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教师的劳动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明天。教师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的导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河西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自始至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当做基础工程来抓。一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学历教育,取得明显成效。2000年河西地区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嘉峪关市初中98.6%,高中96.2%,同1989年相比,分别提高21.2百分点、10.2个百分点;金昌市初中86.5%,高中78.2%,同1989年相比分别提高39.4百分点、34个百分点;酒泉地区初中88.4l%,高中62.16%,同1990年相比,分别提高45.41百分点、22.16个百分点;张掖地区初中86.2%,高中62.16%,同1989年相比,分别提高53.1百分点、27.22个百分点;武威地区初中83.3%,高中54%,同1990年相比分别提高43.3百分点、22.9个百分点。二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敬业、爱生、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师德教育,认真落实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涌现出了一批师德高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三是通过教材教法的培训、专业合格证法的考试、优质课的评选、名师工程的实施等措施,提高了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形成快捷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依法治校是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的重要措施,是教育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强化法制宣传教育
依法治教首先要知法、懂法。《教育法》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法。《教育法》、《教师法》、《高教法》颁布后,河西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学习有关辅导资料,举办报告会,并采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6·26”国际禁毒日期间,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河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城镇中小学开展“禁毒知识一堂课”的活动。各中小学根据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授课、播放录像或光盘、阅读有关书籍、举办禁毒知识竞赛、举办专题报告会和开设禁毒宣传播报等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提高了校长、教师、学生依法治校、依法施教、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规范办学行为
首先根据法律法规,清理修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凡是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抵触的、精神不一致的,一律停止使用或作修改后使用。其次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制定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
(三)全面推行校务公开
根据统计,河西地区的高等学校和90%的中学、85%的小学,普遍实行校务公开制度。一是进一步完善了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学校基层民主建设,组织教职工参与教育改革和学校管理,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二是加强社会各界对学校的监督,依法规范办学行为,纠正不正之风,树立良好形象。三是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结果要公开。公开的内容包括涉及群众利益的学校的各项公务活动,如:学校的发展规划及基本建设、校办产业经营情况、各类收费及财务支出情况、人事变动及教师职称评定与晋升、师生的各种评优选优、招生工作等。四是把校务公开与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四)加强师德和校纪校风建设
依法治理“三乱”,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依法维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加大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优化育人环境。
(五)加大教育执法检查力度
要加大地方党委政府对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执法监督、检查,加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执法监督、检查。通过教育执法监督、检查,提高依法办学的自觉性,纠正单位和学校在贯彻落实教育法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育环境,规范教育行为,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四、实施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普遍恢复。1981年2月,省政府批准成立大专院校职称评定委员会,揭开了全省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帷幕,河西地区各类学校也开始了教师职称评聘工作。
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改革教师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这一激励机制的实行,对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起了很大作用。一是在教师群体中初步形成了竞争意识,调动了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教师争先多上课、上好课,并结合教学开展科学研究,感到有盼头,有奔头。二是学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通过教师专业职务聘任,增加了工资和津贴,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解决了困扰广大教师多年的自身评价问题,对稳定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起了积极作用。
§§§第五节21世纪初河西教育的蓬勃发展
21世纪初,我国进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河西地区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甘肃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任务,增强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为中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总揽全局,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求真务实,知难而进,胜利地完成了“十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各项目标,开创了2l世纪初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一、基础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河西五市整体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
到2004年底,河西五市共有普通中学415所,在校高中生111366人,同2000年的44723人相比较增长149%,在校初中生225142人,同2000年的228145人相比较增长11.8%;小学2227,所,在校学生483312人;幼儿园1340所,在园幼儿1080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388%。
(二)实现了三项创新,四项突破
三项创新:
思想观念创新。一是面对各级财政困难的现实,通过大学习、大讨论,排除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知难而进的观念,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牢固树立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解决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二是教书育人,实行教育思想创新。教育主体观从以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观念的创新推动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一是创新了德育的内容和方式,强化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二是强化以预防为主的法制教育、禁毒教育,建立了学校法制教育机制。三是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德育工作的内容。四是加强了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和磨难教育,使德育工作落到了实处。
教师继续教育创新。一是创新师德教育载体,提高师德修养,以“展师德风采,创优秀群体,树教育新风”为主题,组织教师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知行活动、师德宣誓活动、“四不一拒绝”签名活动、师生帮教救助活动、师德师能互促活动等一系列师德教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二是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学历合格后的提高培训和校长持证上岗后提高研修培训。三是创新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开展了教师基本功达标及教学能手、电话教学竞赛评优活动。
四项突破:.
民办教育的突破。采取积极鼓励扶持的政策,使民办基础教育实现了零的突破。私立中学、小学、幼儿园各县都已开办,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开始形成。.
教育教学模式有所突破。一是在面向全体学生发展方面有所突破;二是由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方面有新的突破;三是由注重智育向注重德育、教会学生做人方面有新的突破;四是由“灌输式”教育转向研究型教育方面有新的突破;五是在教学手段上由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有新的突破。
评价方式有新突破。一是对学校评价方面,不单纯看升学率的高低,而是看整体办学水平。二是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不单纯看教学能力,而是看综合素质,看其对教育教学的实际贡献。三是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不是单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低,而是看是否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有新突破。一是招生有突破。酒泉市实行“十放开”政策,即招生对象放开、学生年龄放开、招生时间放开、.学制放开、专业设置放开、教学计划放开、招生分数线放开、开学放假时间放开,使职教招生工作有新进展。二是联合办学有新的突破。职教中心与省内外高校联合举办专科班、本科班,效果良好。三是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初高中阶段相互渗透方面有新突破。四是在创建省级示范性职业中学方面有新突破。张掖市已有四所职中晋升为省级专业重点中学和示范性职业中学。
(三)采取三项调整和五项改革
三项调整:
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中学相对集中的原则,张掖市从2001年起,用三年时间共调整撤销农村小学338所,扩建中小学25所,精减代课教师6人、不称职教师172人,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提高了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调整教育结构。将部分初高中分离,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独立高中平行班一般在10个以上,在校学生都在3000人左右。
调整中小学学制。用了三年时间,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由“五三”学制调整为“六三”学制,真正完成了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
五项改革: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实行教师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为主线,以改革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为重点,以“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机制为目标,采用同职同聘、高职低聘、低职高聘、转岗聘任、空岗待聘、解聘辞退”等多种聘用形式,实现了对教职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试点工作逐步在扩大,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广。
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一是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教材体系,部分农村初中推行“绿色证书”教育和3+1职业教育。二是大兴教育科研之风,大面积推广移植先进的教研成果,推出“十大”先进教法,广泛推广,收效较好。
深化办学机制的改革。根据河西地区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了更加优惠、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民办教育,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加速发展。对民办学校在招生、教师职务评聘、教研活动、表彰鼓励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
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一是进一步加强“三教统筹”,推动农科教结合。二是进一步推进初二后分流教学改革,扩大试点范围。
改革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和方法。一是改革过去单一的督学为督学与督政结合,建立县级政府督导室。二是改革督导评估方法,将单项督导与综合督导相结合。
(四)取得了三个方面的发展、五个方面的提高
三个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