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嘉庆帝师:王尔烈大传
9480200000013

第13章 厚重乡里(3)

哪想,这话刚一说出,其他人还没有动笔,王尔烈的对联就已经写好了。只见他写道:

挑出去与乾坤壮胆;

看将来为日月增光。

无疑,王尔烈一举夺魁,当上了天官。另外几个写得慢的同学,只好扮演小鬼。

他们也真是能闹腾。那小鬼的灯笼上写着“天官”、“赐福”、“肃静”、“回避”字样。在接近“天官”王尔烈的地方,灯笼上写下王尔烈编的那副对联。一切准备好后,他们径直向广佑寺走来。那是好热闹的一队人马。前边有“小鬼”提灯开道,后边是“天官”随灯走来。大家看着,好不开心。

当他们将要来到广佑寺时,一下子被这两个“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看到了。那会儿,这两个人也来逛庙赏灯。他俩平时就信鬼信神。冷眼一看到王尔烈他们的这个阵势;再加上两眼被灯笼一晃有些发花,一时看不准,便以为是真正的“天官”来到了,只有些吃惊。待他俩立足注意看时,又听有人呼唤“王尔烈”的名字,并说他就是“天官”。

事隔几个月后,他俩在土地庙前又见到了王尔烈,又见他提笔把庙门给封了,更是觉得王尔烈不同常人。于是,他俩来个就坡下驴。那“土地爷爷”看了看王尔烈后,说道:“好好,既然王学士把庙门给封了,土地进不了庙堂;即使是有了些香火钱,也不便转交了。因此,今天收香火钱的事就免了吧。”

说着,大家便都散去了。

那两个“土地”,后来把这事传扬出去,越传越奇了。现在,辽阳流传着一句古话,叫作“人要不得势,就得学土地蹲庙台”。据说这话就是从王尔烈封土地庙那时传出来的。

王尔烈家有个邻居,也姓王,大伙都叫他“王二大爷”,是个落榜秀才,写得一手好字,为人又忠厚、老实。他家的隔壁,住着一个外号叫“玄中子”的算卦先生,是个出家火居道士,头上绾着发髻,戴着九梁道冠,身穿八卦仙衣,衣上绣着乾坎艮震巽离坤兑、阴阳鱼、上下幡,脚蹬皂袜皂鞋,鞋帮鞋脸扣着万字不到头的云子,手握拂尘,鼻直口方,颏下几缕白须,往那一坐,晃晃当当,口里不往叨念:“无量天尊。”颇似一个小神仙模样。

玄中子有一个能耐,就是精通“先天神课”,善于“未卜先知”。不过,他有一个套数。凡有来求卦的人,他总是泡上茶,与人慢慢地闲聊起来。从闲聊中,得知求卦人的情况,清楚他家住哪里,姓字名谁,家里几口人,几个老的,几个小的,阳舍几间,阴宅几处,向口何方,哪年成家,几时立子,是求财,是望喜,是打官司,还是问前程。待他知道这些情况后,便说道:“其实,你的事我早就知道了,知道你今日非来不可,这就是缘分。那么,怎样见得呢?”说着,便将面前卦桌上的一个抽屉拉开,从中取出一个字条交给求卦的人,然后说道:“你自己看吧,你的事全写在这上面,看看对不对?”

那人一看,只惊得五体投地,称他是诸葛孔明再世,李淳风、袁天罡、姜子牙临凡,认为纸条上说得太对了,一点不差。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原来,在他卦桌后面有一道间壁墙。那间壁墙对着卦桌的那个地方开着口,与后面的另一桌相通。两桌共用一个抽屉。抽屉里设有弹簧,桌下有开关相连。办这事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玄中子本人,另一个就是他的帮手。待玄中子在墙这边问卦时,在墙那边听卦的人便将所听到的事用笔写在字条上。待问卦结束,玄中子用手一拍桌子,一给暗号,对面的人便把写好的字条往弹簧上一夹,用脚一踏开关,便啪的一声把字条弹到玄中子那边的抽屉里。玄中子闻声,把抽屉打开,便可以得到那张问卜的字条了。

实际上,这是一个骗人的办法。

王二大爷,即是帮玄中子暗写字条的助手。

这天,王二大爷有事,要出门。偏好,王尔烈在家。平日,他俩相处得很好。于是,王二大爷便将王尔烈找来,把这事交给了他,并告诉他千万要保守机密。

王尔烈见这是个骗人买卖,便决意要教训玄中子一番。

果然,这天又来了求卦人。按吩咐,王尔烈便藏在间壁墙那面,倾听玄中子的问话和那人的答话。

按例,待玄中子问话结束后,用手一拍桌子,发出了信号;王尔烈闻声,便用脚一蹬开关,啪的一声,便将字条弹了过来。

玄中子跟往常一样,将抽屉拉开,顺手拿出字条,有意地不去看,当即交给求卦人,说道:“你的卦,都在这上面写着,自己看吧。”

求卦人看了,不觉拧起眉头。玄中子一看,知道有事,便问道:“怎么了?”那人也没有答话,只是把字条还给了玄中子,让他自己看。

玄中子一看,眼睛睁得挺大,只见上面写道:

神仙看卦是逍遥,岂知墙后有尔曹?

一人相问一人记,知了知了自知了。

玄中子以为对面写字的人还是王二大爷呢,便连连呼唤道:“王二大爷,王二大爷。”

王尔烈听了,这才笑着走了过来,说道:“二大爷出门了,王尔烈在此代笔。”

玄中子一看,面红耳赤,立即收摊,改换门庭。

从此,风水沟少了一个骗人的人。

风水沟邻村沙坎地界,有个名叫李锴的人,贡生出身,讲经识礼,颇有家资。唯独不足的是,膝下无男,只有一女。待女儿成人时,老伴又故去了。无法,他招了一个养老女婿,以为养老送终。哪想,姑爷被迎进门后,只知与其女儿亲热,却将李锴冷落在一边了。女儿也日渐地失去父女之情,使李锴的处境日加难堪。李锴见了,心想,若再如此下去,久后何能赡养余年?不如趁自己精气神尚在,再续一房妾小,以求生个一男半女,也好日后有个照应,承继李氏香烟。

不久,李锴娶了一妾。又不久,小妾生了一子,取名李子非。待李子非长到6岁时,李锴一病不起。小妾见了,只好哭诉道:“如果老天无眼,你撒手扔下我们母子,可如何是好。”

李锴听了,想到自己也很难再起了,于是要来纸笔,为小妾母子留下一个遗嘱,写道:

李子非我子也财产尽予女婿他人不得争论李锴立字。

李锴写完遗嘱,便两跟一闭,逝去了。

李锴逝去后,女儿与女婿便撵小妾及其儿子,让她们清身出户,说财产不是他们的。

小妾说道:“我有遗嘱在身,怎能说财产不是我的?”

女婿道:“你拿遗嘱让我看。”

小妾想,我要单独拿给他看了,他到手后,给毁了,岂不无凭!于是,便说道:“要看也可,咱得到官府衙门去,也好做出论断。”

无奈,女婿只好随小妾到州署衙门去了。

辽阳州知州还是吴秉礼。他看过了李锴的遗嘱后,当即将家财判给女婿,并让小妾及其儿子清身出户。

小妾问:“为何?”

吴秉礼道:“汝孤儿寡母,实当怜悯,怎奈这遗嘱却没有袒护于你。”

说着,便将遗嘱读给小妾听:

李子非我子也,财产尽予女婿,他人不得争论。李锴立字。

小妾一听,不服,予以争辩。

不料,吴秉礼却说道,“孤阴不生,孤阳不育。李锴晚年纳妾,虽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阴阳不合,男女不交,焉能生子!本官念你母子在李锴脚下蹲一回,李锴又是个读书人,还有些功名,也就给你留些情面,不忍挑明,下堂去吧。”

吴秉礼说罢,退堂。

小妾看看,也只好带李子非走了。

她母子离开州署衙门后,正好与王尔烈相遇,王尔烈见她母子哭哭啼啼,便搭讪起来。小妾正好满腹冤屈无处可诉,便将这事情对王尔烈说了。王尔烈听毕,要过遗嘱一看,说道:

“你母子二人不必哭涕了,请随我再上州署衙门。”

小妾道:“案已结,我们都被轰了出来,怎好再返回?”

王尔烈道:“我自有道理,保你胜诉。”

说着,便带小妾母子二入州署衙门。

州官吴秉礼一看,见是王尔烈,那日在塾馆对联时已经认识了,便说道:“王学士,此番来此,还有何公干?”

王尔烈道:“为她母子事来。”

吴秉礼道:“她母子事已审理过了。”

王尔烈道:“怎么审理的?”

吴秉礼道:“她遗嘱上明明写着,何须再论!”

王尔烈道:“正因遗嘱写明,我这才来替其申辨。”

吴秉礼道:“为何?”

王尔烈道:“这遗嘱,已写明财产归她母子,你咋断给其女婿了?”

吴秉礼道:“何以见得?”

王尔烈道:“待我读来。”

接着,王尔烈在公堂大厅上读道:

李子非,我子也,财产尽予;女婿他人,不得争论。李锴立字。

吴秉礼一听,便将遗嘱要来,一看,见还是那张遗嘱,并未添、改、去字,结果却不一样。又觉得将资财断给她母子了,颇有点失面子。便说道:“李锴纳妾,已经年迈,不能再生,因此,给小妾子取名为‘李子非’,此乃含莫须有之言也。”

王尔烈道:“回大人,自古,女不到黄金入柜,男尚能跨过车辙沟,即能生儿育女。至于人的名字,只要有文字,即可取之,何作他义论哉!”

吴秉礼本来也是同情小妾母子,怎奈无正当理由。现在,经王尔烈一辨,觉得理由充足,便当即将家资改判给小妾母子了。

小妾乃是知书达理之人,她念李锴女儿与女婿有半子之劳,不忍独吞,便主动地把财产让与他二人一半。女儿、女婿感恩不尽,日后两家处得相当和睦。

辽阳城百姓提及此事,都念王尔烈的敏慧与巧断疑案。

风水沟邻村天石岭地界,有一个名叫林豁然的老秀才,老伴早亡,留下二子。小子尚未娶亲。长子二年前结亲,不到一年病故,只抛下个16岁的少年寡妇,名叫小翠。

少年寡妇小翠,想再嫁,却不得准。原来,在那个时候,提倡守节,对于再嫁女称“泡过的茶叶”,或叫“二婚头”,被人看不起。要嫁,得当地衙门批准。她曾多次托人写过呈子,但都未得允。

这年春天,恰巧王尔烈路过这里。少年寡妇小翠知道王尔烈是个才子,又肯助人,便将这事向他说了。王尔烈听了,看看小翠见她年轻貌美,很是同情,便当即给写了一份呈子,让她亲自进城去见州官。

小翠有些将信将疑,说道:“上次呈呈,都未得准。这次呈呈,安可能准?”

王尔烈道:“这家小嫂,只管前去,定能成功。不过,你得如此这般。”

接着,他把递呈的办法告诉了她。

翌日,少年寡妇小翠来到州署衙门,见过州官吴秉礼,遂递上呈子。

吴秉礼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十五嫁,十六寡。公鳏,叔大。花少叶,叶缺花。嫁乎?不嫁?

吴秉礼看了,心里话:“当嫁,当嫁。”

小翠见吴秉礼没有出声,怕有变故,按王尔烈的嘱咐,又递上第二张呈子。吴秉礼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民妇十六夫病亡,草房一间炕两张。

婆婆三年病归天,叔叔如今正年壮。

呈请州官要改嫁,——可当?

吴秉礼看了,心里话:“当嫁,当嫁。”

吴秉礼又是个没有出声。过了片刻,问道:“此呈为何人所写?”

少年寡妇说道:“风水沟王尔烈。”

吴秉礼笑了,说道:“料定是他。”

吴秉礼也是一名岁贡出身,很有文采,又很风趣。他学着王尔烈的笔法,当即在两张呈子上分别批写道:

十六寡,十七嫁。公喜,叔夸。花有叶,叶抱花。当嫁!当嫁!

民妇十七嫁出房,宽了屋舍松了炕。

公公来去多方便,叔叔也可做新郎。

祝贺小翠得新迁,——吉祥!

小翠接过呈子,自是千恩万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