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孩子,你在为谁学习
9692800000017

第17章 一辈子的勤奋是困难的

勤奋贵在坚持,一天的勤奋是容易的,而要坚持一辈子的勤奋却是困难的。人们总是把“勤”和“苦”联系在一起的。而甘于吃苦,一辈子勤奋努力,没有一点韧性,是很难做到的。在我们勤奋学习或工作的时候,尽管会遇到困难,但却因此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自己的坚韧。

勤奋和懒惰的区别,从远古时代就存在了。勤奋就如同远古时代的钻木取火。用一根木头猛钻木板,人们告诉你这样就可以产生火种,但谁也不知道要钻多久才能发出火花。有的人终于耐不住了,扔下木头,去吃生肉。有人则坚持不懈,于是木头终于起火,带来了火的文明。

勤奋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这种劳动需要有“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需要有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态度,也需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顽强毅力。何况人类文明的知识无以穷尽,人们的学习永无止境,便需要我们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陈正之是宋朝著名的学者,他患有先天性的智力发展不良症,看上去像个傻子似的。有一次,老师教大家一首五言律诗,其他的同学很快便会背了,而陈正之却用了好长时间,才识了几个字。对有些人来说,几个字或几十个字可以记在脑子里,他不同,认识字多了,会张冠李戴,这样一来就经常读错。内容短或浅显的文章,别的同学读几遍都能倒背如流了,而他读几十遍,甚至有时上百遍都还是吞吞吐吐的。因此,他经常受到老师的教训,同学的嘲笑,他们给他取了一个外号“陈傻子”。

陈正之没有气馁,他知道自己没有别人聪明,他也希望自己能和别人一样,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以勤补拙”的好办法。在学习时,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甚至八遍十遍;别人用一个时辰读书,他就用上几个时辰埋头苦读。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有一年,他跟老师读《诗经》,他就一段一段地读,直到完全明白其中的意思。每学完一章,他又把整篇文章串起来读。白天读,夜晚读,一直读到意思完全明白,背诵下来为止。从那以后,老师和同学们都不再取笑他,反而对他刮目相看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正之坚持不懈地努力,他博览群书,学问与日俱增。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陈正之终于成为我国宋代著名的博学之士,人们尊称他为“陈学者。”

大家如果都像陈正之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放掉任何一线希望,不知会涌出多少人才。他们都是靠自己的信心,持之以恒的精神成为让人敬仰的学者。我们应该学习陈正之的精神,我们要时时刻刻记住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

坚持勤奋学习,难在坚持。勤奋何处生?“学之广在于不倦”;坚持哪里来?“心安静则神策生”。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科普作品行文流畅,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很受读者欢迎。

竺可桢自幼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他两岁时就开始认字,7岁时就能吟诗。

一个下雨天,竺可桢站在屋檐下躲雨,他饶有兴趣地数着屋檐上滴下的雨滴,“1、2、3、……”,他发现,在每一个水滴的落地处,石板上都有一个个的小坑。他马上回去问妈妈,石板上为什么会有小坑。妈妈意味深长地告诉他:

“看起来一个小水滴没有什么力量,但长年滴下去,就连石头也能砸出坑!这就是‘水滴石穿’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做成!”

妈妈的这一席话,使竺可桢深受启发。从此以后,他读书学习的毅力更强了。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赴美留学,在国外学业有成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他又抱着“科学救国”的美好憧憬返回祖国,潜心从事气象科学研究,为我国的气象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竺可桢每天早晨都要到北海公园。从北门进入公园,然后从南门出;晚上从南门进,北门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走了二十多个年头,从不间断。

他进公园,不是像游客那样随意游览,而是对公园里的山水、花草等进行观察。他把看到的都记录在日记里: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花。”

“4月20日,燕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5月23日,布谷鸟初鸣。”

……

观察这些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有什么用呢?冰融花放,絮飞鸟来,都是物候学的信号,它们同气候的变化关系十分密切。弄清楚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反应,可以用来预测农时,指导农业生产,还可供预报天气时参考。

竺可桢观察物候,都留有详细的记录。有时因工作忙,不能亲自去观察,就请家人帮忙做记录。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他的自然日记有40多本,近千万字。共计38年零37天,从未间断。在取得了十分雄厚的材料的基础上,他写出了备受人们关注的《物候学》一书;83岁时还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每天记录天气阴晴、风力,竺可桢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在北海公园观察了二十三个年头,绘制出一幅十分珍贵的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

竺可桢不仅学到老,而且还做到老。

1974年2月6日清晨6点,天还没破晓,寒气袭人。躺在病床上的竺可桢慢慢地坐了起来,习惯性地摸了一下外衣左边的小口袋处,然后又慢慢地把手放下来。这一习惯性的动作,勾起了他许多少美好的回忆!

竺可桢平日总是随身带着一个温度计,每天清晨一起来,他就把那支钢笔式的温度表拿到院子里放好,做完早操后记录所量的气温。这只温度表,就插在外衣左边的小口袋里。现在,他再也不能到院子用那支心爱的温度表测量气温了。然而,多年养成的习惯驱使着他抬起颤抖的手,拧开收音机,仔细倾听着天气预报。戴上眼镜,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行小字:“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写完后,他想把笔记本合上,又想起一件事,戴上眼镜,在刚才那行小字下面,注上两个字:“局报。”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第二天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与世长辞了。

他为什么又加了“局报”两字呢?原来,这“局报”是指“气象局预报”,它有别于自己平日亲自观测记录的天气情况。这对于一个习惯自己给大自然记日记的人来说,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不得已根据收音机里的天气预报做记录。

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告诉了我们,做一件事要有一个“挤”劲、“钻”劲、“韧”劲,不能半途而废。在学习或生活中,从事任何一项工作,我们都需要有信念,需要有责任,同时也需要有能力。要提高能力,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勤奋学习、增强素质。坚持勤奋学习,是我们提高本领的基本前提。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诗人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显然勤奋是成功的基础,成功需要坚持勤奋。司马迁写《史记》花了十五年,许慎写《说文解字》花了二十二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二十七年,看了以上的成就和数据,或许你就会懂得这个道理。

勤奋其实是来自内心的一种动力,没有坚持是不能有成绩的。一个人坚持一天的勤奋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学习是辛苦的,但正是这份辛苦,这份坚持,我们的努力才显得有价值。

成功离不开努力拼搏,持之以恒。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想成就大事业,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一个人之所以成功,不是上天赐予你的,是日积月累、坚持勤奋自我塑造的。因此,家长要告诉学生:做事不能存在侥幸心理,成功永远属于勤奋刻苦、坚持到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