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趣话
9983500000034

第34章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真情实感的重要性

曹雪芹的少年时代,过着锦衣玉食的优裕生活。从他的曾祖曹玺、祖父曹寅,一直到他的父亲曹頫(fu),均受到康熙的赏识,连任江宁织造,整个家族“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他的祖父曹寅修养很高,又是个着名的藏书家,并且主持刊印过《全唐诗》。所以,曹雪芹在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上均得到过很好的滋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公元1722年(曹雪芹大约13岁)康熙皇帝“驾崩”了,继承皇位的雍正来个“一朝天子一朝臣”,不但将他的同胞手足一个个铲除,而且还把和他关系不好的臣僚一一给点颜色瞧瞧,曹家就是其中之一。雍正不但撤了曹雪芹父亲江宁织造的职务,而且还抄了他的家。曹寅被抄得倾家荡产,只好带着曹雪芹由南京辗转到北京西郊定居下来。不久,曹寅病故,这对于曹雪芹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尤其是曹雪芹人到中年以后,境况更是凄凉,过着“满径蓬篙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穷困生活。为了喝点酒,他不得不用卖画的钱来“付酒家”。曹家由盛而衰的艰难历程,就是清朝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曹雪芹有了这面历历在目的镜子,决定在逆境中进行创作,发愤写出一部《红楼梦》来,接着便在他的书房“抗风轩”里,把所有的心血与痴情都倾注到创作之中。只要一拿起笔来,宝玉、黛玉、凤姐儿、晴雯等几百个人物形象就栩栩如生地浮现在他的眼前,纷纷向他倾诉各自手中“一本难念的经”。因此,他的笔再也难以放下。这期间,他惟一心爱的儿子因为生活的困顿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并未因此而中途辍笔。当书稿将近完成时,他也病倒了。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前来看望他,曹雪芹指指床前的一堆书稿,深有感触地说: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朋友问及他为什么会以“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顽强毅力写出这部感人肺腑的巨着?曹雪芹意味深长地说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朋友走了之后,曹雪芹又断断续续地重复这四句诗。不久,贫病交加和极度忧愤夺去了他的生命。然而,他的四句诗却意味深长。“满纸荒唐言”不过是自谦之词和免遭清朝文字狱的掩饰之语,而“一把辛酸泪”却是曹雪芹真情实感的有力表白。至于诗的最后两句可译为:“都说我曹雪芹在贫病交加中还痴心于描绘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恋情有点发痴,可我假借男女之间的谈情说爱作掩护,实写政治内容的隐情,又有谁能够品评出其中的真正意味呢?”

正因为曹雪芹有了这种真情,所以在逆境中写出的《红楼梦》才那么感人。

作文如同演戏,演员要演好一场戏,非进入角色不可。正如着名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所说,进入角色就是“动感情”。作文又如同作画,画家要画好一幅图,感情亦要完全投入。比如,画山水花鸟时,就会显示出雅致的神态;画英雄人物时,则会透露出英俊之气;画美人画到传神之处,脸上身上也会不知不觉做出千柔百媚的样子来。画家一旦进入了这种忘我的境界,这山水花鸟,这英雄人物,这绝代美人,就一定会被画得栩栩如生。演戏、画画如此,写诗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舰:《文心雕龙,神思》)说的是思想感情无不融汇于被想像的事物之中。正如屠格涅夫所说:“当某种人物使我感到兴趣的时候,我的理智就被他控制了。当我没有摆脱他之前,他日夜地追逐着我,使我不得安静。当我读书的时候,他会低声向我说出他对所读过的书的意见;当我去散步时,他就向我陈述关于我所能看到和听到的一切见解。最后我不得不屈服——我坐下,写起他的传记来。”由此观之,动笔作文,不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去描写作品中的人与事,景与情。

对于好人好事,要敢赞敢颂;对于坏人坏事,要敢揭敢批;对于景与情,要真切地流露于笔端。只有这样,写人,才能如见其人;写事,才能如见其事;写景,才能如临其境;写情,才能让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感情产生共鸣。

是的,当作者的真情实感完全投入到创作之中的时候,就是与笔端主人公的脉搏一起跳动的时候,许多作家在创作中都有过这种真切的感受。杨沫谈到自己写《青春之歌》中的共产党员形象时说:“我着意刻画卢嘉川、林红、江华……这些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英雄形象。我爱他们,尤其是卢嘉川。当写到他在牺牲前写给林道静的那封最后的信时,我的泪水滚落在稿纸上,一滴滴地把稿纸都打湿了。”《红旗谱》的作者梁斌说:“当我写这本书时,为了悼念我的朋友和战友们,曾经无数次地掉下眼泪,是流着泪写完这本书的。”汤显祖在写作《牡丹亭》时,有一天突然失踪了,家里人全部出动四处寻找。最后,在一个柴禾堆附近找到了他,但见汤显祖正在掩面大哭。家里人问他失声痛哭的原因,汤显祖又哭了好长时间才硬硬咽咽地说,他写《牡丹亭·忆女》一场时,写到“赏春香还是你旧罗裙”一句时,便情不自禁地跟剧中人一样伤心起来。外国作家写作时“进入角色”的也大有人在。比如,大仲马在创作《三个火枪手》时,非常喜欢作品中的一个火枪手,然而由于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个火枪手不得不死在大仲马的笔下,可大仲马想方设法救他却又救不了他,竟十分伤心地哭了,一哭就是几个小时不能自已。作家们与作品中所喜爱的人物的感情简直达到了如胶似漆的程度,不能不让人钦佩万分。

对于文章中的反面人物,作者亦要怀着真情实感把他们写好,甚至把感情投入到作品之中,找反面人物算账。一次,一个朋友到巴尔扎克家,还没进屋,就听见巴尔扎克正在同什么人激烈争吵着:“你这个恶棍,我要给你点颜色瞧瞧!”那位朋友推门进去,却发现屋内只有巴尔扎克一个人。经过打听,朋友才知道巴尔扎克是在痛骂自己作品中一个反面人物的卑劣行径。当然,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卑劣人物,作者如果能够毫不留情地进行口诛笔伐,不但应该算作真情实感,而且更加难能可贵。请看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讲演》中,面对杀害李公仆先生的国民党反动派的义愤声讨吧: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J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

(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

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闻一多先生的演讲旗帜鲜明,感情强烈,对于国民党反动派及其爪牙的暗杀行径给予无情的揭露与抨击,简直是一场出生入死的白刃战,大长了革命者的志气,大灭了国民党反动派及其爪牙的威风。由于闻一多先生的真情实感,受到与会师生的热烈欢迎;更由于闻一多先生“前脚走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决心,国民党反动派便对他下了毒手。就在闻一多先生离开会场,到《民主周刊》社参加招待会之后的返家途中,竟被特务分子杀害。闻一多先生被害的噩耗传到南京,周恩来同志悲愤交加,立即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并举行记者招待会,揭露国民党的法西斯暴行。

作者的真情实感,还表现在作文中的主人公必须合乎生活和性格的逻辑,作者不能凭主观愿望随意安排他们的命运。契诃夫晚年打算写一篇小说《新娘》,想让小说的主人公娜嘉参加革命。当他把这种想法告诉他的朋友后,朋友断然地说,娜嘉“是不会参加革命的”。契诃夫立即明白自己太主观了。娜嘉虽然同情革命,但并不熟悉也不理解革命,因此更不能参加革命,契诃夫于是未让娜嘉投身于革命,只让她朦朦胧胧地憧憬着美好的生活。这就是我们今天读到的着名短篇小说《新娘》,它既真切,厂又动人,更证明了作者对娜嘉这个主人公所倾注的真情实感。

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不仅仅是对作家的要求,初学作文的青少年朋友也不能例外。作文一旦失去了真情实感,就好像一个人患了贫血一样,将会显得苍白无力。俗话说:“言为心声。”只要感情发自心灵的深处,作文就会感人。请看兰州一中陈小小同学的《我是差生》(1993年7月15日:《少年文史报》)一文:

老师说:“懒,不写作业;坏,上课说话,是你们差生的专利!”同学们说:“你这差生,什么时候才能考好,不拉班级的后腿呢?”家长说:“你这坏小孩,若能考100分,我就倒着爬!”哎,连父母都这般说,我还有什么奋起的理由,我只好沉默吧!哦,也许我不应该。

我是差生。女孩都瞧不起我,开葺火晚会,谁也不肯和我拉手,我的手并不脏呀,只可惜我是差生;男孩也欺负我,一次,快迟到的我正冲向教室的时候,一个男孩伸出一只脚,“啪”,我重重摔在地上。

一于是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第一次,我仔细地听了起来,抄全了笔记,‘但老师仍没有看一眼角落里的我;第一次,我认认真真地写了作文,本想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老师却在批语中写道:“作文不能抄袭!”第一次,我慎重地答了卷子;破天荒地考了60分,老师却警告我:“作弊是不良的行为!”唉,我该怎么办呀,摆在我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奋起”,一条“沉默”,我想奋起,然而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可怕的回报,我只好沉默吧!

我是差生,当你们埋怨我学习成绩差时,我想问一下:“难道你们就没有任何责任吗?”

文贵有情,这篇文章的感情是真实的。小作者在用饱蘸泪水的笔触倾诉着当一名“差生”的复杂的心情:在老师、同学、家长冷嘲热讽中的沉默之情;课堂提问时,从来不被老师正面看一眼的忧郁之情;簧火晚会上,女同学瞧不起“我”的难堪之情;日常生活中,男孩欺负“我”的苦闷之情。“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扔掉“差生”的包袱,轻装前进。然而,全然不能如愿,因为“差生”的紧箍咒还牢牢地掌握在老师手中。所以,第一次认真听讲,抄全了笔记,老师却鄙弃“我”的存在;第一次认认真真写了作文,老师却怀疑“我”在抄袭;第一次慎重地解答试卷,破天荒地考了60分,老师却警告“我”有作弊的不良行为。面对老师无端的鄙夷,无名的怀疑,无理的臆断和无中生有的横加指责,无怪作者要奋力呐喊了:“当你们埋怨我学习成绩差时,我想间一下:‘难道你们就没有任何责任吗?”,这一反问式的呐喊,不但情真意切,而且发人深省:差生也是一种子,为人师者一定要给他创造发芽的机会,让其生机蓬勃,茁壮成长。这种机会,就是一片真情,因为只有精诚所至,才能金石为开。

有位教师看了陈小小这篇文章之后,被小作者的真情感动了,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再也不能歧视差生了”由此观之,要写出“动人之情”的文章,作者必须首先动情。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谬说过: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说的就是真情实感的重要。假若“以无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沈德潜:《说诗阵语》)则是很难很难办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