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织绣
9523600000010

第10章 织绣名品

(一)清代皇袍

皇袍的织造代表了织绣的最高水平,能工巧匠和最好的材料被用来制作龙袍。我国现存唯一留存于世的康熙皇帝早朝礼服,估计价值应该在300万元左右。

据清宫资料,制作一件朝袍须要依礼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题,由内务府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江宁、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分织。江宁织造负责御用彩织锦缎,苏州织造负责绫、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及杭州织造处织造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

据悉,三织造织成匹料后再送交裁作、绣作、衣作,刺绣由如意馆画工设计彩色小样,经审后,按成品尺寸放大着色发交内务府和江南织造衙门所属的绣作进行生产。完成后经陆路进京,后宫所用则经水运进京。期间用绣工近500人,绣金工40余人,画样过粉10余人,合计近千人。如由一人刺绣则要用29个月才能完工。

(二)顾绣兰亭修禊图

兰亭修禊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在浙江兰亭修禊的故事。王羲之等人临曲水而洗涤,每人都作了诗文,王羲之作了序,记述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时欢乐的心情。在这幅作品之中,绣工以兼工带写的方法勾画了曲水湾湾,兰亭环抱其中。树木和竹子画得非常工细,但不刻板。山峦皴擦简练,临流水而坐的文人的衣纹细腻,富于一种装饰趣味。

顾绣是明代上海民间发展而来的一种出自名门闺媛之手的闺阁绣,俗称“上海顾绣”。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上海人顾名世在九亩地露香园收徒传艺,传授刺绣,世称“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它对中国东部近现代的手工刺绣影响深远。

在《顾绣兰亭修禊图》中,顾绣的三大刺绣方法,无一不体现在作品中。

第一,半绣半绘,画绣结合。顾绣以宋元名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杰作为摹本,画面均是绣绘结合,以绣代画,这也是它最为独特之处。如在此图中,画中人物所穿锦裳,是先上底色,后于底色上加绣作锦纹状的;人物的面部则是先绣后画的,云雾则用画笔直接用色,而不加绣。这种大胆创新的技法,表现山水、人物尤为生动。

第二,针法多变,时创新意。顾绣的针法复杂且多变,一般有齐针、铺针、打子针、接针、钉金、单套针、刻鳞针等十余种针法。

第三,间色晕色,补色套色。这种精巧的明绣采用的彩绣线,是在宋绣中所未见过的正色之外的中间色线,顾绣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等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采用景物色泽的老嫩、深浅、浓淡等各种中间色调,进行补色和套色,从而充分地表现了原物的天然景色。

(三)宋绣伦叙图

伦叙图是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幅宋绣的精品,伦叙图的构图与绣工皆为上品,图案用纱绣二丝串法绣成。所谓二丝串是每隔两根经纬垂直戳纳一针绣花线针脚与纬线垂直的绣法。利用深浅色线戳纱晕染,花纹突出,层次分明,有强烈的织纹感和装饰效果。惜鹤颈与尾绣线腐蚀破损,后人用绢修补并用墨笔添绘,略损画面,纱绣多为小品,早期大幅之精品极为少见。

(四)清线绣峰头十丈图

绢地五彩绣。为绣阆苑长春之第六幅。阆苑长春册,原册十二开,绣书画各十二幅,每开幅左各绣一年中不同之花卉,幅右各绣七言律诗一首。

此绣翠鸟荷花,原画稿极为写实,绣者度其形势,精心摹绣。观其绣幅,针线之细密,几与绣底合一,设色之精妙,光彩射目。花鸟生动传神之态,较画更胜,如此幅翠鸟紧盯水下游鱼,蓄势即发,栩栩如生。画幅绢底,绣毕后用蓝料涂平,对幅绢地先用紫色染匀再洒泥金,而后用黑绣线绣上篆书七言律诗,得书法之神韵。书画皆精,略有染色,观赏艺术价值极高,是绣品中极佳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