》:“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听,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春秋时期,鲁宣公十二年,晋、楚两国在郑(在今河南郑县东)展开大战,晋国大败,晋大夫知莹被俘。知莹的父亲知庄子亲自领兵去援救,射死了楚王的儿子毂臣及大夫连尹襄老。晋国要求用楚公子及大夫的尸首交换晋国的知莹,楚国答应了晋国的要求。楚王在为知莹送行时问他将如何报答他,知莹回答说:“我从来没有对你有过怨恨,你也没有对我有过别的恩惠,我既不埋怨你,你对我也无恩,无恩无怨,所以不知如何报答你了。以大王的威名,使我回到晋国,让晋君亲自判我死刑,纵然死了也是不朽的;如果蒙大王之恩德免于死,如果晋君再任命我担当军旅之事时,修治晋国边疆,那时,虽然和楚君相遇,也不敢回避。我只有竭尽全力卫国,没有二心,这就是我对大王的报答了。”
吾道东矣
“吾道东矣”是说自己的学术见解东传。一般指师生学业相传。
此典出自《后汉书·郑玄传》:“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示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郑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他曾入太学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和《九章算术》,博学多才。又跟随张恭祖学习《礼记》、《左传》、《古文尚书》等。
当时,马融的门下有四百多名学生,其中学有所成的有五十多人。马融平时骄贵自矜,郑玄投在马融门下三年了却还没有见过他的面。马融叫优秀的学生向郑玄传授学业。郑玄日夜钻研、诵读,不敢有丝毫的疏忽和倦怠。当时,社会上流行一种附会经义以占验术数为主要内容的书,如《河图》、六经诸纬和《孝经纬》等。一次,马融召集门生考证和研究这些书,他听说郑玄对算学很有研究,就在楼上召见郑玄。郑玄一一回答了一些疑难问题,谈完以后,郑玄辞别马融,回到了家乡。马融感慨地对学生说:“郑生今天走了,我的学问也传到东方了。”
五不足恃
这个故事说明:人贵自立。
此典出自《魏文侯书》:“魏文侯问孤卷子曰:‘父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问此五者于子,一一以为不足,何也?’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放;子贤不过舜,而瞽瞍顽;兄贤不过舜,而象傲;弟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
这段话意思是说:
魏文侯问孤卷子说:“是不是父亲有德有才,就可以依赖呢?”孤卷子回答说:“不能。”又问:“儿子有德有才可以依赖吗?”孤卷子回答说:“不能。”又问:“哥哥有德有才可以依赖吗?”回答说:“不能。”又问:“弟弟有德有才可以依赖吗?”回答说:“不能。”又问:“臣下有德有才可以依赖吗?”孤卷子还是回答说:“不能。”魏文侯听了,顿时变了脸色,愤怒地质问道:“我向您问了五种情况,您竟然都说不能依赖,为什么呢?”孤卷子回答说:“父亲有德有才,没有超过尧的,可是丹朱却被流放了;儿子有德有才,没有超过舜的,可是瞽瞍却很愚顽;哥哥有德有才,也没有超过舜的,可是象却很傲慢;弟弟有德有才,没有超过周公的,可是管叔却被处以死刑;臣下有德有才,没有超过商汤王、周武王的,可是夏桀王、商纣王却受到了讨伐。由此可知,寄希望于别人的人,是永远不会达到自己的目的,依赖别人的人也是不会长久。您要治理好国家,还是从您自身做起吧!又怎么能依赖别人呢?”
先教而后师之
这则故事讽谕那些口称向人家学习,实际上却是强人以从己的名实相违的人。
此典出自《公孙龙子·迹府》:“公孙龙,赵平原君之客也;孔穿,孔子之叶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业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
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且夫欲学于龙者,以智与学焉为不逮也。今教龙去白马非马,是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不可。’
这段话意思是说:
公孙龙是赵国平原君的宾客,孔穿是孔子的后裔。有一次,孔穿和公孙龙见了面。孔穿对公孙龙说:“臣下住在鲁国,久闻先生大名,仰慕先生的才智,钦佩先生的德行,早就想向您求教,今天才得见面。但是有一点却不敢赞同于先生的,那就是先生的白马非马的学说。请先生放弃白马非马的说法,我就愿意做先生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