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你应该知道的商务礼仪
9888900000001

第1章 论“礼仪之邦”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仪”一词和我们的关系甚为密切,甚至说是息息相关也不为过。

远古的夏、商时期已经有了孔圣人所谓的夏礼、殷礼。到了周时期,在周公主持下,时人对以往的宗法制度、传统习俗进行了搜集、整理、修改和补充,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相对完备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史称“周公制礼”,而所制礼法后世称其为“周礼”。

从此,周人便以“尊礼”著称。周礼之中最为隆重的莫过于“九宾之礼”。

它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远近关系,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从高到低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从高到低依次为:卿、大夫、士。当时,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加上“孤、卿、大夫、士”四等官职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因此,“九宾”到京畿去朝见周天子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

“九宾之礼”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九宾”从殿内向殿外按照从高到低的尊卑次序排列。九位执掌礼仪的官员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极其威严。这其中的程序时辰、人员穿着、会场布置、奏乐、宴饮、各种说辞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整个典礼仪式的场面十分宏大、壮观。

孔子对周礼十分赞赏、推崇,甚至曾发出过“吾从周”的呼声。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礼乐征伐频出,封建制度、周礼遭到了严重破坏。孔圣人看到这个四处征伐战乱不断,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的国家,不得不发出礼崩乐坏的喟叹。

后来,诸侯国之一的秦国通过变法渐渐强大起来。到了秦王嬴政时期,秦国先后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继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新建立的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创新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比如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毁于春秋战国的周礼虽已不能完全恢复,但新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和确立,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也创立了一套宗族礼法制度,其中周礼的影子依稀可辨。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而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一直都是很崇尚“礼”的。因此,始建于秦朝的这套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宗族礼法制度经过后世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一直在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年,直到封建统治的灭亡。

我国古代素有“五礼”之说,即吉礼、凶礼、嘉礼、宾礼、军礼。

“五礼”之中,吉礼为祭祀之礼,即对天地鬼神祖宗的祭祀时所遵循的礼制;凶礼为丧葬、抚恤之礼,即祭奠亡灵、安抚灾民的礼制;嘉礼为个人成长庆典之礼,是主要用于婚嫁、加冠、出生等庆贺方面的礼制;宾礼即宾客交往之礼;军礼即军事方面的礼制。

“五礼”具体内容十分广泛,包含了天、地、人方方面面的礼制,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其尚礼的民族。

“三礼”说法的出现和流行则更加体现了我国古代尚礼精神与礼制的成熟。“三礼”并非是具体的礼制,而是指三本记录礼的著作,即《周礼》、《仪礼》和《礼记》。关于这三本书的成书时间和作者,文史学界至今仍存在质疑和争论,不过这三本著作确有其书这是可以肯定的。

“三礼”之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论述。这三本著作中还记录、保存了不少周代的礼仪。“三礼”几乎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各种礼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礼制的总和。因此,“三礼”也被称作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蓝本和百科全书。

虽然封建帝制已经覆亡,为中央集权服务、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宗族礼制也没有了存在的根基,但传统礼法中“仁义礼智信孝悌”等精髓经过社会变革之后却一直延续了下来,并且演变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即便今天,这些传统礼仪也深刻影响着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说了这么多,那礼仪到底应该作何解呢?

在我国古代,“礼”和“仪”既可以合到一块儿讲,也可以分开来讲。合到一块儿的“礼仪”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它既是国家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所必须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同时又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交往时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

分开来讲的话,“礼”和“仪”各有侧重。“礼”主要偏重于礼节,往往强调的是个体行为,如,跪拜礼、作揖礼、握手礼等等;而“仪”则偏重于仪式,往往强调的是集体行为,如祭祀仪式、婚礼仪式等等。

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所谓“礼仪”主要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而服务的,是一套严密甚至严苛的系统性的封建制度,其带有强烈的束缚禁锢和等级色彩。

我们今天所说的“礼仪”和中国古代的“礼仪”不同。今日所谓之“礼仪”是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之上的。礼仪具体的含义是指,人类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而约定俗称的、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简单通俗地讲,礼仪就是人与人交往时,表达相互尊重的、约定俗成的各种行为或规范。有些礼仪准则甚至还会成为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

如前文所说,系统而严密的中国封建宗族礼法制度虽然已经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而瓦解,但是这套制度中关于“仁义礼智信孝悌”等方面的阐释和规范却已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美德传承了下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大家庭的发展之中。在现代社会,我国这些传统的道德规范已经和西方国家优秀的道德行为规范相互融合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社交礼仪,影响并促进着人与人之间各个方面的交际活动。

在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中,礼仪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人际交往的传播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礼仪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小到个人的成长、发展,大到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和谐文明发展,礼仪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人都应当学好现代礼仪、用好现代礼仪。

现代化的礼仪又可以称之为社交礼仪。根据具体活动内容的不同,社交礼仪大致可以分为一般性社交礼仪、服务礼仪、商务礼仪、政务礼仪和涉外礼仪等五大范畴。

这里需要简单阐释一下,“社交礼仪”是对现代化的礼仪的一个广义上的总称概念,包括一切社交活动中的礼仪。五大分支范畴之一的“一般性社交礼仪”主要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一般交往活动中的礼仪。因为这种一般性的交往活动本身带有很强的随意性、随机性,人与人之间也显示出一种弱关系场,因此这种活动中的礼仪也就带有一定的随便性,不那么严谨和程序化。比如,熟人见面时随便问候一句“你吃了没”、“你好”;打招呼时招个手、点个头、微笑一下等等。

另外的四种礼仪则很好理解,服务礼仪主要是指各种服务场合和服务活动中使用的礼仪规范,比如餐厅服务人员接待顾客的礼仪。商务礼仪则主要是指商务活动中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比如商务谈判、商务会议、商务宴请等等活动中的礼仪。政务礼仪主要是指行政人员或其他人员在进行行政活动中应遵守的礼仪规范。涉外礼仪则主要是指在国际交往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处事准则、原则。

后四种礼仪都是特定的活动所要遵循的礼仪,因此这几种礼仪也就具有特定性、针对性、严肃性、规范性和程序性特征。这几种礼仪各自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行为规范系统。

本书将主要介绍商务礼仪,站在方便、实用的角度为大家系统梳理商务活动中我们所应当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从而为商务人士从容地参与商务活动提供相关指导,使其在商海之中无往不利、马到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