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10142900000052

第52章 迁都北京,缔造伟业——巩固自己的基础地盘

朱棣即位后,他原本的封地北平便成为了龙飞之地,所以永乐元年,朱棣下令将北平改为北京。朱元璋在位时期本有过迁都的打算,并曾经派出太子朱标去寻访建都之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终是没有成形。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心脏,更是关系到国家的边防。所以在封建社会,历代君王在京都的选址上都十分谨慎。朱棣深知:大明朝的主要边患在于北部,而南京处于版图的正中,对于北部边患的控制能力并不强,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那么很难保住经常受蒙古侵袭的北部地区。 堂堂大明帝国的地盘怎么能够旁落他人之手,朱棣身为大明朝的皇帝,自然容不得这样的事情发生,他要缔造伟业的第一步就是巩固自己的地盘。如何才能有效的巩固边防,保持大明国土的完整呢? 大明朝建国以来,北部边患一直未能消除,虽然朱元璋和朱允文都采取了一系列的边防措施,但是似乎成效并不明显。这时,朱棣便想到了迁都北京。

于是,永乐四年七月,朱棣下诏开始营建北京城。其实,经过靖难之役,南京城也所有破坏,但是朱棣并没有重修南京城,而是下大力气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此时的朱棣虽然并没有明确表示要迁都,但是迁都之意也十分明显了。 永乐七年以后,朱棣到北部视察边防情况,便长期住在北京城,只留下太子在南京监国。在北京常住的过程中,朱棣还设立了行在六部,以处理全国的大小政治事务。所以,在正式迁都以前,北京就已经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政治中心了。 永乐十八年,北京的全部宫殿均已建成,于是朱棣于十一月戊辰下诏想天下宣告自己的迁都意图和理由: 昔朕皇考太祖高皇帝受天明命,君主华夷,建都江左,以肇邦基。肆朕缵承大统,恢弘鸿业,惟怀永国。眷兹北京,实为都会,惟天意之所属,实卜筮之攸同。乃仿古制,徇舆情,立两京,置郊社宗庙,创建宫室。上以绍皇考太祖高皇帝之先志,下以贻子孙万世之弘规。。天地清宁,衍宗社万年之福,华夷绥靖,隆古今全盛之基。 朱棣迁都北京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处于国家政治稳固的大局考虑。自从明朝建立之初,北方蒙古三部就一直虎视眈眈,尤其是经过了四年靖难之役后,大明国力衰微,蒙古各部对大明的威胁也越发的鲜明。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问题逐渐上升到大明朝的政治中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棣不惜亲自五次北征,由此也不难看出朱棣对北部边防的重视。而迁都北京也正是出于加强边防力量的考虑。 南京位于大明的中心地带,对于北部边防的控制能力显然比较羸弱。所以,朱棣便下定决心把京师搬到自己原来的封地北平去,他这样做的最大目标就是巩固自己的地盘。 但是朱棣此次决策并没有得到群臣的支持,朝中拥有相当一部分朝臣持反对态度。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北京的奉天、华盖和谨身三座大殿被同时焚毁。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历来会将各种灾祸看作是上天的警示,朱棣本就十分迷信,所以对于此次事故,他还专门与群臣探讨其中蕴含的天意。 这三座大殿客氏耗费巨资,聘请了大量工匠历时多年才完成的,可如今华丽的宫殿却被一场大伙吞噬,化作了地上的一席尘土。然而化成尘土的不仅仅是这建筑,还有大量的真金白银。所以,消息传出,朝野震惊,朝臣们也是议论纷纷,这时候不该迁都的流言便开始漫天飞舞。 朱棣听闻后,十分气愤。他迁都北京是为了缔造伟业,巩固国防,怎会就会遭受上天的惩罚呢?盛怒之下,朱棣命人将主事的萧仪关进监狱,最后处死。接着又对这些大臣们训斥道:“北平之迁,吾与大臣密计数月而后行。彼书生之见,岂足以达英雄之略哉!” 自从荣登地位,朱棣便已经有了迁都的打算,为了巩固自己的龙兴之地,同时更为了控制四夷,朱棣在正式迁都北京之前,已经做了长时间的准备和策划。

永乐元年正月辛卯,礼部尚书李至刚便就爱那个朱棣的迁都之意揣测得分毫不差,并主动觐见:“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统,而于肇迹之地皆有附崇。切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王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都。”朱棣听了李至刚的上奏自然高兴,便欣然应允道:“可。其以北平为北京。” 北京当时还属于荒蛮之地,人烟相对来说稀少。朱棣当然考虑到了这个因素,要想尽早的迁都,不把北京地区的经历繁荣起来是不行的。堂堂大国的京师,必须要人口众多、经济殷实,如此才可有力的拱卫京师。 于是,早在永乐元年,朱棣便下令;选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陕西、河南及直隶苏、松、常、镇、扬州、淮安、庐州、太平、宁国、安庆、徽州等府无田粮并有田粮不及五石殷实大户充北京富户,附顺天府籍,优免差役五年。 其后永乐二年、三年和四年又有大批人口前往北京地区,以充实其人口和农业生产。当时朱棣为了充实北京地区的人口,还特地为那些愿意去北京种田的人提供路费。所以由此也不难看出,朱棣从很早就开始筹划迁都之事。 除此以外,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基础地盘,稳固北京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增加农业从业人口,还实行了释放罪囚以种田的政策。为此,他还专门下旨:朕念北京兵变以来,人民流亡,田地荒芜,故法司所论有罪之人,曲垂宽宥,悉发北京境内屯种。意望数年之后,可以助给边储,省馈运之劳,且使有罪者亦得保全。 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很快就使得深处北部的北京开始繁荣热闹起来。殷实的农业基础为迁都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与此同时北京的皇宫也在积极的营建过程之中。 朱棣建造的北京皇帝行宫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紫禁城,整个建筑群之分的恢宏壮丽。建筑群占地达到724250平方米,城墙高达十几米,城墙四边各开一门,分别为: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北京城的整个营造工程历时14年,为了营造这项巨大的工程,光是民工和军工就征调了二三十万人。至今为止,紫禁城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著名宫殿建筑群。 从这个恢宏的明皇宫来看,朱棣缔造伟业的博大胸襟显露无疑。他不是一个安分的皇帝,历史赋予朱棣太多的使命,曾经他是守卫北疆的藩王,而如今他登上了皇位却依然没有放弃自己曾经的地盘。 万丈高楼平地起,朱棣当然明白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建造出更高更美的帝国大厦。所以,他将巩固自己的地盘放在了第一位,并为此不惜代价移民屯田,将京师搬到了北京,他要在这个自己的龙兴之地,做出一番大事业,大成就。 事实证明他确实胜利了,迁都北京加强了对北部地区的经济军事控制能力,再加上朱棣多次亲征蒙古,蒙古势力一直处于武力对抗大明的局面。虽然说这不能完全归功于迁都北京,但是迁都后,北部地区确实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经济也慢慢繁荣起来。 至此以后,北京城成为此后诸朝的政治中心。。迁都北京营建北京城的举动,成功确立了此后北京500余年的首都地位。

““谋国”术”巩固基础是根本

北平是朱棣曾经靖难起兵的龙兴之地,更是他五次亲征漠北的军事大后方。身为皇帝,朱棣知道迁都对于国家来讲是大事,营建新都不仅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不好还会出现政局上的动荡。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朱棣深知巩固基础是根本,北部边患已经日益威胁着大明版图的完整,为了全力保住地盘的完整,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迁都。 对于任何人来说,突破原有的生活或者工作重心都是意见极其苦难的事情,即使明明知道这种改变会给我们带来实际上的好处。这个时候,不妨像朱棣一样站在一个至高的角度上看问题,然后勇敢的做出一些牺牲,做出最有魄力的正确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