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我心目中的黄如论
10169100000011

第11章

我们权且不必评议黄如论先生对这些历史伟人功过的看法,我们仅从上述这段讲话中就可以知道他读过何等多的杂书。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对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定评。如果说他对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最初的了解是源于“文化大革命”,那么他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在中国历史上有所建树的伟人感兴趣,除去昔日爱听故事、喜欢看戏以外,恐怕多是来自这些闲杂图书。因此,黄如论先生通过自学不仅获得了一张“绿林大学”颁发的历史学文凭,而且还逐渐形成了英雄造时势的人生观。

随着时光的流逝,黄如论先生为寻觅未来出路的苦闷也渐渐散去了。与此同时,他又开始筛选、研究自己崇拜的历史伟人以及所创造的学问。首选就是他的先祖黄餘。

黄榦,字直卿,以“勉学”自励,号称“勉斋”。黄幹生于南宋,为监察御史黄瑀的四子。由于家学源远流长,自幼受到了严格的家教。后师从大儒李深卿、林少颖学习儒学和古文词赋,奠定了深厚的国语根基。后结识朱熹的好友刘子澄,由刘书荐拜朱嘉为师。黄榦“志坚思苦”的精神令朱熹感动,朱决意培养黄餘为理学的专承者,并把发扬光大理学的热望寄托在黄幹的身上,同时还决定将仲女许配黄幹为妻。黄榦不负朱熹热望,成果累硕。朱熹大喜,嘱黄榦“更宜勉力”,“吾道之托在此者,吾无憾矣”。朱嘉仙逝,黄餘悲痛欲绝,“守丧三年,不复调官”。在“悲怆哽咽不忍书,亦不忍忘也”的情况下,耗时六年,写就了二万余字的论文《朱文公行状》,全面评价了朱嘉一生的经历和思想。

黄如论先生为高扬黄氏先贤——尤其是他最为推崇的黄幹的为人、为官、为文的光荣传统,终于得到了黄餘的专著《朱文公行状》。他怀着无比崇敬之心挑灯夜读,就像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突然见到了母乳似的,真是用尽了吃奶的力气非常艰难地啃这部天书。按照我的推测,他是在啃这部天书《朱文公行状》的过程中,第一次知道了南宋有名的迫害朱熹等人的“庆元党案”。当他知道在朝的权奸宣布朱学是“伪学”,朱的门人为“逆党”,还开列了朱熹等人的十大罪状,并力主“斩嘉之首,以绝后患”之后,又很自然地想起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为此,他不得不发出这样的喟叹:“啊!历史和现实是何等相似乃尔!”这时——也只有这时,他才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政治。当他获知自己的先祖黄榦不怕牵连,义无反顾地随侍朱熹左右,怒斥权奸“几危宗社,而生灵涂炭矣”时,黄如论先生更加坚定了以先贤黄幹为楷模,并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啃懂《朱文公行状》这部天书。

首先,黄如论先生啃懂了《朱文公行状》这部天书的价值,摘其要者是:“窃闻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在黄榦看来:能承继孔子之大任的一二人即孟子和朱熹。所以,黄榦大胆论定“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即微言大义),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以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接着,黄餘又放言“先生出,而自周以来,圣贤相传之道,一旦豁然,如大明中天,昭晰呈露。”当黄如论先生想到理学自宋代以后被历代学子尊为儒学正宗,成为日后八百年官方哲学的现实之后,真是为自己的先祖黄幹有这种大胆预言而骄傲。

我们由上述简短的引文可知,《朱文公行状》这部书是何等的深奥,既难读又难懂。我虽然不是熟读经史子集的饱学之士,但也在所谓国学大海的岸边洗过身手,为了弄懂《朱文公行状》这部书的要义,我的确借助了不少工具书才得以撬开一缝,然仍难窥视全貌。可以想见,只念过小学、就读过“文革”社会大学、获过“绿林大学”颁发的历史系文凭的黄如论先生想读懂《朱文公行状》是何等的难!为此,我行文的时候不仅称《朱文公行状》是天书,而且还用了一个啃字来形容其难。事后追论,黄如论先生就是在啃《朱文公行状》这部天书的过程中,比较全面地知道了儒学的渊源和发展。同时,他还真正地领略了中国古文那特有的魅力。就这个意义上讲,黄如论先生通过啃读《朱文公行状》这部天书,等于又自学念完了旧式学堂私塾,毫不夸张地说,他可以拿到一张毕业证书了!

简之,黄如论先生通过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自学,深深感到学海无涯苦作舟,唯有劈波斩浪朝前行。然而,他又清醒地知道家乡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入学无门,良师难求,如要继续求知真是难上加难。为此,他经常独自一人来到罗源湾,望着从海天相交处跳出的一轮红日,或远眺大海中的落日狂涛,思绪似乎飞向了远方。一天,他由罗源湾的海边回到家里,看着那低矮的住房,澎湃的心潮难以平息,遂挥毫泼墨,写下了这条明志的条幅:

“水流千里,怎抵龙游三尺!”

这时,全国上下正在贯彻、落实要复课闹革命的最高指示。连江县马鼻乡由于缺少师资,黄如论先生曾经念过六年小学的那所学校,仍然听不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为了能让更多的贫穷孩子受到教育,黄如论先生决定倾其所学,主动地承担起马鼻小学的教学任务。依我后来对黄如论先生的了解,他的学识和他的能力,是一定能胜任教小学的任务的。另外,他在“文革”中曾四处串联,八方游走,和普通的小学教师相比真可谓是见多识广了!再者,他从小就博闻强记,善于演讲,可以肯定地说,他是能够得到同学们的爱戴的。

那时,各级行政大权多数操控在群众组织的头头手里,他们一边高喊要复课闹革命,一边又继续利用派性挑动群众斗群众。其中,那些极具“文革”劣根性的头头们只知视人唯派,用人唯亲,而中华民族选贤任能、择善从之的光荣传统不见了。可以想见,曾经当过一派红卫兵小头目的黄如论先生是一定会遇到麻烦的。

黄如论先生毕竟是一个受学生拥戴的小学教师,且又喜欢好为人师的工作。不久,他辞别了马鼻小学那些可爱的孩子,来到罗源县。应该说,罗源县虽然也是一个在贫困线以下的穷县,但却成了黄如论先生人生、家庭、事业的起点。他到罗源县之后,通过朋友介绍参与承接当±也海军基地施工建设。在这里,他结交了不少在罗源的老乡以及各界朋友。同时,他还认识了未来的妻子方守金。黄如论当时还是一个刚刚创业的青年,方女士也正值妙龄,端庄温柔,身上洋溢着中国南方女子特有的温婉贤惠气质。她的出现,让黄如论感到欣喜,觉得终于遇到了能够共度一生,组建一个美好家庭的女性。几次交往后,他们逐步建立了感情,也渐渐有了默契。黄如论身上有着闽商的典型特质,常年四处奔波打拼事业,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对此,方女士从未埋怨,而是默默留在家中相夫教子,照顾几个儿女,把家里上上下下打理得十分周到,从来不因为家务事拖丈夫的后腿。有时,黄如论好不容易回到家,本想享受一下家庭的团圆,但总是会有很多事等着处理。处理完事情,黄如论又该走了。所以结婚几十年,两个人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三年。不过,两人虽然平时话并不多,但彼此理解,彼此尊重,心心相印,感情也格外深厚。在黄如论功成名就之后,方女士依然保持着低调、传统的生活方式。黄如论在和朋友提及自己的夫人时,也都会用非常尊重的语气,称赞她是自己的贤内助,并诚恳地表示,在他的成功中,有一半属于他这位深深爱恋的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