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9606500000006

第6章 《四库全书总目》

(一)《四库全书总目》修撰的原因及其过程

大家不禁要问,《四库全书》体系如此庞大,如果想了解其中某些书的大概内容,又不可能对书逐本翻阅,那么是否有其他更加简便可行的办法呢?其实有的,那就是先查阅《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也称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一部由《四库全书》各类提要和目录分类两方面内容合成的大型目录学丛书。

1.编撰起因

《四库全书总目》是随着《四库全书》的编撰而逐渐编写出来的。早在乾隆三十七年征书活动刚刚开始之时,乾隆皇帝就命令各省巡抚将各书逐一序列目录,注明此书系某朝某人所著,书中的要旨是什么,以及成书的年代。这是为了方便皇帝了解其中各种书籍的内容梗概,决定取舍,要求并不甚高。后来乾隆皇帝采纳了朱筠的建议,决定设立四库书馆,编修《四库全书》时,目录的编撰问题就被提到了日程之上。朱筠从整理古籍的角度,建议编写提要“每一书上,必校其得失,撮举大旨,叙于本书首卷”,意思是说不但要说明内容大意,还应该评价该书在学术方面的优劣,得到采纳。当时四库馆臣对征集来的书籍,不论是否采入都要撰写提要,放在每种书的前面,同时研究讨论该书的体例及分类。此外出于对《四库全书》编撰的需要,撰写一部总结性的目录著作也是十分迫切和势在必行的。其次是乾隆时期的学风特征,对目录学的编撰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四库开馆之时,在馆内担任撰修和辑佚工作的大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汉学家。负责总撰修工作的纪昀,也是精通诸子百家的学者。因此梁启超说:“四库馆就是汉学家的大本营,《四库提要》就是汉学家的思想的结晶体。”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汉学对提要编撰工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最后,我国传统学术自身的延续和发展也迫切要求当时的目录著作能够承担起“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责任。我国的学术以经学为主线,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汉代的经学到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直至清代的汉学,期间所经历的流变、兴衰都要做出适当的评价。那么《四库全书》既然要囊括清乾隆以前的历代典籍,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总结也就势在必行。《四库全书》开馆伊始,总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决定从《永乐大典》内辑出各书进行提要的目录。提要稿首先由各位撰修官分头起草,然后交给总撰修官纪昀改定,送给皇帝审阅。后来皇帝指出提要除分别附入本书以外,还应单独汇编成一部专书,由纪昀审查核定,贯一全文,并对目录分类加以编排,这样《四库全书总目》就诞生了。

(二)《四库全书总目》在目录学方面的成就

四库全书定本共有两百卷,辑录提要一万零二百五十四种。其中除被著录的图书提要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以外,还有列为存目书籍的提要六千七百九十三种。此书的卷首还有乾隆皇帝对办理四库全书的历次谕旨,四库馆臣的进书表、馆臣职名和《总目》范例。每一部书前面有总序,每类之前有小序,存目书的提要附在同部类著录书提要的后面。四库全书是经众多学者历经二十年之久编撰而成的,显示了一代文人志士的学术精华。它与明末清初以来学风的变迁相适应,摒弃空疏、崇尚正史求真,反映出明显的重汉轻宋的学术倾向。它较好地继承并且发扬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优良传统,汇众书为艺术,将传统目录学推向最后的高峰。正如余嘉熙所评论的,《四库全书总目》“叙作者之爵里,详典籍之源流,别白是非,旁通取证,使瑕瑜不掩,淄滢以别……至于剖析条流斟酌古今,辨章学术,高挹群言,尤非王尧臣等所能望及项背。故曰自别录以来,才有此书,非过论也”。

但是,《四库全书总目》产生于封建专制时代,又是在皇帝直接控制下编撰的,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抹上时代的色彩,打上阶级的烙印。鲁迅先生曾经很深刻地指出,《四库全书总目》“其实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评,但必须注意到的是其批评是‘钦定的’”。这一评论是符合实际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会通过书籍的取舍,以及书目提要、分类排列,乃至议论评价等方式,来直接反映一代学术成果以及统治阶级的意愿和要求,表露出鲜明的政治思想倾向。

1.提倡封建伦理观念、尊崇儒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经典便广泛地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统治的主要工具。反映到目录学上,无论史志目录,还是官修、私修的各种专修目录,其排列分类都把儒家经典放于首位。《四库全书总目》所不同的是,在把儒家经典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同时,对异端思想也大加排斥,而且更加严厉苛刻,更加重视伦理纲常的宣扬提倡。在大肆贬低儒学内部异端思想的同时,《四库全书总目》编撰者还秉承统治阶级的意志,对佛道之类的“外教”著述以及词曲一类的“倚声填调之作”,采取了排斥轻蔑的态度。《四库全书总目》对词曲一类的著述大加排斥,以显示“大圣人敦崇风教,厘正典籍之致意”。与尊崇儒学相辅相成的,则是《四库全书总目》对封建伦理观念的大力提倡和表彰。儒家的名教纲常,是儒学的基础和核心,历来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加强专制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宝。

2.重道轻艺,不重视科学技术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一直是不重视生产劳动、轻视科学技术。这种倾向,在儒家圣人孔丘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而且在统治者看来“礼”“义”“忠”“信”为治民之根本,科学和生产技术则不受重视,长期遭到摧残。《四库全书总目》也十分突出地反映了传统儒学重道轻艺的倾向。

3.封闭自大,不重视了解外部世界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生活在中原地带的华夏民族很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并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进而确立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秦汉以后,中国拥有强大的中央政权,先进的科学文化,璀璨的古代文明,领先于周边各国,长期保持着其宗主国的地位。这种历史的、现实的诸多因素,使中国的许多文人士大夫早就产生了一种内向型的文化心理和“中央大国”的优越感,并逐渐形成带有封闭自大倾向的文化特征。反映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就是极其不重视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而这也导致了统治者对外部世界的一无所知。但是《总目》的编纂者对此却没有清醒的认识。

4.反对空泛,注重实证

明末清初以来,随着汉学的兴起和发展,学术风气也由虚返实,《四库全书总目》也鲜明地反映出了反对空泛、注重实证的学术特征和思想倾向。

这部大型目录书的特点之一是,目录分类精细严密,集中而充分地体现了《四库全书》庞大的知识体系。《四库全书总目》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完备的书目提要和总序、小序。了解《四库全书总目》的特点,我们便可知道它的功用和价值所在。首先《四库全书》的总目录是我们阅读这部大丛书不可缺少的工具书。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使用去了解《四库全书》收录了哪些图书,分别分在什么部类,这些书的要点怎么样,由此做到“由书目而寻提要,由提要而得全书”。总之从目录学的编撰角度讲,《总目》体例严谨,提要详尽,广集前人的解题撰写方法和分类法的大成,是独一无二的典范性目录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