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三求
10048600000003

第3章 幸福的音符来自于事业

幸福的音符来自于事业事业是生命之盐,无所作为的人生犹如白开水一般乏味。“兰生幽谷,不为无人佩戴而不芬芳;月挂中天,不因暂满还缺而不自圆;桃李灼灼,不因秋节将至而不开花;江水奔腾,不以一去不返而拒东流。”

不同的思想境界、不同的理想抱负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每个人都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你可以为自己设计达到目标的路线。如果你放弃自我实现的梦想,只是被动地承受接踵而来的一切,那么你就无法体会到想要有所作为的力量及它所带来的收获。一旦你尝试着去把握自己的人生,你就能感受到这种力量的存在了。有抱负的人对改变现状从来没有犹豫过。不管处于困境或是处于顺境,他们总知道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有所作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别把自己看得太重是一种人生哲学,看轻自己才能“飞”起来。生活中,那些年长的人总是忘不了给那些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忠告:在人生的路上,要多把自己看轻些。这忠告,包含着几缕沧桑,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一种超越。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总把自己看得太重,而偏偏又把别人看得太轻。总以为自己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一心想干大事,创大业;总以为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惟独自己最行。一旦失败,就会牢骚满腹,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自认怀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秀;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精彩。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心理容易失衡,个性往往脆弱却盛气凌人,容易变得孤立无援,停滞不前。

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常常使人生表现得难以理智:总以为自己了不起,不是凡间俗胎,恰似神仙降临,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总以为自己是个能工巧匠,别人不行,惟有自己最行;总以为自己工作成绩最大,记功评奖应该放到自己头上,稍不遂意,骂爹骂娘……

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容易使自己心理失衡,个性脆弱,意志薄弱;容易使自己独断骄横,跋扈傲慢,停滞不前。

看轻自己,是一种风度,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把自己看轻,它需要淡泊的志向,旷达的胸怀,冷静的思索。

善于把自己看轻的人,总把自己看成普通的人,处处尊重别人;总觉得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自己始终是个小学生;即使自己贡献最大,也不居功自傲;处处委曲求全,为人谦虚和谐。

把自己看轻,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它是光明磊落的心灵折射,它是无私心灵的反映,它是正直、坦诚心灵的流露。

把自己看轻,绝不是去鄙视自己,绝不是去压抑自己,绝不是去埋没自己,绝不是要你去说违心的话,绝不是要你去做违心的事,绝不是要你去理不愿理的烦恼。相反,它能使你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把自己看轻,它并不是自卑,更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一种经营。更不是鄙视自己,压抑自己,埋怨自己,也不要你去说违心话,做违心事。相反,看轻自己能使你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

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布思·塔金顿在一次参加红十字会举办的艺术家作品展览会。会上,一个小女孩让布思,塔金顿给她签名,布思,塔金顿欣然接受了,他想,自己这么有名,但当小女孩看到他签的名字不是自己崇拜的明星的时候,小女孩当场就把布思·塔金顿的留言和名字擦得一干二净。布思·塔金顿当时很受打击,那一刻,他所有的自负和骄傲瞬间化为泡影。从此以后,他开始时时刻刻地告诫自己:无论自己多么出色,都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名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平凡之辈?或许,你所听到的那些夸赞你的话语,只不过是这场游戏中需要的一句台词而已。等游戏结束,你应该马上清醒,摆正自己。我们应该知道,我们只不过是在扮演生活中的一个角色罢了。曲终人散后,卸下所有的妆,你会发现剩下的只有满身的疲倦,所有的掌声、鲜花、微笑都只不过是游戏中必备的道具。

为人处世,不妨看轻自己,生活中就会多几分快乐。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看清自己:在家庭中,不妨看轻自己,不要把自己当成“一言九鼎”的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与爱人和谐相处。在事业上,即使春风得意,也不妨看轻自己,不要把自己当成众人之上的“楚霸王”,这样才能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盟友,听取更多有益于事业发展的意见。在朋友圈子里,不妨看轻自己,才能结识到推心置腹的哥们儿,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总之,把自己看轻,才能成为天使,飞越坎坎坷坷,拥有和谐的人生!

现实生活中,有人把自己看重的地方很多,而把自己看轻的地方很少;看重自己的东西很多,而看轻自己的东西很少。

我们是不是太在意自己的感觉?譬如,你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惹得旁人哈哈大笑。当时你一定觉得很尴尬,认为全天下的人都在看着你。但是,如果你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事不过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插曲而已,有时甚至连插曲都算不上,他们哈哈一笑,一回头也就把这事给忘了。

在匆匆走过的人生路途中,我们不过是路人眼中的一道风景,对于第一次的参与、第一次的失败,完全可以一笑置之,不必过多地纠缠于失落情绪只中,你的哭泣只会提醒别人:重新注意到你曾经的失败。你笑了,别人也就忘记了。

有句话说:“20岁时,我们总想改变别人对我们的看法;40岁时,我们顾虑别人对我们的想法;60岁时,我们才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想到我们。”这并非消极,而是一种人生哲学——不妨学会看轻你自己,轻装上阵,没有负担地踏上漫漫征程,你的人生路途或许会更通坦。

一个自以为很有才华的人,一直得不到重用,为此,他愁肠百结,异常苦闷。有一天,他去质问上帝:“命运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上帝听了沉默不语,只是捡起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并把它扔到乱石堆中。上帝说:“你去找回我刚才扔掉的那个石子。”结果,这个人翻遍了乱石堆,却无功而返。这时候,上帝又取下了自己手上的那枚戒指,然后以同样的方式扔到了乱石堆中。结果,这一次他很快便找到他要找的东西那枚金光闪闪的戒指。上帝虽然没有再说什么,但是他却一下便醒悟了:当自己还只不过是一颗石子而不是块金光闪闪的金子时,就永远不要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

有许多人都有和这位年轻人一样的心理,觉得自己是这个单位、这个部门里最重要的人物,这里缺了自己就不行,就好像地球离开他就不转动了一样。因为自己很重要,所以其他人必须以他为中心,围绕着他转。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地球离了谁都照常转动不误。

要正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如愿。这就要求人人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当然应该承认自我的权利与欲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目中都只有自我,那么,事实上人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并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做到把关心分点给他人,把公心留点给自己。

选择是你的根本自由

选择你所喜欢的,喜欢你所选择的,并且坚持到底,这就是积极的人生态度。选择是你的根本自由,而选择的后果则是你要承担的责任。

美国《幸福》杂志曾在征答栏中刊登过这么一个题目:假如让你重新选择,你做什么?一位军界要人的回答是去乡间开一个杂货铺;一位女部长的答案是到海滨经营一个小旅馆;一位市长的愿望是改行当摄影记者。几位商人的回答最离奇:一位想变成女人,一位想成为一条狗。其间也有一般百姓的回答,想做总统的,想做外交官的,想做面包师的,应有尽有。但是,很少有人想做现在的自己。

人,有时非常矛盾。本来活得好好的,各方面的环境都不错,然而当事者却常常心存厌倦。

小常在深圳某家电子有限公司工作了五年多,已享有较高职位与不菲待遇,一年前却毅然辞职,与几个朋友开了家小小的电脑配件销售公司,经营状况一直不是很好。当朋友问及为何辞职时,小常却笑着说:“原公司的确是很多人羡慕的地方,我也不否认那里的待遇不错,但在那里我已经找不到激情了。”他认为那里没有多少值得发展和留恋的前景,远不如自己出来开拓另一片新天地。

小常对公司太熟悉了,循环往复地工作,使得他在后来几年的时间里,已不再有激情的碰撞,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台工作机器罢了。《幸福》杂志上的那些部长、商人及平民百姓们,之所以不愿做他们现在的自己,这与小常辞职的因缘大概一致,是对向往事业拥有的激情,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

人生的征程,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当感动过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甚至激怒过你的一切也不再激怒你。这时,人就需要寻找另一处能够满足激情发挥的用武之地。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辞职,不都是工作的待遇因素,而是因为熟悉的地方已没有激情。

如果你所从事的工作你并不喜欢,事实上这样情况非常常见,那这份工作将成为你的负担,长期下去将使你心情压抑,工作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身心疲惫。如果你暂时没有更好的选择,那么选择调节自己的心态就显得非常重要。

马利是金融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到一家银行工作,在四年里,她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在单位里得到了同事的赞许和领导的肯定,被提升为部门经理。她是一个值得下属为之卖命的上司,她总能认真倾听同事的想法,了解员工所关心的事情;同时也赢得了下属的喜爱和尊敬。她的团队能出色完成每一项任务,她个人也成为领导公认的可以委以重任的人。

某部门一直以来绩效都不理想,是单位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年初部门经理跳槽离开了,银行为了能快速改善部门的现状,把马利调到这个部门做经理。

刚来时,部门内死气沉沉,员工没有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低下。马利刚来的时候理不清思路,不知从何下手,但她非常自信,相信自己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的一个月她尝试了各种办法,但结果是令人失望的,整个部门没有任何改变。面对这样的下属,面对没有进步的工作,马利渐渐地失去了信心。她开始感到工作压抑,变得暴躁易怒。上司本来对马利寄予了很大希望,可现在看不到好转,也开始对她施加压力。马利现在越来越讨厌这份工作,讨厌这个职位,甚至想到了跳槽。

为此,有人给马利介绍了一位心理学医生和一位职业专家。他们给了马利如下建议:

1.调整心态、重树自信

态度决定一切。现在的状况对马利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如果能成功地解决这个问题,马利个人的领导能力将得到一个飞跃式的提升。把它看成一个机会而不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这样她的心态就会好转,积极性也会提高。

2.界定问题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职业咨询师和她一起分析了失败的原因:马利以前采取的措施都是基于她对现状的推测,认为问题出在哪里,然后采取行动,而没有了解问题的真正成因。气氛沉闷,没有积极性只是表面现象,如果不知道这种表面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那么所有的措施没有效果也就是正常的了。马利以前认为是共同的因素导致了这种情况,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原因,有的人可能是因为家庭问题而导致工作没有积极性;有的人可能是因为压力或者指标而导致的;有的人可能是因为觉得没有发展空间而导致的;有的人可能是因为受部门整体气氛的影响而导致的……所以建议马利首先要做是了解每一位员工的具体原因。

3.积极的思考

仅仅发现原因是不够的,还必须思考你所希望事情是什么样子。不能简单地认为气氛活跃就是我们想要的,这样太空洞而且不好衡量。希望的事情必须具体、明确。为每个员工设定明确的、可实现的、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改变目标。

4.有效的行动

与每位员工讨论他们的问题,提出你对他们的希望,让他们明确并认可你为他们指定的改变目标,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与积极配合。

其实,任何人都有可能不得不做一些令人厌烦的工作。即使给你一个很好的工作环境,但是如果总是一成不变的话,任何工作都会变得枯燥乏味的,假如我们赞同这个观点,那我们是不是也会同意,任何事情都可以带着活力与热情去做呢?即使无法选择工作本身,我们还可选择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啊。但如果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也许频繁地变换工作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我们却总是有机会选择自己的工作态度的,我们可以选择每天工作的态度,选择对每一件事的工作态度,任何一种选择都会决定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

在职场人士当中,大约有75%的时间花在与工作有关的事情上,像是准备上班、前往办公室、为工作殚精竭虑、下班后缓解工作压力等。如果一天要花这么多时间在跟工作有关的事情上,就应该乐在其中,因工作而生龙活虎。可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太棒了!今天是星期五!”这说明休闲仍然是许多人的方式。

我们应该以谈恋爱的心情对待工作,不只要选择所爱,忠于自己的选择,还要在漫漫情路上费心经营,这样的爱情才可长可久。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才可能在工作中有所收获。

做自己的主人,很难;在环境复杂诱惑纷繁的情况下做自己的主人,更难。但我们要知难而进,生命的意义在于攻克难题,不断成熟。只要我们有一颗淡定从容、积极乐观、充满爱的心,一切都将变好。

做自己想做的人

人生在世,做什么不重要,做得怎么样也没关系,最关键的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这些,追求的是什么。人们一直说要寻找自我,其实自我不需要寻找,自我始终都在自己身边,在心灵最深处的地方。活出自我,在心中保留一块净土,播种人生的希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我不需要刻意改变什么,顺其自然就是自我。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主角,不必模仿谁,我是我,你是你。有梦想就大胆地追求,失败了也不要放弃。活出自我,人生才能精彩。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哪怕是孪生兄弟都会有区别。经过科学论证也的确如此。就拿我们的手来说,世界上没有一双是相同的,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任何自然形成的事物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一花一世界”,正因为个性的存在,才构成了七彩斑斓的生命,才有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一个人如若失去个性,生命的意义将是一片空白。找出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活出真实的自我,这样才不枉在人世走一遭。

菲尔·强森的父亲是一家洗衣店的老板,他希望儿子能出人头地,长大后比自己有更大的作为。然而他作了种种努力,菲尔·强森却丝毫也没听进去。于是,洗衣店老板改变策略,他将儿子安排在洗衣店,并且逢人便宣传:他要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接管这家店铺。

一开始,菲尔·强森并没有觉得父亲这样做有什么不好,但慢慢的,他就觉得那是一件没有任何创意的工作,单调枯燥、千篇一律。他开始厌烦,接着便是痛恨,最后终于发展到怠工甚至旷工。

这时,他的父亲开始跟他谈判,明确告诉他,如果他不愿意在洗衣店呆下去,他的惟一选择只能是机械厂——在当时,不但挣钱少,而且活儿又脏又累。

为了摆脱困境,菲尔·强森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当他到了机械厂后才发现,事情比自己想像的还要糟糕,那油腻的工作服和一天十多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自不待说,更要命的是这里的一切对他全都是陌生的,他必须像一个小学生似的从头开始。然而,他心里也明白,后退是没有出路的,也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横下一条心,将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扑在了有关的工作上。几年过去,他不但熟悉了一般的操作技术,而且还选修了机械工程、引擎制造等多门专业,他制造的“空中堡垒”轰炸机,在“二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自己在1944年去世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公司的总裁。

保罗生在一个大家庭里,这个家庭在蒙大拿州成功地经营着一座奶牛场,至今已有三代。同邻居、朋友们一样,保罗也热爱土地和牲畜。他十分看重农场生活,打算长大后继续从事畜牧业。他在附近的一所学院中学习农业管理,放假期间就在农场上做工。

自从保罗在学院选修了一门潜水课之后,他的生活目标便发生了变化。他曾在学校的游泳池和一条宽阔的河流中做过潜水练习;他还跨过两个州到海边去训练。保罗从未学习过游泳,他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课程要求学员能游一英里的距离。他不得不选修了一门游泳作为辅助课程,还每天坚持跑步(这不是他喜好的运动项目),以便能够达到通过考试所需的体能要求。

童年时代,保罗曾看过雅克·库斯托在电视上主持的海底世界节目,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法国海洋地质学家在海底似乎比在陆上更加安然,他在海底的探险活动以及他的发明深深地打动了保罗。保罗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着这个迷人的王国。他阅读着能够到手的每一本有关海底世界的图书;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兴趣,他还另外订购了有关的文学作品。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到有珊瑚礁的水域探险,识别那些美丽、奇特的鱼种。他以惊奇、赞叹的心情谈论着大海,对大海的知识也在不断增长。他急切地盼望着能到热带水域探险。春假期间,他取出自己的积蓄,乘飞机到开曼群岛去潜水——这次探险为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保罗的家人认为,他的这个爱好不过是暂时的兴趣,就像其他人一样,几年之后就会过去的。然而,当保罗着手调查美国的潜水学校时,他们开始有些担心。保罗的兴趣与他们的生活毫无关联,因而,他们怀疑他的兴趣是否可行。他们很爱保罗,但他们把保罗的爱好看作是异想天开,只会浪费钱财。跟其他许多年轻人一样,保罗对家庭怀着很深的爱与珍惜,十分看重家人的意见。他的志向与家人的意见尖锐对立,他感到十分痛苦。另外,潜水学校远离家乡,要去求学,他肯定会想家的。

最后,他终于做出决定:他选择了一所他认为最好的学校,寄出了他的入学申请。学费十分昂贵;为了积攒学费,他不得不努力打工。他生活得十分简朴,以便尽快攒够学费。由于很少有人理解他和支持他,他知道,他被人视作“特别的”人。随着时光的流逝,他遇到过种种挫折,学业一再拖延。有多少次,他的梦想似乎离他远去。他怀疑是否环境在告诫他应放弃理想,去寻求更“现实”一些的人生目标。然而,他清楚地知道他的理想是什么,并努力地坚持着。

三年过去了,保罗终于进入了潜水学校。他学习十分刻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并优先获得学校的举荐,在巴哈马群岛的一处旅游胜地做潜水员。他在那里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又被聘回母校做教员。

在有了一段教学经验之后,他具有了教练资格。教学之余,保罗还学习其他课程,他又发现自己对海洋科学方面问题的兴趣,这给他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他的成功经过进一步充实,又引来新的成功。在他27岁这一年,人们已将他视为这个领域的顶尖人物。他不仅继续从事教师职业,还给报刊撰写文章;他与人合伙开办了一家潜水用具商店,到各地去做商业性表演;他给自己配备了全套的潜水设备,并且成为卓有建树的水下摄影师。他接受来自世界各方面的邀请。他感到,如今他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他的工作十分愉快,也拥有很多的朋友。他的家人都为他的成就感到自豪,他也经常回去看望他们。他也许有些“特别”,但他却是他们所认识的人当中,最有趣而且是最幸福的一个!

保罗的例子很好地说明,我们应遵从内心的指示,对于自己的理想要有决断力,并根据当时的认识水平选择达到人生目标的最佳途径。这个例子还说明,我们应将我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点上,就像让阳光通过火镜集中到一点,直至达到燃点。某种强烈的愿望一旦被“聚光”,就将发挥巨大的威力,展示出你的愿望和理想的光辉。甚至,困难本身也会为我们提供克服的力量。

真正成为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许多人,你用什么词来描绘他都行,例如是一种职业,一个身份,一个角色,惟独不见了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依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总是毫无主见的忙碌,不去独立思考问题,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而已。

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你取得了多少财富,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个性的坚守,从而使你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用手触摸工作,用心感觉生活

生命是人从降生到死亡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细心地去品味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幸福与美好。领略生命历程中,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微妙的感情。只有用心去观察,用生命去感受,这样的人生才会拥有最美好的生活,才能体会到生活带给我们的每一份感动。

生活的真谛不是轰轰烈烈,那只是对少数人生命的诠释,我们的生活是真实的,也是平凡的,平凡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平凡的感动。用心去体验生命的历程,让感动贯穿于我们的一生,这样的生命过程才拥有真正的生活。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周围有人抱怨生活很郁闷,亦或是活得很疲累。繁忙的都市生活给大多数现代人带来了太多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忙于奔波。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你细细品味。有时候即使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可能给你带来快乐,关键是要用心感受生活。只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还有这么多令人快乐的事情。

生活就是这样,需要我们用心来感受它的一点一滴的美好。其实幸福是无形无状的,但又是无处不在的,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去发现它的存在。懂得享受生活乐趣的人,他们从哪怕是一点点的小事中都能获得快乐。也许是因为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感谢生活带给他们的一切,知足常乐;也许是因为他们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吧,乐于帮助别人并因此而获得快乐,助人为乐;也许是因为他们拥有一颗细腻的心,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好,自得其乐。

用心生活,就要努力工作,专心做事,就要像狮子扑兔子,要全力以赴,更要像小鸟筑巢时的那般细心和负责。用心做事的人像是从事一门艺术,他们能看到生活中最美好的风景。

一名农夫在偏远的农村呆了一辈子,从来没有离开过那片土地。当一位记者去采访他,问到他一辈子都住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而没有离开过大山,是否感到遗憾时。他回答说“没有遗憾,我每天都感觉到很快乐!”

生活要用心灵去感受,更要用包容、豁达的心情看待生活,即使我们处于生命的低谷,也会觉察到人生的美好与幸福。

生活中的一切,不论是苦难还是幸福,不论是烦恼还是快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都无法回避,无法挑选。有句话说:“有时候命运让我们不能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是人生的态度——不向命运屈服。”用心对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美好。

生活中有很多人对于工作的感觉千篇一律是“单调、枯燥无味、辛苦”等等,只有极少数的人谈到他们的工作时神采飞扬,他们会自豪地告诉你,他们的工作速度如何之快,超过了目标的多少,任务完成又达到什么样的新水平。那种快乐溢于言表,他们是享受到了工作的乐趣。然而我们又要怎样才能享受到工作的乐趣呢?这关系到大家对自己的工作兴趣培养的问题。在我们绝大多数员工乃至管理层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这样的观念,认为自己的工作“不得不做,非做不可”才去做的,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导致大家对自己的工作显得十分乏味、枯燥。如果我们都以这种心态去工作,怎能领悟到其中的乐趣呢?

我们要用这种观点对待工作:从事一项工作,不如喜欢这项工作;喜欢这项工作,不如享受这项工作。这句话在实践中会让你感觉到其深刻的道理。

喜欢工作、享受工作与痛苦工作、被迫工作,其道理相当于自愿锻炼身体与被动劳作的差异效果。用付出的体力来衡量两者可能差不多,但是心情愉悦程度却大相径庭。因为其前提一个是“自愿”,一个是“被动”,自然也就产生两种心情,一为享受,一为付出。

经常听到一些人因工作繁忙而叫苦不迭,殊不知,只有善待工作的人才会忙,只有“忙”才会让你有成就感,才能让你的生活有意义!有些人在退休后感到无事可做时,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想做些什么也不可能了,早知这样,当初就应该多做些事就好了。奉劝那些整天无所事事的人:努力提高自己,投身工作,享受工作。

有人就幸福和痛苦说过这样一番话: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感到幸福就会很幸福;什么是痛苦?痛苦就是有空闲的时间去琢磨自己是不是幸福。这话真的很富有哲理。倾心忙于工作,作为一种享受,就会感到很知足,就很少有时间去想东想西,烦恼自然也会少了许多。“工作并快乐着”的感觉估计很多人都有,也许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不习惯,总感觉有好多事情要做,一天下来,累得身子像跨了一样。但当你在工作上取得成就的时候,就会感到欣慰,这种欣慰是发自内心的,让你深切地感觉到工作带给你的意义。工作,让你感到多么的快乐。

工作着是美丽的,工作着是快乐的。19世纪英国哲学家克雷尔说:“在工作本身找到乐趣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不必再求其他的福祉了。”

但是为了能够获得愉悦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体验,为了能够使自己幸福地工作,我们还是应该对自己的工作目的有一个理性的审视。

一个人在社会上工作,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获得维持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生活资料,这是工作最根本的目的。然而,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不能把工作的实际从我们的生活中转移到另一个空间,所以,我们要用热忱的心态去对待工作。

有时候我们总感觉工作是多么的枯燥,多么的乏味,做稍许就很疲惫,总是埋怨工作的好坏,从而也阻碍了成功的步伐。如果你工作之余敞开心扉多思考一些工作的乐趣,给工作注入生命,你将会轻松自如。

李君是一家机械维修公司的一级修理工,上班时他不是拧螺丝,就是开车床,整天得跟这些油乎乎的机器零件打交道,工作无聊到极点,但他却不能放弃这份工作,因为他必须以此为生。于是,李君就下决心改变这个局面,便开始着手钻研这些机器的构造是怎样的,如:为什么汽车能运行?运行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发热?汽车运行原理与火车有何不一样?如此一来,他的这份工作对他就很有吸引力。经过努力,他成为该公司的维修专家,后来他被送到一所大学去进修“机械制造”专业。

一个人对工作所具有的心态,就是他人生的部分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薪水去工作,那就代表他是不忠于生活的。工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在工作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世界上不存在永远让你高效的工作。任何的工作最终都会归于一种平淡,就像生活给我们的感觉一样。你要想做好并享受你的工作,就必须接受这种平淡,而且从这种平淡中享受它带给你的乐趣。

人活着必须要工作。只有工作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只有工作才能获取谋生手段;只有在工作中,人才能磨炼自己,发展自己。但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是为了生活。如果仅为工作而生活,那我们人就成了异化的对象。正确的人生态度应是:工作时工作,生活时生活,并以享受生活而非拼命工作作为人生的目标。

我们平时在工作的时候,大脑总是处于一种紧张、亢奋的状态,一个工作结束,另一个马上接替上来,周而复始,身体机器超负荷运转,来不及调整,最终以崩溃作为代价。

于是,很多人的工作、生活理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渴望在工作之余找到一片能使身心放松、压力缓解的“绿洲”。其实,在工作的同时你也可以享受到它的快乐,可以让自己过得轻松愉快。

有张有驰,像音乐一样有节奏感,才会让工作变成悦心的事情,完成后才会有成就感。工作总是无止境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很重要,不要把工作当成自己惟一的生活重心,否则心很快就会疲惫,兴趣很快就会消失,如果想到工作后还有上网,听歌,聚会,聊侃,多姿多彩,你会充满希望,轻松应对。在这种放松的状态中,你也许还会思路大开。

真的,放慢脚步,紧张中找些悠闲,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无论你平时工作多忙,都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也不要活得太累,要有张有驰,这样生活工作才相得益彰。

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智者与命运结伴而行。别把生活和工作当作沉重的负担,如果你仔细聆听,上面布满了幸福的音符。

用心感受生活,就会多一份享受,少一份抱怨;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败。

直面压力是一种勇敢

一帆风顺的人生犹如没有波涛的死水,平静却没有活力。生活犹如大海,需要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只有接受并直面压力,生活之海才能在与压力的抗争中激出美丽的水花,展现绚美与多彩。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生到处充满了挫折、伤痛、苦难甚至是绝望。诗人聂鲁达说:人生是一场历险,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人生是一场苦难。人生之帆随时都有遭遇风险的可能。

强者能在人生海洋中自由航行到达彼岸,而畏惧风险的懦夫,永远只能躲在宁静的港湾,欣赏别人的乘风破浪。在人生的旅途中,风险将不期而至,我们必须有大无畏的精神,镇定以对,这同样是你锤炼自己的机会。“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这是成就大事者处事的风度。以勇士的精神面对危险,以骆驼般的忍耐来担负压力,从危险中发现机会,并采取有效的行动,以摆脱险境。

在西方生意场中,要是你没有破产的经历,只能算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一旦你破产超过三次,就会有人站出来拍胸脯支持你再干。因此,那些跌倒了爬起来掸掸身上尘土再上场一拼的人,才会在充满竞争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能够正确面对压力,通过积极的努力,化压力为动力,这样的人生才能活得精彩。

亨利·福特在年轻的时候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他在一所普通大学毕业后到处奔波求职,一次次的应聘失败并没有让他丧失信心。为了获得一间安静、宽敞的实验室,福特和妻子数移其居,吃尽了搬迁之苦。

短短的几年,夫妇俩到底搬过几次家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了。每一次搬迁带给他们的都有新的收获,因为贫困和挫折不仅铸造了福特夫妇坚忍不拔的性格,而且使他们更加熟悉了社会,了解了人生,为未来新的冲刺做好了思想和技术的准备。

后来福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爱迪生照明公司决定让他到主发电站负责修理蒸汽引擎。不久,他又因为工作出色,被提升为主管工程师。

成功者都是在压力下成长起来的,面对压力,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勇敢的想办法去克服,最终他们在压力下脱颖而出。同样,每个现代人都承受着许许多多的压力,无论你是刚上学的孩子、大学生,还是为人父母者;无论你是普通职员、企业老板、演艺明星还是赋闲在家的退休人员。压力都是促使我们奋发向上或是过早地退出人生舞台的决定性力量,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可够得上被称作为一种真理的资格。难道不是吗?

没有压力的生活就意味着不必在乎时间,不必在乎上学、工作,不必在乎职位,不必在乎亲朋好友,不用关心你的伴侣、孩子和宠物……这样的生活,你能忍受得了吗?而忍受本身就是一种明显的压力吧?你说你能不能逃离压力的控制呢?

如果不相信,请试想一下,你是否曾经出现过危机意识?是否消沉过?是否有过深深的忧虑和懊悔?是否莫名其妙地感到苦恼、嫉妒、痛苦?是否猜忌过某人某事?是否悲哀和厌烦过?其实,只要拥有正常的人生,就会明白这些东西犹如空气一样紧紧笼罩着你,一天二十四小时,包括你的做梦时间,而你却无法拒绝它的存在。

因此,我们每天每时每刻每分每妙,可以说都不会有脱离压力的真空状态!

在这里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你站在海边高耸的岩石上,肯定会感受到脚底下汹涌的海潮扑面而来的危险气息。这时候你也肯定已经对自己说了几千几百个小心、小心、再小心。除非你早已想自杀,否则一定没有傻呼呼地还在岩石上乱跑乱闹的可能。这就是压力所带给你的感觉,有点恐怖,同样有点奇妙。

可以说,足越来越高的期望值,适当的压力能使你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这个变得日益复杂的社会中努力工作、生存。

在生活中,在这个四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谁要是拒绝压力,谁就注定无法生存。这个世界上未知的事情太多,我们无法超越科技,却可以接受现实;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把握现在。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有善于找出压力、控制压力并且合理地排解压力、利用压力,才能以从容的姿态去积极面对生活,进而向人生更高层次求得发展。

不向压力低头,我们的生命之花才能开放。人的生命犹如一朵花,要经受千般的磨难才能开放,而压力就像一道道犀利的光,可把生命的花蕾烧焦,但如果生命之花能用奋斗的汗水浇灌自己,那生命之花便可在光的照射下绚烂开放,熠熠生辉。不向压力低头,在压力面前,我们要勇敢地前进,要化压力为动力,走向成功的颠峰;如果向压力低头,人便成为压力的奴隶,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不向压力低头,使狄更斯越挫越勇,使他成为英国近代史上惟一可以与莎士比亚媲美的作家,使他的生命之花在世人心中常开不败。

压力是只纸老虎,只在懦弱的人面前有威力。直面压力,我们可以走得更远,我们的生命可以更充实,我们的生命之花可以更美丽。正确地看待压力,我们会更成功。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压力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是水中花镜中月。只有看清它的“真面目”,我们前进的步伐才不会因它而迟缓,我们拼搏的身躯才不会被它压垮,我们火热的心才不会被它浇灭。看清压力,做好前进的路线图,成功离我们不再遥远。

常言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苦筋骨,苦其心志”,压力也是上天赋予我们的财富,因为压力,我们的生命才更完美。如若是一株草,就请顶住厚实土壤的压力,绽放自己的活力;如若是一座山,就请顶住地壳的变动,站出自己的高度……勇敢地直面压力,生命之花才能开放。

工作是你必须去面对的

有人抱怨工作枯燥、单调、沉闷,收入不高等等,没有一点快乐而言。在你没有能力和条件改变工作时,应努力去适应工作,快乐无处不在,积极去发现和创造工作乐趣,而不是自寻烦恼,你会发现有些事不像你想像的那样糟糕,关键在于你对它的态度。

一个人走出学校融入社会,就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从此工作将伴随他的大半生。

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严肃的事实:由于生活或其他原因的需要,我们必须长期地、努力地工作。因此,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是人们所向往的。即使拥有一份不满意的工作,对某些人来说也是一种幸事,因为工作是必需的。

人为什么要工作?有些人认为工作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另一些人则认为工作不仅是为了挣钱,更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工作使他们达到自我实现。如果失去了工作,面临的不仅是经济危机,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失衡,个人价值观的丧失,自尊心的损伤,这些都会使人产生比经济危机还重的精神压力。因此,工作与我们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有句著名的话叫“工作着,是美丽的”,可是有一些朋友却将其篡改成“工作着,是郁闷的”。说起来个个振振有词:每天顶着太阳上班,披着星星下班,挨老板责骂,被同事挤兑,到头来只能数着寥寥几张钞票,算计着下个月的供房款。工作着,何其不爽!

“为什么要工作?”你是否这样问过自己?

1954年,社会学家怀兹等人对数百名美国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发现自己拥有一笔不必工作也能维持生计的遗产时,你会不会脱离职业人的行列?结果发现,竟然有80%的人回答:“即使自己生活富裕,仍然愿意继续工作。”至于理由则有下列种种:

——工作是一种乐趣;

——希望自己的内心经常保持充实感;

——以此维持自己的健康;

——通过工作可以促进人际关系;

——工作着证明自己是活生生的人;

——保持自尊心……

对另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工作,你会怎样?”大多数人是这样认为的:

——每天将会无所事事,感到极为无聊;

——不再觉得自己是活泼、有生气的;

——觉得自己似乎成了废人……

在工作中,除非纯粹机械的,没有人不想表现他自己。凡是经过人劳动生产的东西,他的个人价值也必在里面。这种表现力是与生俱来的,是促使人类做事的原动力。

人需要在工作中寻找其归宿和价值,实现其理想。人总得找点寄托,能够把工作同理想、兴趣、爱好融合起来的人是幸福的。

乐队指挥鲍勃·克劳斯贝的儿子,曾被问到他父亲和他的叔叔平·克劳斯贝每天的生活情形。他回答:“他们永远都在愉快地工作。”

好奇的人又问他:“那你长大之后希望怎样呢?”

“也是愉快地工作。”小克劳斯贝毫不迟疑地回答。

是的,人不能不工作,这个道理连孩童都懂,好在人能形成工作的习惯。有了这种工作习惯,人就会习惯任何工作,不管那到底是什么工作。最后,哪怕是不需要工作的时候,人也会渴望工作,这是人的升华。

在这个世界上,万物都在悠闲中过日子,惟独人类在工作着。人不能不工作,文化在日益进步,生活也日趋复杂,到处是义务、责任、恐惧和阻碍,这些东西不是由大自然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人类社会产生出来的。

社会是人的产物,没有人就不称其为社会;人终究是社会性的人,必须工作。在社会中,人和人的相互作用是以社会为前提发生的。

当欧洲处在信仰时代时,一个城市要建筑一个教堂,石匠、瓦匠、木匠、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全都来了,他们拿出最好的技能献给上帝。一个教堂是这样,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乃至一个世界也是这样,个人必须拿出最好的表现奉献给社会。不这样,社会便停止发展,便成了一堆死灰。

每个人都应思考为什么要工作,尤其是工作的社会意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堪纳特别迷恋美式足球,是一位铁杆球迷,他从不错过每年一度的季后赛。原本一场60分钟的比赛,少不了犯规、换场、中场休息、伤停补时、教练叫停等等,这样要耗费很多时间。

花这么长的时间在电视机前看比赛,布堪纳感到很浪费时间,竟产生了罪恶感。然而,球赛又不能不看,为了在心理上找到平衡,他决定给自己找点事干。

他记得曾经从后院捡了两大桶核桃,于是就把这些核桃搬到客厅里,一边看电视一边敲核桃,这样或许能心安理得一些。

布堪纳边看球边敲核桃,还在不停地思考:为什么自己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会有罪恶感?为什么自己这么一会儿没工作就心里觉得不塌实?

布堪纳在不断地敲核桃的过程中悟出一个道理:社会赞许工作,工作不仅对个人有好处,对其他人也有好处,如果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那么除了他自己的得失之外,别人也享受不到他从事生产带来的“交易价值”。

社会对工作赋予道德上正面的价值,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如果有一天人类停止了劳动,那就意味着人类社会自身的毁灭。除了为赚钱而劳动之外,凭借每天工作的进行,人们还可以满足心理上的欲望,并借此肯定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质的飞跃。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是一种快乐。

人不能不工作,道理很简单:工作不过是人赖以生存的方式而已。人要吃饭,要养家,要买房,要买车,要供子女读书,还要享受……如果想要吃得好、穿得好,把下一代抚育好,就必须工作。

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一书中提到:“如果是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为了谋生而从事的日常工作会带来非比寻常的满足感。通过升华,工作能从个人喜好或直觉冲动中发掘潜力,这种原始力量,由于其内在原因要比寻常的力量来得更为强烈。”

人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人们必须工作以换取生活,当然有其他的交换方式,如抢劫、行骗,但某些方式的选择不适当会产生恶果。生活对我们任何人都不容易,我们必须工作,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爱自己。

我们的生活目的不仅仅是赞美上帝和证明他创造的奇迹,更是要通过手和脑的工作——主要是脑——去消费。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工作为主导的社会中,被与消费职责紧密关联的工作伦理所控制。过去人们工作是为了创造以便保持我们的温饱;现在人们工作为挣钱,挣钱为消费,消费又促进人们更努力地工作。

无论你有多么崇高的使命感,多么远大的理想,你必须工作,否则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其他想法也无法付诸实施。任何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必须工作才能生存。人不能不工作,工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一个人应为实现自我价值而独立奋斗。

可怕的不是事业失意,而是心灵失控

没有人喜欢失败,也没有人不害怕受到失败的打击。然而人生偶有失意,在所难免,一向得意容易让人忘形。为失败哀怨,对现实不满也是无用之举,一切当以心宽化解之。失意是一种磨炼的过程,心即使在冰冻三尺之下也不会凉的。

我们在工作时,不可能事事一帆风顺,也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对我们笑脸相迎。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被他人误解,甚至被嘲笑,被轻蔑。这时,如果我们不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将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当我们遇到意外的沟通情景时,就要学会用幽默的力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轻易发怒只会造成反效果。

胜利与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时的失意并不代表最终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每个人都程度不同地经受过失败,品尝过苦涩的失败之果。可能没有人统计过失败与成功、与胜利的比例关系。但基本可以肯定地说,失败一定不少于成功和胜利。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理由,产生了许多关于失败认识论,或叫失败观。有的人把失败看成是匆匆往来的过客,自然地面对着;有的人把失败看成是一种耻辱,认为只要败了就一切都完了;有的人把失败看成是一定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不管什么人都败不可免……那么,那些历经失败而最终走向成功的人们是怎样看待失败的呢?

历史上和现实中气度恢宏、心胸博大的人,都能做到有事断然、无事超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忧伤来了又去了,惟我内心平静常在。

松下电器的总经理山下俊彦在谈到失败时,曾这样说:“要使每个人在松下工作感到有意义,就必须让每个人都有艰难感。如果仅仅工作不出差错,平平安安无所事事,那就毫无意义。艰难的工作容易失败,但让人感到充实。我认为即使工作失败了,也不算白交学费。因为失败可以激发人们再去奋斗。”

一般人都不太知道,山下从1948年到1954年,曾经脱离松下公司到一个小灯泡厂工作。当时山下的顶头上司谷村博藏(其后当上了松下副经理、山下的同乡),也是脱离松下单干的,山下就是跟谷村去的。山下自己回忆说:“我当时是糊里糊涂进松下公司的。所以谷村一劝说,没有多考虑就辞掉了松下的工作。”“我是个怯弱的老实人!是极平常的职员。”然而谷村的公司没干上两三年就垮了,谷村回到松下。山下没回去,转到另外一个灯泡厂。对于怯弱的人来讲,一旦离开的地方,是不情愿再回去的。山下在那个小工厂里,从制造、销售到当经理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山下回顾说:“那里的生活是充实的。当时真想在那里干一辈子。”假如是这样,今天松下就没有山下经理了。在山下脱离松下的第六年,谷村希望山下回到松下与菲利浦联合企业。当时该公司正在开发电子设备产品,急需中层管理人才。

山下确实是个老实人,他几次回绝谷村的招聘。不过,他最终没能按自己的意志坚持下去,他被谷村说服了,重新回到了松下。

从此,山下变了,他从一个老实脆弱的人,变成一个不屈不挠的人,这是经受挫折与痛苦之后磨炼出来的。

谷村当时在与菲利浦公司联营的松下电子厂。山下被拉去后,曾当过电子管理部长、零件厂厂长。他把菲利浦公司的经营管理方法学到手,其后又出任西部电气常务。过了四年,他升任冷冻机事业部长。这中间他吃过许多苦,他后来回忆说:“西部电器、冷冻机事业部时代的经验,对我来讲实在珍贵。当时,几次陷入困境,硬着头皮埋头苦干,总算自己感到扬眉吐气了。那正是我三四十岁阶段,做了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

对于当时所受的困苦,山下认为是锻炼。他告诉我们,不要担心失败,这不算白交学费。他说:“困难并不是坏事,是对希望的挑战。工作中克服困难的过程可以培育人材,也会有发展。单纯追求利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困难的工作带来的好处是产生兴奋,刺激大伙更好地协同合作,而且也能让工作人员明白自己的地位和责任。”

山下之所以能如此讲,是与他三四十岁时所经历的曲折道路有关。如前所述,山下在当空调机事业部长时,吃过一次大败仗。那一年,山下的空调机事业部年产量从10万台增长到50万台。可是没想到遇上一个冷夏的气候,真是意外打击。对此惨状,山下非但没有叹气,反而亲自举办盛大宴会,激励职工重新大干。

中国明朝学者崔后渠曾有句名言:“得意澹然,失意泰然。”意思是说,在人生得意或某件事情得以圆满解决的时候,不要那么兴致勃勃,而要努力保持谨慎、冷静的态度;而在失意、落魄的时候,决不伤心气馁,乱了方寸。

当然,做到这样是相当困难的,可是山下却实践了这句名言。他说:“人在失败的时候,反而能产生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要反省自己的错误,弄清楚问题的症结。与其说失败可怕,莫如说是在其相反的时候——顺境更危险。一旦被提拔、晋升,官架子就摆起来了,失败也就孕育其中了,从我的经验看,被提升的人有一半以上都是在一帆风顺的时候出现问题的。”

到1980年,松下已经变成资本达两兆日元的大企业。当时日本产业界销售额达2兆日元的只有3家,即丰田汽车、日产汽车和新日铁。而松下比预定计划提前一年突破了2兆日元指标。

可是,作为总经理的山下没有流露出自己的喜悦,而是说:“销售额超过2兆日元,也不能心安理得,销售额增加的同时,必须充实新内容,否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正是从这一年起,山下开始整顿公司体制,着手进行从家用电器制造到电子综合产业的改革。

“从销售额上看,菲利浦是3.8兆日元,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5兆日元。不仅销售规模,就是在利润率上,我们的纯利润率是4%,而的6%远远高于我们。因此,松下的目标是要赶上!”

山下这样引导部下,不要陶醉于眼前的好成绩,要鼓起新的干劲,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人背后议论说:“山下欲望太大了!”然而,人在得意的时候,不要忘记会出现“陷阱”的危险,正是山下铭刻在心里的警告。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胜利和失败,乍看起来差异很大,一个趋向积极,产生欢乐和喜悦;一个趋向消极,诱生悲苦和忧愁。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一个人如果只能享受成功时的得意,不能忍受失败时的失意,允许其情绪控制其行动的人,只能在生活中成为一个弱者。

对于职场打拼一族来说,工作失意已经很不幸了,而失意所引起的健康隐患就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人因此伴生出诸多心理、生理上的病症:其内在表现是焦虑、惶恐,不知所措。外在表现则是没有精神、心烦气躁、忧郁、自闭。

英国科研人员最近发现,人如果工作失意,容易导致中风发生。心理学家发现,若为一个自己不喜欢的老板工作,不仅会带来精神上的不快,还容易影响身心健康。研究人员为28名关注自身健康的职员进行了数日血压测定,结果显示,那些认为上司不公或不讲道理的雇员,在与上司打交道时血压显著升高。

研究还发现,那些不受人尊敬和信赖、偏听偏信的上司最容易引起雇员血压升高。尽管短暂的血压升高并不算什么大问题,但如果在工作中一直处于高血压状态,心血管系统就很可能受到损害,具体表现为冠心病发病风险上升16%,中风的危险上升38%。此外,研究还发现对不喜欢的上司或同事忍气吞声容易引起头痛。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是一些头痛患者的主要病因,而头痛又会导致失眠,失眠又导致精神紧张,长期下去造成损害健康的恶性循环。

心理学家有几点建议。

(1)宣泄积郁。心理学家认为,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你悲伤忧郁时,不妨与异性朋友倾诉;也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等向主持人和听众倾诉;也可进行一项你所喜欢的运动;或在空旷的原野上大声喊叫,即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宣泄积郁。

(2)随遇而安。这是心理防卫机制中一种心理合理反应。培养自己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遇事总能满足,烦恼就少,心理压力就小。古人云:“吃亏是福。”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用随遇而安的心境去对待生活,你将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3)精神胜利。这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心理防卫机制。在你的事业、爱情、婚姻不尽如人意时,在你因经济上得不到合理对待而伤感时,在你无端遭到人身攻击或不公正的评价而气恼时,在你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郁郁寡欢时,你不妨用阿精神来调适你失衡的心态,营造一个祥和、豁达、坦然的心理氛围。

(4)难得糊涂。这是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糊涂”一下,无疑能提高心理承受的率值,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楚和心理困惑。有这层保护膜,会使你处惊不乱,遇烦恼不忧,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各种生活中的紧张事件。

(5)音乐冥想。当你出现焦虑、忧郁、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时,不妨试着做一次“心理按摩”——音乐冥想“心理按摩”——音乐冥想“维也纳森林”,坐“邮递马车”……

(6)幽默人生。这是调和心理环境的“空调器”。当你受到挫折或处于尴尬紧张的境况时,可用幽默化解困境,维持心态平衡。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能使沉重的心境变得豁达、开朗。

让忙碌充实你的空虚心理

对于手头上的任何工作,我们都应该集中全部精神和所有力量去做。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应集中精力去做。与此同时,一旦做出决策,就要立刻行动。勤奋努力、做事敏捷、充满热忱、血气如潮、富有思想,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事业带入成功的轨道。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是心理不充实的表现。

空虚心理实际是一种社会病,存在极为普遍,是一种危害健康的心理上的疾病,指一个人没有追求,没有寄托,没有精神支柱,精神世界一片空白。

空虚的心理,可来自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己能力过低的估计,终至整天忧郁,思想空虚;或是因自身能力和实际处境不同步,陷入“志大才疏”或“虎落平川”的窘境中,常常感到无奈、沮丧、空虚;或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存在错误的认识,以偏概全地评价某一社会现象或事物,当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分地讲求个人的得失,一旦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心怀不满,“万念俱灰”;或是因退休、下岗、失恋、工作挫折、投资失误、经济拮据等导致失落困惑感使然。

要知道,人生在世是艰难的,是不容易的,不会总是有顺境的。生活在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中,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碰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也就必然会有喜、有忧、有得、有失。人,要有点精神,就是说既要有精神追求,又要有精神准备、有精神支柱、有献身精神。有了这点精神,人生中的喜忧得失,又算得上什么呢。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这就要求人们要面对现实,面对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遇到什么问题,都应该沉着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实事求是地应对一切。人老了,退休了,还可奉献余热;下岗了,再求职,作为人生拼搏的第二起点;工作受到挫折,投资失败了,要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审时度势,东山再起,将其视为成功的“奠基石”。总之,不要灰心,不要气馁,充实自我,战胜空虚,就一定能迎来精神和事业上的光明。

有人说,一个人的躯体好比一辆汽车,你自己便是这辆汽车的驾驶员。如果你整天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没有理想,没有追求,那么,你就根本辨不清方向,不知道这辆车要驶向何方,这辆车也就必定会出故障,会熄火的,这将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很多年轻人说:“工作愈忙愈好、愈有干劲、愈有生气。”“工作松懈是最要不得的。”“只有在忙碌时,才能感觉出青春活力,否则就和暮气沉沉的老头子一样。”其实,并非年轻人如此,年纪大的人也一样,人本来就是喜欢工作,同时也能在工作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工作忙碌与工作不忙碌的人都感觉出下列两种情形:

(1)能尽全力工作时,会感到精力充沛,长久保持年轻。

(2)偷懒工作时,会感到畏难苟安、毫无生气,如同行将就木的老人一样。

人若到了忙得不可开交时,就觉得生命充实、有意义。当忙碌的一天结束时,他心中就有今天工作得很不错的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年轻人常说:“如果我用尽心力忙了一天,到了下班后,依然我还觉得兴奋,连一杯苦涩的咖啡,我也会高高兴兴地喝。”大部分人对于工作的忙碌,都觉有干劲、有生气。所以,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就是让你觉得自己有干劲、有活力、有自信的最好方法。

一个人如果萎靡不振,那么他脸上必定毫无生气,整个人看起来呆头呆脑、无精打采。那么他做起事来就不可能有朝气、有活力、更不能出成果。世间最难治也是最普遍的病就是萎靡不振。萎靡不振往往使人陷于完全绝望的境地,永远没有希望。一个人要有意识、有意志地让自己拒绝懒散和萎靡不振。方法就是做起事情来要全身心地投入,即使在很疲惫的时候,也应该如此。

当我们对工作倦怠,当某一种目标难以实现,受到阻碍时,不妨转移目标,如除了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打球等),使困扰的心平静下来。当有了新乐趣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完成生活内容的调整,并从空虚状态中解脱出来,去迎接丰富多彩的生活。

空虚心态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使自己因难以实现目标而失去动力。因此,摆脱空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活目标,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充实生活内容。

劳动是摆脱空虚极好的措施。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就会忘却空虚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并从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

当一个人失意或徘徊之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以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只有在获得很多人支持时,你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读书是填补空虚的良方。读书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与空中解脱出来。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生活也就越充实。

顺应自然的工作方式

陈旧的工作方式只能让人非常紧张,得不到放松。要提高工作的效率,能让自己持之以恒,就要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态。在放松中,慢慢地就会产生兴趣,焕发热忱,这时头脑里就会分泌出内啡肽,你就会有快乐的感觉。

这似乎是一个上班族普遍过劳的年代,想要保持最好的工作品质,最好要学习怎样调整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