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数字化与人类未来(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9749700000022

第22章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施

在大学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大学建成了校园网并通过CERNET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大学总数不过10所左右,计算机网络用户仅数万名。但是到了90年代末期,CERNET已经建成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包括全国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在内的三级层次结构的网络。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各大学的校园网建设也在迅速发展,到1999年已经有500余所大学建设了结构先进、功能完备的校园网络并通过CERNET接入国际互联网。2002年,国内1071所各类型全日制高校中,已有900所左右成为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的用户。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数字校园以校园的全方位生活和工作为中心,覆盖并协调了各类人员对生活与工作的需要,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与学生身上。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数字校园将自己的教案先准备好,到教室后,直接打开教室的电脑,调出自己的教案,就可以开始上一堂图文并茂的课;学生则可以通过数字校园,随时查看教师的教学过程,复习已学知识。数字校园还将涵盖学校中的更多内容。一句话,数字校园是数字时代学校的目标。

数字化产业已经由原来的注重产品价格向着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方向转型,尤其是教育领域。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数字化校园的实施应用使高校内部相对独立分散的网络系统得到统一整合,消除了高校“信息化孤岛”问题,有效地实现数据共享、消除对数据的重复管理及数据不同步的问题,使学校各个部门分别管理自己业务的相关信息,数据采集点唯一,所有的数据信息都可实现共享。当某个部门需要用到其他部门信息的时候,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得,这样就避免了多部门的重复劳动,节约了人力成本,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存储。如:高校教务处需要人事处的人员统计信息时,就可登陆数字化校园系统直接从人事处调用数据,教务处管理人员无需对数据再次进行逐一录入,这样不但保证了信息的同步,而且也不会发生诸如人员统计数据已经变动,而其他部门很长时间还无法得知的混乱情况。

建设实施数字化校园,可将管理人员从繁杂、简单重复的数据输入、传送、管理、检索等工作中解脱出来,尤其是数字化校园系统提供的信息检索及统计报表的生成功能,把以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信息查询、统计、计算工作,交给系统来完成,大大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人员的脑力价值得到提升,改善了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数字化校园的实施应用可使用户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学校的信息。此外,由于信息的录入与发布都是由学校各个部门来完成的,数据采集点唯一,因而这就保证信息采集的唯一性及权威性。

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为核心内容,实现数字化的学习、教学、科研和管理,创建数字化的生活空间,创建虚拟大学空间,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虚拟大学空间可为学校的跨地域业务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如系统通过提供分校区各业务部门的统计图表就可帮助学校领导进行业务优化,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科研信息化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应用之一,科研工作用到最多的是计算机的高速计算能力,对网络数据库的高速检索能力和互联网络的高速通信能力。高速计算能力解决仿真实验、实验数据分析问题;高速检索能力解决占科研工作30%工作量的资料调研问题,它不但搜索本地图书馆的信息资料库,还通过网络搜索异地乃至全球的信息资料库,使科研工作一下子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避免了低水平重复;高速通信能力则很好地解决了异地乃至全球化科研协作问题,提高了科研水平和效率。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的网络促进科研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加快科研信息传播,促进国际性学术交流,开展网上合作研究,并且利用网络促进最新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的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而大大提高科研的创新水平和辐射力。

教学信息化是校园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应用,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并同时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更新教学观念、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目的,构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教学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