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嘉庆帝师:王尔烈大传
9480200000021

第21章 老主同场(2)

国子监的西侧,便是雍和宫。雍和宫,原为雍亲王胤禛的府邸。他当上了皇帝后,便迁进了皇宫大内,此处便改为雍和宫了,成为一个庙宇。后来,成为北京规模最大的喇嘛寺院。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雍和宫、法轮殿、万福阁(也叫万佛楼)、绥成殿。两侧有配殿、楼、阁、亭、台等。庙内宗喀巴铜像及高达20余米的旃檀木雕弥勒菩萨像,皆依西藏布达拉宫内佛像所创。

就在这个国子监与雍和宫之间,当时有一个巨大的花园,名曰雍和园。

这个雍和园,由于临近国子监,所以便成了来京士子应试候考闲暇散步休息的地方。

一日早膳后无事,王尔烈便独自来到雍和花园闲步散心。当他穿过一座月亮门,拐过一条月牙河,来到一座假山后边时,忽见一个人在舞剑。看去,这人气宇轩昂,精神矍铄,目光有采,非同常人。他看了后,本想越过这人身边,不想停留。没想,当他来到这人身边时,只见这人收了剑招,用汗巾沾了沾额角上微微显露的热汗,便主动地同他搭讪道:

“这位学兄,可是前来应试的士子?”

王尔烈听了问话,也只好站下,说道:“在下正是。”

“你大概是关东人吧。”那人道。

王尔烈一听,觉得有些生疑。待他再看了看这人,只见他上着藏青色长袍,外加棕褐色马褂,头戴学士帽,脚蹬青色便鞋。那马褂上绣着月亮花,内衬万字;学士帽上有一颗宝珠,玛瑙色;那口剑锋口正利,手柄处镶着金箍银匝,实在精美、华丽。

他看了后,觉得这人不同一般,便有些戒备起来。他听了那人的问话后,答道:“在下正是辽东辽阳人氏。如此说来,你也是那方人氏?”

那人道:“不,先人在那里居住过,我也曾去过那里,不免有些了解。实不相瞒,适才,我看了你的装束、相貌,又听了你的口音,便知道了。”

不知怎的,王尔烈听了这人的几句话后,只觉得这人很诚朴,便也减少戒备心理,遂问道:“请问,平时可好玩剑?”

这时,那人早已把剑放在鞘里。他听了王尔烈的问话后,便无意地说道:“朕——”蓦地,他觉得有些失口,便立即改口道:“镇宅宝剑,是我家祖传。今日带在这里,只是做一些消闲罢了,也无他用。”

王尔烈并未听出他这话的破绽,继续问道:“那么,尊长可是作甚?”

“实不相瞒,正如你所说,也是个应试的举子。”

听了这话,王尔烈更是觉得亲热起来,说道:“甚好,甚好,如此说来,你我都是同科的学兄士子了。”

那人也没答话,接着说道:“既然是辽东辽阳人,为何不给那里的父老乡亲争得一些功名,添些光彩?”

“此话怎讲?”

那人道:“辽东辽阳,本属关东。关东历来被视为蛮荒之所,多苍凉古迈,少文人秀士。要是能考取出几个名士来,岂不更好些?”

王尔烈听了,说道:“学兄所言极是,只恐怕是你尚不知其内涵呵。”

“怎能不知?”

“即便有知,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此当何论?”

王尔烈看了看那人,说道:“既然咱俩都为士子,也就不见外了。有些话,也就当你明讲了吧。在当今的科场上,有些风气不正,舞弊现象,越来越重。你想,每一科所取之人毕竟有限,再被朝廷当权者伙同主考官一占,还能有几人?再说,那些当权者所占用的名额,又都是前几名。这样,轮到他人,已是凤毛麟角的事了。”

“竟有此事?”

“何止是有此事!就拿康熙朝来说,就有这样两件事,大概是朝野都知道了。一件事发生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这年六月十四日,大学士徐乾学报告说,汉军官员笔帖式及候补官员、监生、俊秀之中,有曳白卷者达百余人,俱应革职。所谓曳白卷,即是作文写不出来,只急得一劲地牵动卷面白纸,到最后也只好交白卷了。皇祖康熙听说后,以为不实,便派人下去察访,结果确凿。无奈,只好做出这样结论:暂时先将这些人罢职,令其读书,待学习好后,再行考试录取补用。看来,这个决定也算英明的了。可是,考试违制的事屡屡发生,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件事。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科会试,总裁为吏部侍郎李录予、兵部侍郎彭会淇。因总裁与考生舞弊,遂出现会元尚居易被夺削事,事查明后,总裁亦被降职,以示处分。像这样的事情实在不少,这还都算轻的呢。”

“那么,还有重的吗?”

“当然。”随即,王尔烈将自己所亲眼见到的,在大凌河城秃老婆店从樵夫、船夫那里听来的,以及在魁元客栈从士子口中所得来的,都一一地讲了出来。最后说道:“这种情况如不严加制止,朝廷中所说的选拔人才,恐怕是只剩一纸空文,有其名而无其实了。国家正在用人,各业正在需人。不及时改正,那还得了?!”

那人听了,似乎有些感慨,随即问道:“那么,当今圣上如何?”

王尔烈道:“当今圣上,倒是一位明君。他的有关事情,已传遍朝野了。乾隆帝爱惜人才,考选人士,往往亲躬。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第一次南巡,在苏、杭两地,他鉴于‘群黎士庶踊跃趋势,以文字献颂者载道接踵’,遂谕令内阁对献上诗文者进行考试,选拔真才。结果,江苏省考中的蒋雍植、钱大昕、吴烺,浙江省考中的谢墉、陈鸿金、王又曾等均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学习行走。乾隆常用这种办法,既选拔了一批人才,又团结了江浙广大文人学士。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第二次南巡时,曾谕令内阁,“三吴两浙,民多俊秀,加以百年教泽,比户书声,应试之人日多,而入学则有定数”,遂增取学额。苏州名士沈德潜即此时所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他第三次南巡,在苏、杭两地,用上法又得孙士毅、吴泰来、陆锡熊、郭之隆等名士。据闻,乾隆帝曾多次亲临贡院,巡视号舍(考棚)。他见号舍矮屋风檐,考生十分辛苦,便手谕,令发给蜡烛木炭,准许考试入场时携带手炉,以温笔砚。这些举动,虽发生在京师,却暖了天下举子之心。若能再加强一些法制,严禁科场上的不良风气,将会获取更多俊才也。”

那人听了王尔烈的这番话后,脸上浮有喜色,随即向王尔烈问道:“学士尊姓大名?”

王尔烈闻之,随即从腰间掏出一纸片送上,说道:“这是我的名刺,姓名、籍贯、功名均在上头。”

名刺,即后来流行的名片也。《分甘余话》载:

顺治末,社事甚威,往来名刺,无不称社盟。

其中的“名刺”,即指此而言。

原来,这个舞剑者,不是别人,正是当今圣上乾隆皇帝。是年,乾隆帝已64岁。但是,由于他精于修身之道,善保养,注重锻炼,身体很好,显得很年轻,看上去也就五十上下岁。是年,王尔烈44岁。二者相比起来,倒也所差无几。

乾隆帝不愧为一代明君。他经常易装简从,微服私访。他这次来雍和花园,就是有目的地要与考生士子接触一下,以了解试场情况和士子们的要求。

不久,这科殿试开始了。

这科殿试,主司还是大学士刘统勋、左都御史观保、内阁学士庄存与。

殿试毕,拆封阅卷时,竟生出一件怪事,出现两个“王尔烈”试卷,同时又分别批示为:“欲拟一甲一名,请主考定夺。”

在清代科甲考试中,阅卷有一定程序。即:同考官呈副主考,副主考呈正主考。若殿试,则由正主考呈皇上御览,再做定夺。

这次殿试,待观保、庄存与两名副主考从同考官手中接过这两份试卷时,都有些大骇,未敢久留,急忙转呈正主考刘统勋。

刘统勋为大学士,居相位,又是书法家,很了解乾隆帝的字体。他接过一看,不禁大笑起来,发现其中的一份“王尔烈”试卷,正是乾隆帝所答。不过,他也有些蹊跷。但是,这是当今圣上的事,作为一名臣子,也不好追问。他用心思虑了一下,便急忙向太和殿走来。

在清代,大学士即宰相。在朝廷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平时负责处理一般的朝政。刘统勋身为大学士,当然知道皇上的行踪了。乾隆皇帝是个精心于朝政的人。他在平日里,除了在御书房看看书,在皇宫大院内及翰林院、军机处等相关的地方走走外,便到太和殿去批阅奏折和处理一些事情。

此时,乾隆皇帝刚好从御书房到了太和殿。

刘统勋来到太和殿金殿之上,见过了君臣之礼,便将本科殿试初步所拟定的两份状元卷首先呈上,以便请圣上定夺。

乾隆帝看过了两份状元卷后,不禁呵呵大笑起来。然后,向大学士刘统勋问道:“爱卿,你以为如何?”

刘统勋听了,急忙答道:“吾皇万岁,容臣细禀。常言,圣上有福,万民乐业。自我朝定鼎以来,朝纲顺正,国运昌隆。就当朝讲,由于圣上政躬业勤,英明治国,真乃日月增光,山河添秀。更是物阜年丰,地灵人杰,俊才辈出,如此说来,一榜典两名状元,堪称天下之盛世,举国之福分,自有万庶同颂之,八方共恭之,神州共颂之也。”

乾隆帝听了后,又是一阵呵呵大笑,接着说道:“爱卿,朕欲要你去办理,你当如何处置?”

刘统勋说道:“既然我朝有如此盛事,臣更是荣幸无比。至于谈到处置,那岂不是一件好办的事!只须张榜公布,也就了事。然后,再让工部找些石工,镌刻成碑碣,树立于孔庙先师门里,大成门东,公告天下,辉耀朝野,本科策试即算完竣。圣上,何须多虑!”

乾隆听了,脸上微有不悦,说道:“爱卿自出山以来,忠心辅佐朕,言语相投,心声互达,高山流水,堪为知音,实让朕满意。然而,我方才听了爱卿的话,却是有些推托之意,想要不了了之,岂不是有失朕的厚爱!”

刘统勋听了,说道:“回禀万岁:圣上既然爱民如子,臣怎敢怠慢?况科甲考试之事,乃是为国家选举人才,更是重中之重,要中之要之事,尤不得荒疏。臣已在悉心办置,恐有不妥之处,还望圣上训示。”

乾隆说道:“此事还用细说!你想,朕名亦列卷首,还要朕去发诏,诏示天下,岂不是自己奉承自己,自己加封自己,这岂不是让天下人引为笑柄?”

刘统勋听了,心里明白。这是乾隆帝想要自己在这两个状元中选取一个,然后加以公布。但是,他自己又不想把这事直说出来,而是要刘统勋来讲。他想到这里,说道:“万岁容禀:臣统勋已经想过了,并且草拟了文稿,只是其中有一字尚未知如何来写,特启奏圣上。”

“汝乃东阁大学士,又是两榜进士出身,堪为正途官员,并非白丁,还能有字难住了汝?请呈来,让朕一览。”

闻言,刘统勋急忙从袖筒中取出一纸,双手托住,呈给乾隆,说道:“圣上阅示。”

乾隆拿过来一看,眉间渐渐地拧起一峰。只见这字是个“王”字,上面加了两个点,成了一个“”字。于是他脱口问道:“这可就奇了。即便查遍皇祖颁定的《康熙字典》,恐也是难以找到这字,汝可是从哪里得来,为何又呈给朕?”刘统勋见机会来了,便说道:“有个诗钟曾言道:‘王’不出头谁为‘主’,这就是说明‘主’字是由‘王’字上面再加一点而成。而今,‘王’字上面加两个点,则既不成‘主’,也不成‘王’了。”

“那么,你为什么又要朕来认定?”

“圣上容禀:事情就在这里。当今,一科典出两个状元,那么谁个是状元,谁个不是状元,岂不是也就分不出来了!状元即为元,就当是一个,要两个状元,自是元不成元了。”

乾隆帝一听便明白了,知道这是刘统勋有意来试探自己,好让他拿出主意来。于是,他大笑道:“好个刘爱卿,竟敢跟朕兜圈子、绕弯子。也罢,这也算是为朕解除疑虑了。现在,我要你将两名状元中的一个废掉,只有一个,这不是‘王不出头谁为主’了吗?”

“圣上,只是臣不知废掉哪个好?”

“那还用问,自然是废掉朕的那个,保留王尔烈的那个。”

刘统勋说道:“此事万万不可。”

乾隆道:“为何?”

刘统勋说道:“圣上乃万乘之尊,说啥算啥,岂肯随意废止!”

乾隆听了,觉得也有道理。他思虑了一下后,说道:“爱卿,我问你,殿试进士分为几甲?”

“三甲。”

“哪三甲?”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乾隆听了,大悦,说道:“爱卿,请取纸笔来,代朕记下。”

刘统勋道:“遵旨。”

当即,他在龙书案侧,以纸笔侍候。

这时,乾隆口授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日: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四月二十一日,策试天下贡士王尔烈等一百六十一名,由于某种因由,不设一甲赐进士及第,由二甲赐进士出身记起,辽阳贡士王尔烈,即为本科二甲一名,以为大魁,特诏示天下,政兹诰告,钦此。”

刘统勋刷刷点点写毕,复交给乾隆御览。

乾隆阅后,加盖“皇帝之玺”大印。

此事办妥后,乾隆又问刘统勋道:“你道朕为何要替代王尔烈下科场?”

刘统勋听了,心里明白。这是因王尔烈在本科会试中,本来获取会元,后来由于题写扇子事,由皇太后更改,将余姚邵晋涵列为会元,而王尔烈居为第二。这事,乾隆记在心里,想以此作为补偿。于是,他说道:

“万岁容禀:臣以为这是圣上爱惜人才所致,才有此举,此乃天下幸甚,臣民幸甚,真乃吾皇恩宠,皇恩浩荡。”

乾隆道:“爱卿所言,只是其一,尚不知其二耳。”

随即,乾隆讲述起其二的因由来。

原来,自那日在雍和花园内乾隆与王尔烈见面后,乾隆了解到王尔烈的情况,便决心要为关东争出一个状元来。于是,他易装微服下科场,冒王尔烈名姓进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