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10142900000037

第37章 能唱黑脸,会唱红脸——有安全感才能有作为

通常,一个人只有满足了比较基本的安全需求,才会进一步的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点朱棣也不例外,远离了有功之臣,内心便生出了权力的安全感。

于是,接下来朱棣便开始按照自己构建的蓝图,演绎出属于他自己的帝王戏。 靖难之役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或死或遁,下落不明,朱棣入宫血洗三日,上至嫔妃下至宫女太监,凡是曾经效忠建文帝的人几乎全部遭受厄运,据不完全统计,除自杀者外,被朱棣处死的竟达万人。在这场血洗中,唯一幸免的是建文帝两岁的幼子,虽说幸免,但他后来的境遇也算得上是个可怜人了——他被幽禁在朱元璋的故乡凤阳长达55年,直到对最高权力不再有任何威胁时才被放出来。然而据史料记载,他恢复自由时“不辨牛马”,真正是心智不健全的“老小孩”了! 除了血洗宫廷以外,朱棣对建文遗臣也没有手软,除了前文所说的方孝孺、铁铉以外,建文旧臣没有归顺朱棣的,除了自杀的,几乎全部遭到了朱棣的毒手。卓敬官至户部侍郎,因为拒不投降被灭三族;暴昭身为刑部尚书,因为不屈服,先被打掉牙齿,然后又被砍断手足,最后被割断脖颈而死;右副都御史练子宁不屈,朱棣“命断其舌,磔死,宗族弃世者一百五十一人,又九族亲家之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除了这些人之外,其他不一而足。这里也可以看出朱棣的心狠手辣程度,其惩罚手段的残忍和暴虐是令人发指的,也是极其野蛮的。 然而朱棣唱的黑脸并不仅仅是公开的屠杀和污辱这么简单,而且还要用各种阴谋手段杀人。表面上朱棣喜欢唱红脸,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对建文遗臣不计前嫌的宽宏大度者;但是暗地里又甘心扮演着黑脸,对那些反对自己的人毫不留情。比如解缙。解缙这个人是洪武时期的巨人,文采卓越,建文帝时曾位及河州为吏,后来又被招为翰林待诏。朱棣称帝后被擢为侍读,后来与“三杨”等人在文渊阁共事。甚至朱棣重修《太祖实录》,编篡《永乐大典》等均以解缙为是,这样好的职位和待遇。本来按照常理说,他逃过了公开屠杀和侮辱的厄运只要一心向着朱棣走便没事儿了,但解缙偏偏在订立储君的事情上开罪了朱棣,所以最终在朱棣的暗许之下,被纪纲埋在雪中活活冻死。 朱棣最擅长的便是表面上装红脸,暗地里露出原本的黑脸。所以,遇到那些不识好歹之人,朱棣往往会故作宽大,以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然后等到有机会再借故杀之,一泄心头之恨。北京刑部尚书雒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曾将向朱棣建言“朝廷用人,宜新旧兼任。今所信任者,率藩邸旧臣,非至公之道”云云,这让朱棣以及朝廷众臣都十分不悦,朝堂之上大家都要求“宜正其罪”。然而朱棣为了表示出自己的宽大胸怀,就借此搭起了自己的红脸唱台,说道:“朕为天下君,政欲日闻直言,姑宽之。”实则朱棣内心并未赦其罪。永乐三年二月,朱棣以“居官贪婪暴虐”、“擅作威福”等罪名将雒佥处死。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似乎人们都不愿意扮演一个凶残邪恶者,但是朱棣为什么这样热衷于扮演黑脸角色呢?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权力使然,掌控至高无上的皇权并非易事,作为皇权的守护者也难免会使用一些非常手段,这也是坐稳皇帝的宝座所必须做出的牺牲。朱棣不仅不忌讳扮演黑脸这个角色,而且表演的还十分的投入,为了似的自己的形象更加的逼真,他还特地开设东厂。恢复了原本已被朱元璋废除了的锦衣卫,朱棣就是要用恐怖统治将权力牢牢的控制自己手中。

自此,朱棣在红脸和黑脸之间恣意转化着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白天,他手持《五经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处处宣扬以仁治国,俨然儒家思想标准的好君主。夜里,他手下的特务们跨过刑部和大理寺,对官员和百姓们进行逮捕审讯。朱棣从来都是一个狠得下心,下的去手的枭雄。他将无穷无尽的杀戮当成了发挥自己创意的舞台,瓜蔓抄、凌迟等各种残酷的刑法在朱棣眼中就是一场挑战人性的极限的游戏。就靠着这种常人无法忍受的残忍和血腥的屠戮,朱棣将自己黑脸

的这个角色演绎的出神入化。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残忍凶狠阴险的皇帝,也能将自己转化成以为红脸的仁慈之士。在高高朝堂之上的朱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儒家文化代言人。俗话说,马上得天下,马上不能治天下。朱棣做了皇帝后,很快就学会了这种快速变脸的本领。因为他深知:所有的百姓都喜欢仁君,而厌恶暴虐好杀的君主。为了使得大明基业稳固,身为皇帝,朱棣必须要扮演好自己的这个红脸角色,于是他一上台就饱含仁慈之心的对群臣说道: “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礼乐刑政有其序。。。朕皇考。。拨乱反正,不得已而用刑,特权一时之宜。及立为典常,既有定律颁之天下,复为祖训垂宪子孙,而墨劓剕宫并禁不用。朕以菲德继承大统,仰思圣谟,夙夜祗服,惟欲举贤材,兴礼乐,施仁政,以忠厚为治。。以上不负皇考创业之艰,而朕于守成之道,亦庶几焉。” 偃武修文也是朱棣扮演自己红脸角色的一项典型政策。为了天下臣民都知道他朱棣是一个明君,朱棣没事就大肆张扬自己对文士、儒学以及科举、人才的重视。自然光有口号是难以站住脚的,为了把这个红脸唱好,朱棣还煞有介事的组织了一批文臣建立了内阁制度,并以身作则的整天与这些文士商讨国家大事。表面上看来,朱棣似乎就是一个仁慈的君主了,然而背地里他那张黑色的脸依然清晰。虽然对于这些内阁学士,朱棣是明确他们可以参政议政,然而军国大事等朱棣从来都是专政独裁,骨子里他是至高无上的皇帝,这一点从来都每层改变。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既要善于做好人,也不能忌惮做坏人。只有好的令人感动流涕,坏的令人胆战心惊,才能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皇权威严。如果不愿意做好人,唱红脸,那么就会被人称为十恶不赦的暴君,如此一来哪里还有人敢为你效力呢?如果只唱红脸,不唱黑脸,那么,那些奸邪势力就会肆无忌惮的发展壮大起来,到时候遭殃的可不是君主一人,百姓也是要跟着遭殃的。只有好得起来,坏得下去,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朱棣善于塑造自己勤政爱民的正面形象,他主张爱民、恤民,并常对臣下说:“朕主天下,欲周知民情,。。凡书奏关民休戚者,虽小事必闻,朕听之不厌也。”他还曾令人将中外官员的姓名书写在武英殿南廊,有空的时候就看看,好熟悉政情。在官员眼中,朱棣一个少见的勤于政事的皇帝。 永乐七年,面对1500多名地方官,朱棣一脸仁慈的谆谆教诲道:“君国之道,以民为本。因此设官分职,简贤用能,目的在于安民。为臣者若能体其君爱民之心,付诸行动,天下之民即可得其所。”永乐十三年,朱棣再次展现了一番自己的仁慈,其言辞更加的恳切:“夫为官的人,以忠勤廉谨为本,以公正仁恕为先。忠则不欺君,勤则不怠慢,廉则不贪贿,谨则不肆意妄为。公则不为私侵,正则不偏邪,仁则不暴狠,恕则不害民。”这些事迹都是朱棣劝谕百官要廉谨爱民的典型。 也许朱棣觉得单靠这些还不足与建立其自己的仁慈爱民形象,于是后来,还专门将这些言辞总结成语录,公示在午门之外,一是供百官们学习,二是在百姓心中树立高大形象。可以说朱棣的红脸台子搭得是非常好,隔三差五发表勤政爱民感言,塑造正面形象。

然而朱棣并不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他也确确实实做了一些实事,比如修曲阜孔庙,裁减多余的官员和政府闲职,告诫百官要爱民如子。除此以外,朱棣还十分重视科举,他会试天下贡士,择优录取,对于那些有才之人予以重用而不拒布衣。朱棣这一番煞费苦心的“红脸戏”其实就是做给子孙和天下百姓看的,他

希望借此把自己描绘成贤君圣主。 总之,一个驾驭权力的高手必定是一个黑红双面脸,朱棣恩威并施,同时扮演着善人和恶人,并在两者之间恣意的变换着自己的角色,维护着皇权的平衡和安全。

““谋人”术”变通是安全感之道 表面上看,朱棣比建文帝还要深入骨髓地信奉仁者爱人,但在杀伐决断上,朱棣并不亚于其父朱元璋。身为一个最高统治者,自然也懂得真伪、善恶和方圆的变换之术,这是治理国家和臣民的最得力工具。恩可以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威可以鞭策着所有人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只有在恩威之中,红脸与黑脸之间学会变通,皇位才能安全。 所有的争斗追随到根源都会变成人才的比拼。所以,要想在动荡之中取得相应的平衡和安全,就要懂得变通之术。唯有学会恩威并施,才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让人才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用,从而帮助我们在事业上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