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成语与歇后语
9471500000004

第4章 成语的构造

成语是一种定型的固定词组,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有一些成语,如“盲人瞎马、一刻千金、循循善诱”等,它们的早期形式是“盲人骑瞎马、一刻值千金、循循然善诱人”。原来是五个字或六个字,四个字的形式是后来出现的。它们不向七个字、八个字发展,而向四个字发展,这足以说明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基本形式。

为什么汉语成语大部分是四字格呢?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而且成语既要能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又要极其概括精练,过长过短都不行,四个字最为合适。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点来解释。

一是这和汉语的特点有关,汉民族讲话,在音节上大都是成双成对的。汉语讲究音律和谐,四个字的结构在诵读时恰好能组成抑扬顿挫的声调,富于音乐美,这有助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305篇基本上都是四字一句,这种四字句,结构短小精悍,活泼明快,读起来抑扬顿挫,在后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诗人、作家及其作品,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语言。成语基本上源于古书和口语,因此成语以四字为多。

汉语讲究四声。四声是利用音高音长变化的差异构成的。一般地说,仄声较短促,平声较柔长。平仄声调的重叠相间,能显示声调的各种变化,抑扬顿挫,节奏性强,极富音乐美。而四字格的结构恰是适应这种声调变化的最简洁、最凝练的形式,试看以下成语声调变化的方式:

平平仄仄式:天翻地覆、明争暗斗、风吹草动;

仄仄平平式:饮水思源、水到渠成、柳暗花明;

平仄平仄式:惟妙惟肖、肝胆相照、发号施令;

平仄仄平式:身体力行、人面兽心、明辨是非;

仄平平仄式:海枯石烂、落花流水、虎头蛇尾;

仄平仄平式:趾高气扬、倒行逆施、丧权辱国。

这种平仄的配合十分协调,读来跌宕起伏,能构成和谐的声调美,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段。

二是成语的特殊使命方面的原因。成语一方面要表达比其他词汇更加丰富、复杂的内容,一方面又要像其他词汇那样简明而概括。这样,过长过短都不行。过长了,显得累赘,不符合精练的要求;过短了,又不易清楚地表达复杂、深刻的思想和认识。而四个字不多不少,最为合适。因为四个意义单位可以组合成任何一种结构关系,这些结构关系足以表达任何一种复杂的认识和思想。比如仅用“围魏救赵”四个字就描述了战国时一个有声有色的战役,并归纳出了这场战役所使用的歼敌有效的战术。这是形式极其精练,内容高度概括的典范。

四字格的结构,能构成各种复杂的语法关系,这对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和认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可见,成语以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基本结构形式,绝非偶然。

关于四字成语内部的结构,大体上可分为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单一结构的成语内部的语素凝固成一体,共同表达一个固定的意思,不能分作两部分来分析其结构,如“乱七八糟、胡说八道、忸忸怩怩、慢条斯理”等。这种单一结构的成语为数不多。复合结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的结构。其结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并列结构:青红皂白、风花雪月、千言万语、龙飞凤舞;

偏正结构:一丘之貉、匹夫之勇、侃侃而谈、摇摇欲坠;

主谓结构:万马奔腾、愚公移山、毛遂自荐、蜀犬吠日;

动宾结构:饱经风霜、顾全大局、隔岸观火、包罗万象;

中补结构:颠扑不破、体贴入微、重于泰山、感激涕零;

连谓结构:画蛇添足、见风使舵、过河拆桥、削足适履;

兼语结构:引狼入室、令人生畏、指鹿为马、请君入瓮。

前面曾提到成语在其结构上是具有凝固性的。它的结构和组成部分不能随意更改或变动。有的成语里有一组近义词或反义词。例如,“三言两语”中的“言”和“语”是意思相近的词;“大同小异”中的“大”和“小”、“同”和“异”都是反义词,这些都不能随便更换。再如,“奇装异服”中“奇”和“异”同义,“装”和“服”同义,有人将“奇装异服”写成“奇装衣服”,表面看只是写了个错别字,其实反映了没弄清成语的结构。例如,“两虎相斗”不能说成“三虎相斗”,“南腔北调”不能说成“东腔西调”,“盲人瞎马”不能说成“盲人瞎驴”。因此我们在使用成语的时候,应该格外注意,要恰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