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10142900000013

第13章 微服私访,收买人心——多年豢养建立起人脉关系

坐拥北平的燕王,这是一个很大的头衔。然而,朱棣并不喜欢借助这个身份和地位耍大牌,相反,他更愿意身穿粗布衣服行走于自己的辖地之内,看看真实的市井民情。 朱棣微服私访的习惯是在凤阳时养成的,纵然北平距离凤阳已经千里有余,但是这个好习惯却是被保留了下来。也许,这和朱棣的性格也有关系。由于身体内有着蒙古族的血统,朱棣天生身材高大,体格魁梧,说话也是一副高腔大嗓,快人快语,雷厉风行。因此,他在处理政务时,喜欢到第一线体察民情,拒绝关起门来研究时局。 说话风格轻松的人,往往更容易受人欢迎。在这一点上,朱棣可以算是一个天才,他常常说不上几句话就打个哈哈,还经常说个粗口,讲个笑话。与那些没事就一副高高在上的王爷、官员们相比,部下们更喜欢朱棣,因为他不端架子,让人有亲近感。 谋略高手都善于收买人心,不管是多么卑微的小民还是自己的部下,抑或位高权重的朝臣,哪怕是水火不容的对手,也要想方设法让对方在自己的“糖衣炮弹”下,主动缴械投降。 对于那些卑微的小民,朱棣心怀怜悯之情,总是力所能及的加以救助。在北平,朱棣体恤小民的作风在民间是有口皆碑。 有一次,他带着自己的贴身侍从微服出行,他们穿行在繁华热闹的市场中,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到一位菜农正在吆喝着卖菜,朱棣不禁走上前去,询问菜农:“收成怎么样?一家人是不是都能够衣食无忧?”

菜农虽不知道眼前这位公子打扮的人是谁,但是见他没有恶意,便开始侃侃

而谈。说到收成,菜农满脸欢喜,说:“今年大丰收,我种的菜多收了不少,留下了自己家吃的,便挑了多余的来市场上售卖,所得之钱再加上娘子织布的收入,不仅足够家用还能有所结余。。” 朱棣听到菜农的情况,脸上浮现出会心的笑。是啊,作为北平的父母官,谁不希望自己的黎民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呢? 然而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正当朱棣准备打道回府之时,却远远听到市场那头隐隐的有人争吵的声音。于是,他舒展的额头立刻拧成了一个疙瘩,不由分说,朱棣带领着自己的侍从快步走了过去。 远远就看到了市场中间聚集了一圈人,争吵声比刚才更激烈了,朱棣不禁心里疑惑,究竟是出了什么事情,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围观?凭借着高大的身材,强健的体魄,朱棣硬是从紧密的人群外围挤了进去。 映入眼帘的是被打的血肉模糊的小贩和凶神恶煞的挥舞着拳头的衙役,眼前的一幕令朱棣十分愤怒,他大喝一声“住手”。人群中不禁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这位壮士到是一番好心,只是得罪了官爷,只怕会惹祸上身”,“这衙役蛮不讲理,还动手打人,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平常大家是敢怒不敢言,这个为害乡里的家伙,早该受到教训。。” 此时的朱棣怒目圆睁,一把抓住了衙役打人的手,衙役几经挣扎却终是无法逃脱。于是,衙役威胁道:“我可是税务衙门的衙役,竟敢得罪我,再不放手,有你好看的。” 朱棣不理会他的威胁,三下两除二将他制服。他吩咐侍从把被打的小贩扶起来,然后开始了解事情的原委。原来是这位衙役在市场上非要强行“借”小贩的羊肉,小贩不肯,于是衙役就大打出手,把对方打得满头是血。 围观的人群中也开始不断有人站出来,一一陈述该衙役平时横行市场,搜刮商贩的种种恶行,朱棣怒不可斥,想我堂堂燕王府脚下,竟有这种败类,一定要严惩。朱棣毫不犹豫的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决定要为民除害。 他义正言辞的说道:“我是燕王朱棣,今天微服出行遇到此事,才知我的辖地中竟有这样的欺上瞒下的败类,都是我吏治不严,实在是有愧于百姓。此衙役欺压百姓,罪不可恕,不杀他,不足以泄民愤,更不足以清吏治。” 说完,朱棣亲手拿出剑将这个为祸乡里的衙役就地正法。之后带领侍从,扬长而去。 即使是卑微的小民,朱棣也视若亲友,平时微服私访时,每次路遇乞丐,他都会停下脚步,让身边的人扔下几个钱。 有一次,燕王遇到一对从山东逃难来的父女,老父病在路边,没钱看病,女儿在一边哀哭。燕王当时眼圈就红了,当即叫人把父女俩送进王府,命王府太医亲自调治,后来又发给盘缠送父女俩回了山东。在北平府,关于燕王疾恶如仇为民除害惜老怜贫的逸事不一而足,流传很广。 朱棣对待部下则更是没话说,在他的眼中,自己的部下就是自己最坚实的依靠,倘若没有他们,那么自己充其量只是一个光杆王爷;倘若他们对自己不忠,那么当敌人来袭,自己只会腹背受敌,说不定还会死于“自己人“刀下。 必须让部下衷心护主,要想有所“得”就要先“舍”。朱棣十分注意维护部下或者朋友的利益,提高军饷水平是朱棣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朱棣的努力下,燕兵的军饷在当时达到了全国最高水平。

除此以外,朱棣还经常帮助部下。只要部下有事求到他,不管事情大小,只要力所能及,不太违反原则,他都会痛痛快快的帮忙给办妥。想升官的,朱棣帮

他们千方百计的找路子:没办法用官位报答的,就赏赐大笔的财物。久而久之,很多部下都愿意和朱棣推心置腹。 即使是朝廷派来的地方官和军将,朱棣也从不放过。凡是在北平待过的地方官和军将,无不受到朱棣的福泽、恩惠,诚心归入朱棣的麾下。 从平民到官员,朱棣一路收买人心,为的就是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朱棣的先“舍”后“得”策略果然奏效。 建文元年(1399)七月五日凌晨,当朱棣率领他的八百名亲兵起来对抗建文的时候,他底气十足。从表面上看,那一刻的形势确实千钧一发,惊险万状。当时,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北平四周的要塞都已经由朝廷委任的亲信重兵把守,军队加起来达十余万之多。而朱棣所能支配的,只有府内八百名亲兵。 然而朱棣却不这样看,在这十多万人之中,他真正的敌人不过建文派来的那么几个人而已。只要把建文那几个亲信除掉,他相信他的老部下们还会云集到他的麾下。人情大于法,这是万古不易的真理。他多年豢养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要比朝廷的一纸诏书有力得多。 果然,在他用计除掉建文派来的几位大臣之后,他的旧部很快就纷纷倒戈,北平城内的朝廷命官纷纷投降,建文帝费尽心机调遣布置成了一场空。 蓄势待发,先在暗中慢慢培植“自己人”,豢养真正属于自己的人脉关系网。只要深得人心,哪怕自己所处的情形再不堪,也绝对不会一败涂地。人心所向就是胜利所指,任何时候都不忘记强化部下、朋友、官员的衷心。 朱棣不愧是精通权术的行家,他以点滴恩惠就轻易破解了建文的汹汹攻势,以衷心对无心,输赢自然是不用多说。“势”唯有慢慢的积累,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谋势”术”惠普众人,才能众望所归 朱棣比任何一个人都更明白什么叫做“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他花费大量的心力、财力、精力,为的就是要有恩与他人。一旦自己的人脉关系网织成,就可以高枕无忧。事实果不其然,朱棣豢养多年的人脉轻易的就破解了建文的精心布局。所谓人心所指,所向披靡,朱棣惠普众人,于无声无息中收买人心,最终博得了众望所归的完胜结局。 唯一的一个升值机会,本来很有希望的你,却硬生生的被一只冲出的“黑马”挤了下来。也许你会为此而叹气自卑,也可能乱发一通牢骚,但是此时最重要的不是发泄情绪,而是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 切记: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情在。所谓人情大于法,所以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人情关系。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对待身边的同事,不妨可以时不时的施些小恩小惠,这样关键时刻就能避免腹背受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