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写作指南(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10170500000009

第9章 构思(3)

正面直取。是就客观事物本身,从正面直接表现主题。这种方法,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地开掘思想实质,是一种很有力的主题表现方法。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开宗明义提出十分怀念在延安使用的一辆纺车,然后就层层深入地抒发对这辆纺车的怀念深情,热烈歌颂延安精神。文章围绕这一辆纺车,写纺线的时代背景,延安大生产运动给延安军民带来的精神、作风方面的深刻变化。再重点写纺线的劳动过程,怎样学会纺线,怎样进行纺线技术改革,怎样开展纺线竞赛。最后点明“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主旨。这种表现方法易学难工,因为没有藏拙弄巧的余地,要靠作者构思谋篇的实功夫。它不是靠奇异的构思制胜,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地写下去,以对生活体验的深切,作者思想感情的深挚而感人肺腑。以平直朴实的艺术形式表现出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平中出新,朴中见巧。运用这种表现方法难度更大,成如容易实艰辛,但它又是一种基本的主题表现方法,初学者应当由直入巧,首先要掌握和学会这种正面直取的主题表现方法。

侧面烘染。从侧面、背面着笔,用烘托渲染的方法表现主题。这样“不写之写”的表现技巧,能使主题表现得更加含蓄、深沉,而且能够给读者留出咀嚼回味,进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朱自清的名文《背影》,表现父子之爱,不正面写父亲的肖象,或描写面部五官的表情,而是别开生面写背影,正因为选了这样一个巧妙的表现角度,才更易于由表及里地展示父亲的内心世界,含蓄地抒发了震慑人心的父子深情。《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一节是非常成功的侧面描写。直接写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纵马冲杀,固然可以表现武士的骁勇善战;关羽斩华雄的描写却是别具一格。关羽如何与华雄厮杀,如何斩华雄首级于马下,不着一字。作品不写关羽写华雄,用华雄渲染、烘托关羽。华雄连斩俞涉、潘凤等四员大将,猛不可当,而关羽竟不费吹灰之力,出战前斟上一杯酒,“其酒尚温”的工夫就取了华雄的首级,关羽之神勇可想而知。不写主体写客体,以客体突现主体,效果更好。作品不去正面写厮杀的战场,而写中军帐内,巧妙地通过帐内的气氛、人物的情态等反照疆场上惊心动魄的拼搏,以虚生实,虚中见实,引导读者去想象、玩味。这样仅仅用了六十多个字,就成功地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战斗风云图,生动地刻划了关羽勇武神威的英雄性格。

托物咏志。这就是常用的象征、比拟等表现技巧。“写物以附意”(《文心雕龙·比兴》),“以彼物比此物”(朱熹《诗集传》),是一种很有艺术感染力的主题表现方法。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运用象征的手法,以自然界中几种植物的不同属性,比拟世间几种人的不同性格特征。杨朔的《香山红叶》,是借红叶喻久经风霜的老向导,歌颂解放后劳动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许地山的《落花生》,更是咏物寄意的杰作。文章写花生易种、平凡、有用的本质,“只把种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的特征,很自然地引出了作者的寄意所在,做人也要象落花生那样,“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咏物的目的在于言志,因此,要正确处理“物”和“志”的关系,善于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咏之物,必须是真正触发作者情志之物,写物既要求实,又要离形得神,把情志寄寓于物象之中。所寄之意,必须深厚、阔大,“夫人心不能无所感,有感不能无所寄,寄托不厚,感人不深,厚而不郁,感其所感,不能感其所不感。”(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托物要小,寄言要大,才能收到主题深刻有力的表达效果。

以反取正。以上几种是正常的表现方法。有时也采用超乎常规的反笔,反中见奇,以反取正,从而收到含蓄蕴藉,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意在表现作者“心里颇不宁静”,文章却以静景反衬“不宁静”,荷塘夜景的“静”,小路的“静”,自己踽踽独行的“静”,用种种静景鲜明地衬托出作者心情的“不宁静”。这就是运用反笔的主题表现方法。再如杨朔的《泰山极顶》,开头提出要爬泰山看日出,又遇上了难得的好天气,可是到达极顶的第二天早上,却又因“天气不佳”,看不到日出了。到此,笔锋一转,写自己分明看到了一轮更加辉煌的日出,纵情讴歌了如旭日东升般跃出于东方地平线上的人民公社。这种表现方法,就是常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主题的目的。正是巴尔扎克所断言的:“艺术家的使命在于能找出两件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件最平凡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这就不能不使艺术家给人的印象经常是一个不合情理的人。众人看来是红的东西,他却看出是青的。”巴尔扎克的这段话,道出了反笔的奥妙所在。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而成章,是一种很巧妙的构思手法。运用这种表现方法,必须正确处理反和正的对立统一关系,反是虚,正是实,虚此实彼,反中取正,巧妙自然,合情顺理。如果违背常理,一味求巧,就必然要流于离奇和怪诞。

议论文的构思,也常常运用多种主题表现方法,比如可以正面立论,也可以反面驳论,或者有立有驳,驳立结合。议论文,特别是杂文的写作,也常采用比拟、象征等表现技巧。所以上述的主题表现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议论文写作。

主题表现方法的构思,实际上就是在主题指导下选材角度的考虑。由于客观事物本身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决定,只有多角度的选材,选构角度恰当,才能使主题得到深刻有力的表现,才能使文章跳出平铺直叙的樊篱,波澜多姿,饶有兴味。在构思过程中,作者应尽量开辟新鲜的选材渠道,适应主题表现的需要,考虑灵巧多样的选材角度。前人论画,以画树为例,认为必须选择适宜入画的某一“点”,这个“点”必须“四面取之”,即对事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才能确定。“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明·董其昌《画禅堂随笔》)德国诗人歌德把这个意思说得更为具体:“假定给我们一棵极美的树作为对象,但是为了使树变成画,我们要绕树走一遭。当我们到了最美的地方时,我还要后退相当的距离来更好地观察它,等待最好的光线。在这之后,天然的树一旦跃然纸上,不是就增添了许多东西了吗?”寻找选材角度,就应当如歌德这里所说的,围绕这棵生活之树,仔细观察,细心探究,远看、近看、正看、侧看,直到找到最美的地方,最好的光线——从众多角度中找出一个最恰当、最精巧的理想的选材角度。

常用的几种构思方式

写文章的习惯不同,构思的方式也往往有不同。构思的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腹稿构思

有的人采用腹稿构思,就是将文章的立意、题材、布局以至细节等预先酝酿成熟,然后挥笔而就,这“腹稿”就是个不见字面的详细写作提纲。《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北宋江西诗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陈师道,也有这样的习惯:“每登览得句,即归急卧一榻,以被蒙首,恶闻人声……家人知之,即猫犬皆逐去,婴儿稚子亦抱寄邻家。徐待诗成,乃敢复常。”(《文献通考》)这里说“引被覆面卧”、“急卧榻,以被蒙首”,都是凝神精思打腹稿的不同构思方式。鲁迅先生也是这样构思文章,他写作向来不列提纲,但据许广平的回忆:鲁迅即使写三五百字的短文,“也不是摊开纸就动手。那张躺椅是他构思的好所在,那早晚饭前饭后的休息,就是他一言不发,在躺椅上先把所要写的大纲起腹稿的时候。”郭沫若的创作也是这样,先把大体轮廓设想好,创作冲动一来,提笔就写,细节语言都是边写边出。其实,这不是什么“神来之笔”,要靠平日多积累,还要靠下笔前精思熟虑,到了烂熟于心的程度,自然就一挥而就了。

二、提纲构思

这就是把整个文章构思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列成提纲。列提纲对于保证文章质量,提高写作水平都很有意义。列宁说:“提纲确实是很重要的”,“要写详细些”,“思考得周密些”。叶圣陶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指出:“先写捉纲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而且受用不仅在写作方面。”

列提纲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列提纲就是把主观思想视觉化,思路是否清晰,内容的条理性严密性如何,看提纲就会一目了然。提纲经反复修改,会使文章的构思一步步臻于完善精美,到动笔时就能一以贯之,顺理成章。文章主次不分,杂乱无章;丢三落四,语无伦次;或者思路不清,中心不明,内容空洞,多是因为动笔前没有认真构思,没有编好提纲。提纲有简明和详细之分。简明提纲只列大纲,不列细目。详细提纲要把大纲细目一一列出,包括文章的主题,运用的材料及其布局,段落层次的安排,头尾的照应,上下的连贯,写作手法的运用,以至于引文、警句等等。

列宁写文章很重视编提纲。列宁夫人回忆说:“他在写文章以前,通常是先写好提纲。从这个提纲可以追溯伊里奇的整个思想过程。有许多文章,伊里奇把提纲改了两遍、三遍。”《列宁全集》第八卷中有一篇《五一节》,同时还收录了列宁写这篇文章用的提纲《五一节传单的提纲》,其中有加单框线的十二条细目,有加双框线的修改提纲,《五一节》就是根据这个修改提纲写成的。列宁的弟弟德·乌里扬诺夫回忆列宁在中学读书时的作文情况说:

他先在一张四开纸上拟好作文提纲(带有前言和结论),然后再拿着一张纸竖着折起来,在左面打草稿,根据作文的提纲写上字母和数字;右面有一大块地方留着空白。以后他就在上面作补充、说明、修改并注明参考书的书名和页数。原稿纸的右面逐渐写满了记号、修改和引证等。然后在交作文以前,他再拿几张白纸起草全文,把他以前看过的各种书籍当中的记号加以解决。他只要用一本干净的作文簿,用钢笔把经过周密考虑的现成的文章誊写上去就行了。

列宁这种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精心构思文章和编写提纲的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许多大作家的写作也很重视提纲的编写。福楼拜说:“一刀取决于提纲”,“普希金总是花很长时间思考他的作品的提纲”。他的许多作品都有五、六份很精细的作品提纲。陀斯妥耶夫斯基也是这样,他说过:“我考虑,每天平均作出六份(不少于)提纲,弄得我晕头转向。我至今还不明白,我怎么没有发疯。”(以上转引自科瓦寥夫的《文学创作心理学》)初学写作者应该学会列提纲,养成列提纲的构思习惯。

三、边想边记构思

这种构思方式,是在定题之后就纵横捭阖地想开去。想到的就随手记下来,想一条记一条,不求系统完整。然后回头把这些零乱的条目进行梳理、分辨,归拢出一条思路,形成一个提纲,再依据这提纲逐段写下去。这种构思的好处是便于开扩思路,丰富写作内容,又能把思维成果及时记录巩固下来。这样思维和手笔默契配合,整个文章的构思就活泼、清晰、明朗、严密、朱光潜教授写作常采用这样的构思方式,他说得很具体:

在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地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我于是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看一眼,仔细加一番衡量,把无关重要的无须说的各点一齐丢开,把应该说的选择出来,再在其中理出一个线索和次第,另取一张纸条,顺这个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于是依次第逐段写下去。写一段之先,把那一段的话大致想好,写一句之先,也把那一句的话大致想好……(《作文与运思》)

朱光潜教授把这叫做“是全用腹稿和全不用腹稿两极端的一种折衷办法”。好处有两点,一是“纲要先想好,文章就有层次,有条理,有轻重安排”;二是“每段不预先决定,任临时触机,写时可以有意到笔随之乐,文章也不至于过分板滞。”他还认为这很象有些画家作画,“先画一个轮廓,然后逐渐填枝补叶,显出色调线纹阴阳向背,预定轮廓之中,仍可有气韵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