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子原来这样说
9814500000040

第40章 开源节流,强国富民

“原典”

墨子曰:“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材,则财足。”

“古句新解”

墨子说:“财用不足的时候,就要反思是否抓紧了农时进行生产,粮食不足的时候就要反思是否注意了节用。因此,古代的贤人按农时生产、积累财富,搞好农业基础,节省开支,财用自然就会充足。”

墨子在这里阐明了他重要的经济思想,即如何搞好发展生产的主张。墨子提出,既要“节流”,更要“开源”,实施“双管齐下”的措施才能真正有效地增加社会财富。“节流”就是主张节约,反对统治者的浮华、堕落与奢侈的行为,因为他们的这种行为造成了百姓衣食和国家财富的浪费。“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节俭是长久国策,不是权宜之计。节俭,不仅仅是对人、财、物的节省或限制使用,而且还包含了如何使用才能更加合理、恰当和高效。地球上的资源在总量上是有限的,所以,无论是发达还是落后、富裕还是贫穷,都需要厉行节俭。“开源”就是从根本上创造社会财富的问题,即要“以时生财”,当财用不足的时候,就要遵循农时积极地发展生产。

古人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意思是说粮食是民众生存最为重要的东西,君王一定要以民为本,大力发展农桑。显然,粮食的生产和储备自古以来就是国家任务的重中之重,它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譬如我们今天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三免一补”的农业政策以及“确保农业耕种土地面积”的方针,无一不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同时,我们提倡“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是要建设一种节约型社会,避免劳民伤财、国家财富的无端流失和浪费。可以说,当代的这些治国理念,都可以在墨子那里见到端倪。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君主。他们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知人善任、改革弊政、及时调整统治政策。他们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古代社会的进步。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经济;和亲匈奴,改善民族关系。汉武帝:加强皇权,解决王国问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派张骞通使西域,发展同西域少数民族的关系。光武帝:提倡节俭,减轻赋税,释放奴婢,整顿吏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重用人才;促进唐朝经济继续发展;设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疆。元世祖:实现统一;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发展;实行行省制度,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明太祖: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清康熙帝:奖励垦荒,宣布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维护国家统一,平定叛乱;维护国家利益,抵御外族侵略。

荀子提出:“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意思是说,使国家富足之法:节约费用,让百姓富裕,把富余的粮食财物贮藏起来。遵循礼义要求以节约费用,制定政策来让百姓富裕,老百姓富裕后,粮食财物就会有节余。

裕民富国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政治主张,是儒家社会理想的中心内容。荀子在总结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裕民以政”的政治主张,这是对儒家裕民富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荀子看到了人民富裕与政治经济政策的内在联系,强调必须营造宽松的经济环境,执行强硬的吏治措施,并通过制定和实施富民政策让百姓得到实惠,藏富于民,比如征收农业税要轻,关卡、集市免征赋税,控制商人的数量,尽量不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不要耽误农时,等等,都是荀子所设想的富民政策。荀子的这一主张客观上保护了广大民众的利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一首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确,纵观历史,由奢侈亡国亡家的比比皆是。

“千古一帝”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江山,天下财富皆归于己。如果按照老子的观点,他应当“功成名遂身退”了。然而,这位始皇帝却偏偏不满足,为了满足自己的奢欲,他在首都附近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骊山墓,所耗民夫竟达70万人以上。据记载,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约690米,南北深约115米,殿门用磁石砌成,目的是防止来人带兵器行刺秦始皇。除此以外,秦始皇修建大量的宫殿和行宫,仅在咸阳周围就有270多座,在关外有400多座,在关内有300多座。

修建这样庞大的工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据估算,当时服劳役的人数远远超过200万,占当时壮年男子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庞大的工程开支加上庞大的军费开支,造成了秦王朝“男子力耕,不足粮饱,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百姓们过着“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的痛苦生活。最终,秦始皇的万世皇帝梦只维持了短短15年。

古老的中华民族,节俭理念深入人心,节俭之风代代相传。西汉贾谊有言:“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蜀汉三国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明朝朱柏庐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节俭更是墨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墨子有语:“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墨子主张统治者要“开源”与“节流”双管齐下,这样做的确是能强国富民。对于今天来说,也是有很深远的意义。

“开源节流”的主张,无论是对国对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谨记圣贤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