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我心目中的黄如论
10169100000041

第41章

“更为重要的是,并未增加饭店的绿化成本。”黄如论先生说罢开心地笑了。

可是,我听后不仅没有笑出声来,反而想到了这样一句俗语:“真是卖啥吆喝啥,三句话不离本行哟!”

接着,我又随黄如论先生来到“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正门的前方,他指着门前矗立着的两个青石龙柱说道:

“你可不要小视这两个青石龙柱,它出于驰名世界的青石之乡惠安的著名艺人之手,柱高21.5米,直径1.3米,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石柱之一。看后有何感想?”

我围绕着这两个青石龙柱认真地看了看,发现柱上蟠龙若飞,与巍然的饭店建筑融为一体,形状优美,线条流畅,青莹古雅的色调则与身后的建筑物色彩形成显明对比,有很强的装饰作用。但是,当我想到时下的黄如论先生正在向一些“大师”学习传统文化,遂又用心地体察和品味这两个青石龙柱的真实作用。很快,我就悟出了这其中的玄机,故做一本正经的样子,说道:

“老弟真是好大的胆子啊!饭店门前的这两个青石龙柱,与天安门前的两个华表何等相似乃尔!在我看来,它们的不同,就只有汉白玉和青石之分哟!另外,老弟用青石雕龙,是不是意在青龙”。

“不!不是”黄如论先生急忙打断我的话语,一面不停地摆动双手,一面又十分认真地说道,“我的用意是非常简单的,只是选用国内最大的青石龙柱,开辟顶天立地的壮观景象。”

对此,我不想再说些什么,只是一笑了之。

我们二人又走进饭店大门,转到大堂中央的延伸处,只见有数十家东南亚风味的小吃店,挤满了福州各界的食客,有滋有味地吃个不停。

是触景生情吗?我竟然想起了新加坡河畔那一个接着一个的风味小吃,吸引着来自各个国家、不同肤色的游客。我深有所感地说道:

“老弟!在如此豪华的五星级饭店中划出一个地方,造福于普通的老百姓,真可谓是慈生我心啊!”

“有这个因素在内。俗话说得好,在商言商,主要的还是从饭店的经营以及广开财路着想。”

我感佩黄如论先生如此坦荡的情怀。

参观“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就这样结束了,可是我与黄如论先生回到休息处以后,依然还是在谈论有关饭店的事情。最后,我又问道:“听说,‘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建成之后,原本是拿出去转让的,是这样的吗?”

“是的!”黄如论先生沉吟片时,遂又摇了摇头说道,“按照原来的计划,我们在承建饭店的初期,就与‘成龙集团’签订了转让的合同。可是,就在饭店即将封顶的时候,‘成龙集团’又告之资金不够,所以转让未果。”

据《中国金源集团发展史》记载:北京“世纪城”一期、二期于1999年9月动工不久,“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于2000年春破土动工。恰好这时北京“世纪嘉园”营销正旺,得到相当的赢利;越年——2001年春,北京“世纪城”一期以23亿元销售额勇夺北京市地产界年销售额冠军,“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又于同年5月18日正式对外营业。由此可知,“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动工之初,正是黄如论先生流动资金短缺之时;等到“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封顶、开业的时候,黄如论先生在北京继“世纪嘉园”淘得第一桶金之后,又在“世纪城”一期赚了更多的钱。因此,他可以拍着胸脯说:

“‘成龙集团’没钱了,我们就另外想办法。”

或许是出于职业藏拙的原因,我从未与黄如论先生谈论过建筑理论问题。自然,也就不晓得他学没学过大数家华罗庚先生创建的《运筹学》。但是,从上述资金的运作来看,他是一位深谙运筹学精髓的聪明人。

接下来,“金源集团”围绕着“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的管理方法、定位,展开了一场多方争论。许多老金源人至今还记得,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公司内外的许多人一致认为,“金源集团”长期从事房地产开发,与饭店经营毫无关联,贸然介入有很大风险。结论:应当把饭店承包给他人经营,或者与国际专业饭店管理机构合作,还有的人主张干脆卖掉,可以快速回笼一大笔资金。

事有凑巧,黄如论先生在台湾的舅舅正好回到了祖国,十分干脆地说:

“就凭你这火爆的脾气也不能经营饭店!”

对此,黄如论先生是不服气的,事后,他写下了如下这段文字:

“我舅舅在台湾,回来探亲时,听说我要介人饭店业,他着急地跟我讲,你性格急躁,不适合做细工出慢活的饭店行业,一定搞不好,会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当时我心里很不服气,难道我黄某天生不是开饭店的命?人家能开饭店,为什么我就不能开饭店呢?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做,而且一定要搞好给舅舅看。但是,如果我按部就班,不能变化无穷,不懂得创新,不能跳出以往饭店的模式的话,我就无法成功,到时候我拿什么给舅舅看呢?让他笑话我!我拿定主意,就要跳出这个框框,去创造自己的特色。”

这就是黄如论先生的创业特色,同时,也是黄如论先生获得成功的诀转。

但是,黄如论先生的决策并非是凭空臆想,而是建立在充足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请看:

这时,黄如论先生已经在北京取得逆势而上的胜利,他的房地产业蒸蒸日上,财源滚滚而来。换句话说,这是黄如论先生比较得意的时期。既然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支配行动是真理,那么黄如论先生在经商的路上发生改变也是十分正常的。他认为金源集团必须“建立现代企业格局,迎接新经济的挑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突围。”在他看来,“是否敢于不断突破产业局限的制约,是衡量一个企业发展境界的重要指标。”换句话说,金源集团必须变单一的房地产支柱产业为多种支柱产业。再说得具体一些,立刻从经营“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起步。

事后而论,虽说性格即命运是真理,但是黄如论先生的决策并非是心血来潮。他“认为企业经营脉络相承,道理相通,我们已经成功经营房地产业,具备有一定成熟的理念,只要再多付出一份辛勤,一份努力,也一样能办好大饭店”。另外,他认真地研究了古往今来的所谓红顶商人、大企业家的发家史,无一不是从经营单一支柱产业起家,向着经营多种支柱产业而发达的。最后,他郑重地宣布由自己经营“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之后,又掷地有声地讲了这段话:

“别人能做到的,我一样能做到;别人能做好的,我一定做得更好!”

话又说回来,只有黄如论先生这样性格的人,才能讲出改变“金源集团”经营命运的话。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大诗人艾青送给友人的一句话:“蚕吐丝,没想到吐出一条丝绸之路来!”很多金源人也不曾想到,黄如论先生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金源集团”单一支柱产业的模式,而且在中国大地上又逐渐形成了以金源为代号的饭店连锁企业。

我已经对黄如论先生在“金源集团”的定位作过这样的评述,他既是决策的统帅,又是具体指挥工程建筑的将军。因此,当他作出独自经营“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的决策之后,遂又像个“将军”似的进人了饭店的筹备工作。据当事人说,“他全力以赴,事无巨细,大到饭店设计装潢、人才引进、员工培训、宣传营销,小到采购碗筷、员工住宿安排、制服设计等等都一一过问,甚至为了确定洗手间铺设的地砖颜色,他都亲临现场,多角度反复比较,一丝不苟。其中最让人称道的是他对员工培训的重视,他认为金源的精神、金源的理念是经历现实锤炼而出的,虽不花哨却实实在在(后边详述),只要把这些传家宝有力地灌输到每一个干部员工脑海中,我们就会获得战无不胜的力量。”就这样,一个从未涉足饭店的门外汉,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中国企业经营史上,谱下了属于黄如论先生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