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的创业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经营课
9492600000003

第3章 创业不能光靠激情和创新(1)

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我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到,但有一天一定会到。困难不是不能躲避,不能让别人替你去扛。任何困难都必须你自己去面对。创业者就是面对困难。

创业路,一走一辈子

时下,对年轻人来说最热的两个字非“创业”莫属。当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条路上通往成功后,趋之若鹜的态势便愈加明显。然而,被奉为创业导师的马云却并不鼓励年轻人贸贸然地创业。

马云曾对别人说过,想创业也要给自己五年的时间,如果五年后还想创业的话,再创业也不迟。很多人以为,马云这样打消年轻人的积极性似乎有些不妥,因为他们需要的是鼓励。但马云这样说自然有他的道理。

马云经历的多了,看到了许多人都是在离成功不远的地方放弃了。因而,他才提出这样的告诫。在他看来,既然做出了创业的选择,就应该坚持到底,创业是一辈子的事业。

马云提出这样的论断可谓是一语双关,所谓的“一辈子创业”,既是针对个人,也是针对企业。说到这里,有的人会提出疑问:什么叫“一辈子创业”?现在很多人也在讲“二次创业”,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二次创业”最早是由北京四通集团针对企业提出来的一个问题,在此之后不久,中国便掀起了一阵“二次创业”的小高潮,大批中小企业纷纷投身到改革的浪潮中。即便到今天,它仍然是比较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但更多的是疑问。

其实,这里所说的“二次创业”不过是大部分企业要经历的一种现状。它并不是一种选择性的革命,而是不管人们愿意与否,都必须带着企业向前迈进。一个企业从创立到获得稳定发展,其经历过了一个过程的洗礼后便积累了一定的实力。但是,如果人们不能推动企业前进的话,企业最终还是要死在路上。于是,为了迎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让企业能够活下来,人们不得不进行“二次创业”。换句话说,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或为了企业能够存活下来,它就必须经历一次内部的变革过程。

说到底,“二次创业”涉及的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就是推陈出新,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及体系,以实现组织的优化及进步。

当然了,“二次创业”也不全是指企业,有时也指人。比如小米的雷军,他离开金山后又创办了小米科技,重新开拓了自己的事业版图。阿里巴巴成立的时候,也有人指其为“二次创业”。然而,马云对此并不以为然。

我一直认为人一辈子都在创业,以前深圳有一个口号叫作“二次创业”,我不太同意这个,同一批领导是没有办法二次创业的,因为从第一天创业你就一直在创业。

马云的意思很简单,人们既然踏上了这条路,那么,他将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而且马云认为,不管是谁,人们既然做出了选择,不管这个选择是什么都应该坚持下去。

另外,关于创业的成功与失败,马云认为也是关乎人们做出决定的重要因素。在马云看来,成功和失败都只是一时的定义。这一刻你失败了,并不代表你永远失败;而这一刻你所取得的成功,也不可能当成一辈子的成就来加以标榜。在马云眼中,成功是以人们对理想的坚持来计量的。事实上,通过方法论的途径来解释更合理。马云认为,有了理想,有了坚持,人们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那时候,很多人说阿里巴巴如果能成功,无疑就是把一艘万吨轮(船)抬到喜马拉雅山上面。我跟我的同事说我们的任务是:把这艘万吨轮(船)从山顶抬到山脚下,别人怎么说,(是)没办法的事,你自己要明白,我要去哪里,我能对社会创造什么价值。

阿里巴巴如今所取得的成功,在外人看来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对于眼前的荣耀,马云却一直在告诫员工,要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所谓的成功,也不要受到外界评价的干扰。

因为我们要做102年。有一天如果你上了什么封面,你就把自己当作上了一个娱乐杂志一样。不要认为那是成功,成功是很短暂的,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是很大很大的。

马云告诉人们,成功和失败都同创业一样,不是一次、两次的事。这也是他给创业者们的启示:人一旦选择了创业,只要他不放弃,那么,他将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而这种坚持也是他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同时,马云也是在告诉那些准备创业的人们,要做好准备。

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我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但有一天一定会到来。困难不能躲避,不能让别人替你去扛。九年创业的经验告诉我,任何困难都必须你自己去面对。创业者就是要面对困难。

通常人们看到的都是创业者们取得成功那一刻的荣耀与辉煌,却不十分清楚整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困难是必然的,成败的关键在于人们取得胜利的决心,还是那两个字——坚持。当然,努力、学习等也是必要的。

经历便是一种成功

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这是马云邂逅“Internet”回国后所做出的重要的,且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决定。而透过他语气之中的决绝,人们似乎也能够理解了,这个乍看起来如此平凡的男人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马云的事业起点本也是平稳、安逸的,毕业后顺利地进入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所教科目当然是他最擅长的英语。他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学生们也很喜欢他的课。然而,他最终还是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在创业的风潮还没有掀起的时候,那还是邓小平做出南巡讲话的前几个月,马云就已经展开了行动。“海博翻译社”的成立从现在来看的话,很多人都觉得那不过是马云人生中淡淡的一笔,但作为其成立的第一个经济实体,它毕竟是马云创业生涯的开始,也算的上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成立翻译社看似是马云的心血来潮,但实际上他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因为英文不错,有很多人想找我做翻译,但我白天要上课,没时间去做翻译,我校很多老师退休以后在家里没事干,工资又少,所以我想成立一个翻译社,作为中介一样。那时候没有把赚钱放在第一位,总觉得做这件事情挺好的,也是一个梦想。我觉得这个翻译社是有前景的,可以成为杭州最大,也是浙江省最大的一个翻译社。

可见,马云的初衷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寄托了希望。尽管马云为这个翻译社折腾了两年,最后也离开了,但其中也倾注了他的心血。如果没有后来的机缘,也许人们今天认识的马云就是一家大型翻译公司的老板。

在美国接触到神奇的网络后,马云回国后便用了1元人民币和在拉斯维加斯赢得的600美金买了一台电脑,从此他便和互联网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当时那个年代里,普通大众是不可能理解马云的做法的。首先可以说,马云带回中国的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因为太新了,在中国他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先河。马云接触互联网的时候,张朝阳刚刚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成了麻省理工学院在中国的联络人。一年后,尼古拉斯.内格罗蓬特(Nicholas Negroponte)决定给张朝阳投资创办网络公司,他不仅仅是张朝阳的导师,更是互联网教父级的人物。他本人曾在书中指出:“互联网精灵的尖叫是大型公司走向覆灭的丧钟。”在对待互联网的这个事情上,我们就能够看出马云异于常人的独特思维。

另一个让人感到不解的就是,马云为何会放弃稳定的工作,而投身到那种在当时看来十分不确定的事情上?马云向校长提出辞职时,已经荣获了“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的称号,且担任了学校驻外办事处主任。在一般人看来,他的“前途”正一片大好,这个时候选择放弃实在是太可惜了。然而,马云并不这么认为:

我走的时候浙江广播电台请我去做客,我那天一早就去跟校长说我要离开学校了,他刚从斯坦福回来,跟我说:“你什么时候想回来就回来,我一定同意。”我当时说,我现在不会回来,如果要回来的话那也是十年以后的事儿了。

不管怎样,马云最后还是遵从自己的心意,走上了一条连他自己都不十分确定的路。对于当时的决然心态,后来马云曾做出过解释:

我自己已经30岁了,我要去做一家公司,不管做什么公司,只要有一个行业我一定跳下去。

可以看出,马云认准了这件事,他就想不在乎结果地去做。创业本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情结。不管做与不做,大多数人都曾考虑过创业的问题,体现在年轻人身上尤为明显。但是,真正有勇气付出实践的人却并不多,成功的更在少数。而马云的成功之处,便是没有将这一思想扼杀在摇篮里。

所以我说今天的年轻人,我比你们都强,你们有好多人都是晚上想走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早上起来骑车又上班去了。

“想到了就去做”,这其实就是马云想要告诉年轻的创业者们的至理箴言。创业需要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一个人如果连这样的决心都下不了,那只能说明他还不具备一个创业者的资格。

人们似乎都有这样一种习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计算出失败的风险。其实人能够有这样的预见性是件好事,也会以此为依据作出充分的准备。然而,大部分人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而畏缩不前,直至最初的冲动消失殆尽。当然了,对于这样的人,马云也并不建议他们去创业,因为在真正的困难面前,他们也一样会畏缩。

阿里巴巴成立以前,马云同样也经历了很多挫败——被骗、合作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坚持着最初的决定,阿里巴巴的成功已然是最好的回报。而改变马云命运的那个决定,还并不是因为他对这个行业有多么的精通,恰好相反,他是一个实打实的门外汉,只因为他看好了这个事业,他想做,便义无反顾地做了下去。马云也曾透露过: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

“鲸鱼”和“虾米”的选择

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横空出世时,就立志成为中小企业敲开财富之门的引路人。当时国内的互联网热潮正处于激涌状态,无论是投资商还是公众,注意力始终放在门户网站上。

马云建立电子商务网站,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在这时是逆风而起,在整个互联网界开创了一种新兴的模式,被媒体称为“继谷歌、雅虎、亚马逊、eBay之后的第五种互联网模式”。阿里巴巴所采用的独特B2B模式,就是现在在美国,也很难找到这样的一个成功范例。

马云曾经说过“领导穷人闹革命”的话,但他口中的“穷人”实际并不指真正的穷人,而是指广大中小企业。

十年以后没有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区别,没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没有外资和内资企业的区别,只有诚信与不诚信企业的区别。

马云的壮志显现出其对中小企业的重视。他投身电子商务的时候,全球互联网所做的电子商务,基本上是为全球顶尖的15%大企业服务。但马云生长在私营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从最底层的市场滚打过来,深知中小企业的困境。他毅然作出决断——“弃鲸鱼而抓虾米,放弃那15%大企业,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

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因为大企业有自己专门的信息渠道,有巨额广告费,小企业什么都没有,他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而我就是要领导穷人起来闹革命。

正是这个创意,使马云获得了今天的成功。马云不愧是个精明的商人,当别人还在想着让网民来看信息、资讯的时候,他就想到了如何让大家通过互联网来赚钱。这样的创意,正切中了广大中小企业的要害和他们的心理。可能并不是所有企业上阿里巴巴都能挣到钱的,但以利润为命脉,销售渠道为主要困难的中小企业岂会放弃这样一个可能的机会?哪怕不行,总也要试一试的。当大家都上来试一试的时候,市场就形成了。

中国电子商务产业格局将产生巨变,一个新的互联网应用人群正在形成主流,互联网将由网民和网友时代进入网商时代。

马云的这句话预示着今后互联网发展的一种趋势。事实上不光是中小企业,一些个体商户也在逐步进入电子商务。一些有网络条件的上班族也开始利用电子商务做业余的生意,甚至出现了大批专门以开网店做电子商务为生的人群。

马云说:“见过卖虾米成功的,却没有见过靠捕鲸鱼发财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鲸鱼看上去很大,虽然捕了一条就能发一笔,但是鲸鱼数量少,能够捕到鲸鱼是一个不确定的事情,准确地说:这个事情不可重复,从长远而言,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

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讲,在选择项目的时候,要选择那些可以重复的事情去干,不要去抓那些不确定的事情。

弃“鲸鱼”、抓“虾米”,另外一点启示就是:项目的周期要短,一个很大的工程,看上去很美,但是周期很长。投入很大,日受益率其实不高。这种大项目会给人以错觉。这个长周期的另外一种不好的地方就是:周期长,人们积累经验的周期更长,经过N年的发展之后才发现当初的判断有误,此时改变方向,为时已晚。

与此相反:虾米类的项目,每个“虾米”受益很小,但是数量庞大,而且可以每天都有受益,可以依靠项目发展项目。

“虾米”也好,“鲸鱼”也罢,马云始终强调的一点便是专注。互联网产业的特点是变幻无常,模式众多,诱惑更多。里面的宝物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但马云只拣了一样宝物——电子商务,对其他宝物视而不见。显然,阿里巴巴的选择是为“虾米”们服务。马云常说的一句话是:“让别人跟着鲸鱼跑吧!”

不疯魔不成活

从马云的创业经历来看,他显然算不上是“爱一行,干一行”的那种人。不过,他倒是充分懂得“干一行,爱一行”的道理。他曾说过:

既然在工作,就一定要敬业,一个当不好士兵的将军一定不是个好将军。

人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如果你不喜欢的话,那怎么投入热情呢?如果没有热情的话,最终又怎么可能实现目标呢?

敬业是一种职业素质,在马云看来,它同时也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创业者来说非常重要。于是,马云也把它当成了用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当然了,马云本人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马云在事业上所表现出的偏执的那一面足以说明。

有人说马云是一个冒险家,有人说马云是一个偏执狂,事实上,他只是一个敬业者。他在做每一个决定时所表现出的那些冒险和偏执,都缘于他的敬业精神。事实证明,他近乎于偏执的敬业确实带领他走向了成功。

安德鲁.格鲁夫曾经说过:“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话放在马云身上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