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龙行天下:忽必烈
9941100000019

第19章 弘扬文化

元世祖忽必烈虽然出身于文化发展较晚的蒙古民族,但他一进入中原,接触到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科技,就被那些迷幻般的成就所吸引,开始认识到弘扬文化和发展科技的重要性。因此,他即位以后,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科技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科技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八思巴是土蕃(藏族)萨斯迦人,生于佛教世家,七岁时就能诵读数十万字的佛经,国人称他为“圣童”,因此取名为“八思巴”(“圣者”的意思)。

窝阔台汗时期,蒙古军进入西藏,八思巴的伯父萨斯迦·班弥怛·功嘉监藏代表西藏各僧俗首领向蒙古表示归顺,从这以后,他们进一步与蒙哥汗和忽必烈联系起来。1253年,忽必烈亲征大理,胜利凯旋,八思巴在六盘山谒见忽必烈,对答如流,深受忽必烈喜爱。后来,忽必烈让他管理天下佛教和西藏地区政务。

蒙古初兴之时,没有文字,据《蒙鞑备录》、《黑鞑事略》等书记载,那时,凡发命令,遣使往来,皆用口传或刻木记事,很不方便。成吉思汗攻灭乃蛮,掳获了乃蛮的掌印官塔塔统阿。塔塔统阿精通畏兀儿(维吾尔)文字,成吉思汗就让他创制蒙古文字。塔塔统阿受任之后,以畏兀儿字母书写蒙古语言,用来教育成吉思汗的子侄等,正式创立了畏兀儿字体的蒙古文字,后世称为回鹘式蒙古文。但这种文字简略,表情达意不能尽如人意,用起来不算太方便。后来,成吉思汗又用金国降臣帮助他用汉字书写对金对宋公文,在其他少数民族中仍然使用本民族文字,如契丹文、女真文、畏兀儿文以及波斯文等。这种情况,不利于突出蒙古人的特殊地位,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大蒙古国的统治。

忽必烈即位以后,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他说:“我国家肇基朔方,俗尚简古,未遑制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考诸辽、金,以及遐方诸国,例各有字,今文治寝兴,而字书有缺,于一代制度,实为未备”。因此,特任命八思巴重新创制蒙古文字,以便能够“译写一切文字,期于顺言达事”。

八思巴受任之后,遍阅藏文、畏兀儿文和汉文字书,仿照藏文字母创造了蒙古新字字母41个(后来又增加2个字母),行款仿照畏兀儿文字,以音节为单位自上向下拼写,行序从左到右。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是一种拼音文字,这些拼音字母按相关字母组合成新字的,叫韵关之法;以二合、三合、四合组成新字的,叫语韵之法。41个字母按不同的方式组合,可以组成新字1000多个。用这种蒙古新字拼写蒙古语,比原来的畏兀儿字准确得多。比如,畏兀儿体蒙古文,一个读s音的字母,又可以读作sh、ds、c、z、zh,一字六音,太容易混淆。而在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中,这六个音是用六个字母表示的,分得很清楚。用这种蒙古新字来拼写汉语,就当时的水平来说,也是比较精确的。

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以后,上奏忽必烈,忽必烈见了新字,非常喜欢,当即定名为“蒙古新字”。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下诏以新制蒙古字颁行天下,规定,“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备以其国字副之”。后来又下诏,禁止把这种蒙古字称作“新字”,只称“蒙古字”,目的是要确立这种蒙古新字唯一的合法地位。八思巴所创制的这种蒙古新字,后人习惯上称为“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拼音方案,其字母表的设计,特别是它的整个文字系统的建立,都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个创举,在中国民族文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八思巴文字是由忽必烈亲自提出,并在他的直接关怀下创制成功的,是忽必烈以武力平天下转向以文治国的措施之一。八思巴字创制以后,他大力推广,至元六年(1269年)七月,在诸路设置蒙古字学,第二年设蒙古字学教授。至元八年(1271年)又立京师蒙古国子学,以八思巴字教习诸生,于随朝蒙古、汉人百官及怯薛官员的子弟中选拔学员,用八思巴文译写《通鉴节要》,作为教本等。忽必烈在推行八思巴字的同时,并不禁止蒙古等其他少数民族人员学习汉文,当时,许多蒙古人对汉文都很精通。

忽必烈任用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方便了蒙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和经验传播,促进了民族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为蒙古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曲与唐诗、宋词齐名,共同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名扬古今中外。

一般认为,元曲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格调清新,最为兴盛活跃,后期则远远不及。即是说,元曲的最高成就在元代前期。元曲前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四大家,其中,关汉卿死于1300年,比忽必烈晚死6年,毫无疑问,与忽必烈是同时代人;王实甫虽然生卒年不详,但从零星史料分析,可知他是由金入元之人,主要活动在忽必烈时期;白朴大约死在1306年,在忽必烈死后又活了12年,其元曲创作的辉煌时期亦当在忽必烈时期;唯有马致远死的晚一些,大约在1321年左右,比忽必烈晚死了27年,但他在忽必烈统治时期正值10—45岁风华正茂的时期,其主要成就恐怕也在这一时期。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元曲发展的最高峰是在忽必烈统治时期。尤其是关汉卿,他基本上与忽必烈同时代,所取得的主要成就都在忽必烈时期,可以确信无疑。

关汉卿是大都人,终生从事杂剧创作,被誉为“梨园领袖”、“编修帅首”、“杂剧班头”。他才高风流,能吟诗写画,会弹琴吹箫,也能歌唱舞蹈,有时心血来潮,亲自登场演出,是一个能编、能导、能演的大戏剧家。

他一生写了60多种剧本,现存10多种,其中,《窦娥冤》是他最出色的代表作。

《窦娥冤》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极高,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早在1838年就被泽成法文传播到欧洲各地,后来又有日译本,原苏联还演出过全剧。关汉卿本人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而载入世界史册。

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的成就也很高,名扬海外。

忽必烈时期,元曲为什么会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固然是关汉卿等剧作家努力的结果,但与忽必烈的统治政策也不无关系。

由于忽必烈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元初的农业、手工业,特别是城镇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就为元曲的繁荣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适应统治阶级欣赏宴乐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大批的伎艺人和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大都和杭州,最为兴盛。同时,农村也经常开展戏曲活动,节日、庙会等成为农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元曲的这种繁荣只有在天下安定、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才会出现。这种天下安定、经济发展的形势与忽必烈精心治国是分不开的。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忽必烈虽然把人分成四等,但不反对民族间的交往、学习、通婚和融合。正是在民族不断交往的形势下,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各民族的乐曲逐渐融汇,才出现了元曲这一新兴的文学艺术形式。据专家研究,元曲虽是在唐诗宋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吸收了许多契丹人、女真人、蒙古族的乐曲和文学精华,到了忽必烈建立元朝,正好为这种民族文化融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条件,促使元曲迅速走向繁荣。

特别是忽必烈实行各种思想兼容并蓄的政策,允许各种思想自由发展,对元曲繁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当时,蒙元刚刚灭夏、灭金、灭宋,民族矛盾非常尖锐,亡国之人对蒙古统治者的敌对情绪十分强烈。忽必烈对这种敌对思想和情绪只是因势利导,决不随意挞伐,就是有人表示反对政府,或在戏曲等作品中鞭挞社会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腐朽,他也不兴文字狱迫害文人,随便文人随意嘻笑怒骂、嘲风弄月。忽必烈所实行的这种宽松政策,是当时元曲繁荣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元曲的繁荣也有忽必烈的一份功劳。

忽必烈对各种思想兼容并蓄,实行各种文化自由发展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书法和绘画也随之繁荣起来。

忽必烈时期的书法绘画成就很多,其中,赵孟兆页的作品影响最大,他是在忽必烈的直接笼络下发展起来的。

赵孟兆页,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宋太祖赵匡胤嫡传十一世孙。史书说他天资聪颖,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而且学习十分刻苦,有强烈的“学以致用”思想,愿意为国家兴旺发达贡献力量。但是,还未等到他施展才华,南宋就被元军灭亡了。赵孟兆页作为宋朝宗室后裔,只好闲居家中。

忽必烈即位以后,为了治理国家,大力搜集笼络人才,颇有求贤若渴的味道。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他又派遣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到江南搜访贤才和有声望的人物。程钜夫到达江南,听说赵孟兆页很有才气,便劝他北上帮助元世祖忽必烈。赵孟兆页经过一番思考以后,决心应召北上。

神采秀异的赵孟兆页随着忽必烈的求贤大臣程钜夫来到大都,忽必烈见他才气英迈,神采焕发,有如神仙中人,非常喜欢,特让他坐在右丞叶李之上,并想重用他。可有一些人说赵孟頫是“故宋宗室”,不让忽必烈留在身边。忽必烈不听,先后授予赵孟兆页兵部郎中、集贤直学士等职,并想让赵孟兆页与闻中书政事,特旨令其出入宫门无禁。赵孟兆页受到了忽必烈的特殊优遇。

赵孟兆页越受优待,越有人以为他是“故宋宗室”,说三道四。赵孟兆页见自己继续留在京师,不但对自己不利,也给元世祖忽必烈增添了许多麻烦,遂力请外出。忽必烈虽经百般挽留仍然留不住,只好出其为知济南路总管府事。

赵孟兆页看到自己壮志难酬,便把主要精力放到了书法和作诗写画方面。

在作诗方面,赵孟頫提倡学习李白和杜甫,作文主张师法韩愈和柳宗元,一扫宋末靡丽纤弱的诗文风气。他在《岳鄂王墓》诗中写道: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这首诗在众多的歌吟岳飞的诗中,别具一番风采,长期为人们所传诵。

绘画方面,赵孟兆页的成就很大。他擅长山水、花木、竹石、人物、马牛、禽鸟等。他学习绘画特别注意博采众长之后自成一格。他学阎立本的人物画,学南唐董源的山水画,学宋人李公麟的马和人物画,学花光长老以墨晕作梅花,学赵孟坚用笔轻拂他石。每得到一张纸,总是画了又画,才肯丢掉。经过刻苦学习,他的绘画终于取得了重要成就。他画的马形神兼得,栩栩如生。有一天,他的挚友戴表元看他画马,当即题诗说:

赵子奇才似天马,顷刻飞龙生笔下。

画成抚卷复长歌,坐客喧喧不停写。

蹄势轻鞭秋跌荡,鬃毛出跣风萧洒。

似嫌文绣减天真,尽脱鞍鞯辔轻把。

赵孟兆页的绘画一扫南宋院体,开一代绘画新风,成为元代初期画坛领袖,对元代后期以至明清绘画都有很大影响。

赵孟兆页的书法,更是别具一格。他自幼苦练写字,临摹各家书帖,仅陈朝智永的《千字文》,就写了500多张纸。经过长期临摹,他能做到临摹谁就像谁。有一次,他与朋友谈论书法后,当即临写唐人颜真卿、柳公权、徐浩、李邕四家法帖,件件与真迹相差无几。又有一次,他用唐人褚遂良的笔法写了一卷《千字文》,他的朋友从市面上买到了那件作品,以为是唐人真品,拿给赵孟兆页看并请他写跋语,方知出自赵孟兆页之手。

赵孟兆页不但注重学习历代书法家的书法,而且注重融汇贯通。经过努力,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用笔圆转流美,骨力秀劲,世有“赵体”之称,对后世影响很大。

赵孟兆页认为书法和绘画方法相同,他曾作诗说: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赵孟兆页经过多年实践,悟出了书法和绘画的真谛,把两种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推陈出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号称“双绝”,名扬天下。当时,四方万里,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元史·赵孟兆页传》记载说:“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忽必烈时期的书画等文化成就,与忽必烈鼓励发展文化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