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利用自然力的福音(科普知识大博览)
9751900000032

第32章 达·芬奇偏爱《蒙娜·丽莎》之谜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是产生巨人的时代,那么意大利的达·芬奇(1452~1519)则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不仅是大画家,同时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是当时"伞面发展的人"的完美典型。达·芬奇认为人是最神圣之物,人体是自然中最美的对象。他经过精密的测量得出结论说,人体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都是整数的比例,称之为"神圣的比例"。达·芬奇说:"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正是这种人生哲学使达·芬奇的艺术水平在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和掌握现实主义手法上都达到新的高度,塑造出一系列无与伦比的艺术典型。《蒙娜·丽莎》以一个年轻女性温文尔雅的微笑,揭起了人性觉醒的旗帜,赞颂了生命的可爱,表现了艺术家对女性美和人的精神生活的赞赏,被誉为世界美术杰作之冠。

据载,达·芬奇一生中对两幅画倍加珍爱,始终随身携带,晚年赴巴黎时也不离左右。他逝世后,这两幅画也就留在了巴黎。这两幅画,一幅是《圣母子与圣安娜》,另一幅就是《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一幅肖像画,创作于公元1503年一1506年,纵七十七厘米,横五十三厘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的罗浮宫。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苍茫,这是达·芬奇首创的烟雾状笔法的极致。在他笔下,人物的骨骼和肌肉都很结实,可是轮廓线常常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使人仿佛罩在一层烟雾之中。按照中国古代画论的说法,这正是一种"气韵生动"的要求。对于人物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他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几百年来,人们讨论最多的就是这张脸上的微笑。不同的观者或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觉似乎都不相同。有时觉得蒙娜·丽莎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又好像略带忧伤,甚至有时显出讥讽和揶揄,所以这幅画又常常被称作《微笑》,以其神秘感而为人们津津乐道。在渺茫宛若梦境的背景山水处理上,精通透视学的达·芬奇偏偏使左右两面在透视角度上有微妙差别。当我们集中看左边时,觉得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当我们集中看右边时,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人物五官的位置似乎也在变动之中,从而增强了画幅灵通幻变的气氛。15世纪意大利肖像画最初多为侧面像,后来有极少数正面像和四分之三折角度的侧面像。这些画往往上半身只画到胸部为止。有时为使观众看到画中人物的手部,被画者不得不把手举起来。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中打破这一惯例,使画幅的下端延伸到腰部,以便描绘她那弯曲的肘部和双手。她的双手放松而舒展地叠在一起,头部、手部和躯干结合成一个统一体。这种全新的肖像画样不仅迅速为意大利和北欧画家所采用,一直风行到19世纪,也使我们有机会欣赏《蒙娜·丽莎》那只被誉为美术史上最美的右手。与现代精巧的摄影相比,人们可以看出这只手更有立体感,更富于表现力,也更多地显示了艺术家的劳动印记。

据研究,画中的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商人焦孔多之妻,当时年约二十四岁。达·芬奇为了唤起她发自内心的微笑,曾经让人在旁边为她奏乐,请小丑讲笑话。也有人说,请来乐队是为了消除她丧婴的哀伤。不过,达·芬奇为此画工作数年,并且始终没有把画交给画主而是留在身边,显示出他对这幅画的加工已经超过了一般的肖像画,寄托了他对人像理想典型的创造。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不仅有间歇,人物也会有心情上的变化,所以根本无法使人物保持同样欣悦而自然的表情,这也显示了达·芬奇敏锐的观察力和鲜明的视觉记忆力。即便《蒙娜·丽莎》达到如此完美的程度,达·芬奇仍旧没有满足,而是进行了一些修改。从后人摹本来看,蒙娜·丽莎是坐在阳台矮墙前两根大理石圆柱之间的椅子上的。可是不知什么原因,画幅两边竟然被后人裁去,以致现在的画面上,左右两根圆柱已经不见了。这多少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对于达·芬奇为什么如此偏爱《蒙娜·丽莎》,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有过一番很有意思的分析。在他看来,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标准来衡量,蒙娜·丽莎算不得特别美丽,不可能对达·芬奇产生太大的吸引力。他认为,在这幅画中,蒙娜·丽莎的存在离不开周围的山水风景,她的形象已经跟阳台、山水等融合成为统一的整体,她那垂落在右肩上的头发连接着一条弯曲的小路,左肩半透明的纱披肩连接着一座小桥,这些朦胧的意境似乎是通往那些不可知和徒劳无益的境界,也许反映了五十多岁的达·芬奇对女性的心态,即对女性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或许弗洛伊德的这番论断有助于揭开隐藏在《蒙娜·丽莎》中达·芬奇的思想感情和纯属个人隐私的因素吧。

《蒙娜·丽莎》这幅画在20世纪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也许是任何人所没能预料到的。据记载,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每当情绪低落时,就驱车前往罗浮宫欣赏《蒙娜·丽莎》。当他从展览馆出来时,就显得神采奕奕、春风满面。名画的魅力竟然如此神奇奥妙!这幅名画曾经一度被盗,当时法国人视此为国难,据说为此悲痛欲绝、精神失常的有上万人。当局成立了数以百人计的侦缉小组查案,结果是被几个在美术馆内做工的木匠偷走的。他认为达·芬奇是意大利人,所以名画应该回到自己的祖国。由于失而复得,这件无价之宝更显得珍贵无比。美术馆特制一个防弹玻璃柜将它保护起来,成为镇馆之宝,多年来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据统计,仅1991年,参观者就达到六百三十四万人次。同时,不少艺术家、商人仍然念念不忘利用《蒙娜·丽莎》的魅力为自己获利,不惜将她动人的形象从艺术殿堂里请出来,变成他们所需要的某某黑眼睛情人的写照、风尘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某种商品的招徕员等等。达·芬奇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会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