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趣话
9983500000015

第15章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人梅花总不见——结尾不可轻

寒冬腊月的一天,雪花纷纷扬扬地飞舞着。

郑板桥外出散步,路过一座小亭,看见一群衣着华丽的文人墨客正在亭内赏雪吟诗。他们见郑板桥身着粗布衣,以为他在作诗方面是个门外汉,便故意让郑板桥留步,接着以《雪》为题,让其当场吟诗,以达到取笑他的目的。郑板桥面对这群品行不端的文人墨客并没有退却,而是胸有成竹地脱口而出: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郑板桥话音未落,那帮文人墨客个个捧腹大笑,指手划脚地议论纷纷:“这哪里像诗?”“简直像孩童数数!”郑板桥对于这些嘲讽讥笑,毫不在意,继续吟道: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郑板桥吟罢,文人墨客无不把钦佩羡慕的目光投向郑板桥,并且恭敬地请他亭内就坐。郑板桥并未应允,却继续向郊外走去。为什么文人墨客个个折服得五体投地呢?这是因为吟诗的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结尾的第四句,却以动静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将全诗由低谷推上奇峰。如果说一个“飞”字为“动”的话,那么“总不见”则为“静”。这动静相宜的意境,犹如一幅淡墨淡彩绘出的山水画,画出了飞雪、腊梅联手争春的动人情景,让人百读不厌。郑板桥之所以让文人墨客由嘲讽到羡慕,实在是因为他在诗歌的结尾处妙用高招的缘故。

作文结尾的方法很多,然而在紧扣题意的基础上,结得让读者“掩卷静思,回味无穷”,才算得上好的结尾。这种让人“掩卷静思,回味无穷”的结尾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汤问》篇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我国古代有一位着名的歌女,名叫韩娥。有一次,她经过齐国,因为路费用完了,只好在齐国都城(临淄)的雍门卖唱筹集路费。韩娥的歌声清脆燎亮,婉转悠扬,“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用现代话来说,就是韩娥离去两三天,歌声的余音似乎还在屋梁之间缭绕飘荡。歌唱得好,其声音能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文章的结尾结得好,亦能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最佳效果。如何理解这种最佳效果呢?用明代谢棒在《四溟诗话》中的话所说,就是“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南昌晚报》转载过一篇科幻小说,小说的内容非常简短,只又头尾两句: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小说的作者是美国着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尽管小说全文只有25个字,也没有什么动人的情节,可它的结尾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余地。既然未来的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为什么还会“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这敲门者是人,还是外星来客?

结尾处全然没有写出,仅仅留下了带有神秘传奇色彩的“敲门声”和一个删节号。这敲门声和删节号犹如一块石子投人清清的水她激起了读者想像、设想和联想的圈圈涟漪。其艺术效果,比起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歌声更高一筹。

二、戛然而止,留有空白。

作家王蒙曾经指出:“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叙述手段就是留下空白,留下读者想像的余地。”在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有个名叫玛蒂尔德的女主人公。此人因虚荣心十足,借了女友佛来思节夫人的一挂项链参加教育部举办的舞会。在舞会上,她出尽了风头,不料乐极生悲,在归途中竟丢失了借来的项链。为了赔偿这条项链,她和丈夫只好借高利贷凑了3.6万法郎,买了一挂货真价实的钻石项链赔偿。玛蒂尔德花费了整整10年时间,出卖苦力,节衣缩食,才还清债务。当她面容憔悴地再次见到佛来思节夫人的时候,小说写道:

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500法郎!……”

小说以佛来思节夫人的一句话作结尾。她的话,道出了玛蒂尔德所借“项链”原来是挂假项链。当玛蒂尔德听到这一借假赔真的消息时,心情该是什么滋味?却没有写下去,而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像,去联想。读者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这样的结尾,让人耳目为之一新。易卜生的剧本《玩偶之家》的结尾亦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好作品。当作者写到女主人公娜拉看清了丈夫海尔茂的丑恶灵魂并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个家庭玩偶时,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家出走。全剧的结尾就是在娜拉“砰”地一声关上家门时告终。娜拉出走后,怎么办?哪儿是她的归宿?她出走后该怎么生活?是否还会回来与丈夫海尔茂重归于好?作家将这一连串的间题留给了读者和广大观众去思考。

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一篇好的文章,常常遇到这样的结尾,看似“山穷水尽疑无路”,却突然间变成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即乍一看去,有点出乎意料之外;仔细品味,却在情理之中。何蔚萍的小说《风雪之夜》的结尾就属于这种类型。小说写了一位大龄姑娘住在一个大杂院中,她的疑心太大,总认为大杂院的邻居都存心和她过不去。一个风雪之夜,她顶风冒雪,姗姗迟归,发现大杂院的门已经关上,于是怨恨邻居们不近人情,无人给她留门。她几次想叫邻居起来替她开门,然而到口的话儿又一次次咽了回去。她想,在这风雪之夜,又会有谁怀着菩萨心肠为她开门呢?她左思右想,便毅然作出决定,宁愿在门外站到天亮,也不低三下四叫门。风,越刮越猛;雪,越下越大;气温,越来越低。她,毕竟是个血肉之躯,寒气冻得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发抖。她,冷得实在撑不下去了,便无意之中推了一下院门,真是出乎意料,院门根本就没有关死,一下子被她推开了。小说写到这里便作了收笔。院门并未关死,对大龄姑娘来说,的确出乎意料之外;而对于关心她的邻居来说,的的确确又在情理之中。小说就在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结尾中,升华了人与人之间蕴含着温暖、蕴含着爱的深刻主题。这种结尾,亦有韵味。

四、画龙点睛,篇末点题。

一篇好文章,常有画龙点晴之笔。这种画龙点睛之笔,有时在文章中用一两句关键性的话点出要旨。更多情况下,则在结尾处用此笔法或卒章显志,或篇末点题,以收到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最佳效果。请看沈东的《套狼》一文:

丁科长为了讨得新任经理的欢心,特意在周末请经理到家中吃饭。推杯换盏中,丁科长趁机提出要让自己九岁的宝贝儿子淘淘认经理为“干爹”,经理笑着答应了,并当即掏出一张大钞票,在淘淘眼前晃了几晃,问:“小家伙,你愿意给我当干儿子吗?”

“不愿意有啥办法?”科长儿子很不高兴地起小嘴,“昨天晚上我听爸爸对妈妈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呢。”

读了这篇小品,顿觉结尾处淘淘的这句答话耐人寻味,满篇生辉。它,不仅揭示了全文的主旨,看出了丁科长故作姿态宴请经理并让儿子认其干爹的真正意图,而且在画龙点睛中进行篇末点题,照应了文题。如果不用“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结尾,小品的题目《套狼》不但让人发生误解,而且黯然失色。作者正是用了这句画龙点睛、篇末点题之笔,才使主旨、标题和结尾等,处处充满着无限韵味。

五、力避直露,蕴藉含蓄。

好的作文结尾,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之外,力避直露,蕴藉含蓄也是较好的方法之一。这种力避直露,蕴藉含蓄的方法,用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里的话说,就是“结句大约别出一层,补完题蕴,须有不尽远想”。这里的“不尽远想”,即体现了力避直露,蕴藉含蓄的意思。鲁迅小说《孔乙己》结尾处,写孔乙己喝完酒坐着用手慢慢离去后,接着写道: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小说对孔乙己的“死”没有直说,只是通过“又长久没有看见”以及“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进行暗示。这暗示之中,说明孔乙己已无声无息离开人间。最后一节出现一个“死”字,“死”字之前却用“大约”与“的确”两个副词加以修饰,这就更加令人“不尽远想”了。

又是“大约”,又是“的确”,岂不矛盾?其实,这看似矛盾的两个副词,正是作者运用含蓄手法匠心设置的惊人之笔。“大约”,说明孔乙己活在世上,已经成为一个多余的人,除了掌柜因为孔乙己欠“十九个钱”偶尔提到他之外,再没有任何人关心他的生与死;而“的确”一词,说明诸如孔乙己这种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读书人,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别无活路可走,只能是死路一条。由此观之,结尾处的短短一句话,巧妙地运用“大约”和“的确”两个副词,构成了力避直露和蕴藉含蓄的结尾,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

初学作文,最忌讳的是一说再说,画蛇添足,从而损害文意。传说古代有位公子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在返归故乡的前夕,给妻子写了一封家书:

吾妻:

离家已有一年有余,惭愧榜上无名。吾决定下月返归故里。不复赘述。

至于返归的具体时间,不在初一,就在初二;不在初二,就在初三;……不在二十九,就在三十。此月只有三十天,故无三十一日可言,望见谅。

某公子这封家书的结尾,是典型的画蛇添足之笔。既然家书正文的第一段已有“下月返归故里”的信息,又有“不复赘述”的收笔之语,表示话已说完。可这位公子又多此一举,来了一段“不在初一,就在初二……”的结尾,他的妻子看到这封家书,不油然想到“画蛇添足”的故事才怪呢。

不要以为只有古代这位公子的家书才有画蛇添足的毛病,当代中学生的作文结尾,亦有这种毛病发生。请看一篇题为《植树》的柞寺姑尾.

植树归来,天色已晚。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美梦,梦见我同新栽的小树一块儿慢慢长大。

梦醒之后,再也难以入眠。于是披衣下床,来到晾台,面对星空,不禁感慨道:“妈妈呵,妈妈,你难道不为我做的这个美梦感到无限目豪吗?老师呵,老师,你难道不为我做的美梦感到由衷的幸福吗?这绝非画蛇添足,这是我向你们倾吐的真情实感呵!”

《植树卒一文的结尾,写到“梦见我同新栽的小树一块儿慢慢长大”就行可小作者偏偏添上了“梦醒之后……”一节。尽管这位小作者郑重申明“这绝非画蛇添足”之笔,可读者实在不敢苟同。就《植树》一文的题目而看,小作者在梦中同小树一起长大的结尾无可厚非。可“梦醒之后”的抒情与《植树》之间毫无紧密的关系,这不是画蛇添足又是什么?医治画蛇添足的毛病也有个“偏方”,这个“偏方”也是一首顺口溜:

文章的结尾难不难,看你怎么看。

事情的结尾就是尾,把事写完就算完。

而赫月禾早去口尾,都是自己找麻烦。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在结得合情合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使其富有新意:或余音绕梁,或戛然而止,或出乎意料,或篇末点题,或蕴藉含蓄,或首尾呼应,或卒章显志,或揭示主题等,都是较美的“收口”。只有收口收得好,才能使作文锦上添花,从而产生感染读者的艺术魅力。这种“收口”,用宋代苏轼的话来说,就是:“作文之法,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至。”叶圣陶说得更好:“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要文字虽完了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那才是好的结尾。”才算得上最好的“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