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转变”官“念
9470200000041

第41章 作风、作则、做派(2)

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惯性,任何环节的突然改变,都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紊乱。因此,新官一定要慎对前任的思路和决策,如经实践证明和大家的普遍反映,前任的工作思路契合实际,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并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就不要另起炉灶或随意改变。要摒弃“萧规曹随”是无能表现的错误观念,走出新官上任不“烧火”是无为的误区。实际上,能准确判断前任的决策价值,承认前任比自己高明并继续加以推进,需要更高的智慧、更宽阔的胸怀和更大的勇气。这种不“烧火”的行为,实际上是高层次的作为。

★★★

“三把火”只是开展工作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烧火”并不需要多高的智慧。烧或不烧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需不需要烧、为自己烧还是为组织而烧、怎么烧、会不会烧、烧的效果好不好才是主要的,动机和结果才是主要的,需要过人的智慧和勇气。

2事必躬亲就是敬业精神强、作风深入,是吗

对于领导者是否应该事必躬亲,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事必躬亲是领导者严于律己和充满工作热情的体现。只有领导者深入实际,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领下属实干,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业绩。而当“甩手掌柜”,见了问题绕道走,就不可能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事躬亲必会事无巨细,若“眉毛胡子一把抓”,则会疲于应付琐碎事务,无暇考虑全局及重大事情、计划,造成决策效率低下。由于事必躬亲,分工不明,甚至越俎代庖,不但会束缚其他人的手脚,还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同样在评价某位领导时,有人认为这位领导事必躬亲,敬业精神强,作风深入;而有人却认为该领导事无巨细,不注意工作方式方法,缺乏领导艺术。那领导该不该“事必躬亲”呢?事必躬亲就是敬业精神强、作风深入吗?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对“事必躬亲”,要么一概肯定,要么全盘否定,而没有根据领导躬亲“事情”的动机、大小、性质来进行辨证的分析,都有失偏颇。对领导者的“事必躬亲”要辩证地去看。

应该客观分析事必躬亲者的类型。有的“事必躬亲”是值得肯定的,如有的“躬亲”往往是无奈的,或者是领导者手下确无可用之人,不得不亲自出马,或者是手下有许多“刺儿头”,一时不那么服从管理,但为了不影响工作,也不得不经常亲自去干。这两种类型的人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中,领导者的用人权非常有限,往往是固定的那么几个下属,在任务重、下属不得力的情况下,不得不事事亲为。对上述情况是可以体谅的,不能单纯地归结为不会放权、不善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有时甚至还要鼓励。平心而论,这两类领导多数都有很强的事业心,又敬业又吃苦耐劳。他们欠缺的不是精神和态度,而是做事的方法。

还有一种事必躬亲则是因为缺乏领导能力所致。在这种领导手下未必是缺人才,而常常是因为领导者求全责备、自以为是、越俎代庖,甚至是缺乏胸怀、嫉贤妒能。这类领导者常见的表现是:

①只相信自己。这样的领导者对发生的事情,往往只相信自己了解的情况,总以为自己处理问题比别人要好,因而一切都自己动手。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②整天忙碌不堪。这样的领导者整天忙忙碌碌,十分疲惫。因为他要参与所有的事情,从小事里边也难以脱身。在接待来访时,他也是一手拿电话,另一只手在签发文件,同时又与站在工作台旁边的工作人员磋商,这就是他的工作方法。

③常常加班加点。这样的领导者写字桌上总是堆满文件,而且根本不知道其中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紧急的,以及哪些是完全不需要的。他每天照常上班,而且在机关里待到很晚,甚至熬夜工作,可工作总是做不完,总见他下班常还夹着包,里边装着没看完的文件。

④不分轻重缓急。这样的领导者,喜欢大包大揽,把偶然的、次要的细节,看成不得了的大问题。处事不问主次,不分轻重缓急。任何时候,对任何问题都解决不彻底,给他自己造成很大精神压力,往往是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香。

⑤喜欢到处插手。这样的领导,对下属甚至对下属的下属的工作,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在这里挑剔一番,在那里指责一气;立一通这样的规矩,订一套那样的做法;指点指点这,提醒提醒那,似乎自己无事不通,无所不能,似乎只有自己才有事业心和责任感。

可以说,事必躬亲是小生产管理者的“美德”,却是现代大生产领导者的大忌。领导者自然要坚持干领导的事,不能凡事都要“亲自动手”。特别是现代分工越来越细,一个领导者想成万能博士、百事通,不过是一个幻想,在实际中根本行不通。实践已经告诉人们,一个领导者如果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去抓,即使再有水平,也难免一失。如果硬要“亲自”,必然忙得汗流浃背,弄得焦头烂额,结果力不从心,漏洞百出,辛苦颇多,实绩甚微。而且这种“亲自”的弊处很多很多,表现在:

①影响下属工作的积极性。领导者应学会置身事外。你管得过多,到处指手画脚,也许你确实出于好意,但下属们可能不会领情,反而会觉得是你对他们不信任。更有甚者,他们会认为你是在瞎指挥。领导者应该下工夫做的事情,首先是对大局的判断和掌握,其次是协调团队,最后是让下属各尽其能。所以,做领袖的不能事必躬亲,必须要懂得用人。善于调动天下人才的积极性为己而用,这是王者的大道。

②不利于锻炼和培养人才。事必躬亲的领导尽管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到头来却难免落得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同时其所作所为对组织、对下属的发展也有害无利。因为他的大包大揽助长了下属的懒惰之风,他的包打天下,也容易顾此失彼,使组织陷入危机之中而无法自拔。

③使自己陷于事务堆中。领导者的精力有限,一竿子插到底,到头来工作做不好,还会搞得身心疲惫。领导者往往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纷繁复杂的工作。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宏观的、微观的,上来的下往的,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哪一样也要点到,哪一样也耽误不起,一不小心就出纰漏,搞不好还要得罪人、受埋怨、挨批评。工作中如果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事必躬亲,必然使自己陷于事务堆中,占用自己的大量时间与精力,不利于集中力量对组织的全局性工作作深思熟虑的思考,变成一个离不开办公室的“事务篓子”,年复一年,回头看看,往往什么大事也没办成。

④使自己陷于焦虑之中。事必躬亲的领导者,大多心中装着太多事情,什么事都要考虑,什么事都放不下,只有自己亲手做才觉得踏实。他们的焦虑往往不是来自于别人,而是源于自己。虽然有时候他们也能意识到自己应该多信任别人,多让别人自主地完成工作,也好让自己的包袱轻一些,但是,事必躬亲早已经成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如果脱离了这种方法就浑身不自在,如果不能亲手照顾到每一个细节,他们就满心焦虑,总在想是不是哪里会出什么问题,手下是不是又出什么差错了?久而久之,身心疲惫,身体严重虚弱,往往还伴有多种慢性疾病。

“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绿水原无忧,因风而皱。”领导者的事必躬亲,往往是费力不讨好,因此要时刻牢记,抓大事、谋大计、揽全局、掌方向才是自己的职责所系。一个领导要想真正抓好那些事关全局的大事,必须放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领导在组织中应该是发挥“脑”的作用,而不是“手”的作用。有人说,聪明而懒惰的人可以做将军,聪明而勤奋的人可以做参谋,又笨又懒的人可以做士兵,又笨又勤奋的人只会添乱。这句话不无道理。将军之所以懒惰,是因为他很聪明,这种聪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懂得放眼全局,懂得选拔利用人才,而不去亲手做应该下属做的事。所以聪明的领导不必事必躬亲,但一定要博采众长,懂得宽容,能够接受别人的缺点,也勇于承担责任。

事必躬亲与亲自动手也不同。我们不提倡事必躬亲,并不是说领导就不能亲自动手。亲自动手往往是领导者严于律己和充满工作热情的体现,通过亲自动手,容易形成同甘共苦、同心同德的局面,领导者也易于摸透实情、独辟蹊径。但亲自动手不是事事动手,不是越俎代庖,不是去随意干涉下属的事情,而是要抓大不放小,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星云大师说过:“下等管理者,要尽己之能;中等管理者,要尽人之力;上等管理者,要尽他之智;高等管理者,要尽众之有。”要克服事必躬亲的毛病,领导者首先必须从自身做起,做到志向远大、善于授权、抓大放小、以小见大,尽人之力、尽人之智、尽人之有。

(1)领导者必须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

领导者以自我为中心是管理工作的大忌。领导者必须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不要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思想上不要自我意识太强,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而应客观估量自己在处理问题和管理员工时的地位和作用。领导者志存高远,就容易制定出激动人心的目标,对下属产生强大的感召力,下属就会对未来充满希望,愿意追随领导者。否则,如果领导者胸无大志,就会陷于事务主义,在工作中事必躬亲、事无巨细,而下属也大多会因目标缺失而迷惘,会因缺少施展才干和激发创造力的机会而懈怠,人心容易离散,领导自然也很难拢得住人。

(2)要明辨大小事

俗话说,小事闭眼,大事睁眼;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能把大小事分清的人,才是一个明白人,也才是一个“拎得清”的人,也才能成大事。但何为大事,何为小事,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有的事看起来小,实际上大,而有的事看起来大,实际上小。对于领导来说,所谓“大事”,一般指的是上级组织和员工密切关注的、决定人心向背的、急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所谓“小事”,指的是那些对本单位发展方向影响不大的事。而提高明辨大小事的能力,必须在“吃透上情,明确下情”上下工夫。

(3)抓大事不是只干大事不干小事

时下,一些领导往往费了好大劲,出了好大力,办了不少大事情,可下属和群众却不认可、不买账,原因何在?主要就是一些领导者把抓大放小变成了“重大轻小”、“干大轻小”,只爱抓大事,不爱干小事,不爱干群众得实惠的看起来的小事。这些人认为,干大事情投入大、声势大、影响大,容易出政绩,引起上级领导的关注。而办小事情,矛盾多,困难大,影响小,干的多是打基础、重长远的“潜绩”,难以引起上级领导注意。领导者想干大事没有错,但干大事不能贪大求大,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况且,有些事情看似细小、琐碎,实则关系民生,不可小看。

(4)学会置身事外

“吃饭有人找,睡觉有人喊,走路有人拦”,这种“管家婆”式的事必躬亲是领导者的大忌。那样只会招来埋怨和不满,吃力不讨好。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别人完成任务,因此,一定要调动别人去干,让别人主动干事、自愿干事、愿意干事,这才是领导的本事和能耐。这样领导者才会做到举重若轻、收放自如。

做一把手的,有时不妨尝试一下离开单位一段时间。这有三个好处,一是有距离才能有思考。远离繁忙的工作,才能想清楚工作的正确方向,而且越是感到离不开的领导,就越有离开的必要。二是领导离开单位和日常工作,就是给自己的同事和下属空间,使他们能在一段时间内不被打扰地做一些事情。三是能减少员工对自己的依赖。其实很多员工是有能力的,只是因为上司总在决定,所以他们就不好作决定了,也就显示不出他们的才华。

(5)不妨做一个闲人领导

做一个闲人领导,不但是一种能力的考验,更是一种个人境界和心胸的考验。下属当中能做得跟领导一样,能让领导完全满意的一般都不多。有些人是因能力不行而做不好,有些人是因态度不行而做不好,有些人是因思路不一样而不让领导称心。这个时候,挑战就来了,看着下属不顺眼,领导怎么办?不能临阵换将,也不能自己上阵。因此,就要尽量接受这个不满意的结果,而且在下属完成任务后,还要给下属奖励和表扬,这时候是最能考验一个人心胸的。说到底,每一个领导者都应学会接受一个不满意的结果,学会安排不完全满意的下属,去做可能让自己不完全满意的事情,这是领导者无奈而又必须承受的一种结果。也只有这样,下属才会不断成熟起来,领导也才能免于事必躬亲,才能真正洒脱起来。

(6)既要聪明,又要务实

小成功靠智力,大成功靠耐力。有悟性才能做得好,有耐性才能做得久。但聪明的人往往不务实,务实的人往往不聪明;有悟性的人工作没有耐性,有耐性的人工作却没有悟性。既有悟性、又有耐性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因为太聪明的人往往悟性高、适应能力强,在工作中选择的机会多,所以这种人一般在一个行业、一家企业干不长、待不久,也不会很用心,往往不勤劳,这是人性的弱点。由此他们很难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也不会成为这个行业的赢家。另外一种人,他们很务实、有耐心,愿意学习、愿意成长,也肯吃苦耐劳,可悟性太低、成长太慢。也许竞争还没有开始,他们就被淘汰出局了。因此,成功既需要智力,又需要耐力。

★★★

事必躬亲是小生产管理者的“美德”,却是现代大生产领导者的大忌。领导者自然要坚持干领导的事,不能凡事都要“亲自”一番。特别是现代分工越来越细,一个领导者想成万能博士、百事通,不过是一个幻想,在实际中根本行不通。

3忙忙碌碌的领导就是敬业的好领导,是吗

不少领导者感到最苦恼的事,往往是“时间危机”。许多领导者每日工作达十几个小时,还有许多事情处理不完。真是“吃饭有人等,办公室有人找,路上有人拦,睡觉有人叫”,“走路像赛跑,吃饭像开会”,“白天下会海,晚上爬文山”。这确实是一些领导者工作繁忙状况的真实写照。

忙是一种状态,一种习惯,一种惯性。忙碌是时下奋斗型人的一种状态,西装革履,步履匆匆,电话不断,邮件天天看,吃饭用简餐,下班还在转,睡觉很少、起床很早。忙是一种习惯。当你今天在忙、明天在忙,后天会继续忙;当你年轻时忙、中年忙,到老年了也许会继续忙。忙是一种惯性,在这样的节奏中,逐渐变成了人的一种习惯,甚至是社会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