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应该懂点潜规则
9475800000036

第36章 只有睿智的人才能生存——态度潜规则(1)

伸手不打笑脸人,颐指气使求人难

“微笑外交”是现代世界上一种流行而奏效的交际术,更是一些交际老手非常重视的“作战技巧”。据心理学研究发现,笑对人们的印象和好感具有特殊的效能,人们对于笑也是最乐意接受的。笑具有非常的力量。在当今世界上,笑差不多要被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据悉,日本在招收服务员时,不仅要求有一定的学历,而且还要求会笑,要笑得自然、亲切、甜美。这是为什么?目的是训练美善的仪态,根除“凶相”,培养和善的视觉感,让人一见就舒服。日本人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

任何一个人,都喜欢看人的笑脸,而不喜欢毫无表情的冷漠相。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一个人同另一个人相接触打招呼时,对方会首先从视觉上观察其面容与仪态,印象最深、感召力最大的是对方笑咪咪的脸孔、友善的仪态和亲切的语气。而这三者,主要是由“笑眯眯”的脸孔来统率的。如果没有了“笑眯眯的脸”,也就没有了“友善的情态”和“亲切的语气”。这是人感情的链式现象。

笑,在交际中的意义和力量是明显的。求人成事时与对方初次见面,如果遇到令人拘谨的场面或沉闷的气氛,不管是谁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防卫机制,从而使得接下来的事情难以顺利进行。要解除这种防卫机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必须创造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这就需要求人成事者礼貌待人、主动热情,从表情、发型、衣着、谈吐、动作、举止到人格修养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一种既真实自然又落落大方的态度,以赢得对方的好感和喜爱。尤其是求职、求爱以及推销时,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

一天,一位40岁的中年人来到纽约的一家大广告公司——洛德·汤马斯公司。他让人给公司总裁递上一张便条,上面写道:“我在楼下会客厅。我能告诉你们广告是什么;我知道的东西你们并不知道。让你们知道这些,对我、对你们都关系重大。假如你们想知道广告是什么,就请人传话下来。”这张非同寻常的纸条当即就使公司总裁拉斯克作出决定——请来人上楼面谈。而这位客人,就是后来享誉广告界的奇才甘乃迪。

求人成事时,与对方第一次的交谈要热情大方,积极主动,礼貌周到。这些事看起来很容易,实际上有技巧。当然人人都会打招呼,但是要做到完美、得体,还要用心。有礼貌地打招呼,是与人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欧美国家,一般说来,即便是亲密的朋友之间,打招呼也很有礼貌,朋友之间、夫妻之间都是如此。对于求人成事者来说,第一次打招呼给人的印象尤为重要,因而要特别注意礼节,要考虑周详。

对于一般人来说,打招呼时,点点头或者微微欠一下身就已足够,但对求人者来说就不够了。因为对方也许比较讲究礼节,他会想:“我可是他所要求的人啊!这家伙毛毛躁躁、不懂礼貌,大概靠不住。”于是,可能原本答应帮助你的想法也会改变了。对于这位求人者来说,可能就失去了这一机会。

微笑会让世界变得不一样。但生活中一些具有优越感的人却难以做到笑脸迎人,他们总觉得高人一等,处处颐指气使,盛气凌人。这类人如果身居高位,人们也许会慑于他的权势而默不作声,但内心一定是反感气恼的。在求人办事时,如果这种人还是一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态度,所求之事很可能不会办成。

在生活中,我们谁都难免求人,如果你是商人,你需要求人买你的货,求人卖给你原料,求银行给你贷款,求人给你提供技术;如果你是打工者,你需要求老板提供你职位,求老板给你涨工资,求客户对你的产品和服务满意,求同事帮助你;如果你是公务员,你需要求上级领导赏识你,求同事支持你,求群众满意你;如果你是学生,你要求老师和同学在学习上帮助你,要求父母在生活上照顾你……生活中,你无时无刻不在求人。所以说,我们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可颐指气使,蛮横霸道。

平等待人,礼貌待人,友好待人,乃为人之道。颐指气使无异于自毁前程,笑脸迎人则会为你打开方便之门。请收起那些不可一世的态度吧,露出你的微笑,谦和待人,你的生活会更美好,事业会更成功。

学习是要加的,但骄傲一定要减

相传,有位目不识丁的财主请了一位先生到家中教儿子识字。先生提笔在纸上画了一横,对财主的儿子说:“这是一”;画了两横,说:“这是二”;画了三横,说:“这是三”。听到这里,财主的儿子就跑到父亲那里说:“我学会了,不必再麻烦先生教我了。”财主很高兴,就把先生辞退了。过后有一天,家里要请一姓万的朋友来作客,财主命儿子写一请帖。儿子闭门写了半天,还没写完,财主再三催促,儿子抱怨道:“天下姓氏那么多,干嘛偏偏姓万?我从早晨写到现在,才写了五百多画。”

这个笑话告诉我们,学习知识不可似懂非懂,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是学习的大敌,会使人走向无知。

学海泛舟,贵在虚心。只有虚心,才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营养;只有虚心,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真正做到不耻下问,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难发现,古往今来,大凡在事业上有突出建树的人,往往都虚怀若谷,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明代的董复宗,当他已是名闻遐尔的学者时,依然孜孜以求,学而不厌。他在七十岁那年,还拜比他小十五岁的王阳明为师,并恭恭敬敬跪拜执弟子礼。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画蜚声中外而自满,他对明清时代的画家之画,赞不绝口,自愧弗如,曾写下这样一段感人至深的话:“恨不生三百年前,为诸君理纸磨墨,诸君不纳,余在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自己是名演员而自傲。

梅兰芳不仅拜画家为师,他也拜普通人为师。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演出结束后,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请他指正,称他“老师”。

由此观之,一个人的成功与虚心好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人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有学问的人就像籽粒饱满的稻谷一样,总是谦虚地低垂着头,不露锋芒;没有学问的人就像瘪麦穗一样,总是傲然挺立,不可一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个别人,对事物常常是一知半解,尾巴却翘上了天。他们目空一切,盛气凌人,谁都瞧不起。这种傲气十足的人,又怎么可能虚心向别人求教,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呢?

生活中一些人不懂装懂,骄傲自满,这种人迟早会碰跟头的。

有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里,在当时算是所里学历最高的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听说他俩也就是本科生学历,有啥好聊的呢?”这么想着,他只是朝两人微微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似的跑到对面上厕所去了。

博士的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同样又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刚才没去打招呼,现在又不好意思去问。

过了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了几步,也迈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了。

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了?”

不久,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上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于是也起身往水里跨,心想:“我就不信这本科学历的人能过的水面,我博士学历不能过。”

只听“扑通”一声,博士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赶紧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反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而我就掉进水里了呢?”

两位所长相视一笑,其中一位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桩子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不了解情况,怎么也不问一声呢?”

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们千万不要不懂装懂。不懂就问,没有人会因为我们问了看似简单的问题而嘲讽我们技不如人,相反只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的尊重。我们要知道,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闪光点,都会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我们只有谦虚一点,虚心向别人学习,别人才会乐意将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教授给我们,我们也才可能成长得更快。

古人云:学者之病,最忌自高自狭。自高者,如峭壁,时雨过之,须臾溜散,不能分润;自狭者,如瓮盎受水,容担容斗,过其量则溢矣。夫好学者,其如海也,受九州而不满,旱十年而不枯。在当今时代,许多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有的已经用不上了,而我们所不懂的新知识又迫切需要我们去探索。我们只有扔掉骄傲,虚心好学,勤奋苦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以退为进,眼光要放长远

孙子兵法有以攻为守之计,反此而成处世之以退为进,所谓兵者诡道也。马克思曾经说过,当反读黑格尔之辩证法,为人处世亦可反读兵法,何也?处世之不同于兵法,兵者一鼓而成其胜负,而为人处世却不可一蹴而就,因此才有“失即是得、成已是败”之说。

生存之道,在于讲究处世法则。有位名人说过,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可见,退一步,并不是胆怯的表现。在古往今来的战争中,能够退上一步而取得胜利的战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人生在世,能屈能伸,如果只能伸,那么不论什么,都会有一定的限度,迟早会崩溃的。

许多时候,以退为进吃亏的并不是自己,图一时的潇洒却换来一辈子的后悔,这样的“兵出无道”是行军的大忌,所以历来运用“以退为进”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不在少数。昔年勾践忍卧薪尝胆之苦,韩信忍胯下之辱;蔺相如“不欲与廉颇争列,引车避匿”。他们知暂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退而有序,进而有为,可谓深谙进退之道。

当然,不仅在战争中,这一原则在为人处世上仍然可用。人生中退后一步并非不好,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那就更完美了。当然,“前进”与“后退”并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的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也是前进。

一个人在做人处世上,必须要能谦恭礼让;一个人要想成功立业,必须要懂得以退为进。空气越经压缩,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军人作战,有时候要迂回绕道,转弯前进,才能胜利。有些时候,我们要想成就一件事情,懂得低头,会更有利于成功。

有一年,在比利时某画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美国画商看中了印度人带来的三幅画,标价为250美元,画商不愿出此价钱,于是唇枪舌剑,谁也不肯放松,谈判进入了僵局。那位印度人恼火了,怒气冲冲地当着美国人的面把其中一幅画烧了。美国人看到这么好的画烧了,当然感到十分可惜。他问印度人剩下的两幅画愿卖多少钱,回答还是250美元。美国画商见他毫不松口,又拒绝了这个价格。这位印度人把心一横,又烧掉了其中一幅。美国画商只好乞求他千万别再烧这最后一幅。当他再次询问这位印度人愿卖多少钱时,卖者说道:“最后一幅画能与三幅画同样价钱吗?”结果,这位印度人手中的最后一幅画竟以600美元的价格拍板成交。

当时,其他画的价格都在100美元到150美元之间,而印度人这幅画却能卖得如此之高,原因何在?首先,他烧掉两幅画以吸引那位美国人,正是采用了“以退为进”的战略,因为他“有恃无恐”,他知道自己出售的三幅画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烧掉了两幅,剩下了最后一幅,正是“物以稀为贵”。这位印度人还了解到这个美国人有个习惯,喜欢收藏古董名画,只要他爱上这幅画,是不肯轻易放弃的,宁肯出高价也要收买珍藏。聪明的印度人施展这招果然很灵,一笔生意唾手而得。因此在商谈中,卖方很想出售自己的商品,而买方则会提出种种借口,以达到自己的最高利益,此时,以退为进的战略便会大奏奇效。

当然,要想成功地运用“以退为进”的策略,还必须把握好分寸,不打无准备之仗。心中没有十分的把握而轻易使用此计,难免弄巧成拙。如果那位印度人不了解美国人喜爱古董的习惯,不能肯定他一定会买下那最后一幅画而去烧掉前两幅,如果最后美国人没有买那幅画,印度人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追悔莫及。

你后退一步,按照你所掌握的对方的心理,肯定对方愿意采取令你满意的行动,这样,你的以退为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以退为进,不仅是一种经营策略,也是一种生存竞争的策略,更是一种处世的大智慧。只知前进不懂后退,无法获得圆满的人生,只有懂得“以退为进”的哲理,才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游刃有余。一位不善交际的博士,毕业后拿着计算机专业的博士证书到人才市场上求职,竟没有一家公司聘用他。后来,他在求职时索性不再出示学历证书。不久,有一家电脑公司愿意聘他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来说显然是大材小用,但在工作时,他仍干得一丝不苟。后来,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这时他亮出了学士证书,老板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相适应的工作。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经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富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书,老板见后又提升了他。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有目的地询问他。这时,他才拿出了博士证书。 由于老板对他的水平和工作能力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因此毫不犹豫地再次提拔了他。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怕被别人看低,怕的恰恰是人家把你看高了。被人看低了,你可以寻找机会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在你的成功中一次又一次地对你刮目相看。可若被人看高了,刚开始人们也许会觉得你很了不起,因而对你寄予种种希望,可你随后的表现如果让人一再失望,其结果自然愈会被人看不起。所以说,以退为进,不失为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一种哲学。

在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世,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无论对人对己,都是有必要的。当你的心情因一件小事而变得郁郁寡欢、汹涌澎湃的时候,当你的心灵因小小的矛盾而变得动荡、不能自在的时候,何不忍一忍,往后退几步,那么,你的心情便能很快变得风平浪静,海阔天空了。这样,不是让你更方便“前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