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史学论文写作教程
9943300000022

第22章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一、参考文献的涵义

参考文献的含义,是一个需要辨识的问题。我国于1987年5月5日批准,并于1988年1月1日起实施《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对参考文献的界定是:“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参考文献的“引用”作用。为了利于大型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对文献数据进行交换、处理、检索、评价和利用,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杂志社制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习惯上又称《CAJ-CD规范》。199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文要求对所有进入光盘版的期刊参照执行,后来大多数期刊就使用了这一规定。在该规范中,对于参考文献的界定是:“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这里对参考文献仅仅是从功能上进行了界定,并没有对什么是参考文献本身进行界定,尤其没有对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区别进行界定。

由于概念界定的模糊性,各期刊在参考文献的著录上出现了很多的混乱。最常见的是根据字面的意思理解“参考文献”。参考即参照,就有许多人在写文章时把引文用注释的方式标出,再在文后附上“参考文献”。这些文献在文中并没有被直接引用过,作者列出的本意就是虽然没有引用,但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参照过此类文献。参考文献的混用还表现在期刊上,各期刊对于参考文献的著录各不相同,甚至是同一期刊内不同文章的著录也是各不相同,最常见的是与注释的混淆。有的在文章的末尾虽然使用“参考文献”,但在著录时却没有按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而用引文注释的方式注释。也有的是在文章后用“注释”,但用的却是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还有的是注释与参考文献的混用,各种不规范之处不胜枚举。

参考文献与中国传统的引文注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对文中引用的内容的标出,参考文献等同于引文注释,都是论有所据或引经据典,同时也是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体现。所不同的是注释具有对文章某一部分作一解释说明的作用,但参考文献却没有这样的功能。所以当引入“参考文献”这一概念的时候,其所代替的是引文注,但由于1999年施行的《CAJ-CD规范》并未对此进行明确的说明,才产生了对注释与参考文献的歧义与误解。参考文献是从西方学术界和自然科学界引入的一个概念,有人戏称其为“舶来品”,与中文的习惯特别是中国文史传统很不符合。因此才出现了上述的混乱。参考文献的引入是为了使我国的学术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标准的著录方式,有利于国际学术的交流。

但参考文献著录方式对于史学论文的写作而言有着明显的缺陷。史学论文写作中要引用很多古籍,古籍最常见的是分卷形式,而从国外引入的参考文献这一著录形式则无法表示分卷。尤其是民国以前的书籍为刻本、钞本、稿本,只能用卷来表示。有些古籍在民国以后又有了影印本和排印本,加上了页码,但各个出版社在影印同一本书籍时,排版的页码不同,引用时注明页码倒不如说明卷次更方便读者的查阅与复核。还有引用诸如出土的简牍、敦煌文书等材料时,仅仅依靠参考文献著录是远远不能准确表述的。

使用参考文献著录是一个正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2005年,在对GB/T 7714-19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修订后,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为一项推荐性国家标准(GB/T 7714-2005),用来指导作者和编辑进行规范化著录参考文献。修订版的著录规则“在著录项目的设置,著录格式的确定,参考文献的著录以及参考文献表的组织等方面尽可能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以达到共享文献信息资源的目的”。同时《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总结了《CAJ-CD规范》施行以来的经验,参照国际、国家标准的新发展,按照“对旧的规范的条文进行了修改,形成《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修订版本”。这是目前国内公开发行的大多数期刊所采用的文献著录格式。

在修订版的《CAJ-CD规范》中,参考文献最终被明确地界定为“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参考文献准确地被定义为“引用”,其功能与注释中的“引文注”大致相同,代替了注释中的引文注,即著录文章中“引用”过的文献。

二、参考文献的著录原则

参考文献著录的是公开发表的文献,即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或正式出版的图书上的文献,内部使用的资料或内部出版物上刊登的资料不能以参考文献的形式列出。公开发表的文献,包括专著、论文集、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报告、标准、专刊等印刷版的文献,也包括数据库、计算机程序、电子公告及电子文献(以磁带、磁盘、光盘、联机网络和网络版文献为载体)。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学位论文虽然没有在公开发行的报刊发表或正式出版,但已是经过专家评审并通过答辩,且为公开和存档的文献,因此可以作为参考文献使用。

参考文献应选择最新、最具代表性的文献。就一篇文章而言,其所引用的文献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与论题相关的文献全部罗列,因此选择最具代表性文献著录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般引用时选择最新出版的文献,最新的文献可以反映出与题目相关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把握学术研究的动态和最前沿的成果。此外还应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学者言论。就某一问题,可能有很多学者持着相同的观点,引用时,应选择学术素养水平高且在业内共知的专家言论。如果对被引文章的作者不熟悉,没有办法选择引用文献时,可依据期刊的权威性来选择。权威期刊一般是经过高水平编辑、专家审稿后才刊发,经过多层把关,所刊发的文章质量要比一般期刊相对高一些,故从权威期刊上选择参考文献显得很重要。

直接引用原始文献。参考文献是证明作者论点的依据。个别作者在引用文献过程中并不是直接引用原始文献,而是从其他文章或图书中转引资料。这种方法是要不得的。如果被引文章的作者因自身的疏忽而错误引用的话,就会以讹传讹。转抄者可能因理解上的片面性而对所引用材料曲解,就会闹出更大的笑话。所以对他人著作中所引文献,自己的文章要引用,必须找到原文,严肃认真地加以核对。尤其要仔细核对论著的卷数、页码这些容易出错的地方。也只有亲自阅读原始文献,才能对文献的背景及目的有准确认识,也能够为编辑、评审者、读者评价论文水平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三、参考文献的著录规范

参考文献是学术专著、科研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期刊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下面将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修订版)的内容,结合历史学学术论文的特点,将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予以说明。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为: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译者、校注、校点、校勘者等);版本;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文献起止页码;文献标准编号(ISBN,ISSN……)。

主要责任者包括:普通图书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献作者等,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志,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一般采用单字母“Z”来标志。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用下列双字母作为标志: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志。如:——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做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目前大多数刊物为顺序编码制,即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志;英文文章后的参考文献表上以“References:”(左顶格)作为标志。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等,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每条文献只与一个序号相对应。当文献题名等内容相同而仅页码不同时,可将页码注在正文中的指示序号后。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末尾均以“”结束。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是标志符号而不是标点符号,输入时为英文输入状态下的句号。

下面举例说明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

(一)中文文献

1.普通图书(包括教材等)、会议论文集、资料汇编、学位论文、报告(包括科研报告、技术报告、调查报告、考察报告等)、参考工具书(包括手册、百科全书、字典、图集等)的著录格式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任选),版本项(任选),出版地:出版者(有编号的知名系列报告可不注出版地和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当整体引用时不注)。

[1]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5.

[3]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4]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张永录,唐代长安词典[K]。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2.期刊文章的著录格式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建议外文刊名后加ISSN号),年,卷(期):起止页码。

[1]钱乘旦,不平衡的发展:20世纪与现代化[J]。历史教学,2007,(6):5-6.

[2]李怀顺,魏文斌,郑国穆,麦积山石窟“伏羲女娲”图像辨析[J]。华夏考古,2006,(03):89-97.

3.报纸文章的著录格式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1]许崇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立法活动[N]。光明日报,2011-03-03(10)。

[2]叶帆,移情体验与史家修养[N]。人民日报,2011-03-03(23)。

[3]钟玉华,外来文化深嵌菲律宾人生活[N]。环球时报,2011-03-01(9)。

4.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规范、法规等)的著录格式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任选),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任选):出版者(任选),出版年(任选)。

[1]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

[2]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5.专利的著录格式为:

[序号]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编号[P]。公告日期或公布日期。

[1]陈大钟,中国历史知识棋:中国,96108555.X[P]。1998-01-07.

[2]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自适应的历史数据压缩方法:中国,02120383.0[P]。2003-12-03.

6.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的著录格式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Z]。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史若民,牛白琳,平、祁、太经济社会史料[Z]。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3]翁同龢,翁同龢日记:第6册[Z]。陈义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8.

7.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为: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1]栾成显,明代人口统计与黄册制度的几个问题[C]//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

[2]钱茂伟,晚明实录编纂理论的进步:以薛三省《实录条例》为中心[C]//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8.电子文献的著录格式为:

对于载体为“DK”“MT”和“CD”等的文献,将对应的印刷版的[文献类型标志]换成[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包括[DB/MT]和[CP/DK]等);对于载体为“OL”的文献,除了将对应的印刷版的[文献类型标志]换成[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以外,尚须在对应的印刷版著录项目后加上发表或更新日期(加圆括号,有出版年的文献可不选此项)、引用日期(加方括号)和电子文献的网址,建议在网址和相应的文献间建立起超链接。

[1]方舟子,学术评价有新招[N/OL]。中国青年报,2006-01-11.(2006-01-11)[2006-03-02]。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57/4017988.html。

[2]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booktide。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

html。

[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折变效应应用中的预置光栅方法:中国,1580873[P/OL]。(2005-02-16)[2006-04-28]。http://develop。lib。tsinghua。edu。cn/infoweb/entryview。jsp?rid=20337.

[4]江向东,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处理与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J/OL]。情报学报,1999,18(2):4.[2005-01-18]。http://218.17.222.243/

was40/detail?record=216&channelid=51954.

(二)外文文献

各类外文文献的文后参考文献格式与中文示例相同。为了计算机检索方便,建议题名的首字母及各个实词的首字母大写,期刊的刊名等可用全称或按ISO 4规定的缩写格式。为了减少外文刊名引用不规范所造成的引文统计及链接误差,建议以(SXXXX-XXXX)格式在刊名后加ISSN号。例:

[1]Marcel Merle。Sociologie d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M]。4th ed。Paris:Dalloz,1988.

[2]Klaus Hildbrand。Das Drite Reich[M]。Müchen:Bund-VerlagGmbH,1979.

[3]Григорян С В,Рудничная Геохимия[M]。Москва:Недра,1992.

[4]ROSENTHALL E M。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Canadian Mathematical Congress,University of Montreal,1961[C]。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3.

[5]GUO Ai-bing。Auto Show Revs up Customers'Desire[N]。China Daily,2002-06-07(1)。

[6]村山敏博,木質材料の耐燃処理[J]。木材工業,1960,5(10):439-441.

[7]WANG Chun-yong,Mooney W D,WANG Xi-li,et al。A Study on 3-D Velocity Structure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Sichuan Yunnan Region[J]。Acta Seismologica Sinica(S1000-9116),2002,15(1):12-17.

[8]CALMS R B.Infrared Spectroscopic Studies on SolidOxygen[D]。Berkeley:Univ。of California,1965.

[9]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Geneva:WHO,1970.

[10]ISO 4,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Rules for the Abbreviation of Title Words and Titles of Publications[S]。

[11]KRAMER D P.Hermetic Fiber Optic to Metal ConnectionTechnique:USP,5143531[P]。1992.

[12]WEINSTEIN L,SWERTZ M N。Pathogenic Properties of Invading Microorganism[M]//SODEMAN W A Jr,SODEMAN W A.Pathologic Physiology:Mechanisms of Disease。Philadelphia:Saunders,1974:745-772.

[13]FOURNEY M E。Advances in HolographicPhotoelasticity[C]//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Applied Mechanics Division Symposium on Applications of Holography in Mechanics,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Los Angeles,California,August 23-25,1971 New York:ASME,1971:17-38.

[14]Scitor Corporation Project Scheduler[CP/DK].Sunnyvale,Calif:Scitor Corporation,1983.

[15]WAN Jin-kun。Papers Abstracts of China UniversityJournals(1983-1993)[DB/CD]。Beijing: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1996.

[16]GARFIELD E。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The History andMeaning of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C/OL]//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Peer Review And Biomedical Publication,Chicago,September16,2005.(2005-11-01)[2006-02-01]。http://www。google。com/search?hl=zh-CN&newwindow=1&q=agony garfield&btnG=搜索&lr=。

四、参考文献著录中的注释

参考文献著录方式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文章后只有参考文献,而没有注释。这种标注方式并不意味着注释的消失,更多的时候因将注释的内容在文中直接表达,或采用夹注的形式注于文中,所以文后再无注释。

第二种形式:文章后有参考文献,也有页下注释或文章末尾的注释。这是因为参考文献著录的格式是从国外引入的一个概念,对未公开发表的私人来信,档案资料,书稿,古籍等各种文献有很大的不适应性,这时必须得用传统注释标注。

就目前而言,因为参考文献著录的方式正在推广阶段,由于著录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与各个刊物的编辑人员以及各院校对注释与参考文献认识与理解上的差别,可能各个刊物或院校对学生论文著录格式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作者只有在灵活掌握两种不同方式的基础上,按不同的要求处理好不同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