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求真·立论·献策
10140700000019

第19章 解放思想 创新机制 重点突破 寻求共赢

解放思想 创新机制 重点突破 寻求共赢——关于“加快浙中城市群发展”的调研报告

金华市政协

“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是金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选择,更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统筹金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时指出,要“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为浙中城市群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推动浙中城市群发展取得新的突破,进入一个更高层面的发展平台,2008年,市政协将“加快浙中城市群发展”作为常委会重点调研课题,进行调研。调研中,调研组围绕“浙中城市群发展中存在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发展浙中城市群当前应该重点抓好哪几项工作,抓好这些重点工作要采取什么对策措施?”等问题,通过召开市机关部门负责人调研座谈会、赴县(市、区)调研、到长株潭城市群学习取经等方式,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中城市群发展已经初显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基于特殊的地理区位、产业基础、城市特色、人文条件而迅速崛起的浙中城市群,引起了全省上下的高度关注。把浙中城市群作为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和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来培育是省委、省政府站在浙江全局发展的高度作出的正确决策。《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指出:“浙江中西部地区目前尚缺乏有足够影响力的中心城市,而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看,培育中心城市的任务已相当紧迫。从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文化优势和历史因素等方面看,对金华应优先加以重点扶持,同时加强周边城市群建设,发挥群体优势。”2004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金华调研时强调指出:“建设浙中城市群不仅是金华的大事,也是优化全省城市空间布局的大事。省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浙中城市群建设,协调解决浙中城市群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使浙中城市群成为带动金华全市乃至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又明确提出,加快杭州、宁波、温州三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加快培育金华包括义乌等城市在内的浙中城市群。金华市委、市政府对省委、省政府的决策热烈响应,积极开展部署,决定把浙中城市群整体作为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来培育。这样决策的出发点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都是城市群。城市群内各城市间距相近,产业相关,交通便利,民风相似,文化同源,交往频繁,气氛融洽。特别是金华市区、义乌、永康、东阳、兰溪5个中等城市规划中平均间距只有30公里左右,而且各个城市个性突出,功能各异,产业和资源的相关性、互补性很强。这样一种状况为以城市群为基础培育中心城市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发展浙中城市群,有利于在区域内部加快产业发展的整合,加快产业层次提升,共同培育支柱产业;有利于突破资源制约,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统筹城市群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从更大范围内规划城市发展生态环境空间,实施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共同治理,为城市及整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有利于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布局,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力,更好地实施以城带乡。总之,加快发展浙中城市群,是市委、市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认真分析研究金华市市情、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只有加快发展浙中城市群,金华才能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浙中崛起。

2005年市第五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主线以后,浙中城市群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市场的主导和政府的推动下,浙中城市群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加快发展浙中城市群的氛围越来越浓

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都把“加快发展浙中城市群的对策研究”作为市领导的年度重点调研课题,把推进浙中城市群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政府工作报告、金华市“十一五规划”等重要文件对浙中城市群建设的目标、任务都作了详细阐述,为城市群发展指明了方向。每年的“两会”上,加快浙中城市群发展都成为热门话题之一,与城市群建设有关的议案和提案比例大幅提升,出版和发表了不少有关浙中城市群建设的论著、论文、调查报告和评论,形成了城市群建设的广泛群众基础。《金华日报》、金华电视台等宣传媒体开辟了城市群建设专题栏目,金华新闻网、金华热线等网站都开通了“浙中城市群论坛”和“大金华论坛”,到目前为止,把“浙中城市群”词条输入互联网“百度搜索”,就能检索到25100条有关信息。所有这些,营造了关注城市群、建设城市群的浓厚氛围。

2.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开展

市委、市政府把规划放在浙中城市群建设的首要位置,编制了《浙中城市群战略规划》,完成了金华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7年8月,省政府同意由省建设厅和金华市政府牵头开展浙中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12月,成立了以省建设厅厅长张根苗任组长,金华市市长陈昆忠、省建设厅总规划师周日良任副组长,省级各部门和金华各县(市)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的浙中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1月,召开了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了城市群规划编制方案。3月,领导小组在我市召开了浙中城市群规划第一次现场调研会,确定了7个研究专题,并收集相关材料,组织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计划到年底完成规划成果,经评审后报省政府审批。这表明,城市群编制工作已经全面开展。

3.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初步建立

为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推动城市群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合,实现产业、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城市群协调机制。2006年年初,金华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浙中城市群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城建副市长为副组长,金华各县(市、区)党委书记、县(市、区)长和市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委办。该领导小组的建立,标志着浙中城市群建设协调机制的框架已经搭建。此前,金华市政府就已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委员,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城建副市长为副主任委员,各县(市、区)长和市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委员的浙中城市群规划协调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金华市规划局。同时建立了四个局长联席会议:一是规划局长联席会议,主要负责浙中城市群空间布局规划的综合协调;二是交通局长联席会议,主要负责浙中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的规划与协调;三是发改委主任联席会议,主要负责浙中城市群产业布局规划与协调;四是贸易局长联席会议,主要负责浙中城市群物流网规划与协调。这些机构的建立使浙中城市群协调发展走上了操作层面。

4.城市群融合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浙中城市群已出现了良好的融合发展趋势。一是交通网络建设奠定了城市联系交流基础。城市群交通条件大为改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32公里。随着“八快十二连”城际快速通道的加快建设,基本形成一小时城市群交通圈。金华市区已经构筑了三纵三横三环的路网框架。浙中城市群以金华市区为掌心,以杭金衢、甬金、台缙、金丽温、临金5条高速公路为手指,形成一个张开的手掌,将城市群与区域外发达地区快速连接。二是城市群产业走向联动发展。如旅游产业,金华的山水历史文化游,义乌的购物游,东阳的影视文化游,武义、磐安的温泉生态游等共同构筑了浙中城市群的旅游整体优势,实现了旅游产业的整合联动发展。汽摩配作为城市群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省政府在我市建立了汽车创新及零部件产业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市政府对汽车制造及配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大了财政资助力度,市经委牵头开展了城市群内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市区则加快建设金华汽配城和金华汽修城,为汽摩配产业发展提供现代化专业服务。三是资源整合效益开始显现。如金华市婺城区纯净的沙畈水流进了为水烦恼多年的金东经济开发区,东阳—义乌的水权交易有效缓解了义乌城市发展的水资源瓶颈制约。义乌市场每年为周边地区10多万农民提供了近20亿元的加工订单。2006年永康市举行五金博览会,义乌组织了近千名外商参加,永康则为出现技工荒的义乌送去熟练工人。浦江县把水晶节放到义乌办,形成会在浦江开、展在义乌办的局面。磐安在金华市区建起了金磐开发区,成为磐安县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合作共赢发展开始成为浙中城市群谋求更好更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二、浙中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是一个长远目标、系统工程。总体看,浙中城市群共赢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区域一体化水平还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互动的体系尚未形成,推动城市群一体发展的措施不够有力,效果不够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够深刻,合力没有真正形成

目前,全市上下对加快浙中城市群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思想认识逐步趋向统一,“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逐步深入人心。但是,和各县(市、区)相比较,金华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浙中城市群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工作力度,显然要强得多。许多地方的干部群众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对城市群的理解也有偏差。主要是对发展城市群是为了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和各城市的共同利益,是各城市共同发展的需要,缺少深刻的认识,同时对浙中城市群发展的目标方向以及如何发展浙中城市群缺少了解,对本地、本单位、本部门应该为城市群共赢发展做点什么心中无数。调查发现,各个城市都从本位的角度来理解为什么要发展浙中城市群,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要求城市群怎么发展,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来争取在城市群中的地位和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把城市群当成一个装满政策资源果实的大筐子,缺水的地方想到里面来取水,缺地的地方想要来拿地,缺路的地方要来引路,缺少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合力没有真正形成。

2.合作共赢意识不强,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调查发现,在目前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各个城市之间竞争的本能仍远大于合作的动机,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足。由于缺乏对接机制,城市空间组织混乱,拓展方向不定;城际道路建设,经常出现规划方向不一致,行政边界肠梗阻等现象,一边是几十米宽的高等级公路,而另一边却只有十几米宽。其原因是发达县市因接轨的性价比太低,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同时又担心要素流失,因而没有积极性。由于缺乏利益补偿机制,一些跨区域公益性基础设施对所在地造成的损失无法得到补偿,因而在此类设施,如垃圾焚烧场、污水处理厂等的规划选址上,各地均有相互观望的倾向,造成了此类设施落实困难。由于缺乏科学的市场调节机制,浙中城市群发展中虽然有融合趋势,但合作共赢的经济活动不多,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树、生态共保、优势共创的浙中城市群一体化目标在许多方面均让位于各市县追求自成体系的规划蓝图。

3.城市群区域发展不平衡,核心城市极化带动作用不明显

在浙中城市群中,既有三个全国百强县,又有欠发达贫困区域。县市落差大,区域不平衡,不利于城市群的全面发展和协同发展。同时,由于行政体制障碍和经济体制不合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金华市区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经济规模、城市功能对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区改革了行政体制——撤县建区,完善了经济体制,加快了产业的优化升级,但经济实力还是偏弱。2007年市区国民生产总值为282.48亿元,占全市的19.3%,人均GDP 30628元;义乌市为420.81亿元,占全市的28.7%,人均GDP 59144元。根据中心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应占城市群(经济区)1/3到一半以上的衡量指标,无论是金华市区还是义乌都还没有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对城市群的带动作用不强。

4.协调机构权责不明,协调不力

浙中城市群虽然已经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了规划协调委员会和四个联席会议机构,但是协调机构的规格还不够高,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工作措施还没有具体细化,没有刚性任务,也没有考核机制,协调工作没有走上经常化、制度化。有的机构至今还没开过一次会,没有开展过一次像样的协调活动。同时,由于协调机构的权、责与法律地位尚不明确,协调意见的约束力、后续监察、执行均不具有明确的法律支撑,协调工作的成效也不明显。如,局长联席会议形成的共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实施不了,各局长回去以后还得向分管县(市)长、市长汇报,如果当地的党政一把手有不同的想法,共同建议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三、加快浙中城市群发展的几点建议

调查中,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快发展浙中城市群的愿望十分强烈,认为“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应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既要有长远规划,更要有阶段性目标,每一年至少取得一两件老百姓能够看得到的成效;领导层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一年一年、一届一届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因此,我们认为,加快浙中城市群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机制,重点突破,寻求共赢,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推进。具体工作中,建议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思想解放增共识

当前,浙中城市群发展正处于非常关键的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机遇是隐含的,而挑战却是显现的,并且挑战大于机遇。面对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强势外部竞争,浙中城市群必须牢固树立合作共赢思想,努力推进“规划共绘、产业共树、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优势共创”,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正确处理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努力做到既促进整体发展,又促进各个个体快速发展,实现“双赢”。这就要求我们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政治智慧,以更强的力度、更大的气魄和更有效的措施来推进“建设城市群,发展大金华”战略目标的实现。

1.进一步提高认识

建议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结合“两创”活动,开展一次“加快浙中城市群发展”大讨论。通过讨论,使全体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省委、省政府把浙中城市群作为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培育的战略意图,以及实现这种战略规划所必须达成的战略目标和经济基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浙中城市群内部无论哪一个城市在经济规模和城市功能地位上都不能达到中心城市的相应实力,只有真正形成“群”的力量,聚集九个县(市、区)的合力,才能实现省委省政府设定的战略目标。因此,各地都要通过找差距、明目标、强措施等各项活动,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对建设城市群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建设城市群的紧迫性、自觉性,特别是把县(市、区)一级党政领导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了“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上来,使领导干部从“要我建设城市群”转变为“我要建设城市群”。

2.加强舆论引导

发展城市群不单是领导干部的事,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必须群策群力,形成共识。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要精心设计城市群发展的系列、专题栏目,在主要板块、黄金时段强势宣传发展浙中城市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邀请专家学者开展理论探讨,宣传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群的工作部署、工作计划、工作措施,宣传国内外发展城市群的经验做法,发动广大群众和各阶层人士献计献策,宣传城市群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群联动发展、资源整合共赢发展等方面的新举措、新经验,营造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浓厚舆论氛围。建议建立“浙中城市群”网站,设计一个富有特色的主页,设置“规划文件”、“六共措施”、“热点聚焦”、“献计献策”、“媒体报道”等栏目。

3.扩大对外宣传

目前,义乌、永康、东阳等地都已经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上开展大规模形象宣传。建议学习山东省在中央台推出“好客山东”的做法,划出专款在中央电视台对浙中城市群所辖的9个县(市、区)进行组合式宣传,以提升浙中城市群的形象和影响力,叫响浙中城市群这一区域品牌。

(二)以统筹理念抓规划

规划是城市群建设的龙头,是政府引导、调控城市群建设的主要手段。浙中建设群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的规划来引领:城市群内各城市统筹协调发展需要城市群规划来明确,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规划来协调,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规划来协同,资源配置效率需要由规划来提高。规划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编制城市群规划

浙中城市群规划正在紧张编制中。这是浙中城市群的总规,要根据城市群发展需要和各城市的发展现状,明确城市群整体空间布局和城市群内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要对城市群人口、产业、资源、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作出引导,特别是要对城镇开发建设空间、基础设施导向空间、产业集群载体空间、生态环境保护空间在城市群区域层面上提出管制细则。这个规划要指导各城市总规的修编,重点解决城市总规不配套、不衔接,特色不显明等问题,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

在编制完善城市群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还要抓紧编制城市群各专项规划。目前我市有关部门已经组织编制了《金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金华市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带发展规划》、《金华市生态建设规划》、《浙中城市群城际快速通道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这些规划应在城市群总体规划出台后,进行一次修编,使之与总体规划衔接。同时,根据城市群发展需要,完善电网、通讯网络规划,抓紧编制城市群水资源共同开发利用规划以及文教卫体、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的专项规划,优化重大基础设施和跨区域公益性项目的布局,防止各城市搞小而全和重复建设,造成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的重大浪费。

2.赋予浙中城市群规划法律效力

按照现行的规划体系,浙中城市群规划是不具法律效力的,而这个规划又是指导协调浙中城市群建设的总纲,是城市群制订各专项规划、各县(市)制订城乡建设规划的依据,保证实施必须赋予法律效力。而我市没有立法权,需要由省人大进行立法。这在省内外有不少先例。如经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申报,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浙江省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条例》;经江西省上饶人大常委会申报,江西省人大制定了《江西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长株潭城市群也由湖南省人大制定了《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并已经审议通过,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借鉴成功经验,我市也要争取由省人大通过《浙中城市群规划条例》,赋予浙中城市群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以法律效力。

3.强化规划的执行与监督

规划的执行和实施非常关键。要坚持以城市群总体规划统揽各城镇的发展规划,坚持小规划服从大规划,各县(市、区)在修编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时,必须以浙中城市群总体规划为依据。专项规划、各县(市、区)的地方规划,特别是跨区域的项目布局,必须经浙中城市群建设领导小组审核同意,才能上报审批。城市群规划协调委员会每半年要开展一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市人大常委会每年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划进行的项目实施和工程建设要立即叫停,并通报批评,追究领导责任。要把规划的执行作为党政班子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切实提高规划执行的刚性。

(三)以共赢意识抓整合

发展浙中城市群,需要对各类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以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利于城市群内各县(市)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利于提升浙中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共赢发展。这种整合,必然涉及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个体的利益关系,处理好这种利益关系,除了要依靠规划的引导外,还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1.政府要强化协调,有所作为

金华市委、市政府应该强化协调,加强服务,积极研究解决各县(市、区)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解决各县(市、区)之间因利益矛盾冲突需要市里协调解决的问题,帮助解决各县(市)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制约矛盾问题,这样浙中城市群的凝聚力、向心力就会越来越强,城市群的发展步伐也会加快。目前,城市群内各县(市、区)这些方面的问题不少,如水资源的统筹规划利用,道路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衔接,跨区域公益性项目的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矛盾冲突,等等,对这些问题有的需要市有关部门去认真研究,拿出规划方案;有的需要市委、市政府拿出应有的权威,大力予以协调解决。建议近期可重点解决水资源的统筹利用和城际道路的衔接问题。取消0579区域内的区间通话费,即城市群内各城市固定电话及小灵通之间通话,享受同城待遇,将区间收费,调整为市话收费。

2.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浙中城市群发展的一体化,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一是在资源共享方面;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方面;三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方面。土地、水等资源,是许多地方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共享又很敏感,实际是利益关系在作怪;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涉及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像基础设施建设不协调,公共服务设施各地争着上,问题症结也是在利益关系。对此,要在政府统筹规划协调的基础上,重视研究利用市场机制调整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平衡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像义乌向东阳购买水权只是初步实践探索,应认真地进行总结完善,拓宽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市场运作路子。建议以现有政府性投资公司为依托,组建跨县(市、区)的股份制区域性投资公司,统筹运作浙中城市群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

(四)以极化培育带全局

金华市区作为浙中城市群的首位城市、核心城市,在浙中城市群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把它作为城市群的增长极来培育,发挥其极化作用,增强调控、集聚、辐射功能,以带动整个城市群发展。加快金华市区发展,要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强化产业支撑、提高要素保障等方面下工夫,将交通信息区位优势、科教人才优势、文化资源优势、人居生态优势,转化为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优势,转化为城市产业发展优势。建议优先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好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于完善城市功能,根据“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要求,积极筹措资金,科学规划设计,抓好一批重大功能性公共设施建设。建成市博物馆并尽早投入使用,抓紧建设市文化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中国婺剧院以及市体育中心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公共设施。要抓好市区“三纵三横”等骨干路网建设,积极解决一环、二环的路网畅通问题,做好东市街南延、宾虹路东延工程的有关工作。

2.抓好重点区块的开发

一座城市的品位和形象的提升主要还是靠几个重点区块来体现。要坚持高品位规划、高水平开发,扎实推进五百滩、燕尾洲等地块改造,建设好金华的“城市客厅”;做好五百滩、金华山游乐园区块配套工程前期工作。提升江北环人民广场商圈和江南宾虹路商圈的发展水平。做好城西片控制性详规,待条件成熟即进行开发。要抓好新开发区块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设施配套,促进要素集聚。要积极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精品小区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凝聚人气商气。充分挖掘潜力,努力提高市区的文化软实力,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十佳宜游城市的实际效益得以充分发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3.将调整完善市区行政管理体制提上议事日程

目前,在金华市区,除市本级政府外,还有8个行政主体(婺城、金东区政府,市经济开发区、金东、金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婺城新城区、金东新城区指挥部,双龙风景区管委会)。这种管理体制对促进市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其弊端也日渐显露:一方面造成财政供养人数的膨胀,大大增加了行政成本,另一方面又造成政令不畅的局面,也极易使区域开发政策难以统一实施,造成不必要的竞争和浪费。因此,市委、市政府应该尽快将调整完善市区行政管理体制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五)以重点突破抓推进

金华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浙中城市群”,要重点遵循“聚合主轴线、依托两市场、构筑四沿带、培育多集群、营造生态网”的空间发展策略。“聚合主轴线”就是:以金华、义乌两市的主城区为主体,以五大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主要产业依托,以七大中心镇为重要节点,以开放的城际交通体系为空间网络,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主要功能载体;突出金东区、尤其是金东开发区的城际联结功能,不断聚合金义之间、金义与周边县(市)之间的产业、城镇和乡村,形成综合功能;从而把这一“主轴线”打造成为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最发达、产业层次最高、信息流动最频繁,能带动整个“浙中城市群”又快又好发展的黄金发展带。这是浙中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浙中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所在。

1.基础先行,建设城际快速交通体系

金华市区与义乌之间距离较近,金东开发区等新兴城市和中心镇分布密集,单纯依靠高速公路、铁路虽然增强了主轴线与外部之间的通达性,但却降低了内部的整体性,很容易导致把两市之间大量的中心镇排除在这一“主轴线”之外。金义“主轴线”想真正聚合为一个整体,就必须构建内部的城际快速交通体系。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相互衔接。尽快建设金华市区与义乌交界地段之间的各级公路,构筑遍及金义之间各中心镇、开发区和功能区块的道路网络。二是尽快开通金华市区与义乌之间的城际公交。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城际公交不仅方便了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而且可以形成同城效应,从而有利于消除城市之间相互合作的观念隔膜。长株潭城市群已经实现六条公交统一口径试运行,前不久杭州和德清也开通了公交车。建议在金华—义乌之间先进行开通城际公交试点,由市政府牵头协调,抓紧研究实施。试点成功后在浙中城市群内各城市推开。三是以老浙赣铁路路基为基础,新建一条金华—义乌的城际快速通道。在条件具备时,建设和开通联结两市各主要城镇的轻轨交通,目前应在规划上预留。四是实现道路收费站设置、收费标准等方面的对接和统一,争取做到浙中城市群内各县(市、区)的汽车在城市群内通行免收过路费。

2.错位发展,推进产业互补协作

合理配套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网络是城市群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所在,这同样适用于金义“主轴线”的建设。总体上,金华市区应是浙中地区高层次制造业基地,侧重于现代城市功能建设;义乌应着重为专业市场层次的提升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与小商品市场紧密相关的特色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因此,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求专求强,注重金义各自的产业个性与特色,错位发展。在推进主轴线产业发展中,要合力建设金东开发区。作为金华市区与义乌之间的联结点,金东开发区成为接受义乌与金华市区双重辐射最直接的地带,是金华市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金东新区的开发建设,金华市区中心将向东延伸。义乌市在东北部大规模的开发之后,西南部开发也将成为其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义乌经济开发区和金东经济开发区的带动下,在金华市区与义乌的交界地带有望快速建起一座现代化的工贸新城。

3.由点及面,带动整体聚合发展

聚合主轴线不仅需要金义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调,而且在建设浙中城市群的过程中也要合力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以实现其整体的聚合。要合力带动和做强永武产业带和金义东浦磐产业带,实现浙中城市群产业的统筹发展。要带动兰溪产业的转型和提升,实现全面崛起。要建设好金义东武黄金旅游主轴,全面带动浙中城市群的旅游生态休闲产业。把金华市区的双龙洞等国家级景区、义乌的购物游、东阳的影视游、武义以温泉为特色的休闲旅游打造成一条浙中地区的黄金旅游线;整合永康的方岩、兰浦武的古村落、磐安的自然生态等浙中特有的自然、人文、历史景观,进一步提升浙中城市群的旅游产业。

(六)以机制创新求突破

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框架下,加大创新力度,从工作机制上取得突破,是加快发展浙中城市群的现实之举。

1.完善协调机制,构建互动平台

在已建立浙中城市群建设领导小组,浙中城市群规划协调委员会及四个局长联席会议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明确各协调机构的工作职责,完善工作计划、落实工作措施,全方位拓宽协调领域,深层次解决协作问题。同时,要探索建立制度化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区域合作的服务体系,加强合作平台建设,鼓励区域合作方式创新。第一,城市群建设领导小组要全面负责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制定促进区域一体化、完善区域市场环境、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等方面的相关政策。领导小组办公室必须要有一批人长期、专职研究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掌握城市群建设现状、找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城市群建设新路子、新举措,为领导小组做好参谋服务。为此,建议城市群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单独建立常设机构,编制从相关部门调减。第二,在四个联席会议基础上,要增设信息化、城市化、产业发展、环境资源、文体教卫等专题性机构,定期不定期举办联席会议,探讨研究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相关制度,对改革地方政绩考核制度、地方联合招商制度、土地使用指标交易制度、水权交易制度、污染许可权流通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提请领导小组决策。第三,开设浙中城市群专题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干部对城市群发展中诸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进经济发展一体化、实现基础共建资源共享、共保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浙中城市群论坛由金华市政府主办,每次专题论坛都要形成共同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服务。第四,构建县(市、区)之间的双边互动平台。在协作起步阶段,浙中城市群建设除了几个涉及各县(市、区)的重大问题之外,更多的是涉及两个县市之间的具体共建合作问题,因此,建立两个县市之间的双边互动平台,签署全面加强双方合作交流框架协议,实现多领域、多渠道对接,是推进城市群建设一个重要抓手。浙中城市群之间互补性很强,推进交流合作基础较好,对此,金华市委市政府要协调帮助县市之间建立多层面的互动平台,形成双边协议意见,达成项目合作意向,促进城市群从两极合作到多极融合,最后走上整体发展道路。

2.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城市群建设能不能取得成效,关键看各级领导干部,只有领导干部真正重视城市群建设、研究城市群建设、真抓城市群建设,城市群建设才能得到顺利推进,“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才能从口号变为行动。因此,建立领导干部建设城市群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重要保证。目前,最有效的是建立考核机制,把城市群建设列入市机关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考核内容。每年年初,城市群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当年城市群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进行细化、量化,并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要像市区“十大实事”和重点工程项目一样,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并定期公布进展情况;年终则要对市机关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进行量化考核,把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作为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和市机关有关部门领导年度述职考评的重要内容。促使领导干部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城市群。

3.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对浙中城市群建设的支持

浙中城市群不是金华的城市群,是浙江省的第四增长极,发展浙中城市群是统筹全省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领导在多个场合阐述了发展浙中城市群的重要意义,并要求省机关部门予以配合支持,这是发展浙中城市群的政治优势和良好机遇,市委、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锲而不舍,不断争取省里对浙中城市群发展的支持。第一,加强对浙中城市群建设的领导。要求把加快浙中城市群发展纳入省委常委会例行研究的工作机制。像研究杭、甬、温的发展一样,来研究浙中城市群的发展问题,定期听取金华市委、市政府关于浙中城市群建设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浙中城市群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目前,可先行争取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到金华专题调研浙中城市群发展)。同时,争取建立多种工作制度:一是建立浙中城市群发展协调委员会,由省政府领导牵头,省、市、县(市)政府和重点部门领导组成,指导、帮助浙中城市群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城市群建设中的相关问题。二是建立省委、省政府工作督导制度。促进省政府各部门推进浙中城市群建设,谋求政策倾斜,真正把浙中城市群的培育和建设从理论和规划层面,落实到具体的政策和制度层面。第二,将浙中城市群列入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和省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验区”。依据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省级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技术规程》所列的指标,经分析与评价,浙中城市群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已有一定基础,基本符合重点开发区域的划分条件,应该将浙中城市群作为重点开发区域来推荐,赋予浙中城市群法定开发地位和政策环境。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国家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等列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成渝地区列为“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最近省政府也将杭州、嘉兴、温州等地列入了“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议市政府根据浙中城市群在产业互补、市场共荣、城乡统筹、体制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融合度和关联度,发挥浙中城市群在我省新一轮改革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向省政府争取,将浙中城市群定为省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第三,适当下放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目前体制下,客观上需要金华市来履行浙中城市群发展的统筹协调职能,这就需要在宏观调控方面赋予其更大的调控权,特别是在那些事关城市群长远发展的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环境保护以及文化、教育、体育等重大公建项目建设等方面,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限,这样才能在共建大金华中发挥金华作为地级市的牵头协调作用。第四,制定出台促进浙中城市群发展的扶持政策。建设浙中城市群,既要发挥金华及其各县(市)的积极性,同时,从统筹全省和浙中地区发展的高度,省委、省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增强城市群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提升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在要素资源配置上要给予支持,可以建立浙中城市群专项资金,在各县(市)上交省财政地方收入部分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作为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浙中城市群发展。因金华处于钱塘江上游,为钱塘江流域环境保护,牺牲了一定的发展权,省委、省政府要加大对浙中地区的生态补偿力度。同时,在重大项目安排、土地供应、银行贷款等要素供给配置上给予倾斜。第五,制定适应浙中城市群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目前,省里的有些考核,如对县市的文化强市(县)、体育强市(县)考核,要求每地都有相应的大型文化和体育设施。而事实上,浙中城市群各县市之间相距不过三五十公里,一些大型公建设施可以实现区域共建共享,所以,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对浙中城市群各县(市)考核时,应考虑其特殊性,制定有别于其他县(市)的考核办法、考核标准,要从浙中城市群共建共享共赢角度设计考核评价体系,如区域性硬指标与各县市软指标相结合,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促进城市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