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趣话
9983500000020

第20章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生辉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35岁的诗人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然而名落孙山。他仍然留在长安,想方设法求个一官半职,几次献赋,也无人赏识。整整十年,杜甫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凄苦生活。直到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杜甫44岁这一年,朝廷才放给他一个右卫率府宵曹参军的小官职,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钥匙。这种小官职的薪水微薄,尽管解决了杜甫个人的食宿问题,然而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还有“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呵。诗人于是怀着“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的怀乡之情,在这一年的农历十一月离开长安,踏上前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看顾妻子儿女的征途。北国的农历十一月,已是百草凋零、疾风怒吼的季节,诗人身冒奇寒,于夜间行路,致使“严霜衣带断,指直不能结”,天气冷到何种程度就可想而知了。特别是他“凌晨过骊山”的时候,寒气更加袭人,群冰仍旧塞川,路上那些因冻馁而死的百姓令人心寒。可骊山宫殿里仙姿玉质的美人,却穿着御寒的皮裘,陪着皇上在丰盛的国宴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面对此情此景,杜甫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长篇古风诗,诗中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呐喊。这里的“朱门酒肉臭”与“路有冻死骨”两相对照,构成一幅贫富不均的真实画面。由此观之,在写诗作文中,把本质属性截然相反的两类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真的、善的、美的就会更加高大,假的、丑的、恶的则会更加低下;或将同类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其长短自见,优劣昭然。这种“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的比较法,用在.文艺创作或者作文中,谓之曰“对比”。对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运用对比,能够产生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回写了这么一个故事。当年,曹操谋杀董卓失败之后,出城逃跑。途经中牟县,曹操又伙同该县县令陈宫乘马佩剑,回归故乡,准备联络诸侯共诛董卓。他们骑马行走了三天,来到成皋地方,天色已晚,曹操便带着陈宫投宿在父亲的结义弟兄吕伯奢的家中。吕伯奢喜出望外,除了吩咐家人宰猪之外,还亲自骑着毛驴到西村打酒买菜款待客人。然而曹操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犯下了伤天害理的罪行,有小说描述为证: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日:“吕伯奢非君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日:“缚而杀之,何如?”操日:“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日:“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轿(giao)悬酒三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日:“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日:“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日:“吾已吩咐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日:“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宫大惊日:“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日:“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日:“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在这段故事中,吕伯奢全家以诚心对待曹操,曹操却在疑心之下杀了吕伯奢全家八口,这是对比之一;陈宫与曹操同样参与了杀人,当陈宫知道“误杀好人”之后,已不忍心再错杀下去,可曹操竟忍心来个斩草除根,又将打酒买菜归来的吕伯奢一剑砍死于驴下,这是对比之二;面对这种情形,陈宫义正辞严地指出:“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却理直气壮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对比之三。这段故事,运用三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就在这强烈的反差中,曹操心狠手辣的奸雄形象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运用对比,有利于展开情节,深化主题。赵树理的小说《求雨》就是饱蘸对比的笔墨,在“求雨”与“开渠”的矛盾中展开情节的。小说写道,自从金斗坪村党支书于长水响应政府抗旱号召带领群众动工“开渠”的第一天起,以于天佑为首的八个老头便针锋相对地在龙王庙里敲钟打鼓,向龙王爷“求雨”了。这场斗争的实质是在对待干旱的问题上,科学与迷信、先进与落后的斗争。两种力量较量得不可开交:当“开渠”遇到山岩坚硬难以一时打通时,到龙王庙里参加“求雨”的人数一下子增加了不少。就在这时,于长水在山岩壁上架设了木槽进行引水,解决了最大的难题。这一消息传到龙王庙,“求雨”的人一下子偷跑了“三分之二”,连原来的八个老头也少了三个。于天佑虔诚地说厂龙王爷呀!不管别人怎样,我们几个的心是真诚的!求你老人家可怜可怜吧!”于天佑的“雨”没有求成,于天水的“渠”却开成了,欢腾的清水流了过来,全村老少都来看新鲜,欢呼雀跃的声音传到了龙王庙,又有四个老头跑了出去“抢水救苗”。最后只剩下于天佑一人在龙王庙里单枪匹马地“求雨”,然而无济于事。他便给龙王磕了个头说:“龙王爷!我也请你原谅!我房背后二亩谷子也得赶紧浇一浇水了!”说着,也爬起来跟着别的老头往外走。整篇小说的情节完全运用对比的手法加以展开,写得曲折有致,十分动人,并在对比中,深化了党领导广大农民兴修水利,破除迷信,终于取得最后胜利的主题。

运用对比,可以形象地刻画人物的个性。人物的举手投足,言语情态,衣着打扮,喜怒哀乐等,无不存在着区别与差异。没有对比,便没有区别与差异,也就难以显示鲜明的个性。鲜明的个性一旦失去,就会变成千人一面、千口一控,人物形象与性格的鲜明性也就成了问题。不少诗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的个性的。刘义庆(公元403-444)在他的《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写了这么一则故事:

管宁、华散(xi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散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日:“子非吾友也。”

作者在这则故事中写了两件小事,而两件小事均用对比手法刻画管宁、华散的鲜明个性。他们锄地发现一块黄金,管宁无动于衷,视若“瓦石”;华欲却放下锄头,立即“捉”起,尽管想了片刻又将金块“掷”之于地,然而一个“捉”字却活灵活现地揭示了华散见金动心的鲜明个性。在对待贵官乘着华丽的车子从门前经过这件事情上,管宁视若无睹,稳如泰山地“读如故”;华欲却截然相反,不但“废书”不读,而且夺门“出观”。从个性上看,一个好静,一个好动,然而从“静”与“动”的个性对比上却看出他们对待黄金与权贵的不同态度,惟妙惟肖地揭示了俩人精神境界的优劣。难怪管宁要与华散“割席分坐”并发出“子非吾友”的分道扬镰之语了。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写了贾宝玉、薛蟠等赴冯紫英家饮酒赋诗的故事。贾宝玉提议赋诗要说出“‘悲’‘愁’‘喜’‘乐’四个字”,每句中都要“说出‘女儿’来”。众人同意。贾宝玉首先以优美缠绵的语言抒唱道: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展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这里的赋诗,情调高雅,抒发了对林妹妹那样“女儿”们的倾慕之情,表现了贾宝玉高深的素养,横溢的诗才,真挚的情感。轮到薛蟠饮酒赋诗,可就乱了套,他先是想了半天,才吐出:“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停了半晌,又说出“女儿愁,绣房钻出个大马猴”之类语言粗俗、技巧低劣的歪诗。作家曹雪芹将贾宝玉精巧、新颖守雅诗与薛蟠粗俗、拙劣的歪诗两相对比,展现了两个人物语言之间的“巧”与“拙”的美感反差。

除了人物与人物之间进行对比之外,同一人物言行举止的育后变化也可以进行对比。吕庆梅同学在《少年文史报》上发表了题为《伞》的微型小说,小说全文如下:

弱冠之年的他,信奉“越穷越光荣”的准则,低三下四地乞讨于车站。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曾顺手“牵”走了一把油布伞,溜回了家。

而今,不惑之年的他,突然买了一把崭新的自动伞,每逢下雨天,他就来到车站,在来往的旅客中搜寻失主,帮助旅客上车下车,档风遮雨……每次回来,尽管衣服都打湿了,但他脸上总流露出幸福的微笑。

这篇微型小说既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仅用对比的手法便将主人公的精神风貌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从他“弱冠之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顺手“牵”走了一把油布伞,为自己遮风挡雨,到他“不惑之年”买了一把崭新的自动伞,每逢下雨天,便到车站寻找当年的“失主”,帮助旅客上.车下车,遮风挡雨。其情其行的变化,均在对比中让读者钦佩万分。

运用对比,可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鲁迅在《自嘲》诗中运用“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进行对比,表明他的强烈爱憎感情。这两句对比鲜明的诗被毛主席喻为指导我们行动的“座右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9年10月19日,着名诗人减克家写了一首题为《有的人——一纪念鲁迅有感》的诗歌。诗歌的每个小节都用对比手法写成。诗人在第一节中这样写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诗人抓住“人生”这一重大课题,用“活”与“死”进行鲜明的对比,并在鲜明对比中,对两种人的生死意义作了富有哲理性的评价:有的人“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虽生犹死;有的人“死了”,但生前心系人民,服务于人民,这样的人虽死犹生,名垂千秋,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诗人在哲理诗中的观点鲜明,感受深刻。不但现当代诗人的诗作善于在对比中抒发强烈的感情,而且古代诗人亦善于在诗词文章中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肺腑之情。有唐朝诗人李约的《观祈雨》诗为证: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的是:旱魔肆虐,久早不雨,桑条无叶,桑农难以养蚕;土地干裂,尘土飞扬,农夫无法播种。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贫苦百姓,只好顶着烈日,吹着“箫管”,乞求龙王普降喜雨。而小诗的后两句则是另一种场面:那些朱门大户的富贵人家,不但在干早无雨的情况下依然观赏歌舞,而且犹恐遇到阴天,因为天阴之后,乐器受潮,音色就不会清脆动听了;当然他们更不愿意看到下雨,因为天一下雨,歌舞将难以继续演出。诗人运用对比的笔墨,绘出了两幅迥然不同的画面,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富贵人家奢侈享乐的不满与痛恨。

有的青少年朋友可能认为,只有记叙文、诗歌才用得上对比。

其实,其他体裁的文章也离不开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就拿论说文来说,运用对比,不但可以增强立论的说服力,而且可以增强驳论的批驳力。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力劝刘禅“亲贤臣,远小人”。

为了更好地进行立论,便用历史事实进行对比,说明利害得失。他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作者把西汉初期和西汉末期,皇帝在用人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和利弊进行了对比,从而使其对刘禅进谏中“亲贤臣,远小人”的立论主张有了充分的论据和说服力。同样,运用对比进行驳论,也可以把对方的论点攻破。我国古代,有些人鼓吹子孙要避长者名讳。比如,有谁的名字叫“X进”或者与“进’,谐音的字,那么他的后代就失去了考“进士”的资格。因为“进士”的“进”,犯了与祖辈名字同字或谐音的忌讳。唐朝诗人李贺就是一例,他要考进士,有的人就理直气壮地加以反对:“贺父名晋肃,贺不得举进士。”

大文学家韩愈为了驳斥这种谬论,写了《讳辩》一文。文中义正辞严地讲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因为“晋”与“进’,谐音,韩愈就以“人”与“仁’,谐音进行对比,并且以此作了一个推理。这种在对比中进行批驳,既含蓄地进行了嘲讽,又击中了“为长者讳名”者的要害,收到了入木三分的批驳效果。

如果让你写一篇题为《不可忽视家庭教育》的议论文,你是否想到了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望你想到它。诚然,写好这篇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对比就是其中的重要论证方法之一。谈到对比,你可能见到过下面两组材料:

在美国,有两个家族都已繁衍了八代子孙。一个家族的始祖是位德高望重的着名哲学家爱德华。他的八代子孙中共出了一百多位大学教授、十三位大学校长、二十多位参议员和一位副总统。

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个臭名远扬的赌棍、酒鬼——莱克。他的八代子孙中一共繁衍出七个杀人犯、六十多个盗窃犯和三百多个乞丐。

假若你把上述两组资料引述在文章中进行对比论证,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得出结论:从两个家族的八代繁衍史中,告诉读者一个极为深刻的哲理——不可忽视家庭教育。因为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将会直接影响子女的道德成长、遵法守纪和人生观的形成。经过这么一论证,你的文章不但具有了深刻的说服力,而且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能够让数以万计的读者读了你的文章之后,更加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