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应该懂点潜规则
9475800000013

第13章 开口就能攻占对方心理——说话潜规则(1)

懂得说话的艺术,你会发现做什么事都会轻松很多。相反,话没说好,不但会得罪人,甚至还会引火烧身。把握说话潜规则,就能让你的话语成为好用的敲门砖,成为百战百胜的利器,为你的成功助力。

言多必失,不要轻易露底

人们总说沉默是金,而我们主张要开口说话,发挥口才,不能总是沉默。在这样的社会里,总是保持沉默是不合时宜的。毕竟,只有通过语言表达,你才能让自己的才华展现出来,让自己的性格魅力散发光彩,让别人通过你的谈吐来了解你、欣赏你。不过,凡事也都有个度。如果以为沉默是金不合适,而偏偏要矫枉过正,不论什么场合什么地点,一律地张扬,尽情表现自己,滔滔不绝,也不是理想的状态。

别忘了还有那句名言: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情绪一激动就容易口无遮拦,中伤别人,打击别人的自尊,让别人下不来台,或者喧宾夺主,夸夸其谈,把真正的主角晾在一边,这些都是肤浅的做法。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往往一句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伤害就不知不觉造成了。即使你的本意不是伤害别人,却总是处处显示自己,把别人限于被动尴尬的局面,那就糟糕了。

更何况在错综复杂的交际网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无时不隐藏着杀机和危险,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先例,更有祸从口出、引祸上身的酒桌之言。无心之言、戏言、多嘴之言都会随时带给你这样或那样的结果,造成上下级间的关系紧张、朋友间的误会、邻里间的矛盾激发等等。所以,话不在多,言多必失,聪明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绝不会让自己的精力浪费在说废话上。

美国的艺术家安迪渥荷曾经告诉他的朋友说:“我学会闭上嘴巴后,获得了更多的威望和影响力。”的确,言多必失,说得越多,越容易露底。

所以,我们要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在任何地方和场合,我们要尽量少说话。缄默是值得提倡的,如果非说不可,那么,你要注意所说的内容,千万不要和盘托出。因为,在交际中,和盘托出的人是最愚蠢的,而“心机”重的人懂得分寸,不会轻易泄露并掏出整个人心。

碰上老实的人,你们一见如故,把老底全都抖给对方,也许会因此成为知心朋友。但在现实中,更多可能的情况是:你把心交给他,他却因此而小看你,更有甚者会因此打起坏主意来暗算你。所以说,在待人处世中,尤其是对摸不清底细的人,切记要做到“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否则,吃亏受伤害的将是你自己。

李经理出差的时候在飞机上遇见一位“港商”,二人一见如故,互换了名片。这位港商在举手投足之间都显示出一种贵族气质,使李经理对其身份毫不怀疑。恰巧二人的目的地相同,而港商又对李经理的产品非常感兴趣,似有合作意向,李经理便与之同住一个宾馆,吃饭、出行几乎都在一起。这一天,李经理与一客户谈成了一笔生意,取出大笔现金放在包里。午饭后他与港商在自己的房间内聊天。不久李经理起身去卫生间,回来时出了一身冷汗:港商和那个装满钱的皮包都不见了。李经理赶紧报警,几天后案子破了,罪犯被抓获后才知道,原来他并不是什么港商,而是一个职业骗子。这让李经理对自己的轻易相信他人,交出自己底细的做法痛悔不已。

像李经理这种被人摸清底细钻了空子的事情几乎时有所闻。而“港商”的骗术仅在于:他交出假心,以此诱骗你交出真心。而你却不知江湖险恶,就心实厚道地什么都对他说了。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必要吸取教训,换一种不那么“实心眼儿”的做人态度。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时就放牛,给有钱人家打工,但朱元璋却胸有大志,风云际会,终于成就一代霸业。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有一天,他儿时的一位穷伙伴来京求见。

那人一进大殿,即大礼下拜,高呼万岁,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他说得动听含蓄,心里很高兴,回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情形,心情很激动,立即重重封赏了这个老朋友。

消息传出,另一个当年一块放牛的伙伴也找上门来了。见到朱元璋,他高兴极了,生怕皇帝忘了自己,指手画脚地在金殿上说道:“我主万岁!你不记得吗?那时候咱俩都给人家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抓豆子吃,结果把红草根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红草根带进肚子里。”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朱元璋又气又恼,哭笑不得,只有喝令左右:“哪里来的疯子,来人,快把他拖出去砍了!”

会说话的人可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升官发财,不会说话的人却因为言语不当遭到灭顶之灾,可见说话的重要性。在社交场合中,少说多听是一条永恒的守则。侃侃而谈不见得给自己增添光彩,更不能说明自己有学问,相反,会给人带来言而不实的感觉。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如果不是深相知的人,你也畅所欲言,吐露真心,对方的反应会是什么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吗?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会显出你的没有修养和冒昧。

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地向别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他的只说三分话,是指不必说、不该说的尽量不说,是一种自我保护和防范。

另外,和人初次见面或才见过几次面,就算你觉得这个人不错,而你也喜欢他,也不该把你的心一下子就掏出来。我们主张不那么老实做人,意思是对还不了解的人,无论说话或做事,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厢情愿。因为人性复杂,你如果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给对方,用心和他交往,那么就有可能受伤。

把心掏出来,这代表你的真诚和热情,但是你把心掏出来,对方也把心掏出来的人不太多,而且也有掏的是假心的人。如果这种人又别有居心,刚好利用了你的弱点,好比薄情郎对痴情女一般,那么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而会玩手段的人,更可以因此把你玩弄于股掌之中。

社会复杂,不要轻易露底。三思而言,才能避免祸从口出。

不必处处追求精确,模糊性的语言妙处无穷

就语言本身而言,语言表达是越准确、清晰、明了越好,然而在实际运用中,我们有时却不便把话说得太死,甚至也不需要表达得十分精确,因为话说得太明白反而会把自己推向被动的尴尬的境地。比如,你答应别人一定帮忙,事实却没有把握是否能做到,倒不如这样说:“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你。”这样可以给自己留有进退的空间,不至于影响人际关系。有时,语义要求过于明晰和精确,反而使交际无法进行下去。再比如说“张三很胖”这句话,体重达到多少公斤才可称得上胖?我们就很难给出明确的界定。如果九十公斤就算胖,那么八十九点九公斤就不行?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的模糊性也是保证交际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

有时候,我们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公关,常常可以收到精确语言难以达到的效果。

顾维钧在担任驻美公使时,有一次参加国际舞会,与他共舞的美国小姐突然问他:“请问您是喜欢中国小姐还是美国小姐?”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若说喜欢中国小姐,会得罪美国小姐,又有失作为公使的自尊。顾维钧不慌不忙地回答:“不论中国小姐还是美国小姐,只要是喜欢我的人,我都喜欢她。”

这个回答,既得体又贴切,不卑不亢,令人拜服。

在交际中,有时候使用模糊语言,含糊其辞,是一种很好的交谈策略。再如,一对恋人上街时,男方突然想起忘了带一件东西,说:“请等我一会儿,我去去就来。”这个“一会儿”,到底有多长?是“五分钟”还是“十分钟”,没有确定的意义,但对方会很准确地理解为是不太长的一段时间,会耐心等待。

这种说法,比使用确定的语言表述更好,如果说“请你等我五分钟。”结果因为某种原因,耽搁了十分钟,而对方是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就可能造成不愉快。比如,朋友邀你去作客,你自己无法确定具体时间,就可以说:“大约在中秋节前后,我一定去一趟。”这样便显得很灵活,可以在中秋节前,也可以在节后。

由此可见,含糊其辞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因为,在有些场合说话是不能太明白的,比如,外交场合或商业谈判等等。这时候就可以使用模糊语言了。以含糊其辞的话语回答对方的问题,既不失礼,又不会泄露秘密。含糊其辞地回答对方的问题,看似是一种简单的事情,但要把模糊语言用好却是一门学问。

有一次,在梁朝伟出席的某活动上,记者又问起他和刘嘉玲的关系:“在北京《无间道》的首映式上,你和刘嘉玲非常亲密。我们想知道,你们什么时候能走上红地毯呢?”

这个问题虽然公众非常关心,可毕竟是个人隐私,梁朝伟不好回答,于是他说:“我们在人民大会堂的首映式上,就已经走过红地毯了啊。”

人民大会堂走红地毯当然不比婚礼上的红地毯,然而梁朝伟偷换了两个红地毯的含义,回答得含糊其辞,却又无懈可击。

无独有偶。有一次在一个小型的联欢会上,一个观众问赵本山:“听说你在全国笑星中出场费比较高,是吗?”

这个问题让人为难:如果作出肯定的回答,一定会给赵本山本人带来很多不便;要是否定,很难有人相信。于是赵本山说:“你的问题问得很突然。请问你在哪里工作?”

“我在大连一个电器经销公司工作。”那位观众说。

“你们经营什么产品?”赵本山问。

“录像机、电视机、录音机……”

“一台录像机要多少钱?”

“4000元。”

“那有人给你400你卖吗?”

“那当然不能卖。价格是根据产品的价值确定的。”

“那就对了。演员的价格是由观众决定的。”

经过这番诱导,赵本山既回避了正面回答问题,又没有答非所问,使得交际气氛非常和谐轻松。如果赵本山拒绝回答,或者一本正经地说“请您不要问收入等隐私问题”,那就可能把气氛搞僵,自己还会给观众留下不爽快的印象。

法拉第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他常常坚持不懈地做一些表面上和社会生活并不相关的科学实验。当法拉第最初发现电磁感应原理的时候,有人冷嘲热讽地问他:“这个原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呢?”

法拉第马上反问对方:“刚生下来的婴儿有什么用呢?”

对方听后,哑口无言。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勇夺金牌,一名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他:“亚洲人在短跑上一直是个弱势,许多人怀疑你的成绩的真实性,认为可能是服用了查不出来的兴奋剂。请问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翔盯着对方,略加思索,从容地回答道:“贵国的医学一向比中国发达,服用兴奋剂的历史比中国悠久很多,如果有这种药,你们的运动员一定用过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你们就算服用了兴奋剂,也没有进世界前三。”一番话把这位记者噎得满脸通红,哑口无言。刘翔机智的回击赢得了在场中外人士的尊重和钦佩。

在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提出某种要求时,对方既不马上反对,也不立即赞同,而是耐心细致地与你谈些与主题有关但又模模糊糊的问题,整个谈话像笼在烟雾之中,最后你都不明白自己是怎样被拒绝的。当你需要拒绝对方又不想得罪他时,不妨也试试运用这种模糊语。

还有,对突发事件,在尚未弄清来龙去脉又不得不立即作出反应时,也需要这种伸缩性很大的模糊语言,有人称之为“外交字眼”。比如:“我们注意到了……事态的发展。”“注意到了”只表示“知道了”,但并未点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便使自己拥有了主动权。

对本来已经清楚的事实或想法,出于某种策略的考虑,故意使用含义宽泛的模糊语言,可以使你的话具有某种弹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有的单位领导为了纠正某种不良倾向,又不至于使矛盾激化,便使用模糊语言:“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单位的纪律状况总的看是好的,绝大多数同志比较自觉,但也有极个别的同志表现较差……”这里,使用了一系列的模糊语言:“最近”“绝大多数”“极个别”等。这是一种批评的艺术,它从保护有缺点的同志的自尊心出发,既照顾了面子,又指出了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很尴尬的情景,这时候,糊涂语言也会派上大用场。

有一次,一家旅馆招聘侍者,前来应聘的人很多。老板想考考他们:“有一天当你走进客人的房间,发现一女子正在裸浴时,你应该怎么办?”

众人都抢着回答,有的说:“对不起小姐,我不是故意的。”

有的说:“小姐,我什么都没有看见。”老板听后不停地摇头,这时一个小伙子走上前说:“对不起,对不起先生。”结果他被录用了。

这个小伙子的回答巧妙地使用了模糊的语言,使客人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同时也得到了老板的信任。

在生活中,经常可能碰到一些不能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的事情,这时候便可以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进行对答。

马拉多纳在1986年的世界杯足球赛上和英格兰球队相遇时打入的第一球是“颇有争议的手球”,据说墨西哥一位记者曾拍下了“用手拍球”的镜头。

后来,有一位记者问他那个球是手球还是头球时,他机敏地回答:“手球一半是迪戈的,头球一半是马拉多纳的。”马拉多纳的回答表面上看是装糊涂,但是却颇具心计。倘若他直言不讳地承认是头球,那么就表明了这场比赛的不公正性。但如果不承认又有失足球明星的风度。这妙不可言的“一半”与“一半”,等于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颇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气概,又在规则上肯定了裁判的权威,具有君子之风。

由此可见在与人交流时使用模糊语言的重要性。这种方法在与人交谈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用处,就是能够给人台阶下,使双方都皆大欢喜。

有时候,话说得过于明白真实,不会达到好的效果。如果能够说得模糊一点,反而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要想在交际中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不妨用用模糊语言吧。

让你的不满成为秘密,让别人知道只会有害无益

莉莉目前在一家计算机公司做高级程序员。她之所以离开以前的公司,主要是因为她在同事面前抱怨老板的话,传到老板的耳朵里后,老板处处排挤她,逼得她不得不辞职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