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走进神秘高僧
9473600000006

第6章 普陀山第一位全山方丈(1)

千百年间,普陀山历经兴衰,终于在当代迎来了最后一次复兴。这次复兴又是由一位古稀僧人一手促成。他继承了百年前复兴观音道场的别庵性统法师的遗志,兢兢业业,惨淡经营,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实现了自己在佛前许下的宏愿,让普陀山恢复了往日的繁盛,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高山仰止的背影和一份可贵的精神遗产。

导读:

他是一位僧人,却二十年不住寺庙,不穿僧服。七十一岁高龄时,他在佛前发下宏愿,要重现“海天佛国”往日的繁荣。二十载苦心经营,换来观音道场中兴。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让后辈人感慨良深。

普陀山第一位全山方丈

普陀山上有一座独特的寺庙,它里面供奉的不是佛像,而是一位僧人。每逢这位僧人的圆寂日,众多僧尼便会云集到这里为他举行追思法会。在后世僧人心中,他是普陀山的中兴祖师。这位僧人究竟是谁?在他的生前身后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七十一岁高龄的古稀老人如何实现普陀中兴的愿望?在他身后又为普陀山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

妙善重振普陀

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在这个“海天佛国”的二百多座寺庵里,供奉着各式各样的观音塑像。

但是,在普陀山西南面的一座庙宇里 ,供奉的却不是观音菩萨,而是普陀山一位已经圆寂八年多的僧人 。这是全岛唯一一座供奉僧人的庙宇。

每逢这位僧人的圆寂日,普陀山的僧尼都会来到这里,燃上一炷香,献上一束花,以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

有人说,他是普陀山的中兴祖师,今天普陀山的繁盛都得益于他的功德。还有人说,现在在普陀山担任重要职位的僧人大都传承了他的衣钵。

这位僧人究竟是谁? 在他的生前身后又有着怎样不平凡的故事呢?

1979年10月28日,一条小船载着一位老人登上了普陀山。此时的普陀山破败不堪,唯有残留的一尊唐代观音头像还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是一座佛教名山。面对眼前的景象,老人百感交集,想起普陀山千年辉煌的过往,他实在心绪难平。

这位老人就是原普陀山法雨寺的方丈妙善和尚,而此时,他身上穿的却不是僧服,而是一件普通的蓝色中山装。

“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主刹普济寺山门外的这幅对联精炼地概括了普陀山曾经有过的无上荣光。观音道场的崇高地位与独特的海山风光,让普陀山仿佛成了上天赐给人间的一方净土。

然而,普陀山并不可能远离尘世,历史的每一次动荡都曾带给它强烈的冲击。

明洪武年间,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活动十分猖獗,普陀山一度为倭寇盘踞,寺庙被占,僧人全部被驱赶出山。

清朝初年,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并经常骚扰东南沿海地区,普陀山也经常遭到劫掠。

20世纪60年代的那场浩劫,使普陀山又一次蒙难。观音佛像几乎全被毁坏,寺院僧尼除四十多位老弱病残、无家可归者被允许留居外,绝大多数僧侣被遣散回原籍劳动,许多人被迫还俗。

1960年10月23日,时任法雨寺代理方丈的妙善与其他僧尼共108人被迁到了浙江余姚的芦山寺集中劳动。在那段蒙难的岁月里,妙善和尚沉默寡言,只管埋头劳动。他先后担任过记工员、生产队长、农场管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在管理、财务各方面都增长了不少知识。

在当地人眼中,他是一位和善慈祥的长者。人们尊称他为“吴伯伯”。

妙善俗名吴敬亭,江苏如皋人。16岁那年,他到一家商店去当学徒,店家虔诚信佛,他也就从那时起与佛结下了因缘。24岁时,他剃度出家,取法名“心慈”,字“妙善”。

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也在开放之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妙善被邀请回山,负责普陀山的修复开放工作。

佛教教义认为,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20年的劳动,在妙善看来也是一种修行,他并没有丝毫怨言。在被邀请回山的第二天,妙善和尚虔诚地换上了前一夜还在赶制的僧装,重显比丘相。

1979年,妙善接待一个日本代表团时留下了一张照片,这是他重新穿上僧装后留下的第一张照片。这一年,妙善已经71岁了,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还能担负起普陀山中兴的重任吗?

20年后重回普陀山,面对着一片废墟,妙善老和尚心绪难平。他深切地感受到,普陀山佛教的兴衰与国运竟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承平,普陀兴盛;国家多难,普陀遭殃。思虑过后,决心已定,妙善在佛前发下了宏愿:一定要让普陀山观音道场重现往日生机,为达成这个愿望,自己将不遗余力!

1980年3月,普陀山佛教协会恢复,妙善大和尚被推举为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统筹管理全山佛教事务。

惟航法师是普陀山佛教协会的副会长,1980年他来普陀山的时候刚刚17岁,他跟随妙善走过了那段无比艰辛的日子。惟航法师告诉我们,当年师父已经七十多岁,出去劳动(在寺庙里叫“出坡”)时却都是师父带头去。当时17岁的惟航就跟随师父一起劳动,到码头挑东西、装瓦片、装陶,大家齐心协力,从一砖一瓦开始复兴普陀。

修复工作繁复而沉重,妙善决定先从几个大寺的修复开始。

普陀山第二大寺庙法雨禅寺背山面海,布局严谨,气势恢弘,被认为是普陀山上最美的寺庙。法雨寺最独特的是九龙殿, 九龙殿的内殿顶上,盘着九条活灵活现的木龙,而它的外殿顶全部用琉璃黄瓦铺就。

一座寺庙何以有这样的气派?原来殿中的九条木龙和殿顶的琉璃黄瓦本是明朝皇宫里的旧物,是康熙皇帝下诏将它们全部移到了普陀山。

妙善对法雨寺有着深厚的感情。20世纪50年代, 他在代理法雨寺方丈时,还募集到海外的资金,对法雨寺的九龙殿等建筑进行过一次修复。

苦心复兴观音道场

信光法师是法雨寺现任住持,20世纪80年代,他第一次来普陀朝山的时候,就遇到了妙善大和尚。

1987年,信光来普陀朝山时还没有打算住在普陀山,可是当他一进入普济寺,头一个碰到的竟然就是妙善老和尚。那时,他并不知道妙善是大和尚。妙善衣着简朴,穿一件灰色的大褂,面容慈祥,他亲切地询问信光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到普陀山。还是个小孩子的信光就这样跟妙老结下了因缘。

因为这个因缘,信光后来留在了普陀山。之后,在妙善的鼓励下,信光先后去新加坡、斯里兰卡等国家留学七年,如今,他可以用流利的英语同外国游客交流。

在人们的记忆中,妙善老和尚一向慈祥和善,但信光法师却清楚地记得妙善老和尚发火的情景。一次,妙善去工地检查,随从的一个小侍者随手摘了一片小树叶。妙善发现后,用拐杖指着小侍者的鼻子严厉地训斥了一顿。在妙善心中,普陀山不是一般的风景旅游区,而是海天佛国、菩提净土,在这方神圣的人间净土上,即便是一草一木又怎容随意损坏!

为了切实建设好普陀山,妙善还借鉴在农场当生产队长时的经验,提出了全山寺庙统一管理的制度。过去普陀山有两百多座寺庵,都是分散管理。从1980年开始,妙善提出了全山一盘棋管理,建立了全山统一管理的制度,实行了三统一的管理办法,也就是人事统一、经济统一、寺庙的修建布局统一。正因为有这“三个统一”的法宝,普陀山二十多年中在寺庙的建设、佛法的弘扬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实行全山统一管理的制度,破除了千百年来寺庙之间的门户之见,保证了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全山力量办大事。

1989年10月16日,普陀山佛教协会举行了盛大的“寺庵修复、佛像开光”典礼,同一天,享有极高声望的妙善大和尚被推举为普陀山全山寺庵方丈,他是普陀山历史上推选出的第一位全山方丈。

妙善以垂老之躯,率领全山僧尼,经过十年的艰苦劳动,使普陀山终于重新恢复了庙宇庄严、梵音处处的繁荣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普陀山最具特征的地理标志——南海观音铜像也是由妙善老和尚发起建造的。普陀山是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一直以来却没有一个标志性的形象,所以妙善老和尚当年一提出提议,立刻得到了各方的广泛响应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