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转变”官“念
9470200000045

第45章 作风、作则、做派(6)

上下级之间的感情交流,不怕波动起伏,最忌平淡无味。有发火有善后,有批评有交心,这正是一种雨过天晴、刚柔相济的领导方法。有经验、有水平的领导者在这个问题上,既敢于发火震怒,又能留点感情补偿的余地;既能狂风暴雨,又能和风细雨,做到大事认真、小事随和,轻易不发火,发火就得叫人服气,能“拿住人”,足显领导的威严,给下属树立一种敬畏的风度和形象。发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驱动力,能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但要注意方法。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在生死攸关的经济问题上,适当发怒,可以起到震慑人心的作用,不发火反而不能显出领导的威力。另外,发火要注意发在点子上,注重场合、对象和时机,要出于公心,并要留有感情补偿的余地,不要激化矛盾。另外,发火要与热诚的关怀帮助联系在一起,在下属中形成“自己虽然脾气不好,但心肠热”的形象,从而使发火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赞同。

★★★

“爱发脾气”和“不发脾气”的领导,都有可能是好领导,也有可能不是好领导,“会发脾气”的领导才是好领导。好领导与坏领导是不能以“脾气”好坏来衡量的。一个不会愤怒的人是庸人,一个只会愤怒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尽量不发怒的人才是聪明人。

7务实是必需的,务虚则可有可无,是吗

我们经常会听到领导要“务实”的说法。社会大众、企业中的下层员工,也往往会呼吁领导人要“办实事”、“求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强调务实是对现实中的某些领导人摆花架子、玩障眼法的一种反映、一种批评。所以,提倡“务实”的确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合理性。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务实不仅仅是下层的要求,有些领导人,同样具有强烈的务实偏好。他们热衷于“真抓实干”,而对“虚”则不屑一顾,认为干好事情就可以了,务虚不务虚的不当紧。但是,我们如果对此盲目赞扬,有可能反而被“务实”所误。

务虚与务实是领导工作中一而二、二而一的两个方面。务实是成事之基。在工作中没有务实的作风就会百事难成,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一般来说,人们比较警惕务虚不务实的毛病,而对于务实不会务虚的做法,却不够重视。其实,务虚作为领导思想和工作方法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务实。如果仅仅满足于埋头苦干,不从事务性工作中抽出身来研究思考,不注意从总结中提高、从谋划中推进、从交流中达成共识,工作就很难有所突破和提高。

务虚往往是针对决策环节而言,是决策前对决策的可行性、具体操作、突发情况预案等的分析研究过程,是对事物发展规律与走势进行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而务实则往往是将决策变成现实的过程。务实是务虚的出发点和归宿,务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务实;务虚是务实的前提和基础,务实需要务虚来指导。没有必要的务虚,就往往没有决策的科学性,所务之“实”就往往是一种盲动或蛮干。如果说务实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实践,务虚则是“运筹帷幄之中”的筹谋,领导者只有既重务实又善务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功实做,虚实结合,才能抓住根本和关键,才能不断提高。

务虚作为一种方法论,与务实一样,对任何领导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①“务虚”是务实的依托。“务虚”看起来似乎和具体实践扣得不是很紧,但可以提高领导者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以及总结实践的能力;看起来似乎没有实打实地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但却能够为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不可或缺的思想方法和智慧经验。所以“务虚”这件事,说起来好像有些超然,但却很管用。

②务虚能提高务实的层次。只知务实而忘了务虚,就像只知埋头拉车忘了抬头看路。务虚作为一种方法论,对干工作尤其是作决策,可以减少盲目性,增强方向性,减少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有些单位之所以出现“辛辛苦苦搞项目,搞成以后成包袱”、“热热闹闹搞活动,搞完成为无用功”,就是因为决策前思路不清、方向不明、论证不够、考虑不周,没有很好地务虚。

③务虚能提高务实的效率。俗云“磨刀不误砍柴工”,行动的一致有赖于认识的一致,行动的高效有赖于认识的到位。只有把一项工作的重要性、可行性讲清,把可能遇到的意外、可能碰到的难题讲明,把实施的方案、操作的步骤讲透,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谱、手中有招,效率自然就能提高。

④务虚能及时纠正务实的偏差。任何一项工作在进行中都有可能出现偏差,适时停下脚步回头看,站到高处朝前看,就可以使工作尽快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现在,“求真务实”早已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但是人们往往只把此语的重心放在“务实”上而忽略了“求真”。其实,“求真”与“务实”不仅并列,而且“求真”在前,本就表明其重要。“真”是真理、规律,“求真”就是探求真理和规律,其实就是务虚。只有“求真”才能更好地“务实”,离开“求真”去“务实”,非偏即错。

领导的本质,是让别人做事。所以,领导人要确定方向,确定目标,要能够给部下指明该做什么;再就是发挥部下的作用,动员和激励部下把事情做好。概括起来,领导最主要的事,无非就是决策和用人,而不是自己卷起袖子去干。所以,领导活动是一种脑力活动,而不是体力活动。当然,领导也要适当地做一些事,但这种实干在很大程度上是示范性质的。

优秀的教练,绝不会冲上赛场,去赢得那本来属于运动员的欢呼和荣誉。优秀的领导人也会实干,但他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别人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思考上。如果把思考、谋略、经营方向的确定、人员的配备安排等一切非实干的事务都看做“务虚”,我们只能说,领导活动的本质是“务虚”而不是“务实”。所谓务虚,不是我们平时表面理解的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不是脱离实际的空谈,不是坐而论道、高谈阔论,不是异想天开、故弄玄虚,也不是虚晃一枪、虚张声势。落实一项工作前,我们要理解为什么干、怎么干;落实过程中,我们要明确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干得更好;工作完成后,我们要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所有这些都需要经常务务虚。如果一味强调“务实”,反而有可能会使领导活动本末倒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领导只有用“事业”来衡量,而不能用“实绩”来衡量。能不能做出卓越的决策,能不能充分发挥部下的作用,这才是领导人时刻要关注的。

善于务虚是一种能力,一种眼光,一种境界。当务虚不再遭人误解,务实便能真正从中受益。不过,务虚毕竟是手段,是为务实服务的。因此,质量再高的务虚也得适当、适度,不能没完没了地务虚,甚至用务虚代替务实。须知,务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务实”,务虚的内容是“怎样才能更好地务实”,务虚的方法是“求实”,务虚的成效必须由务实的效果来检验。总之,务虚一分钟都不能离开务实,要做到务虚而不玩虚,务虚而不虚假,务虚而不虚化,务虚而不瞎想,否则务虚就会蜕变成“务空”。

(1)实虚结合

“务实”不是大干快上,一味实干,“务虚”也不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务虚与务实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轮子,二者相辅相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不可分割。古人常讲要“立大志”,从一定程度上讲,“立大志”就是务虚。善于务虚的人往往有一种洞见未来的能力,他们的设想和规划往往代表了一种前瞻意识,但若没有务实为基础,规划也不可能成为现实。因此,务实需要务虚来指导,务虚是为了更好地务实。因此要以务实为基础来务虚,以务虚为前提来务实,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提炼,得出科学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才能有效地指导务实。

(2)学习务虚

要增强务虚的自觉性,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读书、思考、研究的兴趣和习惯,既要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既要做实干家,又要做思想者,善于总结、提炼,善于从全局、战略的高度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所以,通过学习来提高务虚能力,就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3)虚功实做

虚功虚做,务虚就会变成务空。调查研究既是务实的要求,又是务虚的要求,是虚功实做的一种要求。没有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对形势就不会有正确的判断,对规律就不会有正确的把握,决策规划就只能是夸夸其谈。务虚工作的第一手材料来源于调查。看一个领导者有没有务实精神,重要的是看他能不能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看一个领导者善不善于务虚,也要看他善不善于作调查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摸清问题症结所在,从而找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与方法。勤于调查研究,既务实又务虚,虚实结合,才能提高领导水平,做好工作。

(4)善于务虚

善于务虚是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和重要工作方法,善于务虚的人才会有大视野大境界。作为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的带头人,领导者的职责不仅是带领群众实干苦干,更重要的是要出谋划策,而后者往往决定着一个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前途和命运。工作实践中,视野开阔、思路开放、思想开明的领导者,往往容易赢得人们的尊敬。因为他们能跳出自身的职级及职业限制,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正确地把握宏观大势走向,明锐捕捉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做出准确判断,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智慧。经验和教训说明,领导者的能力和水平主要体现在“谋”上,即善于务虚。只有谋对了、谋好了,大政方针、发展思路正确了,才能万众一心、事半功倍;否则,只能是人心涣散、南辕北辙。

(5)以虚驭实

干什么样的实事,怎么干好实事,需要在务虚层面上给出答案,也需要用务虚的成果指导实践。务虚是在前人的经验和知识中总结得失,在大家的思考和言行中发现思想火花,在工作的轻松之余沟通情感,在相互讨论乃至争论中统一思想,进一步把握工作规律,探寻工作对策,开拓工作视野,更好地谋划、指导与推动工作。务虚中务的方式是“虚”,但是务的内容和过程是“实”。因此,在工作中,既要做到虚功实做,又要做到实中有虚,不仅要善于从事务中超脱出来务虚,更要在务虚上“实打实”,通过务虚解决思想、政治、理论和方法等问题,使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更高的台阶。

★★★

如果说务实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实践,务虚则是“运筹帷幄之中”的筹谋,领导者只有既重务实又善务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功实做,虚实结合,才能抓住根本和关键,才能不断提高。

8“细节决定成败”,是吗

细节决定成败,乍听这一观点很生动,感觉说的也对,因为大家都能举出成千上万因细节而失败的生动案例。而且这一观点时下也被各界广泛引用,上至媒体、领导,下至普通百姓谈论某事都喜欢引用,似乎此话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适用性。但是,我们只要重视细节,只要认真做事,只要把每一个细节和环节的工作都做好了,就一定能成功吗?仔细琢磨一下,许多人恐怕真的就要有点怀疑了。

不可否认,“细节决定成败”有其正确的一面。从哲学意义上看,细节在静态上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从动态上看,细节相对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说,它又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整个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它在一定的场合既可看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在另一场合又可看成是链条与环节的关系。如果一根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断了或出了故障,势必会直接影响整个事物的变化与发展。我们常常说的“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领导者来说,也同样不能忽视细节。虽然领导工作是分层次的,细节所在的层次往往属于技术层面,在领导活动中是属于低层次的末节问题,但因为细节不是孤立的,它附着在千头万绪、彼此牵连和相互制约的事务中,处理好了不见得有什么成就,但一旦处理不好就是一个“病灶”,细节就成为大事,所以细节不细。领导在抓大事时,要同时抓细节,确保细节能到位。基于此,许多人对“细节决定成功”从来没有过怀疑。

然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皆有“度”,都有其特定的适用环境和范畴,绝不可能超越时空“放之四海而皆准”。“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在方向和战略决策正确的前提下,才会充分体现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是因为“方向错了,越使劲越偏”,盲目关注细节,往往会迷失方向。而且,如果过于追求细节,缺乏弹性,不知变通,把一切细节都不放过,抓细节往往就成了求全责备、吹毛求疵、舍本逐末,就会脱离实际,过于挑剔,纠缠于细枝末节,做担雪塞井式的无益大局的工作。

“细节决定成败”这个命题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问题出在哪里?一是逻辑学错误,即把或然判断的逻辑关系滥用在必然判断的逻辑范式之中,把必要条件等同于充分条件。二是哲学常识错误,即把“个别”无条件地上升到“一般”,也就是把只具有特殊性真理的命题上升为普遍真理。三是生活常识错误,即没有看到细节决定成败只是符合一些特定的情况,或者需要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出现,并非适应所有情况。

说到底,“细节决定成败”这个命题反映出逻辑思维的缺失。可以说把事情或者事业的各个细节做好、做到位是关乎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一个必要条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了深刻的细节观念并落实到位就一定能事业成功!这是两个概念。“细节决定成败”属于模态判断中的或然判断,而不是必然判断,也就是说,“细节”对于“成败”不是必然的关系,而是或然的关系,即“可能”的关系。因此,这个命题的准确逻辑判断范式是:“细节可能决定成败”、“细节有时决定成败”、“细节关乎成败”,或者干脆说“细节决定失败”。

成功确实离不开细节。细节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决定成败呢?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能够起决定作用,只有那些对事件进程确实具有“拐点”作用的关键细节,同时又能得到正确实施,或者事态发展因某种原因导致某细节在运行中产生重大影响时,才可能决定成败,才具有决定成败的现实可能。因此,细节与成败的关系,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①“细节决定成败”必须以战略正确为前提,当然战略的形成绝不能忽视细节,这是另外的话题。如果战略从根本上是错的,那么再怎么注重细节,再如何执行到位,最终恐怕也是南辕北辙。

②“细节决定成败”有很多影响因素,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能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对于细节来说是有条件的。

③“细节决定”成败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有许多环节,从决策层面上说,有战略的确定及其调整,从操作层面上说,有细节的运作及其调整。

④细节与战略并不是对立关系。在决定成败的进程中,细节与战略是相互衔接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然,转化是有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