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显
10061600000036

第36章 为《大地之子》说几句话

我认识雷根善同志是1941年夏季。

根善同志的父亲雷荣同志是一位在大革命时代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上世纪30年代末,我们同在陕西耀县照金镇当时的中共陕西省委工作。1941年夏,根善同志和其母雷大嫂来到边区,当时他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

1941年冬,省委机关搬到了旬邑县马栏镇,年幼的根善即参加了由省委领导、军分区直接管辖的关中剧团,穿上军装,投身革命,到边区的一些县镇去发动群众,宣传抗战,反对分裂,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文化活动。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少年时代的根善同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受到锻炼和培养。

抗战胜利以后,根善到延安去学习。在解放战争的动荡岁月中,他随延安中学、延安大学转战陕北许多地方,战火中行程1000多公里,最后到达晋西北。这是枪林弹雨对时年十五六岁的他又一次的锤炼。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进西北局党校、中央团校、中央党校系统地学习革命理论。50年代至60年代,又分别在新西北纺织印染公司、陕西钢厂等企业担任领导,实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扎扎实实作出奉献。

“文化大革命”以后,他在条件艰苦的榆林地区子洲县担任领导工作,带领当地群众修路、建桥、打坝、造林,做了许多扎扎实实的事,一干就是七八年。80年代初,时任的省委书记马文瑞(子洲县人)有次对一些干部讲:家乡一些来人看他时反映说,雷根善同志在子洲干了许多好事,好些人至今还很惦念他,这个同志是个好干部。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从子洲调回省上,先后在省供销社、省工业厅、省食品协会工作,我与他在工作中接触的机会相对多了一些,根善肯钻研业务,善调查研究,勤于思考,重视学习,积极建议,工作有激情,作风朴素,他的这些特点又比较直接的反映在我们的接触中。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与雷荣同志(根善父亲)一块聊天多一些,我党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就成了我们追忆、回味最多的话题。回顾根善及他这一代许多同志的成长过程,不正是在延安精神的教诲和熏陶下与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同步成长、发展吗?今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一代一代的干部文化素质更高,知识结构更全面,党的事业有了更大的发展,但是延安精神对一代一代成长的干部也更加重要,毕竟我们的国家还处在“发展中”阶段。联想根善这一代人的成长、发展,《大地之子》这本书恐怕能给他之后一代代成长的新人有一些实实在在的启发。

2006年4月28日

(此文系刘邦显口述,由三子刘忠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