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关爱生命的探索(科普知识大博览)
9752900000063

第63章 水生物的生命解读

辨识“鱼语”

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潜心研究探明:鱼类有着奇特的“语言”——声音信息。鱼的“语言”相当复杂,不同的鱼类有着不同的声音信息。

成群的青鱼会发出小鸟一样的吸吼声音;沙丁鱼群会发出如同海浪拍岸的哗啦哗啦声;小鲍鱼发出的声音像蜜蜂发出的嗡翁叫;冷球鱼则会发出犹如人打鼾的呼噜呼噜声……其他的如黄鱼发出咕咕叫声;黑背鲲会发出沙沙声;驼背鳟的声音咚咚响等。

最早,人们认为鱼类发声是靠发声器官。但是,研究结果表明,鱼类没有专门的发声器官,而是利用它们躯体上的其他器官来“兼职”发声的。

如产于长江流域的鱼危鱼(又称江团)是用胸鳍发声的;产于我国北方寒冷海区的杜父鱼是用鳍条相互摩擦发出吱吱声,即以一部分鳃盖摩擦发声的。

有的鱼是通过脊椎骨与脊椎骨相连的其他骨骼的活动发声的,也有的鱼是用背鳍、胸鳍和臀鳍的摩擦发声的,而最多的则是用鳔发声的。

鱼的鳔有各种形状,心形、梨形、菱形等,它们之间大小相差悬殊,结构很不一样,而且不同鱼对鱼鳔的作用方式也不同:有的用肌肉在鳔上敲打,有的在鳔上像拉胡琴似地往返摩擦,有的则用肌肉收缩把半个鱼鳔中的空气挤到另外半个鱼鳔中去,因而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

鱼类发声是同类间交流信息的一种方式,是它们的语言信息。据鱼类学家研究,鱼类主要有四种语言信息:求偶、警告、报警和呼救。许多鱼类在产卵繁殖季节,会聚集在一起,发出各种信息。如鲑鱼、雄鱼会发出哒哒声,表示向雌鱼求爱,雌鱼若表示同意,便会发出咯咯声,于是它们就结成配对,从鱼群中游出去,到外地度“蜜月”去了。其他如淡水鲈鱼、斜齿鳊也用类似方式进行求偶。

在同类鱼当中常会发生领地之争和“情敌”之争。如珊瑚鱼喜欢栖息在海葵身上,借助海葵的触手来庇护自己。

如果有一条珊瑚鱼已占领海葵作为自己的领地,这时要有其他珊瑚鱼闯入,那么先入主者便会发出嗵嗵声以示警告。

非洲丽鱼常常发生雄鱼间争夺雌鱼之争。如有一雌一雄两条非洲丽鱼亲亲热热在一起,这时有另一条雄鱼出现,两条雄鱼就成了情敌,它们会摆出决斗的架势,嘴里发出格格的叩齿声,以示警告。这样对峙一些时候,外来者往往撤退,向别处游去。

鱼类都有各自的天敌。有些鱼发现有天敌入侵时,首先发现敌情者会发出声音,其他同伴听到报警声后也立即同声相和,于是,大家迅速逃至他处。

许多鱼在身临绝境时会发出呼救的声音:垂死的斜齿鳊会发出咕咕声,鱼越大声音越响。泥鳅、鳗鲡、鲶鱼、鳇鱼、淡水鲈鱼等,在受伤之后都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向同类发出呼救声。

海星浑身都是“监视器”

浑身都是棘皮的海洋动物——海星有着奇特的星状身体,它盘状身体上通常有5只长长的触角,但看不着眼睛。人们总以为海星是靠这些触角识别方向的,其实不然。美、以两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海星浑身都是“监视器”。

海星缘何能利用自己的身体洞察一切?原来,海星棘皮皮肤上长有许多微小晶体,而且每一个晶体都能发挥眼睛的功能,以获得周围的信息。

科学家对海星进行了解剖,结果发现,海星棘皮上的每个微小晶体都是一个完美的透镜,它的尺寸远远小于现在人类利用现有高科技制造出来的透镜。

海星棘皮中的无数个透镜都具有聚光性质,这些透镜使海星能够同时观察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信息,及时掌握周边情况。

在此之前,科学家以为,海星棘皮具有高度感光性,它能通过身体周围光的强度变化来决定采取何种隐蔽防范措施,另外还能通过改变自身颜色达到迷惑“敌人”的目的。

科学家说,海星身上的这种不寻常的视觉系统还是首次被发现。科学家预测,仿制这种微小透镜将使光学技术和印刷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

科学家正在对这种精巧的构造进行研究,希望模仿它制造微型透镜,用在未来的光学计算机上。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道说,他们在研究这种被称为海蛇尾的动物时,偶然发现它身体表面由碳酸钙构成的骨板是由许多极为微小的凸透镜构成的。透镜的直径约为1/20毫米,能把光线聚焦在体表以下5微米的地方。

研究人员说,海蛇尾没有脑子,但有神经系统。微小透镜可能把光聚焦到神经束上,产生视觉信号。这样,遍布全身的微小透镜就组成了一个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复眼,与昆虫的复眼相似。

目前人们还不清楚海蛇尾的这种复眼系统产生的图像质量如何,但它应该能够感知方向和光的强度,这在躲避天敌时非常有用。

科学家说,以人类目前的技术还造不出这样精巧的透镜,海蛇尾身上的这些晶体透镜应该是碳酸钙在特定化学环境中形成的。

如果能仿造出微型塑料透镜,将可以用于控制光缆中的信号、改进显示技术、作为光学计算机的元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