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张强文集·国画与思潮观察卷
10131400000004

第4章 现代艺术与民族意识的冲突

现代艺术在中国的际遇一直是不能令人乐观的,它受到了多方旧观念的冷视。人们麻木的迷惘,消极的抵制,积极的消除,都暴露出一种经过长期封闭状态之后意识的感觉迟钝和盲目的排他性。这里面除了中国特定历史阶段的人为封闭之外,其实更重要的尚有中国固有民族意识存在之原因。因此,要使艺术走向广阔的领地,拓展思维发散的空间,建立艺术的多元世界,不了解现代艺术宗旨与中国民族意识之间的差异甚至冲突,要达到以上目的,似乎是不可能的。

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民族意识的思想建基,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渗透,已经成为中国特殊的民族心理结构。它的特点之一即是一种大一统化的整体单一制。反映在艺术形态之中就造成了绘画的题材局限,趋向单一和审美上线型发展的稳定系统。作为中国绘画的稳定系统即是审美趋向,它相对稳定在题材的趣味之上。中国绘画中的“个性”,只是中国民族文化笼罩下带有共时效应的“个性”(如梦的意识、性意识等等)反映,是以“儒”的社会性伦理秩序和谐;“道”的带有自然本相文化色彩的人性为基础的反映。因此,迥异于现代西方艺术意识的思想基础。

现代艺术的背景是建立在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实验心理学和物理学高度发展的自然科学之上,艺术家的心理实践往往依据于“绝对”个性(即不通过文化修养因素、社会性伦理协调的岗卡)为抒发目的。逆反于那种高度生产的大机械化带来的同步化、标准化等消灭个性的生产,更趋于探究人的心理最潜在层次,在人生的相当部分心理层次中处于“绝密”的“黑箱”之中。也就是自生自灭于其中的心理活动,是难于同任何人进行交流的。从人为的存在角度看,“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涉及人的心理层次,自然会有更大的差异。因此,要想把每一幅现代绘画作品都统一在平等的审美尺度下,其结果是徒劳的,抑或是一种抹杀。现代艺术正是把人最潜在的心理层次裸露出来,或者是从每一个角度的不同方面,把对自然绝对或相对差异观察表现出来,以求异的发散思维去开拓意识层次,展示出人的最大程度上丰富的自然本性和社会反映性。它在实践中呈现出丰富的多向空间触觉。

相对于中国绘画的民族意识中的信息量,只告诉人们心绪幽寂、平淡天真。同现代艺术相比,其容量虽然广阔却未免空泛。

在对传统的判断中,我们的确可例举大量事实来证明中国画理论之内涵博大精深,足可匹敌于西方现代艺术趋向。如比较时尚的道家的天籁之境,泛“道”无处不在的精神性;禅家的空间顿悟式转化和直觉体验中达到自我确认等等。但是,这并不足以使我们对传统艺术无限乐观。因为它们产生的背景是在朴素的直觉中的敏捷总结,而西方现代艺术的推崇背景则是在理性的解放、逻辑的挣脱和定量分析基础上的发现,或者说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对它的新价值的确认。如果把传统当做包袱,往往会使中国艺术更惰于新观念的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