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转变”官“念
9470200000061

第61章 自强、自立、自修(7)

在目前浮躁、喧哗的社会环境下,应酬和礼尚往来确实夹杂着太多的功利色彩,掺和着许多无奈的情绪。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应酬多半是一种被动地应付,要么碍于情面,要么出于责任,有时候是迫于无奈。比如,托人办事,心中老琢磨不送点东西怕人家不给办;找医生为病人做手术,不塞个红包老觉得不踏实;找政府承揽工程、审批土地等,唯恐不花点本钱就办不成事;诉讼双方打官司,不“表示一下”,就担心自己败诉;下级官员见上级领导,不带点见面礼也觉得寒碜、不热情。这种人人心知肚明的潜规则,严重毒化着社会风气,由此而导致目前职场官场上过度应酬、吃喝之风泛滥。

因工作需要而参加各种应酬更是在所难免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应酬都是必需的、必要的。造成领导者应酬多的原因大体如下:

①官本位导致应酬过多。接待上级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是公款吃喝成风的主要原因。下级单位的工作成绩由上级评价,下级干部的政治前途由上级掌握。同时,上级部门掌握着各种行政资源和各种财政补贴、专项资金等,不跑不要,不吃不喝,就难以获得。同时,部分领导者贪图享受,等级观念、特权思想严重,把追求舒适、享受、高消费看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②形式主义导致应酬过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主要表现在文山会海、各种名目的检查验收、创建达标、参观考察等,这些必然会导致无休止的处理文电、协调工作、出席会议、安排会务、迎接检查等活动,牵扯大量精力,以至于一些领导者抱怨自己的工作状态时说“工作就是开会,协调就是喝醉,检查就是浪费”,在应酬中身心俱疲,失去了干事业的热情和干好工作的激情。

③私欲泛滥导致应酬过多。工作和生活中的私欲,主要体现在利用公款肆意享乐上。以协调公务为名,游山玩水,吃喝玩乐;以工作需要的名义,经常出入于各种娱乐场所。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为了达到消费公款的目的,人为制造检查、参观、调研等活动,巧立各种名目,满足自己的物欲需要,从而使应酬不断增多,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④不当交往导致应酬过多。领导者手中掌握着各种各样的权力资源,这些资源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使许多想利用这些权力资源谋利的人趋之若鹜,想尽办法接近巴结领导,人为地制造各种应酬的机会。领导的地位越高,权力越大,想巴结的人就越多,各种交往式的应酬也就越来越多。然而,这些交往式应酬的背后,往往是权钱交易、不正之风,因此这类交往也充满了陷阱,既害国家,也害自己。

⑤落后文化导致应酬过多。我国是一种关系型社会,人们普遍重视关系交往和人情往来,让一些人产生了“什么事情都要通过关系来解决”的习惯认识。客人来了,不好好招待就是不近人情;不大吃大喝、高规格接待,就是不重视客人;不进高档饭店、喝高档酒、吃山珍海味、送纪念品,就是没有体现出主人的诚意……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公务接待方面的不正之风。

⑥制度缺失导致应酬过多。公款吃喝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是十分少见的。在俄罗斯,一位政府官员如果想用公款请别人吃饭,严格而繁杂的报销手续会让他望而却步;在欧美和日本,政府官员在公款消费问题上更是如履薄冰,因为媒体和民众一直在密切监督着他们。而在中国,公款吃喝则是习以为常。我国各级的招待费用都列入财政预算,堂而皇之,合理合法,公款吃喝是自己消费,国家付账。

一方面人们对吃吃喝喝有那么多无奈、那么多苦恼,没有几个人不大摇其头,可另一方面人们又觉得这没什么不正常,“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啊”。这种“被动式吃喝”,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从众,好像没有人想到去改变它。曾有记者以《穷吃,吃穷——亲历西北“狂”吃》为题,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反映,一些地方“会议开幕吃,报告结束吃;安排计划吃,总结经验吃;检查工作吃,传达精神吃;领导来吃,领导走吃;有东西吃,没东西吃;有权当然吃,没权蹭着吃;因为吃所以穷,越是穷越要吃”。“吃得触目惊心,吃得莫名其妙,吃得心痛不已”,可谓对吃喝风的典型描写。

确实,在这股吃喝应酬风和浮躁的现实面前,大多数人都是出于无奈的。特别是基层单位和下级单位,更是如此。有的认为“来的都是客,你总不能让客人饭都不吃,饿着肚子回去吧?吃饭时不来点酒,就不够热情吧?显得没有诚意吧?”也有的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好客的传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待客之道,这是一种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了。再说,中国人素来爱面子,吃饭很关键,气氛要好,感情要拉近,没有一顿像样的饭局来‘润滑’怎么行?”还有的说:“上级领导来你这儿检查工作是给你面子,来得多才体现你这个地方的重要性……领导常下来考察,对你这儿的人和事都清楚,给项目甚至选拔干部才想得起你,机会也就多了。”以上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显然,吃喝已经不是简单的吃吃饭喝喝酒,一个个的“饭局”似乎变了味,成为了一种潜规则。在一些地方,无论办什么事,似乎都要通过事前或事后吃喝来协调,才会办得顺利。争项目,要资金,必须宴请实权人物,也就是“酒”到渠成;迎接检查,只需好酒好菜热情招待,就多半会“酒杯一端,政策放宽”,顺利过关。

其实,在吃喝应酬面前,人们更大量的是反感。当过多的应酬活动影响个人生活以及与家人的交流时,会令人感到很疲惫。另外,一些人由于性格上的特点,不善于应酬,不愿意过多与陌生人打交道,饭局应酬更成为他们的一种负担。另外吃喝应酬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负面效应。

①吃喝应酬使浪费严重。应酬虽是群体的事情,而做东的却只有一人。可能是出于情感,出于面子,或者是礼尚往来等因素,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做东的愿望。今天你做东,明天他做东,这就难免产生攀比之风。你安排得好,我也要好,你的标准高,我也不差。这样一次一次,一轮一轮,越吃越有档次,越吃越上价格,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桌面之丰盛,情绪之热烈,着实吃得风光,吃得体面。可是,从实质上看,吃掉的也好,扔掉的也好,都是一种浪费。

②吃喝应酬毫无效率可言。应酬场面的表现有些千篇一律,基本是你情我义,推杯换盏,逢场作戏,废话连篇,听之无聊,悟之乏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喝大酒、说废话的场子。现在是讲究效率的时代,应酬活动不但是一种经济浪费,还是一种严重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③吃喝应酬使身体健康受损。人的身体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经常沉溺于吃喝应酬场面,对身心健康是一种极大的摧残。一方面是酒精对身体的伤害。中国人饮酒的习惯是尽兴,很少考虑健康因素。久而久之,就诱发很多疾病,以心脑血管病为最多,也是各种恶性病的病因之一。另一方面,过多的应酬活动,使人在精神上也不堪重负。有的热衷此道之人,一天要应酬两场以上,甚至一个晚上要赶几个场子。由于爱面子,以及虚荣心作祟,疲于奔命地赶场子,因此而猝死桌头者大有人在。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把吃喝应酬当做洪水猛兽去完全回避。毕竟,我们是在中国,是在现实这么个大环境下,不能不适应社会。不管喜欢不喜欢,喝酒这件事在我们有生之年至少不会绝迹于职场。眼下的“礼尚往来”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人都无法摆脱。如果硬要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其结果往往把自己与世隔绝,变成孤家寡人。“清水池塘不养鱼,和光同尘才能生存”。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既能融入社会、融入人群,又能守身如玉、廉洁自好,才是真本事。而不正视现实,普天下皆秋气,唯求自身独享春,那叫孤僻、走极端,是立不住脚的。

特别是作为领导者,在吃喝应酬面前,不能一概刻意回避。应酬是不想做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它既影响工作,又耽误休息,为人所不喜。但作为领导者,开展工作不可能单枪匹马,不可能脱离现实,而要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动用多方力量团结协作,这样就不得不去接触各种人,处理各种事,在当前的这种迎来送往盛行的大环境下,也就避免不了参与各类应酬。所以,回避不是办法,除非你不当这个领导。应酬恐怕是当今每一位领导者最无奈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但是,在应酬面前也不能来者不拒。一些领导之所以为应酬所累,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把应酬的作用夸大化,片面认为“应酬也是工作,而且是更重要的工作”。长期如此,虽然辛苦,却无作为,群众意见还很大。对于如何应酬,领导者也应相信别人也是有觉悟的,不至于强求你不顾工作前来应酬。如遇下属、同事、亲朋好友相邀,只要你不摆架子,说明工作忙去不了,也是会得到谅解的。若周围的人知道你有请必到,乐于应酬,则会越应酬越多。若大家都知道你专心工作,不爱应酬,这应酬的事自然就会逐渐减少。从这一意义上说,埋头工作是减少应酬最有效的方法。

★★★

作为领导者,在吃喝应酬面前,不能一概刻意回避。应酬是不想做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它既影响工作,又耽误休息,为人所不喜。但作为领导者,开展工作不可能单枪匹马,不可能脱离现实,而要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动用多方力量团结协作,这样就不得不去接触各种人,处理各种事,在当前的这种迎来送往盛行的大环境下,也就避免不了参与各类应酬。所以,回避不是办法,除非你不当这个领导。应酬恐怕是当今每一位领导者最无奈又不得不参与裹挟其中的一个问题。

10依靠清官、做个清官就能树立正气、反贪反腐,是吗

在中国人的词汇中,许多美好的称誉,往往是清字当头:清心、清秀、清平、清名、清醇、清茗等,在各种“清”字中,最得人心、传诵最久的,莫过于“清官”的美誉。在我国,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老百姓心中,都有一种浓厚的清官情结。他们也许不知道秦皇汉武,不知道唐宋元明清,但多半知道包公和海瑞。我国经过了五千年文明史,历朝历代的大官小官加起来何止千万,但最后能让老百姓记住的也就这么几个人,因为他们是清官。他们之所以被历史铭记,被民间传诵,除了廉政爱民之外,还在于他们在贪腐之“场”的压迫下挺立不屈,坚持清廉,有廉洁、爱民的夙志。但是,依靠清官真的能树立正气、反贪反腐吗?

贪官污吏横行肆虐时,人们自然呼唤“清官”横空出世。一些文艺作品中出现的“清官”,与其说是确有其人其事,不如说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一种精神幻想和道德寄托。古代和现在的社情民意都在传播“清官精神”,一定程度上引导和抚慰着社会心理,于是建立在这种社会基础和大众心理上的“清官文化”便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引子,“清官情结”也成为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当然,崇尚清官决非坏事,但如果崇尚过度了,形成清官情结,就出了问题。从百姓方面来看,有过重的清官情结,就会把清官理想化,把希望寄托在遇到清官上,没遇到清官就会自认倒霉,忍声吞气,不去拷问制度的优劣,以为有了清官就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了。从官员的角度来讲,陶醉于清官情结,会认为自己可以“达则兼济天下”,过于相信自己的良知,而忽略健全完善制度机制。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一个官员即使是职位很高的官员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除了履行自身职责,其他既不能过问,也无力过问,何况有些事情牵涉极广,成因复杂。清官情结是靠不住的,甚至是可怕的。

为什么人们总有那么重的“清官情结”?这是因为,在封建时代,百姓没有任何法律上的权力,生死存亡的命运都掌握在“代天牧民”的各级官员手中。可以说,清官是不能为自己做主的奴隶心目中的救命稻草。救命稻草自然“救”不了“命”,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面临灭顶之灾的人以慰藉与希望。而且不可否认,历史上寥若晨星的清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对促进经济发展、缓和阶级矛盾,还是对实现政治清明、树立社会公正,都有着值得称赞的一面。但是,“清官”这个词毕竟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是一个历史阶段的称谓。以现代社会的理念来看,“清官”的时代早已过去,“清官情结”早已不合时宜。这是因为:

①“清官”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封建色彩,是一种官本位的体现。“清官为政”已失去了现实的根据。

②“清官情结”体现了人民的辛酸与无奈。当百姓手中无权,“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时,才会在绝望中盼望救星,呼唤青天大老爷能够爱民如子。因此,最好的清官,仍然是老爷;最好的百姓,不过是儿子。什么地方百姓大呼包青天之日,一定是他们已经被侮辱、被欺凌之时。

③“清官情结”体现了一种人治的思想。在健全的法制社会里,人们凭借法律来保护自己,而无须乞怜于清官。

④“清官情结”在实质上是一种“奴隶情结”。有人说:“跪着的人民,才期待清官!只有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人民群众自己不能为自己做主,才企盼清官;而在现代社会,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然无须把希望寄予清官。”一句话,有没有“清官情结”是古代奴隶、封建臣民与现代公民的根本区别!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呼唤清官的时代,必然是公理沦丧、晦暗不明的时代,对清官的顶礼膜拜,反映出的是底层百姓在腐朽的旧制度面前的无奈和辛酸。以笔者愚见,这种迷恋清官的清官情结至少反映了我们中国人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它反映了我们中国人对自身认识存在显著的缺陷和误区。清官情结,是我们中国人对清正廉明的官吏和公平正义的政府的一种希望和企盼。但是在这种情结中看不到我们中国人运用自身理性力量的因素,而是求助于一个外部的、他人的、幻想的正义力量来希图获得公正。本质上,这种情结是对他人的一种企求,几乎没有自身的付出和成本,因而是廉价的,其结果注定是悲剧性的。

②它反映了我们中国人对权力的迷信和崇拜。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没有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观念,而只有迷信权力和崇拜权力的意识。我们在迷信和崇拜权力的同时又希望权力能够自己约束自己,能做到清正和廉洁,然而这恰恰是和权力的本质相违背的。按照西方法学家的说法,权力本质上具有无限扩张的趋势,权力的行使直到有阻力的地方才会停止。希图权力会进行自我约束,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