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一本书读懂大数据
9476000000020

第20章 得数据者得天下,商业竞争中的大数据(3)(2)

被人类利用的数据频率远低于计算机,很多在华尔街以“金融工程师”知名的数学奇才,他们把数据送到了自己的算法模式中,以此来找到有效利用且能盈利的隐性关系。“社交网络分析之父”贝尔纳多·哈柏曼(Bemardo Huberman)的分析说明,在微博中出现单一主题的频率对于预测不少事情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好莱坞的票房。他和一个在惠普实验室工作的同事一同开发了一个程序,勇于监听新微博的发布频率,并在此基础上他们来推测一部电影的票房,据说这方法要比传统的评估准确得多。

类似这样的数据用途举不胜举。Twitter微博的发布字数被限制在了140字,可是与之相联系的元数据却是非常丰富的。Twitter的元数据指的是“关于信息的信息”当中包含了33个分离项。其中有一部分的信息用处不是很大,好比是Twitter用户所用的墙纸,还有很多用户用来访问这项服务的软件等等,可是剩下的元数据价值就很大了,例如他们在服务当中用的语言,所处的地理位置,还有关注的人和粉丝的名字、数量等等。《科学》杂志在2011年刊出了一项研究表明,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方的人们每天、每周都在用类似的模式。这结果是来自对84个国家的240万人所发布的5.09亿条微博的分析,从前这样的研究是无法想象的。可见,情绪也开始被数据化了。

态度和情绪因为数据化而成了可分析的形式,还可能转化为人类的行为。只不过要跟踪这些行为很困难,尤其是在大的社区和它的子人群中。

早期的发现可以用来推测数据化的发展方向。同谷歌一样,不少社交网络平台也拥有大量的数据。只要能深入分析这一类数据信息的话,无论是哪家公司都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各行各业的动态信息。

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大数据

越来越多拥有强大竞争力的公司都尝到了大数据的甜头,行业结构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不过每一个公司的变化不尽相同。最有可能成为赢家的是大公司和小公司,而中等规模的公司则很难在这一次竞争中赢得胜利。

尽管在行业中亚马逊和谷歌还始终占据了第一把交椅,可是有别于传统的工业时代,它们并不因为有庞大的生产规模而获得企业竞争力。尽管技术设备还非常重要,但是核心竞争力也不是它们。公司要根据实际发展来逐步调整计算机的技术力量,逐渐转变固定投入为可变投入,大公司技术配备的规模优势也因此被削弱。

小数据时代的赢家,包括那些线下的大公司,诸如沃尔玛、联邦快递、宝洁公司、雀巢公司、波音公司等等,都接到了大数据提出的挑战,它们纷纷认识到了大数据的价值和能力,并开始有效地收集数据和使用数据。与此同时,在科技创业行业和新兴行业中的老牌企业也开始了自己的大数据时代。

过去的十年间,劳斯莱斯作为航空发动机的制造商在产品分析的使用过程当中收集到了不少数据,从而完成了商业模式的转型。就在英格兰德比郡的劳斯莱斯运营中心长时间地把控着全世界超过3700架飞机的引擎运行的监控工作,它们的工作就是在故障产生之前找到问题。劳斯莱斯将原有的简单制造转化为附加值很高的商业行为依靠的就是数据。劳斯莱斯本身出售发动机,与此同时还用计费的形式为航空公司提供监控服务。现在世界上的民用航空发动机有70%的收入都来自提供服务所赚得的服务费用。

小公司在大数据时代也有了自己的春天。埃里克教授曾说过,灵活聪明的小公司会获得非固有资产规模的恩惠。换句话说,小公司因为没有过多的固有资产因此不具备很强的存在感,也因此在传播它们的创新成果上成本很低。最重要的是,由于大数据的最佳服务都基于创新思维,因此对于它们来说不一定要有大量的原始资本投入。数据不会被占有,但是可以授权,在云处理平台上快速且低成本运营的数据分析,在数据带来的利益当中,授权费则不过是抽取的一小部分而已。

大数据能让大大小小的公司都从中获利,它不仅仅是适用于使用数据的公式,对于掌握数据的公司而言也是适用的。拥有大数据的人总在尽可能地用各种方式加大数据的存储量,以换来最小成本基础上的利润。第一,它们的存储和处理数据基础已经很好了,第二,融合数据库的价值是独特的。第三,假设只要从一个人手中获得数据的话,数据使用者显然更省心省力。实际情况却没有这么简单,另外还有一群在另一方的数据拥有者也因此诞生。数据价值的不断呈现,很多人都会以拥有数据的人的身份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很多他们手中的数据是和自己相关的,如购物习惯、观影习惯,包括医疗数据在内。

消费者从中获得的权利也越来越大。他们可以自主决定要把多少数据授权给哪些公司。只不过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要用高价转卖自己的数据,更多的人愿意做的是免费用数据来换优质的服务,像是亚马逊的优质图书推荐。对于大多数对数据敏感的消费者来说,个人信息的营销和出售仿佛同博客、微博发表一样自然简单。

只是所有这一切消费者所期望的绝非消费者的意识或是喜好的转变就可以催生的。如今消费者将个人授权给公司,或者是公司从个人手中购买到信息,这程序都过于昂贵和复杂。无疑一部分中间商出现了,他们先是从消费者手中购买信息,再卖给大公司。只要有低成本消费者就非常信任中间商,那么就会产生个人数据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个人就成功转型为数据拥有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个人数据分析家桑迪·彭特兰就和一些朋友创办了ID3公司,他们的工作就在积极地将这一切变为现实。

这些中间商开始运营起自己的工作了,只有当这些数据真正被使用时,消费者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拥有者。现在消费者积极地在呼唤着能够有足够配备的中间商的出现,而在此之前,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信息被披露得太多。总而言之,只要条件成熟,消费者就可以从完整意义上转型为数据掌握者了。

中等规模的公司从大数据中获益并不大。波士顿咨询集团资深技术和商业顾问菲利浦·埃文斯(Philip Evalls)提到,规模优势最大的是超大型公司,小公司则具备灵活性。传统行业当中,大公司的灵活性不如中等规模的公司,而小公司的规模不如中等规模的公司。当大数据时代到来,公司的规模不要求太大,甚至不用足够支撑它的设备投入。往往是那些灵活的小公司才会在大数据时代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国家竞争力也会被大数据所撼动。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开始承接制造力,其他国家更在意行业创业的时候,工业化国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重视在逐渐提高,它们也因此始终在全球竞争中占优。不幸的是这优势只是暂时的。好比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都开始应用这些技术的时候,西方大国的技术优势就在慢慢消失。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它们所获得的利好消息就是大数据会加剧优胜劣汰。凡是掌握了大数据的大公司,就可能在短时间内抛下自己的对手,遥遥领先。

尽管有这么多的好处,还是有不少隐忧的。大数据对全球各类事情和个人所处的位置预测得越准确,越是会侵犯到个人的隐私,似乎很多人都还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在一个数据充裕的阶段到来的时候,很多认知和制度都还没有适应,毕竟它们都来自小数据时代。下一章节就来谈谈大数据的弊端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