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留守年代
9768100000002

第2章 两种不同的评判

这便是若干年后,记载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最著名的“礼娃儿向农村介绍城市”事件。笔者一将它公布,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并引来了无数顶级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者的好奇与研究。

许多学者将它同世界历史中一些著名的事件作比较,如斯巴达克斯起义、南北战争、攻占巴士底狱等等,希望通过比较评出一个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影响最大的事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礼娃儿向农村介绍城市”事件。

在这股研究热潮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则出生于事件发生的那个小山村的一名叫马朋的学者。他出于对先人们的热爱和对故乡自豪,以“介绍”二字为作眼点。将“礼娃儿向农村介绍城市”同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向西方介绍中国进行比较。经过深入的研究,他得出了“礼娃儿向农村介绍城市”是影响人类进程的最重大的事件。

后来,他的结论经过学者们反复论证,在对它们的性质与作用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后,学者们一致认为它的作用和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已经远远地超越了13世纪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向西方介绍中国。

因为它:

“在中国引起了无数农村人对城市的向往,在广大农村引起了举世瞩目的外出务工的狂潮,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它首先改变了城市,随后又改变了农村,最终改变整个中国。

它从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开始,又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最终使人们的物质与精神世界都发生深刻的改变。它使整个中国,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完成了西方世界几百年才完成的发展壮举,使整个中国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深远的。它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迅速崛起和壮大。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影响力也越来越巨大。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又大大地增强了中国政治的影响力。中国作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在世界政治的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力地制衡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在世界上推行,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政治多元多极化的发展。

从而使世界上像伊朗、朝鲜、叙利亚等许多国家,免受了西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欺凌,有力地保障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与人类社会的长久和平与安宁。”

若干年后,世界因中国的崛起而呈现出一片和谐繁荣的景象。那个时候,世界多国家领导人,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国家领导人,在他们上台后,都会怀着感恩的心,专程前来拜访中国西部这个的曾经发生过“礼娃儿向农村介绍城市”偏远小山村,前来缅怀这段光辉的历史,前来祭奠传承这段历史的人们。

他们认为,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礼娃儿向农村介绍城市”这事件,无疑是现代中国崛起与腾飞的原始动力,它无疑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最伟大的历史事件之一;无疑是为20世纪人类发展进程中最响的时代音符;无疑将永远留存于人类史册之中;无疑将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星星。

然而与其它的历史事件一样,它的作用与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它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它的意义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对它的评判需要历史唯物主义所坚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否则我们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就是对历史的不负责。

随着这股务工狂潮逐年扩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它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露了出来。人口的大范围流动引起了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失衡。社会繁荣的表面掩饰不住的深层的弊病。在中国城市混乱、拥挤,贫富悬殊,房价高涨,物价高涨。在中国广大农村,贫穷,落后,冷清、萧条。大量良田沃土荒芜,宝贵的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在中国城里生活压力巨大,农村生活孤独寂寞。

然而,在诸多问题中,最揪心、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于当前农村的三大社会问题了,它们是: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问题。

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离去,今天:

在广大农村大量年轻妇女失去丈夫,成为时代的“寡妇”。她们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正常生活被剥夺。她们白天背负繁重的劳动,夜里忍受思念丈夫的煎熬。在漫长的留守岁月中,在盼不到丈夫归期的情况下,她们中的许多人,无奈地选择与接受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生活,结果造成了她们中无数人生悲剧,导致了无数个家庭破碎、毁灭……

在广大农村,大量村幼稚孩童失去了父母,成为时代的“孤儿”。他们幼小的身心失去了父母的关怀与保护,造成了他们人生的残损。他们幼小的心灵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在孤独和寂寞中生活,在孤独和寂寞中成长。他们中有的年幼便辍了学,过早背负家庭的重担,有的葬身河沟堰塘,有的被恶魔吞噬、摧残……

在广大农村,大量年迈的老人失去了儿女,成为时代的“孤寡”。无情的岁月已经僵硬了他们的双手,浑浊了他们的双眼。然而在这个无奈的时代,为了生活,他们老迈的身躯,不得不再次扛起那生锈的锄头;他们那无力的肩膀,不得不再次压上沉重的扁担。他们白天为日益长大的孙儿们操心,夜里常常想念那不知生在何方的儿女。他们最担心的是没人为他们送终,“等我哪天死了,谁能抬我到后山祖坟坡里埋藏?”

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像三条苦难的河流汇聚于我们这个繁荣时代的农村,在农村无尽流淌,也发出哗哗哗哗的流水声。然而这声音不是欢快的,而是哀怨的。因为声音里包含着太多太多的留守妇女们的哀叹;包含了太多太多的留守孩童们的哭泣;包含了太多太多的空巢老人们的抱怨。它们在农村汇聚在一起,形成一曲时代的悲歌。他们用低沉的、呜呜咽咽声音,向我们倾诉着时代对他们带来的无法言说的伤与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