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袁腾飞讲先秦·战国纵横
9768800000003

第3章 魏霸西河(1)

魏国虽然是个小国,但却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这与善用人才的魏文侯密不可分。他派遣名声显赫的西门豹出任地方官,留下了著名的 “河伯娶亲”的历史典故。那么,魏文侯还任用了哪些人才?这些人又是如何辅佐魏文侯,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首强的呢?

老乡何苦为难老乡

春秋时期的霸主晋国,被自家的三个大夫给瓜分了。这仨大夫原本是一国人,分家之后,就变成你干你的,我做我的,谁也管不着谁。因为三家谋发展的指导思想不同,所以它们的发展道路和结果也大不相同。

其中,魏国最早取得了发展的成果,成为战国七雄中最早崭露头角的国家。三家分晋时,魏国的掌门人是魏桓子。他死了之后,他的孙子即位,这就是魏文侯。

魏国这时候已经由大夫之家,变成了官方认可的诸侯国,魏文侯也成了魏国的第一任国君。

当初三家分财产和地盘时,因为赵国的实力最强,所以获利最多,不仅得到了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还向东越过了太行山,占领了邯郸附近的地盘。而韩、魏两国得到的就相对少一点儿。

这样一来,魏国就非常苦闷了,因为它北边是强大的赵国,正好压在自己的脑门儿上,南边是新兴的韩国,西边一河之隔的是秦国,等于自己被紧紧地夹在了晋西南的一隅,不仅压抑,还很憋屈。

虽然魏国在东边还有几块肥地,但都不太巩固,难以建成战略要地。当时的魏国,核心地区就在今天的山西南部,北边是吕梁山,南边是中条山,东边是王屋山,黄河又在这里拐了个大弯,包住了魏国的西部和南部。这样的地形,虽然易守难攻,但也很容易被人封锁——别人进不来,你也休想出去。

不仅如此,魏国山多地少,人口密集,粮食生产只能勉强维持国内需求。幸好天无绝人之路,魏国还有一样特产,那就是众多的盐池。

当时的盐池不亚于今天的油田,白花花的食盐就等于白花花的银子,这就为魏国的经济发展攒了一点儿家底。不过要按综合素质来考核,魏国的天时和地利并不算太优越。

既没有天时,也不占地利,没关系,还有人和呢。魏文侯就把“人和”牢牢地攥在了手里,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三家分晋后,每家都一门心思地谋发展,但地盘转来转去就这么点儿大,产生矛盾擦出火花是必然的。

当时,赵国想联合魏国把韩国给灭掉,两家瓜分韩国的国土。而韩国也打着同样的算盘,想联合魏国消灭赵国。

大家都想拉魏国做自己的最佳合伙人,但魏文侯这时候却非常清醒和理智。在他看来,韩、魏都是弱国,只有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赵国,才能避免被赵国消灭的命运。若是单挑,韩、魏分分钟就能被赵国给灭了。但是,就算韩、魏联合了,最多也就跟赵国打一平手,远远不足以灭掉赵国。如果死磕,结果只能是大家都半死不活。

因此,魏文侯就跟赵、韩两国的掌门人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表明了态度:“咱们哥儿仨原本都是一个地儿混出来的,到今天人家还管咱们叫三晋。其实咱们斗来斗去也就是在晋国这山窝窝里折腾,就算全占了,又有多少意思呢?但如果咱们联合起来,向外扩张,岂不是大家都有甜头?”

赵、韩两国的掌门人一听这话,心想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没必要斗得你死我活,就都同意了魏文侯的提议。

这样一来,三家相安无事,魏国也为自己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魏文侯可以大展拳脚了。

逃不掉的帝师情结

在列国争霸的时代,得一人兴邦,失一人丧邦,这样的例子多得数都数不过来。魏文侯敏锐地感觉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不遗余力地延揽人才,奠定了魏国的霸业。

这时候,古老的封建贵族制度已经过时了,以前是姓姜的一伙打姓姬的一伙,陈氏的一伙打曹氏的一伙,都是家族式战争。国内所谓的“人才”,不是堂哥就是表弟,往上捯三代,都是一个妈生的。如今,贵族制度渐渐崩溃,出不了几个人才了,魏文侯明白必须放眼天下,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当时魏国有一个儒学大师叫段干木,很有学问和名气,魏文侯就想拉他入伙。但是段干木早就立下志向,终身献身学术,不问政事。可段干木越是这样,魏文侯就越想拜见他。不过段干木总是有意无意地躲着魏文侯,就跟老鼠怕见猫似的。

有一次,魏文侯突击拜访段干木,段干木无处藏身,情急之下,竟从后墙翻了出去,隐身于后山的茫茫林海之中。

魏文侯没办法,就问段干木的助理:“你们大师去哪儿了啊,怎么一蹿就没影儿了?这练的是什么功夫啊?”

助理指着后山说:“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魏文侯一听这意思,就明白今儿又没戏了。他心想:“看来硬上是不行了,人家会翻墙,只能智取。”

从此以后,魏文侯每次路过段府,都要站起来一躬到底,然后行注目礼。时间一长,段干木就不好意思了。

在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有帝师情结,主流的追求就是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段干木一看君上如此礼遇自己,心想:“咱不能老不识抬举,给脸不要吧。”于是,等魏文侯再次从自家门口经过时,段干木就“正巧”要去打酱油,跟魏文侯碰上了。

这两人见面之后究竟说了些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人都看到了魏文侯是怎么礼贤下士的。

无变法,不称霸

当时在各国流行的思想中,除了孔圣人创造的儒家,还有法家、道家、墨家这么几家。在魏文侯时代,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李悝,也正是这位李悝,通过变法,让魏国走上了大国称霸之路。当然,这些都是后来的事儿,在魏文侯早期,李悝只是一个边郡太守。

既然是边郡太守,就免不了要应付一些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为了提高当地居民的战斗力,李悝下令用射箭比赛的结果作为法庭上宣判的依据——射中的赢得官司,射不中的输掉官司。

这个命令一下达,大家都争相练习射箭技术,恨不得人人都达到奥运冠军的水平。后来,在魏秦两国的交战中,由于魏军箭法高超,秦军吃了大亏。

当然,李悝用这个办法裁决的案件,估计是一些久拖不决或者无关紧要的诉讼案,比如他瞪了我了,他踩了我了,他的小木车轧我脚了一类的。如果是人命关天的案子,肯定不会这么办,否则就太草菅人命了。

由于李悝在郡守任上的政绩不错,所以魏文侯将他提拔成了相国。李悝任相十年,主持了一系列的变法,被战国法家尊为始祖。

李悝的改革措施大概有以下几点:

在政治上,李悝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的特权,提出了“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他认为,贵族们只因为有一个好祖宗,就世世代代攫取巨大的资源和利益,这非常不合理。这项改革其实是对世袭制度提出了挑战,一批对国家没用甚至有害的特权阶层就此被赶下了政治舞台。

同时,出身普通的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当上大官。李悝的这项改革,实际上是开创了平民地主阶级。

在经济上,李悝认为田地的收成和付出的劳动是成正比的。甭管是谁,总得吃饭吧?粮食价格高了对士、工、商都不利。一斤粮食二十万,谁吃得起?但是粮食价格低了又对农民不利。一斤粮食五毛钱,还换不回一个鸡蛋呢。

要想使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就必须兼顾士、工、商和农民的利益。于是,李悝一方面鼓励农民生产,增加粮食的储备量,控制粮价;另一方面又采取措施,保证农民的利益。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魏国的国力空前发展,逐渐成了中原地区的超级大国。

当国力强盛到一定程度时,魏文侯就开始考虑强兵了。这时候,他任命了吴起为大将。

懂心理学的军事人才

吴起这个人很复杂,没办法简单地评价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本来是卫国人,在鲁国做官,妻子是齐国人。

齐国和鲁国很不对付,春秋时期齐国就经常欺负鲁国。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人不信任她,因此吴起在鲁国也得不到重用。

后来,吴起为了自己的前程,竟然一咬牙把自己老婆给宰了,这才获得了信任,当上了鲁国的大将——这真是比陈世美还狠。

吴起当上鲁国大将之后,主要负责跟齐国打仗。虽然他总是打胜仗,但还是有人看他不顺眼,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