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建筑奇观
9748000000104

第104章 灵渠

灵渠,又名兴安运河,是秦始皇时,在对岭南的战争中为了通粮运而令史禄率士卒和当地劳动人民共同开凿的,历时5年。因为把灵河水系的水注入渠内故名灵渠,距今有21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其历史悠久,工程伟大,设计巧妙,和古长城和都江堰等秦代著名的工程齐名。它把长江、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沟通了中原与华南的水上交通,从而对岭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起了重要作用。

灵渠从兴安县东南25公里的分水塘起,分南北两渠,北渠长4公里通湘江,南渠长30公里通大溶江下至漓江,总长34公里。南渠起点与终点的落差有32米。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在这地形复杂的地区修出合乎科学原理的运河,很好地说明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灵渠的主要工程有铧嘴、分水坝(即大、小天平)、渠道(南渠、北渠)、秦堤、泄水坝(即泄水天平)和陡门(即船闸)组成。

铧嘴:在分水塘,是人工所筑的堤,史禄创建,堤高约25米,长526米,宽228米。都用长1米,宽和厚06米~08米的长石灰岩砌成,纵放叠砌如同中流砥柱,由于它的平面形状像铧而称为铧嘴。作用是分海洋河之水和减杀其水势以保护大、小天平。

分水坝:为铧嘴之水下流而筑成的人字形石坝,高出水面约1米左右,总长500米。大天平在北长380米,外堤宽约8米,内堤宽4米;小天平在南,外堤宽约3米,内堤宽约15米,都是用长条石块竖向鳞北排列,仿鱼身之鳞砌成内高外低的斜坡堤坝,所以千年流水的冲击不会冲垮它。它主要起拦江堵水和溢洪排水的作用,可以使南渠水涸不竭,水涨不盈,将上游之水三分注往南渠入漓,七分流往北渠人湘,人称此处为“三七分水”。

渠道:分南、北两渠。南渠约长30公里,其中有一段是人工凿成,工程艰巨,有的地方堤岸是冲积砂土,两岸砌筑很费工。有的地方渠身则多是利用原有的小河道修整相连而成,说明那个时候选址精明周密,能以最短的距离、最少的土方量修筑运河。北渠在大天平以北,长约4公里。修筑得弯弯曲曲是为了避免过急的坡度,以缓水流,利于行舟。

渠宽约5米,高约2米,水深约1米,涨水时,可以通过载重6~7吨的船,枯水时也可通过3吨的船,每天约有40艘船通过灵渠。

秦堤:灵渠与湘江故道之间用青石砌成的堤岸,长约2公里,因为它筑于秦代所以叫秦堤。这里不仅是水利工程最艰巨最重要的二部分,而且也是风景最优美之处。两岸桃柳成行,桂树成林,还有飞来石、四贤祠、三将军墓等古迹。

泄水坝:低于堤面约2米的一个11米长的缺口,用石块依鱼鳞形砌成类似近代的滚水坝。如果遇到洪水可以把小天平排不尽、南渠吞不下的水自动泄入湘江故道,保证两岸不受水灾威胁。

陡门:即现代的船闸,灵渠的陡门多设计在河道浅、流水急的地方。用长方形石块叠砌而成,两岸陡堤做成半规形,弧线相向,陡门宽55米左右,最窄的也有47米,陡闸相传用竹箔。由于有陡闸的设置所以可以浮舟过岭,成为古代一大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