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法只适于处理高浓度的有机废气,常用作吸附、燃烧等方法净化高浓度废气的预处理方法,以减轻这些方法的负荷。冷凝法的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并可回收到纯度较高的产物,因此也成为气态污染物治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大气污染治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采用的是末端治理的方法。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以及多种类型污染源的出现,大气中污染物总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空气质量仍在不断恶化。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面积的生态破坏、酸雨区的扩大、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以及全球性污染的出现,使得大气污染呈现了范围大、危害严重、持续恶化等特点。在全球,城市大气污染每年导致约80万人死亡。目前,我国城市和区域大气污染也已十分严重,并有日益恶化的趋势,而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能耗大、能源结构不合理、污染源的不断增加、来源复杂以及污染物种类繁多等多种因素。2005年,我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与健康损失占全国GDP的7%,而且到2020年可能达到13%。因此,只靠单项治理或末端治理措施解决不了大气污染问题,必须从城市和区域的整体出发,统一规划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及措施,才有可能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
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以源头控制为主,实施全过程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是决定一个区域环境质量的根本问题,单纯对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进行净化治理,可以控制每个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浓度,但却控制不住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地改善区域大气质量。若要从根本上解决大气环境质量问题,就必须要从源头开始控制并实行全过程控制,推行清洁生产,即利用适宜能源、减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工业生产原料利用率,在生产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发生量,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排放废物带来的风险和降低处理、处置费用。因此,以源头控制为主,实施全过程控制是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重要原则。
合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与人为措施相结合大气的自净有物理作用(如扩散、稀释、降水冲刷等)和化学作用(如氧化、还原等),利用大气的自净能力可以减轻污染的危害。合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既可保护环境,又可节约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但污染物的排放量若超过了大气所能承受的负荷,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应坚持合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与人为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从单个污染源的治理来考虑,而且要与大气自净能力综合考虑,组成不同方案,然后择其最优或较优者。
分散治理与综合防治相结合分别对分散的污染源进行治理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有利的,但必须与综合防治相结合,才能充分显示出大气污染防治的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区域污染综合防治必须以污染集中控制为主,这样既可达到改善整个区域环境质量的目的,又能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同时污染综合防治又要以污染源分散治理为基础,因为区域主要污染物应控制的排放总量,是根据该区域的环境目标确定的,并将此总量合理分配落实到污染源,各主要污染源按总量控制指标采取防治措施,如果各主要污染源的治理都达不到总量控制的要求,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分散治理是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基础。
按功能区实行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按功能区实行总量控制是指在保持功能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所能允许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排污总量。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主要取决于区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而不是单个污染源的排放浓度是否达标。如果某一功能区大气污染源的密度大,即使单个污染源都达标排放,整个功能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仍会超过环境容量。但实践表明,对污染源排放的浓度控制也是必需的。因此必须实施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污染综合防治一定要管治结合,污染治理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我国财力有限、技术条件比较落后的现实条件下,通过加强环境管理来解决环境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根据工业污染源调查的资料,由于粗放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污染物流失约占污染物流失总量的50%,因而有许多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加强管理就可得到解决。另外运用管理手段,坚持实行排放申报登记、排污收费、限期治理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可以促进污染治理。而污染治理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后,也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污染治理设施持续地正常运行。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
加强大气环境管理,制定综合防治规划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原则之一是技术措施必须与管理措施相结合,因此大气环境的质量管理就成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各种类型的污染源,因此必须强化对大气污染源的监控,强化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在城市中开展空气污染周报或日报工作。
大气污染控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术,由于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因素很多,因此要控制大气环境污染,无论是对一个国家,还是对一个地区或城市,都必须有全面而长远的大气环境保护规划。所谓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指从区域(或城市)大气环境整体出发,针对该地域内的大气污染问题(如污染类型、程度、范围等),根据对大气环境质量的要求,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抓住主要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措施,组合、优化确定大气污染防治方案。制定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在新形势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改善城市大气质量环境的重要措施。
调整工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工业结构是工业系统内部各部门、各行业间的比例关系,是经济结构的主体,主要包括工业部门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原料结构、规模结构等。工业部门不同、产品不同、生产规模不同,则单位产值污染物的产生量、性质和种类也不同,因此在经济目标一定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工业结构可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地优化工业结构,可削减排污量10%~20%。合理、适宜地调整地区的工业结构,将能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结构,促进良性循环。在调控工业结构的同时,必须同时实施清洁生产。所谓清洁生产,可以概括为采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通过清洁的生产过程,制造出清洁的产品。清洁生产把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从而减少排放废物对人类和环境带来的风险,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并可降低处理、处置费用,既是减少排污、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又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源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于较重的污染水平,这主要是由于能源仍以煤为主,且能耗大、浪费严重,而汽车尾气的污染又日益突出。因此要有效地解决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必须要改善能源结构并大力节能,可采取如下一些措施:①集中供热。根据热源不同,城市集中供热可分为热电厂集中供热系统和锅炉房集中供热系统两种。集中供热比分散供热可节约30%~35%的燃煤,且便于提高除尘效率和采取脱硫措施,减少尘和SO2的排放量。在有条件的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中,特别是在新建工业区、居民小区等的建设中都应积极发展集中供热。②城市煤气化。气态燃料是清洁燃料,燃烧完全,使用方便,是节约能源和减轻大气污染的较好燃料形式。天然燃气(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和燃料气化气(如油制气、煤制气等)均可作为城市煤气的气源,因此在城市中应因地制宜、广开气源,大力发展和普及城市煤气,这也是当前和今后解决煤烟砌块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③普及民用型煤。烧型煤比散烧可节煤20%,可减少烟尘排量50%~60%,在型煤中加入固硫剂还可减少SO2排放量30%~50%,因此普及民用型煤是解决分散的生活面源以及解决小城镇煤烟型大气污染的可行的有效措施。④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在大力节能的同时,各类城市要积极开发清洁能源,除大力普及和推广城市煤气外,还应因地制宜地开发水电、地热、风能、海洋能、核电以及充分利用太阳能等。
综合防治交通废气污染随着经济持续地高速发展,我国汽车的保有量急剧增加,特别是在大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而目前我国机动车的排放水平基本处于国外未控制时的水平。因而,汽车排气的污染危害日益明显,如1995年5月成都就出现了光化学烟雾,6月在上海也相继出现了光化学烟雾。对于汽车尾气排放的大气污染防治首先应加强立法和管理。由于我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对机动车排气中有害物的允许排放浓度的限制是比较宽松的,且多年没有改变,因此需要随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境质量的要求予以提高和完善,同时应完善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如健全车辆淘汰报废制度等。除了上述措施外,更重要的问题是应在机动车的生产与使用中达到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的排出量,大力发展环保汽车,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机内净化、机外净化以及燃料的改进与替代等。
切实加强扬尘管理扬尘是指沉降于地面后由于各种原因(如刮风、车辆行驶)重新被扬起于空气中的灰尘,或是由于进行各种施工散布于空气中的灰尘。扬尘也属于尘污染,尤其在城市具有更明显的危害性,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居住集中,而扬尘高度一般均在呼吸带高度范围内,因此影响面大,对人的生活干扰也大。对扬尘可采取如下一些措施进行防治:尽量减少土地的裸露;加强环卫工作;开展施工防护等,其关键在于加强管理监督,即必须有相应的法规和管理、监督措施以保证上述办法的有效实行。
植树造林,完善城市绿化系统城市绿化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对改善城市大气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可以调节水循环和"碳—氧"循环,调节城市小气候;可以防风沙、滞尘、降低地面扬尘;可以使空气增湿、降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以增大大气环境容量,且可吸收有害气体,具有净化作用等。因此建立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是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具有长效能和多功能的战略性措施。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均注意了城市绿化在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中的作用,但在城市绿化系统的完善配套上仍存在明显缺陷,应予改善。这包括:应使各类绿地保持合理比例;应合理调整城市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应制定并实施改善绿化系统的规划等级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