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科学与海洋(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9750200000017

第17章 海底的“冰雪”世界(3)

大海,就是这样一个纷繁的世界,美潜藏在它的深处。海底公园正是美的表现,它有着诱人的魅力。

神秘的海底之光年,埃及和以色列正处在战争状态,双方的士兵经常互相袭击。一天晚上,一队配备着现代化武器的以色列士兵正存西奈半岛海岸巡逻。突然间,他们发现前面的一片珊瑚礁旁有绿色的荧光团在闪闪发光。士兵们立即紧张起来:莫不是埃及士兵要从海上来登陆偷袭?面对这一严重情况,以色列的指挥官决定先下手为强,命令士兵向敌人发起进攻,冲锋枪朝着那团荧光猛烈扫射,手榴弹准确地在珊瑚礁上炸响,好一会儿过去了,却不见对方有丝毫反应,难道敌人全部被歼灭了?于是,士兵们呐喊着冲到珊瑚礁前,都准备争个头功。不曾想到的是,士兵们见到横七竖八躺着的都是黑色小鱼,鱼眼发出幽绿色的荧光。原来,“偷袭者”竟是一群黑色的小鱼。

事后,经生物学家的鉴定,才知道这是一种白天栖息在海底洞穴中、夜晚出来活动的光脸鲷。这种鱼的头大嘴小,在每只眼睛的下方都长有一个黄豆般的发光器官,它的亮度跟一只电力稍弱的手电筒一样,在漆黑的海水中,潜水员在15米外都能看见这种光亮。

其实,在海洋中有几千种生物能发光。据科学家的测算,在终年漆黑如墨的深海底,90%的生物会发光。1945年,法国一位潜水员,乘深海潜艇潜入2100米深的海底,当他打开探明灯时,看到一幕瑰丽的海底焰火:一只长约45厘米的乌贼,从漏斗中喷射出一滴闪光的液体,在深海中很快散发成光焰夺目的绿色焰火。随之,片外两只乌贼又喷出两滴闪光液体,在水流的作用下,形成一大片令人眼花缭乱的流体焰火云,在水中持续了近5分钟。生活存印度洋约3000米深海底的乌贼有着同时发出3种光亮的本领:肛门上的两个发光点发出铁锈色的光,腹部发出青光,两眼发出蓝光。深海中的翻车鲀,则是红、黄、蓝、白光交相辉映,在黑色的海幕上,隐然成趣,煞是好看。

还有一种生活在海底的鱼,更为奇特,它能把发出的光照进自己的气囊内。它的气囊颜色是银白色的,能够反射射入气囊的光,通过肌肉发生散射,使鱼的整个下部发出奇异的光亮,当它在深海中游动时,活像一只浮动着的飞碟。

海洋生物为何会发光?水生生物学家经研究得知,它们发光的原因之一是为了防御其他动物的侵害。乌贼在漆黑的深海中发出光芒四射的光带或烟云,使得天敌眼花缭乱,它便趁机逃之夭夭;光脸鲷在受到敌方威胁时,突然亮一下发光器,以迷惑对方视线,接着,迅速关闭光源,改变自己游弋的方向,等猎捕者赶到,光脸鲷早已不知去向;还有一种叫海鳃的动物,竟会用“借刀杀人”的办法,当敌方接近它时,它便发出光来,照射在“侵犯者”身上,使“侵犯者”原形毕露,被更大的掠食动物捕获。

鱼类通常都有趋光性。海底生物发光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用光来诱捕或猎取食物。鲼鲸鱼便是其中之一。它的头顶上有一个长着倒刺的“钓竿”,长度约为自己体长的12倍,“钓竿”的顶端有一盏可随意发出柠檬色、红色、蓝色和白色光的“灯笼”。它存水中摇来摆去,诱惑小鱼向它靠近。在小鱼还没弄清怎么回事时,它就一口把小鱼吞掉了。枪乌贼的手段也不差,它那15倍于体长的触角的触腕上,覆盖着既毒又黏的花蕾腺体,在海底闪闪发光,吸引着甚多的无辜者自投罗网。

海洋生物发光的原因还有一个更为普遍的功能——寻找同伴、引诱异性。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生物学副教授莫林,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试验:把两条从海底捕获的电筒鱼带回实验室,将它们置入暗室里的相邻透明的水箱中,发现这两条鱼用迅速开闭发光器的方式互相打着信号。当莫林教授把一块黑色的木板置于两水箱之间时,这种闪光的“灯语”便立即停止了。

给海洋底部带来神奇光彩的远不止鱼类,早在18世纪中叶,法国的特夫因侯爵在海上探险途中,就曾从深海底打捞上一簇灌木状的发光珊瑚,当时,它正放射出比“20个火炬”还要明亮的火焰,把黑夜照得通明。为此,特夫因在航海记事上这样写道:“所有的珊瑚枝条上都在放射着灿烂夺目的光焰,它们忽明忽暗,变幻莫测,忽而由淡紫色变成深紫色,忽而由红色变成橙黄色,有时又由淡蓝色变成浓淡不同的绿色……光焰最亮时,6米外的地方,报纸上最小的字都能看到。15分钟后,光焰熄灭了,而珊瑚全变成了枯枝。”海底绝非暗无天日的世界,如果你置身海底,展现在你眼前的必定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天空”,闪耀着的“星星”,宛若一条生命的银河,装点着无垠的海底世界。

探险海底热泉一条深海底的电筒鱼,在黑暗、冰冷、死一般静寂的海底,打着它那盏淡蓝色的长明灯,板着冷酷的面孔,慢慢地朝“阿尔文号”载人深潜器游来。它打量着这从未见过的不速之客,绕了“阿尔文号”深潜器一圈,从嘴里吐着气泡之后,又慢慢地离开,消失在黑暗中。

这惊奇的一幕,破坏了深潜器内几位科学家的情绪,在1500米的海底,太阳光线已无法照射到,水温只有2℃,而且越往下潜水温越低,眼见那只动作缓慢而又可怕电筒鱼的这番举动,不能不感到惊奇。然而,科学家们懂得科学的探索是极其严谨的,决不能受感情的影响,他们没有忘记寻找海底热泉的使命。

“阿尔文号”深潜器继续朝着北纬21°的东太平洋海底巨大的山脉驶去。这里,海更深了,“阿尔文号”不断地往下潜,2000米,2500米,最后潜到了2700米深处。接着“阿尔文号”沿着海底山脉的峡谷行驶着。

绕过一道道山崖,跨过一条条沟谷,科学家们密切注视着前方,奇迹出现了,眼前是一幅令人瞠目结舌的奇特景象:海底耸立着大小不一的“烟囱”,大的直径约25米,高10米左右,正在冒着白烟和黑烟,还有一些高5~10米的是已不再冒烟的空心柱,周围海水温度骤然上升,成了热海水。科学家们意识到了,他们要找的海底热泉就在眼前。

紧张的科学研究工作开始了,准备工作是在兴奋的心情中完成的。“阿尔文号”具备能在高温的海水中作业的条件与优势。渐渐靠近“烟囱”,并由机械手把探温的温度计伸进“烟囱”里去,可谁也没想到,当他们拉出温度计时,嵌在上面的塑料管却早已熔化了,这不禁使他们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时,他们才发现“烟囱”里冒出的竟是一股股超临界状态的高温热水,那“烟囱”里冒出的“白烟”温度高达400℃,“黑烟”的温度稍低,在2700米深的海底达到1013.25×270百帕大气压,都远远超过了水的临界点。几个科学家惊奇地挤在仪器前,都想看看这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他们借助灯光和各种现代化仪器,对这一壮观的海底热喷泉进行了周密的考察和研究。他们发现,这些热喷泉遍布长达几千米的海底,真像是一个烟囱林立的工业区。“阿尔文号”穿梭在这神奇的海底,因为海底漆黑一片,科学家们无法看到这绮丽的景象,只能凭借他们发达的思维,想象出一幅美丽的图景。他们逐一对“烟囱”进行分析,在每一个“烟囱”周围都堆积着从热泉中沉淀的物质,形成大小不一的热丘,而每一个地热丘都是一个地下热水的喷出点。

这一重大发现,使科学家们欣喜若狂,他们早已忘了已在海底工作了多少小时,还是一个劲地研究他们的对象。他们从不再“冒炯”的空心柱上取下标本进行分析,原来柱子是由硫化物、硫酸盐和少量的硅酸盐组成的。更为奇特的是,在喷出超临界点热水的喷出点附近,竟然还发现了珍奇的各种鱼、白蟹、大蛤和管栖蠕虫等海底生物。这使科学家们大为震惊,他们的这次探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极其珍贵的关于这一带海底热泉的第一手资料。这还是1979年春天的事。

此后,“阿尔文号”的科学家们又在1980年发现了一些热泉。有的热泉周围硫化矿物中的金属含量已达到了工业开采的要求,那些像被巨大的神斧劈开的大洋中脊的中央裂合地带,被认为是最富某金属硫化物的地带,只对这一地带的100多千米进行观察,热泉矿的数量与质量都大得惊人。从太平洋底采回的标本中含铁量为39%,含锰量也很高,同时还含有少量的钡、镍、铜、锌、汞等。在海底热泉的独特条件下,热力和巨大压力使沉积的金属硫化物、死浮游生物和其他海洋生物在几千年内就转化为石油。这很可能意味着在适当热力和压力下,石油是能够更新的。由于这些海底地壳内的热水活动相当激烈,使海底的玄武岩发热,海水接触到这些发热的玄武岩,因而就形成了热海水。

海底热泉的发现震撼着“阿尔文号”深潜器内的科学家们,在他们的心目中重新确立了一个崭新的观念:海底是一个热流奔涌的世界,一个沸腾的世界,人们将去开发这一宝贵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