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碧水蓝天畅想曲
9463000000006

第6章 天池在人间——木兰天池打造“低碳景区”掠影(2)

绿化是景区推进“三提”的核心内容。黄陂属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宜于树木生长。从2003年起,曹江城带领手下员工绿化了大量的荒滩和荒山荒地,在经营林业和绿化方面硕果累累。他们借助国家的优惠政策,抓住“两型社会”试验机遇,以林业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形式,建立起约1000亩的花卉苗木基地,扩大森林资源。当前,景区森林植被覆盖率已达到98。9%。

如今,游客们走进木兰天池,见不到环境被破坏污染的痕迹,满目葱绿,池水也是绿盈盈的。而且,以往景区周边村湾污水粪便四溢,现在全都进入排水管网,通过污水处理系统达标排放。大家都说:“景区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开发一片,保护一片。”

游客的声音:不让碧沽天池的悲剧重演

2004年6月,电影《无极》剧组进驻香格里拉的碧沽天池,直到2005年9月才撤离。摄制活动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那原本清澈澄明的池水,池畔遍布的杜鹃花,周边的茂密原始森林和草地,已经是面目全非,满目疮痍。有专家称,碧沽天池的自然环境恢复需要4至6年。

游客们深爱着木兰天池这片青山绿水,不希望碧沽天池的悲剧在此复制,一批又一批环保志愿者加入到保护木兰天池的行列中。

环保志愿者的热情,通过下面几个来自媒体的事例可窥一斑。

2008年3月29日,木兰天池官方网站上登出一条新闻,报道当年入春以来,景区火爆,游客逐日增加。为了确保游客们有一个良好的观光游览环境,景区在大峡谷游览线上,比平时增加了一倍的清洁工。然而,十华里的游道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有一些环保意识差的游客,沿途随意抛洒废弃物。清洁工们除了要负责清扫游道上的垃圾,还要冒着危险下到谷底和水里拾捡各类垃圾。华中师范大学四年级学生代鹤锋与同学们来此游玩时,看到这一现象,触发了用一种行为艺术来感染和影响游客,向游客宣传生态环保的念头。这天,他头戴垃圾篓,身上也挂满了垃圾篓,胸前背后书写着“保护植物,爱护环境,我是环保卫士,请往这里扔垃圾”字样,站到大峡谷的游道上,顿时吸引来众多游客的目光,多数游客对其行为表示肯定。面对记者的采访,代鹤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采取行为艺术表演的形式来宣传环保,比使用‘注意卫生,爱惜树木’等干巴无味的提示牌更有冲击力、影响力,同时让保护环境变得较有观赏性、艺术性和人情味,还能实现与广大游客的沟通和互动。”

2009年8月30日,《楚天都市报》刊出一条新闻,报道木兰天池的山林中多藤类植物,如野葛藤、白鹤藤、山猪菜、牵牛花、鸡屎藤、薯良藤等。以往,弯弯绕绕的藤蔓不多,与树木相处融洽。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藤类寄生在树上,绕着树干攀爬。虽说这是一道美丽的奇观,但藤类与树木争地盘、抢养分,已形成掠地摧林之势,许多树木被活活“绞”死,受害面积达480余亩。景区管理者反复研究,打算忍痛砍掉这些藤。此举尚未实施,就遭到游客反对。不少游客认为,有的古藤主茎长达几百米,经历久远的年代存活下来,很不容易,不能说砍就砍。古藤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财富,山林要安全,古藤也要保护。不久,景区请来武汉市林科站站长陈敏前往景区考察。陈站长指出,藤类的力量不可小觑,不管是什么树木,都可以吸干它周围的营养,植物学上称之为“绞杀现象”。不过,共生的原始生态是自然的本能,只要不是外来的物种,自然和谐共生无大害。他建议不要轻易砍掉这些古藤。最终,景区接受了广大游客和专家的意见,保住了古藤。

2010年6月,一条题为“木兰天池推出低碳环保徒步行”的新闻出现在《武汉晚报》上。记者称:进入6月以来,木兰天池以“倡导环保、健康生活方式”为主题,组织开展宣传低碳、环保的“木兰天池徒步行”活动,大批游客踊跃报名。湖北汽车学校的学生成为第一批报名者,他们高举“倡导低碳生活,木兰天池行”的绿色大旗,徒步行走,一路上向路人和沿途的农户分发环保宣传册、环保袋等物品,倡导低碳生活。一时间,这批志愿者也成为景区的一道靓丽风景。

大自然的回报:成为4A级景区和“野生动物乐园”

大自然厚重回报了木兰天池人。

2002年9月28日,木兰天池试营业。几天后的10月1日,木兰天池接待游客近7000人。由于来的车辆太多,停车场根本容纳不下,只能沿公路停放,停放点甚至远至停车场1公里外的地方(直到2004年,景区修好了循环路,又增加了400个停车位,才解决了这个“幸福的难题”)。那一天,曹江城激动得只是哭,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之后7年间,游客数每年更是以20%幅度攀升,年接待游客量超过50万人次。

几年来,木兰天池景区获得了大量的荣誉。曹江城比较看重的荣誉,除了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景区之外,还包括2006年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论证和2007年被湖北省林业局授予的“湖北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

景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仅可以用一项项荣誉称号来印证,也可以用一个个“原住民”的回归来加以说明。

2007年8月25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名女学生召集了4位网友,一起到木兰天池探险。他们从二期景区下山返回一期景区时,已是晚上7点多钟。这时天色已暗,走着走着就迷了路,他们赶紧打电话向景区求救。突然,身旁出现响动,大家定睛一瞧,一头野猪正站在离他们几米远的地方。一名女同学吓得尖叫起来,野猪也呆住了,站在原地盯着众人。7人中只有2名男生,大家越想越怕,只好停下脚步等待救援。

景区接到求助电话后,迅速组织20多名保安和村民上山。一路上,救援人员打着应急灯、喊着喇叭寻找迷路者,但同学们担心惊动野猪,不敢应声。当救援队伍走近时,同学们才把所有手机打开,靠着显示屏微弱的亮光与救援人员接上头,脱离了险情。

据当地村民介绍,木兰天池近年来频现野猪。有一年8月收割中稻时,稻田里一下子出现过四五十头野猪。在冬季,村民还经常看到野猪下山找水喝。

当年12月6日,从木兰天池腹地的朱家山传出更加惊人的消息:山里出现了疑似豹子的动物!据村民朱西讲述,前日晚上10时左右,他与父母在家中看电视,突然听见屋后自家的狗发出凄厉的尖叫声,于是赶紧拿着一只大手电筒出门查看。在手电筒的照射下,一只形似豹子的动物正埋头撕咬着他家的大狗。他当即抓起地上的一块石头掷了过去,该动物受惊后叼着狗迅速逃入山林。这只动物约一米多长,长尾巴、绿眼睛,身体上有黑黄相间的纹路,动作十分敏捷,很像豹子。

这条信息传到武汉市林业局,有关专家判断朱家山村民看到的野兽是豹子的概率不大,有可能是一种介于豹子和猫之间的猫科动物,比如豹猫。豹猫也是肉食动物,其身形可达一米多长,与村民们的描述很接近。

据朱家山的一位老猎人表示,即便是豹猫,对于当地人而言也是久违的“稀客”,上一次造访得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如今,在木兰天池的广阔林间,栖息着飞禽走兽120多种,不仅有野猪和豹猫,其它常见的野生动物还有麂子、猪獾、狗獾、松鼠、刺猬、锦鸡、猫头鹰等等。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野生动物销声匿迹,没想到今天又重返天池之畔。村民们都说:“天池的林更密了,天池的水更甜了,难怪那些失踪的飞禽走兽忍不住回家看看。”

据最新消息,今年,转战孝感、嘉鱼之后的曹江城又重返木兰天池,准备重组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太阳岛风景区两个景区,着力打造四季游、不夜游、人文游、中国游的全能景区。新的木兰天池景区面积是原来的6倍,总投资达5亿元人民币。其中,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总面积共25000亩,森林覆盖率98%,各种珍贵的动植物达1000余种,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门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同时也是三峡植物保护培育基地。森林公园内的素山寺一峰突起,群山环抱,自然林态环境极佳,有“小神农架”之称。景区管理者自信地表示:“木兰天池景区扩容后,这里更加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必将成为省内外游客进行森林沐浴、健康疗养和修身养性的首选。”正如一位诗人所写:何必蓬莱方外觅,原来天池在人间……