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桂林山水
9474400000007

第7章 桂林文化(1)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建立。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千余件石刻和壁书,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陈毅诗云:“宁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桂林的山水养育了桂林人民,桂林山水之灵气更是培育了一大批桂林山水画家。

(一)中原文化一脉

桂林城市是一个山水文化的汇集之地。城中城是靖江王城,南天一柱独秀峰是其中心,东西绵延、挺拔俊秀的叠彩山正好成为独秀峰和靖江王城的“靠山”。王城之北有铁封、鹦鹉两山作为屏障,东有漓江为其庇护,西有桂湖形成依托,南有榕杉湖构成附丽。加上桃花江的锦上添花,象鼻山、伏波山、宝积山的巧妙点缀,一个举世无双的山水城市就这样浮出海面。

“桂林山水甲天下”,正是“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这自然天成的仙境衍生出丰富瑰丽的山水文化。艺术文史与山水融为一体,堪称天人合一的绝妙注解。山水文化突出的表现在山水诗词、山水画及碑林、石刻壁书。同时,其多民族色彩的文化同样具有山水特色,如对山歌、龙船调等。

秀美的桂林山与浓郁的民俗风情相结合,使妩媚的山水更添生动,淳厚的民俗风情更添清丽。桂林市内的刘三姐景观园及少数民族风情园就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

桂林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原来桂林文化与中原血脉相连,那纽带就是兴安灵渠。它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将先进的中原文化输送到整个岭南,而其功臣应是不惜劳民伤财的秦始皇。北有长城南有灵渠。郭沫若认为灵渠“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奇观”。翦伯赞说:“不到灵渠岸,无由识始皇。”

通过灵渠中原文化长驱直入,为八桂大地带来惠泽人心的诗文哲学、开启民智的文教体制,为八桂人带来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进步理念。南朝,颜谢并称的颜延之为官桂林,长年在独秀峰读书岩读书写作,成为桂林文化城第一个中原文化使者。之后,独秀峰山麓历代建有唐代府学,这是桂林历史上第一个府学;清代贡院,从这里走出了四位状元,人数在整个中国名列第五,他们的英名至今还在靖江王城的及第坊上熠熠生辉,文化薪火,千年承传。

(二)诗中山水

桂林的山水胜景给古往今来的迁客骚人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名篇佳作。佳作是美景的附丽,而美景也因佳作而名传千里,流芳百世。我们先来看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那首《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啊!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啊!是梦境啊,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

心是醉啊,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招手相问老人山,

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

室珠久等叩门声……

鸡笼山一唱屏风开,

绿水白帆红旗来!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

请看穿山明镜里—

啊!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桂林山水入襟,

此景此情战士的心—

江山多娇人多情,

使我白发永不生!

对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

七星岩去赴神仙会,

招呼刘三姐啊打从天上回……

人间天上大路开,

要唱新歌随我来!

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

战士啊,指点江山唱祖国……

红旗万梭织锦绣,

海北天南一望收!

塞外的风沙啊黄河的浪,

春光万里到故乡。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

意满怀啊,情满胸,

恰似漓江春水浓!

啊!汗雨挥洒彩笔画:

桂林山水—满天下!

这首诗情真意切,热情洋溢,让我们领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昂扬饱满的激情,也对桂林山水有了大致轮廓的感受。下面让我们坐着诗歌之船溯流而上,去唐诗宋词中饱览古色古香的桂林风情。

唐宋一代的著名诗人、词人、文学家很多都到过桂林,宋之问、萧颖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刘长卿、许浑、李商隐、张泌、戴叔伦、李群玉、曹邺、戎昱、李端、黄庭坚、范成大、辛弃疾、张孝祥、戴复古等等。当然他们未必是专程旅游,多数是路过或为官于此并在桂林长期生活过,从他们的诗作中,能看到桂林的山水秀色给他们的美丽印象和美好心情。

宋人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余旧览《倦游杂录》,言桂州左右,山皆平地拔起,竹木蓊郁,石如黛染;阳朔县尤奇,四面峰峦骈立。故沈水部彬尝题诗曰:‘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争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余初未之信也。比岁,两次侍亲赴官桂林,目睹峰峦奇怪,方知《倦游杂录》所言不诬。因诵韩、柳诗云:‘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又云:‘海上群峰似剑芒,春来处处割愁肠’之句,真能纪其实也。山谷老人谪宜州,道过桂林,亦尝有诗云:‘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嶒峨,李成不生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

看来这“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誉早在唐宋之时已为人广泛认同。胡仔提到的唐人沈彬的诗就是《阳朔碧莲峰》,宋人欧阳有《临江仙·九日登碧莲峰》:“涧碧山红纷烂漫,烟萝远映霜枫。倚阑人在暮云东。遥天垂众壑,平地起孤峰。大好家山重九日,尊前切莫匆匆。黄花消息雁声中。寻芳须未晚,与客且携筇。”将登临碧莲峰所见的秋景写得色彩斑斓,奇崛秀美,情致深厚,如痴如醉。

韩愈的“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如神来之笔,秀出了桂林山水的神韵,无怪乎南宋词人张孝祥要将此名句化用在《水调歌头·桂林集句》里:“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江南驿使未到,梅蕊破春心。繁会九衢三市,缥缈层楼杰观,雪片一冬深。自是清凉国,莫遣瘴烟侵。江山好,青罗带,碧玉簪。平沙细浪欲尽,陡起忽千寻。家种黄柑丹荔,户拾明珠翠羽,箫鼓夜沉沉。莫问骖鸾事,有酒且频斟。”上阕的开头引用的正是大诗人杜甫的《寄杨五桂州谭》,用集句将桂林的气候宜人,交通便利,风物秀美,笙歌繁华一一写尽。著名的词人在第二年故地重游,又留下《水调歌头·桂林中秋》,词中道:“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看来这桂林不仅山水明秀,而且自古繁华,让人流连忘返,宋人刘褒叹道:“恍扬州十里,三生梦觉,卷珠箔、映青琐。”其中不无“欲把杭州作汴州”之感。

桂林气候宜人,山水秀美。白居易有“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山水衙门外,旌旗艛艓中”。将这唐宋时略显偏远的桂林说得如清新俊逸的帅哥,欣欣然不亦乐乎。失意落寞的李商隐在诗中写道:“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一语道出了桂林的山水形胜。

桂林水好,李群玉有“桂水秋更碧”,杨衡有“桂林浅复碧,潺湲半露石”。许浑说桂林“处处山连水自通”。桂林秀色如画,张泌写“溪边物色堪图画,林畔莺声似管弦”。让人陶醉其中。

桂林的山离不开水,水离不开山,山水长相依,于是邹应龙有风致婉然的“无数桂林山,不尽漓江水”。戴复古的“湖上千峰立”干净利落,让人想见水中之山的峻拔,水中山影的深秀。

桂林山多洞奇石怪,戴复古又留诗曰:“忆昨游桂林,岩洞甲天下。奇奇怪怪生,妙不可模写……神功巧穿凿,石壁生孔罅。玲珑透风月,宜冬复宜夏。”又写“桂林佳绝处,人道胜匡庐。山好石骨露,洞多岩腹虚。峥嵘势相敌,温厚气无余”。将桂林山石的千姿百态尽措笔端,还大有此中妙,不可与言之处。诗人独享美景,也生出如临仙境之感:“中有补陀仙,坐断此潇洒。”

桂林的洞奇是天公与人文荟萃的结晶。南宋乾道年间,诗人范成大出守桂林。写下了《书浯溪中兴碑后(并序)》:“九日渡湘江,游浯溪,摩挲中兴石刻,洎唐元和至今游客所题。”可知桂林石刻至宋已积累不少,当然这也是山水美景让诗人才士情不自禁的副产品。

当然,如此秀美的景色也并非尽如人意,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就是一位流落桂林的失意人。“停午出滩险,轻舟容易前。峰攒入云树,崖喷落江泉。巨石潜山怪,深篁隐洞仙。鸟游溪寂寂,猿啸岭娟娟”、“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日暝山气落,江空潭霭微”。这位颇有才华的河南籍诗人给我们写下了声色新鲜、精致奇特的山水美景,却丝毫写不出喜悦的心情,因为政治失意,因为远离中原故土,在如画的桂林潦倒客居,对诗人更是一种折磨,只能“兀然心似醉,不觉有吾身”。了却残生。当然这凄婉寥落的一段心情并不能损益桂林山水的盛誉,反而使得桂林的文化底蕴更其丰富,“方驰桂林誉,未暇桃源美”。正是人文荟萃的故事浸润这世外仙境的桂林,让她名驰遐迩,声满天下。

(三)山水画与漓江画派

宋人刘克庄有诗:“惟应诗卷里,偷画桂州山。”桂林山水画是指以桂林秀美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这些画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体,以表现桂林山水自然本性的律动与意韵为目的。

桂林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全国许多画展、画册、报刊以及网络上,都随处可见。中国历史上就有很多画家画过桂林山水或以桂林山水成名,如15世纪的石涛及20世纪的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等。

其实在桂林还有一个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漓江画派。广西老一辈画家帅础坚、阳太阳、黄独峰、涂克、黄泰华等也曾经创作出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漓江山水作品,为漓江画派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黄格胜为首的广西一批画家,把创作重心放在描绘漓江山水和广西南方的风景上,逐渐形成了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艺术追求的画家群体,这些画家以共同的艺术表现对象和相近的绘画风格,在国内画坛独树一帜,引人瞩目,逐渐形成了“漓江画派”。

(四)民间艺术

精美陶瓷与瓷刻

构思新颖独特, 形象生动, 制作技术精湛, 色彩古朴典雅, 又富现代生活情趣。山羊壶、大琵琶瓶、象山壶、山水画瓶系列等数十个品种先后获自治区、轻工部奖励, 并在法国、西班牙、西德和日本等国展览。

瓷刻是用硬质工具在瓷器上雕刻各种花纹和图案的工艺品, 始于明代。有白坯和彩釉两种,雕刻内容有人物、花鸟、山水等。作品构图清新, 线条流畅,刻画的人物神态生动、栩栩如生, 有较高观赏和收藏价值。

玉石雕刻与宝石工艺画

桂林玉石雕刻艺术品制作历史悠久, 以陆川石、东兴石、虽腊石、 岫岩玉石、龙胜滑石等为材料,因材施艺、雕工精美,造型新颖,颇具魅力。

宝石与绘画结合的艺术器。以绚丽多彩的各类宝石为原料, 切割抛光, 显现其原有色泽, 运用中国画、西洋画技巧, 根据宝石的形态, 表现山川景观、花鸟人物、民俗风情, 制作成各种不同规格的柜式挂件、盘式、花瓶式和屏风式摆件。画面瑰丽, 具有浮雕立体感和丰富表现力。

阳朔画扇

以当地楠竹为骨, 以宣纸或绢帛为面, 经画、染、裱、糊、穿、漆等工序制作而成。阳朔画扇选料考究, 工艺精致,画面内容有桂林山水、阳朔风光、花鸟虫鱼、奔马猛兽、古装仕女等各类古今题材, 全部由本乡本土的农民画家创作并手工绘制, 画扇以此而名。在画的正面、反面或周边配以诗词、书法、篆印, 即成为集诗、书、画、刻于一体的旅游工艺器和纪念器。小者盈尺, 大者1—2米不等。

绚丽壮锦

壮锦是桂林壮族妇女用各种颜色的丝绒和细纱精心织造的著名的手工艺品。1700多年前的汉代史籍所记载的“斑布”就是当今壮锦的前身。壮锦多以壮族地区的动物图形为图案,织工精巧,线条简练而明快,粗犷而别致,且色彩绚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竹木雕刻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