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力推广科学保粮,降低粮食损失损耗。粮食购销市场化后,一方面要求商品粮要加快周转,库存保持适量;另一方面要确保粮食区域安全,各级储备粮逐步增加。截至2005年底,全市商品周转粮数量较2000年底减少6073万公斤;各级储备粮数量增加2400万公斤。从2000年开始,我们将科学保粮的重点放在了各级储备粮管理上。在反复试验论证的基础上,引进推广了切合我市实际的“机械通风”、“双低”和“粮情自动监控系统”三项储粮新技术。目前应用“机械通风”技术储粮8000万公斤,应用“双低”技术储粮10700万公斤,应用“粮情自动监控系统”储粮9600万公斤。科学保粮技术的广泛应用,既降低了储粮损耗,又延缓了储粮品质陈化劣变,使我市的储粮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
五、粮食企业改革
近年来,全市粮食企业改革,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政企分开,多式改制,转换身份,谋求发展”的改革思路,充分利用天水市企业改革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氛围,坚持从粮食企业实际出发,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分类指导,实行全员置换职工身份,解除劳动关系,通过“四定”(定编、定岗、定员、定薪)、“一聘”(聘用中层以下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一缴”(缴纳岗位责任保证金)的办法,实现了经营性企业全面改制,购销企业改革平稳推进,富余人员妥善安置。国有粮食企业职工人数由2000年的4666人减少到在册3084人、上岗1641人,达到了减员增效、资产重组、队伍重建的目标。
1.非政策性粮食企业改革。全市23户非政策性粮食企业按照“五个整体、一步到位”的原则,通过出售、转让、破产和股份制改造,进行了改制,全部退出了国有序列,转为民营。
2.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在购销企业改革中,采取先市直企业,后县区企业,分步进行。通过全员置换、内部退养、资产重组、撤站并所、竞争上岗、减员分流等方式,进行了以动产权为重点,做大做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进展顺利,初见成效。
3.全市粮食企业改革取得的成效。一是职工人数明显减少,由2000年的4666人减少到现有在册的3084人,实际上岗1641人。二是流通费用大幅下降,仅工资一项每年减少1113万元。三是职工人均月收入明显增加,由原来400元增加到700多元。四是职工主人翁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增强,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五是企业资源有效利用,职工队伍精干,效率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4.清理解决了企业“三老”问题。按照省粮食局的统一口径要求,连续两年对企业“三老”问题进行了清理。通过企业改革,减员分流,解决了“老人”问题。通过陈化粮拍卖、促销压库和清理库存解决了“老粮”问题。在省粮食局的支持下,全市争取国家财务挂账2.3亿元,甩掉了困扰企业多年的历史包袱,解决了“老账”问题。全市“三老”问题基本解决。
六、仓库建设
“十五”时期,全市各级粮食部门加大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仓储条件。五年内共多方筹资6758.91万元,新建仓容13758.5万公斤,维修仓容2796万公斤。其中,市第二粮库国家储备库项目的建成,实现了由传统储粮向现代化储备管理方式的转变。该项目是由市第二粮库负责重新选址筹建的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累计投资5738万元,占地面积119亩,修建办公大楼2栋,高大平房仓17栋,建筑总面积25805平方米,总仓容1.1亿公斤,各类设备127台(套),专用铁路线617米。项目工程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工程于1998年11月24日破土动工,2000年5月12日竣工验收。第二期工程于2001年7月20日破土动工,2002年7月25日竣工,2003年4月30日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共储备粮食0.75亿公斤。该项目的建成,有效地缓解了我市粮食仓容不足的压力,改善了仓储条件和布局结构,增强了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对保障我市军需民食及社会稳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七、地方储备粮建立
1.认真开展全社会粮食供需调查。天水是一个粮食主销区,长期以来靠调进粮食过日子。为建立区域粮食安全体系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我们按照省粮食局的统一部署,从2004年起,连续三年对全市粮食供需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天水每年粮食产需难以平衡,年均缺口为2亿公斤左右,区域粮食安全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和风险。
2.建立了地方储备粮。粮食安全重于泰山,我们以区域粮食安全为己任,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牢记职责,始终不忘全市粮食安全。通过积极努力,扎实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省较先建立起了市县级地方粮食储备。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地方储备粮2250万公斤,其中市级储备粮1000万公斤,县区级储备粮1250万公斤。市县区地方储备粮的建立,为确保我市区域粮食安全提供了物质保障。
3.制定了《天水市重大粮食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新形势下,为了保证全市在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下的粮油有效供给,确保区域粮食安全,我们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天水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全市粮食供需实际,制定了《天水市重大粮食安全应急预案》。《预案》于2005年6月9日市人民政府第6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这对于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和搞好今后我市粮食安全事件应急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八、粮油市场监管
1.大力宣传《条例》,有效规范粮油市场。2004年5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全市粮食系统按照省粮食局的统一安排,从2004年6月25日开始,开展了为期7天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宣传周活动。2005年6月25日开展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一周年宣传活动。整个宣传活动上下联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积极筹建天水市粮食稽查支队。针对近年我市粮油市场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监管缺位、错位、截位和监管不力等问题,我们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甘肃省粮食市场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甘肃省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报经市政府批准同意组建天水市粮食稽查支队。同时,秦州区的粮食稽查队伍已组建挂牌运行,甘谷、清水、麦积三县区业已批复正在组建。粮食行政执法队伍的成立,为监管全市粮油市场,依法管粮提供了组织保证。
3.转变职能,加强粮油市场监管。2004年1月1日粮食收购价格和收购市场全面放开,实现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我们粮食部门的职责有了大的转变,《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赋予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监管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职能。为了实现由管理国有粮食到管理全社会粮食的重大转变,我们开展了全社会粮食流通经营企业(户)的专项清查登记建档工作,为全面开展粮食行业监管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据统计,全市共有各类粮食流通经营企业553户,其中国有107户,股份合伙3户,个体私营432户。在经营户中,无证经营267户,占总经营户的48.3%。
4.加强学习,培训执法人员。我们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系统地学习《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省上的两个《暂行办法》等政策性法规,并在此基础上,先后两次选派55名行政执法人员参加了由省粮食局和省政府法制办联合举办的粮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培训班,为依法管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九、项目建设
自2000年以来,全市粮食系统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工作。按照“企业抓改革,发展抓项目”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措施,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办法,努力扩大筹资和投资渠道,大抓项目建设。“十五”期间,共建大小项目85个,总投资12421.32万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项目1个,投资5738.12万元;引集资项目34个,引集资6072万元;自筹项目41个,自筹资金2210.45万元;市局从省市争取计划外资金829万元。通过以上项目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粮食行业的快速发展。
十、精神文明建设
1.创建市、省级文明单位。市粮食局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不放松。通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的扎实工作,不懈努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于2001年创建为市级文明单位。为了巩固和提高市级文明单位质量,我们不断加大精神文明软硬件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活动,连续5年保持了一类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市局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通过了省、市、区文明办的检查验收,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上了更高的台阶,为全市粮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动力支持。
2.扎实工作,努力完成目标责任。“十五”期间,我局实现了粮食经济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相继荣获省粮食局和市委、市政府各种奖励40多项,连续6年获得市政府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一等奖。
(执笔:吕志宏初审:马有成)
“十五”时期全市粮食工作主要成效回顾
武威市粮食局
“十五”时期,武威市粮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粮食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经济改革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十五”计划目标以及全省粮食工作的总体部署,从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维护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粮食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显著成效。
粮食收购政策全面落实。随着中央、省市关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粮食生产,帮助农民增收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01年以来,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8.5亿公斤以上,特别是2003年到2005年,粮食产量分别达到9.55、9.27和9.58亿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在粮食丰收的情况下,全市粮食系统采取一切便民措施,通过密切银企关系,加强指导督查,努力克服粮价偏高、收购主体竞争激烈等不利因素,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十五”期间,累计收购粮食157490万公斤,比“九五”时期增加67485万公斤,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维护了粮食市场稳定。
粮食销售稳步增加。“十五”期间,全市粮食系统努力克服市场粮价波动较大、库存积压、销售不畅,企业包袱沉重,市场主体多渠道竞争激烈,铁路运力紧张等诸多不利因素,立足市内和市外两个市场采取一切促销措施,加大力度促销压库,全系统累计销售粮食155919万公斤,比“九五”时期增加99713万公斤,销售量在全省粮食系统名列前茅。
企业经济效益逐年回升。各级粮食部门按照省粮食局制定的扭亏增盈目标要求和工作措施,坚持把深化企业改革与提高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改革促管理,靠管理增效益,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经营管理,降低各项费用,企业经济效益逐年回升,较好地完成了省粮食局确定的扭亏增盈目标任务。2002、2004、2005年全市粮食系统扭亏增盈工作分别被省粮食局考核为一、二等奖,受到奖励。
仓储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全市粮食系统认真落实安全储粮责任制和各项工作措施,牢固树立储粮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不断探索和创新市场化条件下仓储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确保各类储粮安全。全市三县一区和市直粮库多年保持了“一符四无”粮仓标准,2004年我市在全省粮食系统率先实现了一类“一符四无”粮仓市。
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十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企业改革的总体部署,全市粮油工业企业全面完成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全市粮食购销企业按照“一置换、一保障、一创新”的改革思路,全面完成了职工全员置换身份、定岗定编、重新返聘等改革工作。五年来,粮食购销企业职工在岗人数由原来的2778人减少为目前的1593人,减幅达42%,没有出现职工上访等不稳定因素,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省粮食局的充分肯定。目前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新一轮改革正在积极稳妥地深入推进。
项目工作成效明显。“十五”时期,争取国债资金3375万元扩建新建的仓容为6250万公斤的武威国家粮食储备库项目建设圆满完成,凉州区第一粮库引资3000万元的仓库新建项目和投资1000万元年产6万吨小麦粉加工项目目前已建成投入运营。
(执笔:柴尔桢张全生初审:齐誉)
张掖市粮食系统“十五”期间发展成就
张掖市粮食局
“十五”期间,我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大、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委“两个高举,一个加强”战略方针和“两抓、两放”重大举措以及市委、市政府“实施三大战略,加快张掖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狠抓项目建设,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粮油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军粮供应保障水平,确保储粮安全,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