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转变”官“念
9470200000053

第53章 团结、团队、团体(6)

①政治上“圆滑”。对上,他投其所好、百般逢迎,立场不定、见风使舵,躲避责任、不求创新,回避矛盾、充当好人、推卸责任、以邻为壑。对下,他在是非面前无原则、矛盾面前和稀泥。

②思想上“世故”。想问题没有独到的见解,全是正确的废话。在决策上,要么不发表意见;要么空话、套话、大话连篇,说得既正义又正确,但就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要么顾左右而言他,离题万里,不着边际,乱说一通;要么明知不对,却不敢说或不愿说;要么左也正确,右也正确,张三有道理,李四也有道理,就是自己没有明确的态度。

③工作上“滑头”。讲成绩,夸夸其谈,言必称“上级重视,领导带头”;讲问题,先摆一堆成绩,再用“但是”一转,有现象无对象;谈打算,全是上级领导的要求,没有半句自己的话。在用人上,一味搞平衡,察言观色,盯着一把手的态度,一把手怎么说他就随声附和;自己的真实意见自己不说,却怂恿别人去说;对明显有问题的人,态度暧昧、含糊其辞;不守会议纪律,随意泄露机密,移花接木,卖好于当事人,诿过于他人。在管理上,不能按章办事,不敢大胆管理,宽松有余,严格不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无人管。在创新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讲条条框框,墨守成规,不愿从实际出发,有所突破;只讲按部就班,稳字当头,不敢大步跨越,开拓前进。在奖惩上,评选先进轮流坐庄,表彰奖励人人有份,困难补助一个不落,不搞雪中送炭,只搞锦上添花。

④作风上“媚俗”。对上表现出较强的“媚气”,上级开口半句,点头是是是,抓落实满足于“从领导中来,到领导中去”;对下表现出拉拉扯扯的市侩“俗气”,把正常的同志关系庸俗化,热衷于称兄道弟拉“小圈子”。

⑤待人上“客气”。见人面带三分笑,开口“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总是为了化解矛盾、取悦他人而唯唯诺诺,最后反而可能会失去人们的尊敬。团队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需要平衡,但平衡不等于中庸,更不是做老好人、滥好人和不辨是非。这样的人做了领导,可能在下属面前也是“和事佬”的形象,因为他们注重的是人情关系第一,而不是绩效第一。

老好人现象在组织中比比皆是。不愿意得罪人是人的本性,这无可厚非。但是,在选择领导者时,老好人是不合适的。因为,领导者最最需要的是维护公理的勇气。表面看上去的“老好人”,其实就是畏惧得罪人,怕因为伤害别人而伤害自己。但是,作为领导者怕伤害别人,就一定难以维护企业、单位的公理,这是原则。领导者要严格管理,推动工作,必然要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人提出更高要求和批评,必然避免不了对违反纪律员工的责罚,假如你不这么做,错误将接二连三发生。此外,你的“老好人”态度也在间接地告诉员工,不管其工作成绩、做事态度如何,你都不在乎,员工什么时候都不会得到责罚。这样,你领导者都不在乎,员工也会跟着你不在乎。这样的话,纪律松弛、自行其是、大胆妄为的事情恐怕会不断发生。

所以,领导者是最不能当老好人的。领导者不可能让人人都满意。领导不是一种赢得公众好感的竞赛。努力不去冒犯任何人或者试图让每个人都喜欢你,这会将你引向平庸之路。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害怕得罪人的领导者在需要做出强硬的选择时,往往会犹豫不决或逃避,以致延误时机。那些关心自己受欢迎程度胜于关心自己工作效益的领导,一般不敢面对那些需要面对的人和事。况且,领导的权威是依靠公平心、言而有信和按原则办事来维护的。一个领导如果不讲原则,不讲标准和法度,一味地“和稀泥”、“抹光墙”,对下级一味哄着顺着,好的不去奖,坏的不敢罚,单位的风气必然被搞坏。那时,即使领导做了好事,给了好处,下属也不一定会领情,因为下属可能更看重公平、正气。所以,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把规章制度定下来,把奖励标准搞起来。该奖则奖,该罚的一定要罚,关键是要敢于拉下脸。你干得好,我才给你好处,而且给了你好处,你就要对领导、对组织感恩戴德。

而且,老好人也往往当不了好领导。谁讲原则、谁不讲原则,谁公道、谁不公道,群众心里有杆秤。有的领导者总想当个老好人,遇见矛盾绕开走,处理事情和稀泥。总有那么一天,矛盾解决不了,问题堆积成山,事情越来越多。久而久之,群众终于明白,老好人并不好,老好人私心重,老好人当不了好领导。虽然老好人的出发点是不得罪人,但其结果是把大多数人得罪了,这也是不讲原则的必然结果。可以说,一个好的领导者绝不是单靠一张微笑的脸、一个心机重重的头脑,而是靠知识与经验造就的实力、靠与人为善、真诚待人的心肠和人人平等的原则性。

好的领导者像园丁,工作包括施肥、浇水、关心、爱护,但也包括必要的“修剪”自己的下属。一个只想当老好人的领导不能帮助下属成长,因为他不愿指出和制止一个人的错误,而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就像俗话说的“严师出高徒”。从这个角度看,从来不批评员工的领导不会是好领导。

职场上的许多事情,仅有好心往往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与之配套的身份、职务、权力、时势等。超越了这些条件的许可,仅凭一时的勇气或好心,乱表态、乱拍板,甚至越俎代庖,很可能“好心未必有好报”。所以,有了好心后,还得同时具备做好事的能力、适合做好事的环境,三者缺一,效果必然无法保证,说不定到时适得其反,自讨没趣。

★★★

好的领导者像园丁,工作包括施肥、浇水、关心、爱护,但也包括必要的“修剪”自己的下属。领导者是最不能当老好人的。领导者不可能让人人都满意。领导不是一种赢得公众好感的竞赛。努力不去冒犯任何人或者试图让每个人都喜欢你,这会像路边的指示牌一样将你引向平庸之路。

9竞争就一定会一方成功另一方失败,不可能做到双赢,是吗

竞争一种社会互动形式,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竞争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式竞争,即有组织的竞争,如体育比赛等。另一种是非正式的竞争,不是有组织地明确宣布的竞争,但实质上可以比出水平高低的某些社会活动,如学生升学考试等。

自然和社会都是充满竞争的,自然界“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人类社会也如此。职场上、官场中,竞争无处无时不在,在很多人的意识里,竞争就是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有的人由此认为,既然是竞争,就一定要能者上、劣者下,就一定会一方成功另一方失败,不可能做到双赢。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职场是一个各种利益和矛盾交织的复杂的场所,办公室是个小社会,不像学校和家庭那么单纯。在办公室混饭吃的人很少能感觉到做人的轻松与悠闲。职场中固然充满着世俗的体面和晋升的诱惑,但也充满了人际的诡谲、攀爬的艰辛和竞争的陷阱。竞争无时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在暗中用着自己的力气。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是普遍存在的,不是想回避就可以回避的。

辩证地看,竞争有着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作用。从积极意义上说,竞争给我们以直接现实的追求目标,赋予我们压力和动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潜能,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能使我们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性,提高自己的水平;能让我们的集体更富有生气,丰富我们的生活,增添学习和生活的乐趣。竞争,也只有竞争才能产生压力、动力和活力,产生超越集体成员能力之和的“剩余能力”,促进事业的成功。从消极作用看,它会使一些胜者产生骄傲情绪,失败者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竞争的压力可能给人们带来紧张和焦虑;更严重的是,当虚荣心作怪时,会产生怨恨别人的嫉妒心理。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虽然残酷,但却深刻揭示了竞争的本质。历史反复证明,竞争是永恒的、绝对的,而合作是暂时的、相对的。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称之为“竞争优势效应”,即在没有特殊条件的作用下,与合作相比,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竞争的方式。

但一些人往往极端地看待竞争,把竞争看做是有我无你、你死我活的争斗,把正常的竞争演变为争名夺利。其实,参与竞争不等于争名夺利,因为争名夺利就是对名利过于热衷而不顾死活、不讲原则地去夺取,不惜牺牲社会公德,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结果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互相算计和伤害,谁也不服谁,嫉妒心无限膨胀,激化了矛盾,一些人因此而“赢得地位,失去朋友;获得利益,埋下仇恨”,造成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和不利后果。

“没有三两三,也要上梁山。”一些人不管自身条件如何,总喜欢跟别人攀比,别人发了财,我不能无动于衷,别人升官晋级,我也眼热心跳,不管自身条件多欠缺,反正不甘人后,没有金刚钻也揽瓷器活,由此造成压力重重、人际关系紧张。由于未成功者总占大多数,于是这大多数,见到那些成功者条件并不怎么样,干得也不怎么样,好处却捞得盆满钵满,于是产生两种心态,一种是挤垮他,破坏他,消耗他,以一种破坏心态来对待别人;另一种是“仰天长叹,苍天负我”,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埋怨社会不公、领导不明、体制不当,焦躁、抑郁、愤懑,消极颓废。

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人也就不能进步。但过度的竞争也会破坏秩序,破坏良知,破坏正常的同事关系。正确的竞争是良性的竞争、有序的竞争、适度的竞争,是在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基础上的双方共赢的竞争。合作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它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任何一个人,要想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精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竞争中共同发展。这就是当今时代所推崇的“双赢”,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双赢”,才是真正的赢。

双赢思维是一种利人利己的思维方式。利人利己者把单位、企业看做是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我们从小就参与各种比赛、考试,逐渐形成了一种你赢我输的竞争心态。试想一下,谁又甘心在竞赛中认输呢?一般人遇事多习惯于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给了每个人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并非自己之失。

可以说,竞争以和谐双赢为最高境界。尽管职场竞争是常态,但是这种一方受损一方得益的状态并不是竞争唯一的结果。竞争还有可能实现皆大欢喜,那就是双赢。我们不崇尚伪善,但当今时代,合作越来越成为主流,成为事业成功的基础。我们也提倡竞争,但真正的竞争是理性的竞争,是“你赢我也赢”的双赢竞争,不是感情的竞争、个人好恶的竞争、“你死我活”的竞争。就算内心很在乎,表面上也要大方,就算竞争再激烈,也不能公开表明你的敌意。和谐才是职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聪明的职场人士应该明白,团结不等于结团,妥协不等于和谐。竞争是团结与斗争的对立统一体,斗争只是手段,团结才是目的,竞争必须达到既外展正义、又内求心安的双重效果,以实现和谐双赢为最高境界。

(1)在竞争中激发自己的斗志

战胜自我的斗志也是双赢的一种结果。努力胜过别人,能使自己更深地认识自己;努力胜过别人,便在生活中加入了竞争“游戏”。不管在哪里,都要参与竞争,而且总要满怀快乐的心情。要明白,最终超越别人远没有超越自己更重要。一位哲人说过:“我们的成功,也是我们的竞争对手造成的。”小成绩需要朋友、盟友的支持,大成绩则需要竞争对手或者“敌人”的存在,因为它会增进斗志。对手是自己的压力,也是自己的动力,正是因为有了对手,才有了竞争,才能激发自己的斗志,不得不奋发图强,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锐意进取,从而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那他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庸碌无为,最终被淘汰、被替代、被吞并。

(2)把竞争的结果看轻看淡一些

人人都有“争”的欲望和潜意识,争与不争、努力或不努力,其结果会大不一样。为什么而争及争取和努力的程度上,说到底是进取心、责任心,是工作和生活态度的问题。在现代社会,各单位、公司都有晋升、加薪的机会,你我他都有好胜争强之心,这是自强不息的表现,也是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表现。因此,同事间相互竞争是正常的。在竞争中你我他都应有这样的认识和态度:在竞争中人人平等,人人都有获胜的机会,也有失败的可能;胜要胜得光荣,输要输得坦然,胜负只说明过去,今天你晋级了,我衷心向你祝贺,诚心向你学习,争取明天再分高低。你我他,在竞争中是对手,在工作中是同事,在生活中是友人。争而不伤团结,不失风格,得意时不忘形,受挫时不丧志。这样,同事关系才不会因竞争而受到损害。要知道,有竞争就有强弱之分,弱者必须承受得住失败的打击。在这次竞争中失败了,并不表示在将来的竞争中也注定会失败;在这方面的竞争中失败了,并不说明你事事不如人。要克服自卑心理,选好努力的方向,绝不能自暴自弃。与人竞争,千万注意不要把对方逼到绝望的境地,以免他作不顾一切的反扑。

(3)勤于向竞争对手学习

善用竞争对手的刺激,可以学到最重要的工作方法。学习对手是为了战胜对手。向对手学习可以减少自己探索的风险,发现对手的不足,审视自身的差距,增强竞争应变能力,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善于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