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龙行天下:忽必烈
9941100000023

第23章 友结邻邦

安南本为唐朝安南都护府辖地,五代后晋时独立,建国号为瞿越、大越等。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封其王为交趾郡王,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改封为安南国王,此后即称其国为安南,也称交趾,地处今越南北部。忽必烈即位前后,安南已进入陈氏统治时期。

元宪宗蒙哥三年(1253年),忽必烈就受任与大将兀良合台率军平定云南,云南平定以后,忽必烈率军北返,兀良合台留下征服其余未附者。宪宗七年(1257年),兀良合台率军准备进攻安南,先遣二位使者出使,令安南归降。安南不从,将使者用破开的竹子绑缚身体,深入皮肤,投入狱中。兀良合台不见使者回报,遂驱动大军,攻破王都,安南国王陈日逃窜海岛。兀良合台从狱中找到二位使者,解其缚,一人已死。兀良合台大怒,立誓要抓住陈日,灭亡安南。但由于天气炎热,蒙军难以适应安南的气候,遂残破王都而返。

宪宗八年(1258年),陈日将王位传于长子陈光,陈光摄于蒙古大军威力,遣使向兀良合台贡献方物,以求缓和关系。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以后,派遣孟甲和李文俊等出使安南,令其称臣入贡。忽必烈在国书中写道:

“祖宗以武功创业,文化未修。朕缵承丕绪,鼎新革故,务一万方。适大理国守臣安抚聂只陌丁驰驲表闻,尔邦有向风慕义之诚。念卿昔在先朝已尝臣服,远贡方物,故颁诏旨,谕尔国官僚士庶:凡衣冠典礼风俗一依本国旧制。已戒边将不得擅兴兵甲,侵尔疆场,乱尔人民。卿国官僚士庶,各宜安治如故”。

孟甲等人到达安南,说明世祖忽必烈之意,陈光呙表示愿意称臣纳贡,派遣使者随孟甲等人来朝,请求三年一贡,忽必烈当即允准,遂册封陈光为安南国王。

中统三年(1262年),忽必烈命讷剌丁为安南国达鲁花赤,负责监控安南并往来于元朝和安南之间。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又下诏安南,“谕以六事:一、君长亲朝;二、子弟入质;三、编民数;四、出军役;五、输纳税赋;六、仍置达鲁花赤统治之。”又诏封皇子忽哥赤为云南王,往镇大理、鄯阐、安南诸国,企图进一步控制安南。

陈光不愿意接受这些苛刻条件,“每受天子(指元朝皇帝)诏令,但拱立不拜,与使者相见或燕(宴)席,位加于使者之上”。又上书请求罢去元朝在安南国设置的达鲁花赤,接着又请免赴“中原拜献”等六事。忽必烈虽然不太高兴,但未马上用兵,仅仅派遣使者反复磋商而已。

至元十四年(1277年),陈光死亡,其子陈日火亘没有请准元朝就自立为王。次年,忽必烈派遣礼部尚书柴椿等人由江陵经邕州直抵安南,谴责陈日火亘不修六事及不请命而自立之罪,并要陈日火亘入朝受命。陈日火亘称,自己“生长深宫,不习乘骑,不谙风土,恐死于道路”,托故不朝,只遣使臣随同柴椿等赴元报命。至元十六(1279年)。枢密院臣上奏说:“日火亘不朝,但遣使臣报命,饰辞托故,延引岁时,巧佞虽多,终违诏旨,可进兵境上,遣官问罪”,请求出兵迫使陈日火亘来朝。这时,忽必烈比较沉着冷静,未允其请。复遣柴椿等人出使,再谕陈日火亘来朝。陈日火亘仍然推托有病不来朝觐,仅遣其叔陈遗爱入元觐见忽必烈。忽必烈十分生气,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立安南宣慰司,以卜颜帖木儿为参知政事、行宣慰使都元帅以控制安南。接着,忽必烈又,“诏以光既殁,其子日火亘不请命而自立,遣使往召,又以疾为辞,止令其叔遗爱入觐,故立遗爱代为安南国王”。忽必烈要废弃陈日火亘,另立陈遗爱,两国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至元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准备远征占城(今越南中南部),遣使安南征兵征粮。陈日火亘上表,谓安南自从其父“归顺天朝,三十年于兹,干戈示不复用,军卒毁为民丁”,已无兵员可供驱使;至于粮谷,也因国小民贫,“五谷所产不多”,“加以水旱,朝饱暮饥,食不暇给”,只能于钦洲界上永安州之地提供少量供应。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忽必烈封皇子脱欢为镇南王,令其领兵往攻占城。脱欢与大将李恒率军出发,请求假道安南,并向安南征粮饷以助军食。陈日火亘以其从兄兴道王陈峻领兵迎于境上,婉言拒绝元军假道。脱欢大怒,兵分六路大举进攻安南,于万劫江大败陈峻的部队,乘间绑缚木筏渡过富良江。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初,陈日火亘听说陈峻兵败,亲自率军十万来援,沿江布防兵船,树立木栅,见元军至岸,即发炮大呼求战。然安南军队多年不谙战事,很快又败下阵来,陈日火亘慌忙率军退走,元军乘胜攻陷安南国都大罗城。陈日火亘退守天长,再退长安。这时,元朝大将唆都和唐兀禋率领征伐占城的军队北返,遂与脱欢的军队合为一处,军势大盛。于是,脱欢令李恒、乌马儿和宽彻、忙古禋分别率领水、陆大军,分两路追击陈日火亘。陈日火亘不敌元军,屡次失败,最后退至安邦海口,丢弃舟楫甲仗,藏匿于山谷间,又遁入清化府。元军虽然屡次获胜,但长期征战,师老兵疲,又因暑雨疾病,战斗力减弱,再加上地形生疏,蒙古兵马无法施展骑兵长技,在安南军队不断集结的形势下,开始逐步失利。脱欢见形势不妙,只好放弃大罗城北撤。安南军队见元军撤退,乘机追袭。当元军撤至册江搭浮桥准备渡江之际,林间伏兵四起,箭发如雨,元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弄得晕头转向,不知往哪儿躲避才好,死伤无数,李恒也中了毒箭身亡,脱欢在几位士兵的保护下,狼狈逃回恩明州。当时,唆都大军与脱欢大军的营地相去二百余里,不知道脱欢北撤的消息,后来听说脱欢兵败,也率军北撤,于北撤途中在乾满江被歼。忽必烈第一次征伐安南,以大败而宣告结束。

忽必烈听到征南大军失败的消息,恼羞成怒,下诏取消原定的第三次征伐日本的计划,专力讨伐安南。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忽必烈诏谕安南官吏百姓,历数陈日火亘拒绝来朝、戕害叔父陈遗爱及不纳达鲁花赤不颜铁木儿等罪行,以陈益稷来投,特封为安南国王,赐给符印。陈日火亘毫不理会,继续与元朝为敌。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诏发江淮、江西、湖广三省蒙古汉军七万人,船五百艘,云南兵六千人,黎族兵一万五千人,第二次大规模征伐安南。征南大军以皇子脱欢为总帅,兵分三路以进,脱欢与奥鲁赤率领东路军进攻女儿关等地,程鹏飞率领西路军进攻永平等地,乌马儿、樊楫由海路率舟师配合进攻。又以海道运粮万户张文虎等人运粮十七万石以供军食。元军气势汹汹杀向安南,初战连连告捷。安南军见元军来势凶猛,有计划退却,诱敌深入。元军顺利渡过富良江,进逼安南京师大罗城,陈日火亘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再次逃走入海。同时,安南人民有计划坚壁清野,藏粮逃遁,以困元师。这时,张文虎所率的运粮船在绿水洋受到安南军阻击,所运粮米全部被沉于海,只好退还琼州。元军长驱深入,粮饷得不到接济,再加上连日行军,疲劳过甚,天气转热,疾病发生,元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脱欢见处境险恶,士气低落,难于进兵,于是下令全师北撤。这时,安南军已作好截击元军北归的准备。当樊楫等由水道先行退到白藤江时遭到安南军队袭击,全军覆没。安南又在女儿关、丘急岭一线集结重兵三十万,连亘百余里,切断元军退路。脱欢率军且战且退,死伤惨重,脱欢本人也被毒箭伤了脚,勉强从单己县趋盂州,间道撤至思明州,历尽艰辛,返回云南。忽必烈第二次征伐安南又以失败而告终。

安南反击元朝虽然获胜,但毕竟是一个小国,惧怕元军,为了缓和和元朝的关系,战后,陈日火亘即遣使入元,归还俘虏,并进献金人自代以赎罪。

忽必烈对两次征伐安南失败十分恼怒,责命皇子脱欢改镇扬州,终身不许入朝。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安南王陈日火亘死,其子陈日火尊亦未得到元朝册命而即位,忽必烈又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命令刘国杰率领水路大军第三次征伐安南。战争刚刚开始,忽必烈就病死了。成宗铁穆耳即位以后,为了缓和朝野的不满情绪,下诏罢征安南。元朝和安南又走上了和平交往的道路。

占城地处今越南南部一带,当时在安南南方独立立国。

元军攻陷南宋首都临安以后,进军闽广,扫荡宋朝残余势力,至元十六年(1279年),最后灭亡宋朝。

元朝大将唆都在扫荡宋朝残余势力期间,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派遣使者进入占城,进行招抚工作。使者回来以后,说占城有归附之意。于是,忽必烈下诏颁给占城国王虎符,授以荣禄大夫,封为占城郡王。至元十七年(1289年),占城国王遣使奉表来元朝觐,正式向元朝称臣。

占城臣服以后,忽必烈命唆都在占城设立行省以加强统治。当时,占城国王摄于元朝威力,甘愿称臣,可占城王子补的不服,不愿意受治于元朝。就在占城国王正式向元朝称臣的那一年,元朝派遣何子志、皇甫杰出使暹国(泰国),派遣尤永贤、亚阑出使马八儿国,进行招抚。当元朝使者之船经过占城时,均被占城王子补的所扣留。

忽必烈听说自己派出的使者被扣,大怒,立即发江浙、福建、湖广兵五千,海船百艘,战船二千五百艘,由唆都率领,自广州航海,大举征伐占城。忽必烈声称“老王无罪,逆命者乃其子与一蛮人耳。苟获此两人,当依曹彬故事,百姓不戮一人”。占城听说元朝大军来攻,“兵治木城,四面约二十余里,起楼棚,立回回三梢炮百余座”,严阵以待。占城国王也亲率大军屯于木城之西,以为应援。

至元二十年(1283年)正月,唆都指挥元朝大军三面进攻木城,占城兵虽然奋力抵抗,仍然不是元军对手,木城很快被攻破,占城国王退保大州西北的鸦候山,一面集结兵力,一面遣使诈降。前来诈降的宝脱秃花声称,“吾祖父、伯、叔,前皆为国王,至吾兄,今孛由补剌者吾(即占城国王)杀而夺其位。斩我左右二大指,我实怨之。愿禽(擒)孛由补剌者吾、补的父子,及大拔撒机儿(占城大臣)以献。请给大元服色”。元军信以为真。后来,居于占城的唐人曾延前来元营说,占城国王逃于大州西北的鸦候山,聚兵三千余,并招集他郡之兵,遣使安南、真腊、阇婆等国借兵,不日将与官军交战。害怕唐人泄漏其事,将尽杀之。因此,曾延等人才逃出来。元军不相信曾延等人的话,将其交于宝脱秃花,宝脱秃花诬蔑曾延为占城奸细。元军又相信不疑,并随宝脱秃花进讨占城国王,宝脱秃花并非真降元军,而是占城的奸细,他诱使元军深入大州城西林地,突然不见,元军方知上当受骗。这时,占城军兵蜂拥而出,截断元军归路,元军殊死战斗,方得突围而出,驻守待援。忽必烈又令皇子脱欢与李恒等率兵增援,并领导征伐占城之役。脱欢等假道安南,安南不允,于是,脱欢等变征伐占城为征伐安南。征伐占城的唆都以接济困难,领兵撤还,与脱欢会合共伐安南,结果为安南所败。

唆都撤离占城以后,江淮行省派遣的援军由忽都虎率领到达占城,忽都虎见营舍烧尽,才知唆都大军已经撤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三月,忽都虎派遣百户陈奎招抚占城国王来降。占城军队虽然一度打败元军,但损失惨重,自知难与元军对抗,遂派遣王通事使元,表示愿意纳降。忽都虎见占城愿降,很高兴,但仍按忽必烈的旨意,令占城国王父子奉表进献,占城国王表示来年派遣嫡子入朝。不久,占城国王令其孙奉表归款。占城再次臣服于元朝。

后来,忽必烈曾想再次出兵征伐占城,但没有施行,双方一直保持和平相处的关系。

缅国,即今缅甸。在忽必烈即位前后,缅国势力逐步强盛起来,缅王联合建昌、金齿诸部,成为雄踞西南的一个比较强大的政权。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派遣使者出使缅国,诏谕蒲目王朝那罗梯诃波王归附纳贡,没有结果。至元十四年(1277年),金齿千额总管阿禾归附元朝,缅王十分不满,遂提兵进攻,金齿千额阿禾见缅王派兵来攻,自知难敌,赶忙告急于元朝。

忽必烈得讯,即派遣大理路蒙古千户忽都和大理路总管信苴日出兵增援。忽都与信苴日昼夜兼行,很快与缅军相遇于一条河边。当时,缅军约有四五万人,战象八百,马万匹,而忽都和信苴日的军队则只有七百人,力量十分悬殊。缅军很快摆开阵势,乘马在前,接着是象队,最后是步兵。大象皆披铠甲,背负战楼,两旁夹大竹筒,竹筒内放置短枪数十,乘象者可以随意取出击刺。整个布阵严整雄伟,排列有序。元军从来未见过这样的象队,有些害怕。忽都认真观察缅军象队,下令说:“贼众我寡,当首先冲击大河北边的军队,等到河北军队一乱,乘势冲杀,可以败敌。”于是,忽都将军队分成三队,他亲自率领281骑为一队,信苴日率领233骑傍河而阵为一队,脱罗脱孩率领187人依山进攻为一队。当各队进入有利地形之后,忽都一声令下,与缅军冲杀起来。元军善射,一排排箭支有计划地飞向象队,象队很快死伤过半,负伤者奔逃,散入林中,楼甲等一切战具尽毁。缅军狼狈败退。信苴日率军追击三里多路,到达一寨门前,突然从南面涌出万余缅军,绕到元军背后,有形成前后夹击之危险。信苴日打马飞快返回忽都处,报告了这一消息,忽都认真分析了两军利弊,又把军人列为三阵,进至河岸,以骑兵快速出击,大败缅军,接着,乘胜追击三十余里,连破十七寨。缅兵与象马自相蹂践,死者无数,装满三条大壕沟。元军虽然受伤者较多,但死亡者极少,据《元史》记载,仅死一个蒙古人。

随后,云南行省又派遣纳速剌丁率军3840余人征缅,兵至江头城,招降磨欲等三百余寨。

至元十七年(1280年),纳速剌丁上奏说,“缅国舆地形势都在我的眼中。原来奉旨,如果重庆诸郡平定,然后有事缅国。现在四川已经平定,请增加兵力征讨缅国。”忽必烈征求大臣们意见,皆谓缅国可伐。于是,忽必烈开始积极进行大规模征伐缅国的准备。

至元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准备就绪,特命宗王相吾答儿、右丞太卜、参知政事也罕的斤等率领军队大举进攻缅国,相吾答儿派遣一军取道阿昔江,到达镇西阿禾江,顺流而下,主攻江头城,以切断缅军水路。又遣一军从骠甸直驱其国,与另一支由罗碧甸进军的部队相会合,攻破江头城,接着又拔太公城。元军进展顺利,建都及金齿十二部望风而降。缅王一看形势不好,遣使赴元营准备纳款请和,孟乃甸白衣头目禋塞则反对纳款,阻其道路,不准通行。缅王纳款请和的愿望落了空。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反对向元朝纳款请和的缅王庶子不速速古里囚系其父缅王,害死缅王嫡子三人,并杀死云南王所命朝官阿难答等。忽必烈一听大怒,又以秃满带为都元帅、张万为副都元帅,辅助云南王也先帖木儿,再次进军缅国。云南王也先帖木儿与诸将报仇心切,中了缅军诱敌深入之计,进至蒲甘,为缅军伏兵偷袭,死亡7000余人。

缅军虽然小获胜利,但区区小国难以长期与元朝大国为敌,遂乘机遣使向元朝谢罪纳款,表示愿意三年一贡。从此,缅国与元朝建立了朝贡关系,开始走上和平交往的道路。

爪哇国,古称阇婆或诃陵,元时改称爪畦。

忽必烈即位以后,不断派遣使者通好南海诸国,逐步与各国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在通好南海诸国时,忽必烈曾经派遣孟琪出使爪哇,结果,爪哇不愿意向元朝称臣,将孟琪刺面以后遣送归朝。

忽必烈如何受得了这般侮辱,下决心用兵爪畦。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命史弼、亦黑迷失、高兴等率领福建、江西、湖广三省兵二万,战船千艘,运载足够一年的口粮,大举征伐爪哇。征伐爪哇大军带有“虎符十、金符四十、银符百、金衣段百端”,用以奖赏作战有功人员。亦黑迷失等人披挂整齐,向忽必烈辞行,忽必烈对他们说:“卿等至爪哇,明告其国军民,朝廷初与爪哇通使往来交好,后刺诏使孟右丞之面,以此进讨”。元军于十二月从泉州出发,远涉重洋,经万里石塘(东沙、中沙、西沙、南沙群岛)等地,至元三十年(1293年)二月至爪哇杜并足,然后兵分两路以进,由史弼、孙参政率领都元帅那海、万户宁居仁等水军,从水路进军;由高兴、亦黑迷失率领都元帅郑镇国、万户脱欢等马步军,从陆路进军。两路大军约于八节涧相会。

这时,爪哇国王哈只葛达那加剌被邻国葛郎国王哈只葛当所杀,其婿土罕必阇耶为了复仇,率兵进攻葛郎国,没有成功。正在气恼之际,听说元军到来,便派遣使者出使元军,表示愿意归降,并奉献当地山川、户口及葛郎国地理等图籍,请求元军帮助攻打葛郎国。

元军见未废一兵一卒,就使爪哇国投降了,非常高兴,立即答应了土罕必耶的请求,帮助爪哇兵打败了葛郎兵,一直追至葛郎国境,包围了葛郎的答哈城。葛郎国虽经力战,但仍然打不过元朝和爪哇的联军,没有办法,只好出降。

葛郎国投降以后,土罕必耶借口回国准备贡品,脱离元军,先行回国。其实,土罕必耶并非真心投降元朝,只是迫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形势,才假装投降元军,然后借助元军之力打败自己的仇敌。当自己的仇敌被打败以后,土罕必耶又来对付元军。他在归国途中号召士兵反元,设下埋伏,乘元军不备,袭击元军归路。元军遭此突然袭击,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被爪哇军队打败了。元军死伤惨重,难以再战,遂仓惶撤退。海行68日,回到泉州。

忽必烈听说征伐爪哇的军队失败而归,大失所望,处罚了史弼、亦黑迷失等人。曾想再次出兵征伐爪哇,但因年老体衰,最终没有出兵。

元朝时期,南海地区分布许多国家,主要有印度的马八儿、俱兰、须门那(孟买以北索帕拉)、僧急里(科达吉罗)、来来(古查提特),肯尼亚的马兰丹、那旺,苏门达腊的南无力(亚齐)、苏木都剌,马来西亚的丁呵儿(丁加奴)、急兰亦禋(吉兰丹)等。其中,马八儿和俱兰影响最大。两国分处在印度次大陆南部的东西两侧,马八儿在印度东海岸,临近孟加拉湾;俱兰在印度西海岸,面临阿拉伯海。《元史·马八儿等国传》记载说:“海外诸蕃国,惟马八儿与俱兰足以纲领诸国,而俱兰又为马八儿后障,自泉州至其国约十万里。其国至阿不合大王(指伊利汗国)城,水陆得便风,约十五日可到,比余国最大。”

忽必烈即位以后,在遣使通好各国的同时,积极进行南海诸国的招抚工作。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忽必烈在基本灭亡南宋的形势下,开始实施他的招抚南海诸国的宏伟计划。他以唆都行省事于泉州,负责“招谕南夷诸国”,特意诏告唆都和蒲寿庚等人说: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州拍。于是,唆都等人奉玺书十通,招谕南海诸国。占城、马八儿等国俱奉表入贡,惟俱兰等国未下。

为了招抚俱兰等国,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二月,忽必烈又派遣广东招讨司达鲁花赤杨庭璧出使俱兰。杨庭璧受任之后,乘船出海,于次年三月到达其国。俱兰国王必纳的见忽必烈遣使来招,既有受宠若惊之感,又有十分惧怕之意,因令其弟用回回字书写了回书,表示来年遣使入贡。

忽必烈见到俱兰回书,非常高兴,又授哈撒儿海牙为俱兰国宣慰使,令其与杨庭璧再次出使俱兰。至元十八年(1281年),哈撤儿海牙和杨庭璧等人自泉州入海,由于中途遇风乏粮,改从马八儿借路而行。马八儿国宰相见元使来临,曾说道:“官人来此甚善,本国船到泉州时,官司亦尝慰劳,无以为报。今以何事至此?”杨庭璧等说明原因,指望通过马八儿,经陆路前往俱兰。马八儿宰相听说元使准备借路,乃托以不通为辞。杨庭璧等人迷惑不解。后来才知道,当时马八儿与俱兰关系紧张,正在备战,因此不予借路。杨庭璧等人没有办法,只好折回。

杨庭璧等人回国向忽必烈汇报了情况以后,忽必烈又派杨庭璧率领使团第三次出使俱兰。此次出使,比较顺利,至元十九年(1282年)二月到达俱兰,受到俱兰国王的盛情相待,表示愿意与元朝结好,正式向元朝称臣纳贡。

当时,也里可温兀咱儿撒里马及木速蛮主马合麻等也在俱兰,听说元使来到,“皆相率来告愿纳岁币,遣使入觐”。苏木达国也遣使通过俱兰向忽必烈臣服。其余小国听说俱兰向元朝纳款称藩,岁岁通贡,也表示愿意向元朝称臣,加强经济文化往来。于是,须门那、僧急里、南无力、马兰丹、那旺、丁呵儿、来来、急兰亦裎、苏木都剌等国都遣使入贡。此后,元朝同南海诸国的交往更加频繁了。

忽必烈在东方连续发动了对日本、安南、占城、缅国、爪哇等国的战争,意欲统一东方,作一个整个东方的大皇帝。而对西方,他知道隔着钦察和伊利汗国,已经没有办法征服任何一个国家,因此,与西方各国采取了十分友好的态度,频繁与欧洲各国进行往来。忽必烈与欧洲各国友好往来影响最大的事件就是欢迎马可·波罗来华。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人,著名的旅行家。他的父亲柯罗和叔父马菲奥都是威尼斯巨商。在马可·波罗出生前不久,尼柯罗与其弟马菲奥就从威尼斯启程前往东方经商去了。两人从君士坦丁堡渡黑海,经克里米亚半岛上的迷克克,进至钦察汗国都城萨莱(今俄罗斯阿斯特拉罕附近),留住一年。后来准备返国,惟逢钦察汗别儿哥与伊利汗旭烈兀发生战争,归路已不安全,他们索性东行,来到不花剌(今乌兹别克布哈拉),又在那里留居三年。后来遇到旭烈兀派往忽必烈处的使臣经过那里,便应邀与其一起东行。约于至元二年(1265年)到达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忽必烈高兴地接见了他们,并询问了许多西方之事,“先询诸皇帝如何治理国土,如何断决狱讼,如何从事战争,如何处理庶务。复次询及诸国王宗王及其他男爵。”“已而大汗详询关于故皇、教会及罗马诸事,并及拉丁人之一切风俗”。忽必烈听了尼柯罗兄弟对西方的介绍以后,很感兴趣,决定派遣使臣随同他们西返,并致书罗马教皇,请求派遣一百名熟知基督教律、通晓七种艺术的教士到东方来,还要他们取回一些耶路撒冷圣墓长明灯的圣油。途中,元使因病停留。尼柯罗兄弟持蒙古国书继续西行,至元六年(1269年)到达地中海东岸阿克拉城(今海法北),适逢教皇死,新教皇未立,遂向教廷呈递了蒙古国书,而后回到威尼斯,尼柯罗第一次见到自己15岁的儿子马可·波罗。

两年以后,尼柯罗兄弟二人携带17岁的马可·波罗准备到元廷复命,他们先到阿克拉觐见新任教皇格雷戈里十世,教皇派两名教士随同他们东行。接着,又到耶路撒冷取来圣油,与教皇派遣的教士尼古勒和吉岳木等正式踏上了东行的旅程。途中,两名教士畏难不前,将教皇致忽必烈的书信和出使特许状委托给尼柯罗兄弟和马可·波罗以后,便折返而去。于是,马可·波罗等三人取道伊利汗国境内,经过其都城桃里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士),至波斯湾口忽里模子,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越过巴达哈伤高原和帕米尔高原,进入元朝辖境,跋山涉水,历尽艰险,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到达上都,向忽必烈复命。忽必烈非常高兴,让他们三人作了元朝的官吏。

马可·波罗聪明谨慎,擅长辞令,很快学会了蒙古语言和骑射,颇得忽必烈的信任。马可·波罗除了在大都供职以外,还经常随从忽必烈巡幸上都,又多次受忽必烈委托巡视各地或出使占城、印度等地。他到过陕西、四川、云南、河南、江浙等行省的许多地方,足迹遍于中国各地。据马可·波罗自述,他还曾奉忽必烈之命在扬州任职三年。马可·波罗善解人意,他见忽必烈特别喜欢了解外地风土人情,每次出使或在外地任职回来,都将外地情况详细向忽必烈奏明,因此,特别得到忽必烈的宠爱。就这样,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

马可·波罗及其父、叔父久居中国,不免滋生怀念故土之情,开始上书请求回国。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伊利汗阿鲁浑因元妃伯岳吾氏去世,派遣使者来元朝请求续娶其亡妻本部女子,忽必烈答应将伯岳吾氏贵族之女阔阔真嫁给伊利汗国阿鲁浑汗,并答应马可·波罗及其父、叔随同护送伊利汗妃阔阔真的使者回国。当时,正值西北诸王叛乱,陆路很不安全,马可·波罗等人便随同送亲队伍,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由海路启程西行,在海上航行了两年多,历尽艰险,始到达波斯湾口的忽里模子。这时,阿鲁浑汗已死,其弟亦邻真朵儿只(海合都)已经即位。至元三十年(1293年),马可·波罗和使者又奉亦邻真朵儿只之命,将阔阔真送到阿八哈耳,与阿鲁浑之子合赞成婚。完成送亲任务以后,马可·波罗等三人从桃里寺动身回国,于元贞元年(1295年)回到威尼斯。

1296年,马可·波罗在参加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在狱中,他讲述了游历东方的见闻,引起热那亚人的极大兴趣。同狱的小说家鲁思梯切诺将他口述的内容笔录成游记一书,于1298年完成。

最初,这部游记是用中古时期法意混合语写成。后来人们争相传抄,相继被译成拉丁语、意大利各种方言和其他欧洲语言,传抄过程中,原稿丢失。现在流传下来的各种文抄本有140多种。1938年摩勒和伯希和将英译本重新校订出版,题名为《马可·波罗寰宇记》,被认为是最好的本子。其余译本或作《威尼斯市民马可·波罗的生活》、《威尼斯人马可·波罗阁下关于东方各国奇事之书》、《东方闻见录》、《百万先生书》等,通常只称《马可·波罗行纪》。中国先后出过四种汉文译本,以1954年冯承译《马可·波罗行纪》流通最广,影响最大。

《马可·波罗行纪》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马可·波罗东来时所经过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第二部分,记述了忽必烈时期的中国政事,描述了北京、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名城的概况,盛赞中国物产丰富和繁荣昌盛。介绍了中国驿站制度、常平仓制度和使用纸币、煤炭等,也记述了忽必烈同北方诸王的斗争以及阿合马等人理财、宫廷斗争的情况;第三部分,记载中国近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第四部分,记述成吉思汗之后蒙古诸王汗国之间的战争和俄罗斯的概况。马可·波罗关于中国的记述,包括忽必烈时期的事件、制度、地理、物产、风俗等等,基本上准确可信。当然,也有一些夸张的地方。

《马可·波罗行纪》向欧洲人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东方世界,被誉为“世界一大奇书”。这部书对欧洲航海家和探险家影响很大。哥伦布就是读了这部书以后,才知道东方有遍地是黄金的中国和日本国,决心出海航行去寻找这个奇异的世界,结果发现了新大陆。

马可·波罗对东方的介绍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贡献,举世公认,实际上,这一贡献是与忽必烈与西方各国友好交往、欢迎马可·波罗来华是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忽必烈比马可·波罗的贡献还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