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张强文集·国画与思潮观察卷
10131400000041

第41章 江南情结:一个心理结构活动的原点

目前来讲,美术学作为专业教学与独立学科的双重指向,敦促我对之投入更多富于系统的思考。

这个过程截至目前来讲已有15年之久。

当然,如果在我理论学习的启始阶段已经包含了这种系统的指向,似乎不啻天方夜谭。关键在于,正是有了以前的开端,才有了现在系统的可能。

或者,换一种说法,现在的系统已经囊括了过去所有可能的思考。

现在需要做的工作是,对已经纷纭思绪的梳理与一个又一个思考端点的串连。

这种梳理与串连使过去重展生机,同时亦为未来赢得无数的可能。

回顾以往的心理经过,不觉怅然复又慨然。

公元20世纪70年代最末时一个年头的夏季,霏霏淫雨中。我失神地伫立在旷野边,脑袋里长久地绞杀着事业与生活这个双重的人生话语。那时的我,由于过早被感情的深潭所眩晕,失去了高考的机会。

这意味着我的未来疑云重重。

今天看来,这是一个弥足珍贵的空隙,它使我切身地进入社会。明白地了解到什么叫做人生的关系切面。

1979年秋季,我捕获了一次江南之行的机会,这一次对我逐渐成熟的心理构成影响实在太大了。因为它意味着我将以前在中国文化的经典文字经验构组基础上,得以目养涵咏,陶冶营养的全面机会。这是一次撼摇灵魂的缘际。17岁以前所有的梦想、神谕、谶会、幻觉霎时间都有了晃然的撞击。

江南之行也由此而成为一次人文旅行。

虽然我担负的使命会令人不禁莞尔——贩运茶叶,不过在今天似乎可以“追认”是一次“下海”的先验。

但那种外在的社会使命对我混沌中不断显现灵感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我清楚地意识到,晋室南迁,带来了黄河文化向长江文化转移的态势,南宋之后中国文人文化的全部缠绵正来自富春江水白沙险渡,来自灵隐古刹悠远钟声,来自柯桥乌篷船摇荡的楫声;来自于葱郁欲滴的土坡山峦,来自于湿腥的晨雾山岚,来自于吴语呢喃的灵魂呵护,来自于“江南”——这个中国文化的特定板块概念。

次年,我考入的大学就在泰山脚下。

在此后的两年中,我已无暇对身边之事有任何觉察,我利用全部可能阅读泰山。

经石峪的刻经,汉唐碑刻,后石坞古松,天烛峰的烟云,岱庙的壁画……

我那时的白描长卷《巍哉泰岱》,今日依旧收藏箧中。

利用假期的间隙数次进京去故宫观摩珍藏,用文字凝结下各种经验与心得。已翻烂了数卷厚厚的画论、画也丛书。旁及儒、道、释、经、史、医、巫……

这一切同一名师专美术系在校生应当学习的功课似乎差距太大。怪异的判断来自无法理解。不管是熟稔的朋友还是初识之人。

我明白我已深深地陷入自己编织的经纬网中,从我抱着既定的信念踏入校门时,已经意味着各种不和谐是不可避免的。

我对之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在这个阶段我已有了写作的经历,《中国画的修养因素》、《顾恺之绘画美学思想略探》等等,成为后来专著某一章节的基础。

毕业分配把我放逐到一个远离小城的工厂子弟学校。在那里,我担任小学的美术课,间或带些体育课。

然而,受挫的幻灭感很快被求知的热望所淹没。一年后我调入小城的中学。在喧哗的环境中,我将自己局于一隅,音体美在重点中学的落寂又为我提供了潜心的机会。

1984年乘驭秋雨的连绵中,我又一次选择江南之行作为人生的再度心理之旅。

近一周的时间里,我对苏州园林与姑苏风物散发出来的文化馨香进行贪婪的吸吮,我无法顾及社会角色带来的义务与责任。尽管看起来这种“唯我”是残酷的,但我却无意掩盖这一份真实。

在一片的寂然中,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前,我的第一部专著《中国绘画美学研究》悄然诞生,尽管今天看来其中需要修正与展开的问题太多太多,但却成为我后来规划《中国绘画学》的第一个坐标点。

1988年冬灭的那次江南之行却是匆匆不暇于其他。“全国美术理论建设与教学研讨会”在杭州举办。我们所有的与会者都被关在灵隐寺背后的重山之中。会后我取道江南一所大学为工作调动去做学术报告。疲惫至极中感受的是空气的湿腥与真正龙井茶的碧绿。绿得令人不忍卒动……

未竟的调动因为不久我被本省一所艺术大学调入。其因缘于我的个人画展及学术讲座。后被邀请撰写地域美术史。这是一个永远不能结案的工作,因为我无法面对无数的要求去俯就。最后的结果我选择了我自己的思想。

随后的感觉尽管波折不断,比较起以前的境遇,毕竟不可同日而语了……

1994年初,我所在职的教研室更名为美术学教研室,此时已有首届本科生在我的主持下攻读。

阳春三月,由于我的一批雕塑装置与抽象材料同时被选入“上海《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第三回展》并应邀出席这次有关中国当代美术的研讨会。”当我将图片、录像及发言文本全部寄出后,踏上了南行的列车。

由于距开会还有一周的时间,我取道被称之为江南绝佳处的太湖之滨无锡,在女友处客寓片断。

先是绝去一切尘浊,我全力撰出《艺术史的原则》这篇重要论文,我把它视之为《视觉艺术与文化阐释》一书的终篇之作。

在这一段时间里,远离喧哗与咆哮,耳中听到的是太湖水的悠久长鸣,鼻中嗅到的是甜腻的草香,每日清晨去市场择菜选鱼,算是快活如神仙了。

白天,足之所至,走遍无锡的所有景点,夜晚,灯下长思:

经验是感受的结论,同时也是知识的最终来源。外来的知识只有联结在个人经历的心理验证的反映上,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知识。

在现代文化情境中,一切努力构筑个人思想大厦的行为都被染上了荒诞色彩。但却未否决其中的可能。这种“可能”应当建立在对自己已有的深刻批判之上。在批判中的营建结果,换取的正是动态的开放。

这种整合的目的却是为了提供批判与超越的可能……

此时看江南,已没有原初那种投怀入抱的感觉。无保留的钦慕已变成冷静的审视;柔媚中再现出甜腻,灵异中窥见卑琐,聪敏中显现狡狯……

15年的历程使我对另一个文化概念有了一个新的内容撤换,使我对过去散漫无绪有了一个新的把握与审视。

我由此看到自己过去勤勉中的愚盲,批判时的狂热,营建中的轻率,否定时的无忌。然而,这个系统的综合色彩也带来了性格裸现,即如实地记录下坚实的印迹。

所有的这一切旨在指向:

拂去一份玄虚的神秘尘浊,还我一份清丽的真实与亲切的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